现代文阅读+红楼梦+文言文(解析版)-2020年新高考北京语文新题型组合训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现代文阅读+红楼梦+文言文(解析版)-2020年新高考北京语文新题型组合训练

ID:39447

大小:46.79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2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组合 08 现代文阅读+红楼梦+文言文 板块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 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 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吕氏春秋·古 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 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 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 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呜金收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 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 石、土、革、丝、木、犯、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 124 件古乐器。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 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 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锁呐等等。经历了漫长 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 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一项是(3 分) A.击鼓出征 B.击筑悲歌 C.鸣锣开道 D.打更报时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 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 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 定的信息,如呜金收阵、击鼓升堂等”可知,乐器各有不同的作用。而 B 项“击筑悲歌”显然是抒发内心情感的,故属于生活演奏,而不是“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故 B 项符合题意。所以选 B 项。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B.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性 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富 2.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概念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不正确的一项”, 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 案。 依据材料一第三段“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 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可知,原文是说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乐器的发展,C 项说乐器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 C 项语意颠倒。所以选 C 项。 材料二 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先民们用飞禽的肢骨制成骨笛(也称骨哨) ,在狩猎时用 于模仿动物的声音,以诱捕猎物或发出信号。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 160 余件骨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 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 20 多支骨笛,经过碳 14 测定,它们已有 7000——8000 年的历史,是后世竹笛 等一系列管笛乐器的鼻祖。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子实物。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 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能演奏出六声音阶。篪的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约为 90 度的夹角。东晋郭璞注 《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关于竹 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的。 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及其他国家笛子的显 著特征。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团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 丽,穿透性强。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 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王昌龄《江上闻笛》)“黄鹤楼中吹 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施肩吾《夜笛词》) ……不管是在①,还是在②,或是在③,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是竹笛 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转。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 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的称谓。 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 (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篪”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骨哨一样属于吹管乐器 B.材质为竹,“篪”字的形旁可印证 C.吹孔与指孔不在同一平面 D.横吹,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近 3.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找准原文区间,然后仔细 比对,看是否有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等复句关系不成立的情况,看“结论”能否由“原因”“条件”推 出,看选项中趋势预测是否合理。注意提防因果倒置、推不出、条件不充分等常见错误。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可知,“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 接近”的是唐代的竹笛,而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篪”是战国时期的,故 D 项推断不成立。所以选 D 项。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乐"传统的民族。“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的精神是“和”,礼 的精神是“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和巩固群体中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而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 乐器,映射出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 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乐器首先作为礼器而存 在,音乐的第一用途也是为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制造庄重宏大的气氛。因此,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 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 钟、鼓、磬作为礼乐的代表,用在比较隆重的场合,多为国君诸侯欣赏;卿大夫和士以弹奏欣赏丝竹之声 为乐,普通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缶之类自娱。