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门一脚高考生物三轮考前重点专题突破一遗传的分子基础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临门一脚高考生物三轮考前重点专题突破一遗传的分子基础》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五 遗传、变异与进化 小专题一 遗传的分子基础 核心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一: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项目 1928 年英国格里菲思 ( 体内转化实验 ) 1944 年美国艾弗里 ( 体外转化实验 ) 过程 结果 分析 R 型细菌无毒性、 S 型细菌有毒性; S 型细菌内存在着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的物质 S 型细菌的 DNA 使 