为达到“和”的目的,各阶层 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制,如果逾越了就是违背了礼,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最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这些都是与“和”的精神相违背的。 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平礼”“求和”的追求。曾侯乙墓中室的乐器摆设就十分注重和谐, 乐器多而不乱,各部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即使是小的乐器也都按秩序排列。编钟分长短两架,每架 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悬挂的是小编钟,中层比上层的略大,下层的钟最大,每一层都从左到右、由小到 大依次排列。中室的东面放置建鼓,中室的北部与南架编钟相对的是编磬、琴、笙、排箫、篪、小鼓。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承载着先秦"乐"理念的乐器设计本身就离不开“和”文化,从凝固的器形设计到灵动 乐音的功能设计,再到设计思想,“和”文化始终贯穿其中。在先秦的乐器设计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器”的造 型美,听到“音”的境界美,更重要的是能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和谙美。 (取材于张文文《从先秦乐器设计看“和”文化》) 4.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尊礼”无关的一项是(3 分)A.乐器的种类配置 B.乐器的使用场合 C.乐器的摆放顺序 D.乐器的演奏技巧 4.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分析物品对应的特点和属 性,看与文中所说的“尊礼”有无关系,综合比较,选出最恰当的选项。 根据材料三第二段“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可知,A 项能体现“尊礼”,故排除 A。 依据材料三第二段“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 的象征”可知,B 项能体现“尊礼”,故排除 B。 依据材料三第二段“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可知,C 项“乐器的摆放顺序” 能体现“尊 礼”, 故排除 C。D 项。“乐器的演奏技巧”与“尊礼”的关系,原文没有相关内容提及此内容,故 D 项与“尊 礼”无关。所以选 D 项。 5.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 5.①早期,乐器已开始为舞蹈表演伴奏(乐器演奏同舞蹈表演相辅相成);②乐器种类在文化交流中 不断得到丰富(乐器种类的丰富反映了民族文化交流的频繁);③竹笛等成为诗歌创作的常用素材(诗歌创 作反映出竹笛等乐器已深入人们的文化生活);④器形、功能设计及音乐理念都充分体现了“尊礼”“求和”的 文化追求(“尊礼”“求和”文化贯穿于乐器的外形、功能设计和音乐理念中)。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 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中能体现二者“联系”的信息,并整合为条分缕析 的要点。 文中介绍了不同时期乐器的种类、演变、与人们“文化生活”的联系等。考生要准确回答问题,需要审准 题干中的对象,且紧扣原文语句,分析概括。如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 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可概括出要点①; 依据材料一第四段“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 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锁呐”,可概括出要点②; 依据材料二第四段“不管是在……还是在……或是在……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是竹笛与诗 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可概括出要点③; 依据材料三第二段“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它的使用与数量 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等,可概括出要点④。 板块二《红楼梦》阅读(根据要求,完成第 16 题。共 4 分)回忆阅读《红楼梦》整本书内容,根据要求完成答题。 文学评论中有“性格即命运”的说法,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从《红楼梦》中任选一个人物,谈谈你 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结合作品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林黛玉在《红楼梦》里是个异数,既孤芳自赏又自伤自怜,这样复杂的性格却完美地统—— 身,所谓“性格即命运”,这话在林妹妹身上格外适合。人的命运和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黛玉的悲剧 命运与她尚性使气的性格有着必然的关系。林黛玉初进贾府,曾经告诚自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 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但后来黛玉在贾府并没有谨言慎行,还常常因为心 直口快于无形中为自己树敌,以至于我们现在提到“林黛玉“三字,就会想到一个孤芳自堂、目无下尘的 泪美人 【详解】题目要求从《红楼梦》中任选一个人物,谈谈自己对文学评论中有“性格即命运”的说法的 理解。其实也是考查学生分析名著作品人物特点及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 细致把握所给作品的主要内容,尤其是需要结合作品中人物的突出特点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性格即 命运“的具体观点,从作品中主要事迹来分析其性格命运,比如葛朗台他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他的眼中 只有金钱与利益,贪得无厌的性格引向了他悲惨的命运。在葡萄酒交易中坑骗其商户,使他失信于人;锱 铢必较的性格使他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为一袋金币而对妻女施以暴行,使家人对他彻底失望。直到临死 前还在擦拭金币!他除了财富外早已一无所有。过分阴毒的性格决定了他一生没有亲情与友情的悲惨命运。 在具体的表达时候就要突出这些特点,重点把握其特殊的内涵。题干要求考生表明对“运”的看法,并从 《红楼梦》中任选一个人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提示考生,审题时,要抓住题干要求,首先要明确观点,也 就是否赞同“性格即命运”。答题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板块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 公默先生传 宋 王向 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去居颍,其徒从者百人。居二 年,与其徒谋,又去颍。弟子任意对曰:“先生无复念去也,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先生舍颍为居 庐,少有生计。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先生止处也。先生岂薄颍邪?” 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尔!吾行年三十,立节循名,被服①先王,究穷六经。顽钝晚成,所得无几。 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予行世间,波混流同。予誉不至,予 毁日隆。《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主人明恕,故未见疑。谗一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 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语已,任意对曰:“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其间不容毫发。又以公议名, 此人之怨府也。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 海,未见先生安也。” 公议先生强舌不语,下视任意,目不转。移时,卒问任意,对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视。闻善于彼, 阳誉阴非,反背复憎,诋笑纵横。得其细过,声张口播,缘饰②百端,得败行破。自然是人,贱彼善我。 意策之三,此为最上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次者。”对曰:“捐弃骨肉,佯狂 而去,令世人不复顾忌。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又次者。”对曰:“先 生之行己③,世人所不逮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 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喟然叹曰: “吁,吾为尔用下策也。” 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弟子阳思曰:“今日非任 意,先生不可得留。”与其徒谢意,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 (取材于《宋史》,有删节) 注:①被服:承受,蒙受。②缘饰:文饰。③行己:立身行事。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立节循名 循:按照,依照 B.先生幸听意 幸:幸而 C.良以口祸也 良:的确 D.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 宜:因此 6.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广博积累文言实 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其次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千万别答非所问; 然后逐项检查验证,一定要结合句子来判断,有的还要扩展到原文,若遇到生僻词语,可以借助排除法。D 项,“宜”在这里是“应该”的意思。所以选 D 项。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其徒从者百人 卒取其下者矣 B.来,吾语尔 尔试言其次者 C.冀用于世 何疾于不容 D.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又以公议名 7.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 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 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 词的辨析运用能力。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A 项,第一个“其”,代词,他的;第二个“其”,代词,那,那个 B 项,“尔”均是代词, 你 C 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对,对于 D 项,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而;第 二个“以”,介词,用。所以选 B 项。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先生舍颍为居庐 先生在颍建筑房子居住 B.主人明恕,故未见疑 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 C.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 今天平定了不高兴的心情,先生就知道原因了吧 D.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 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 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 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 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 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 意译。C 项,“定”在这里是副词“必定”,选项中却解释为了动词“平定”;“取”是动词,选项中没有解释出来。 所以选 C 项。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公议先生为人刚毅正直,喜欢议论时人时事,先后在梁、宋间游历,但始终不得意。 B.公议先生深受注重节操、循名责实思想的影响,秉承先王教诲,深入地研究儒家经义。 C.公议先生聪明而富有才智,是非分明而又乐取人怨,常人难以至此,获得弟子们赞誉。 D.公议先生自认不是完人,对得到进用已不抱期望,其实这是他对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 9.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 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 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 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 中生有等多种情况。本题 C 项,“乐取人怨”“获得弟子们赞誉”不正确,从原文第三段“先生无言也。意辈弟 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可知“乐取人怨”是开始弟子们的误解;从“先生忧之是也, 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可知弟子们并 没有赞誉他。所以选 C 项。 10.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6 分)10.①公议先生因刚毅正直,好议论,而不被世人所容。②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变,由“公议”变为“公 默”。③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保。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内容的角度答题时 注意分析人物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从这些情节中整理答案。本题要求“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 理由”,这就要求考生从文章中总结先生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弟子任意的建议总结答案。从第 1 段“公议先 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可知公议先生因刚毅正直,好议论,而不被 世人所容;从第 2 段“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可知先生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 保;从原文第 4 段先生与任意的对话可知先生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变,由“公议”变为“公默”。 【参考译文】 公议先生性情刚直,爱意气用事。他喜好议论,拿来当代的是非进行明辨。他曾在梁、宋之间游历而 不得意,于是离开那里到了颍,跟他一起去的门徒有一百人。过了二年,他与门徒商量,又要离开颍。弟 子任意对他说:“先生不要再想着离开了,弟子们跟随先生已经很久了,大家都对行程感到了厌倦。先生您 在颍建造房屋居住,略微有了些生计。这里的主人贤德,待先生不薄,现在您又要离开,弟子我看不到先 生的归所。先生难道瞧不起颍么?” 公议先生说:“来,我告诉你!我已经三十岁了,树立节操,循名责实,承受先王的教导,深入、透彻 地研究六经。我性情愚钝,很晚才有所成,收获无几。考察自己的表现,算不上个完人。我哪里敢忘记自 己,希望在当世得到进用?我所厌倦悲苦的,正是不容于世。我在世间居处,随波逐流,混迹流俗。对我 的称誉没有来到,对我的毁谤却日盛一日。《诗经》上不是说吗,‘谗害别人的人没有穷尽’。这里的主人明 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谗言一旦奏效,我就要遭到危险。聪明的人要利于自身,远离祸害,保全德性, 所以我不如赶快走,去往他乡。” 公议先生说完,任意说道:“先生不要说了。我们几个弟子曾经私下议论先生乐取人怨,是常人难做到 的,不知道您并不高兴这样。现在确实不快乐,先生您知道怎么会这样吗?先生您的聪明才智,要远远地 超过别人,而您多言评论世事,分辨是非,容不得有一点含糊。您又以公议命名,这是人兴怨所在。先生 您对此感到担忧是可以的,但是要离开却不对。任意我用三件事来为先生谋划,先生如果幸而能够听取, 就不必走;如果不听,那么您即使去到绝远之海,也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 公议先生舌头僵硬说不出话,他向下看着任意,目不转睛。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向任意询问,任意回 答说:“人的心肝,怎么可以看得见。听到别人的好话,表面上奉承,暗地里非议,转过身又变成憎恨,对 别人肆意地诋毁、讥笑。抓住别人的一点小错误,就到处传扬,还要千方百计地进行点缀,致使别人身败 名裂。自然这样的人,就能作践别人而抬高自己。任意的三策之中,此为最上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 生说道:“不能,你再试着说说第二策。”任意回答说:“抛弃亲生骨肉,佯狂而去,使世人不再顾忌。这是 第二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说:“不能,你再试着说说第三策。”任意回答说:“先生的立身处世,如 此为世人所远远不及,却未能获称高世之名,而是诋斥四起,几乎不能与庸愚之人为伍,这的确是口祸所 致。先生如果能不好议论而好沉默,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那么又何恨不容于世呢?这是最下策, 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叹了一口气说道:“唉,我采纳你的下策。”任意于是大笑,对其他弟子说:“我们先生在世上不得志是很自然的。我为他谋划了三种策略,他最后 却采纳了下策。”弟子阳思说道:“今天要不是任意,先生就挽留不住了。”与其他弟子一同向任意致谢,又 通过任意请求将公议改为公默先生。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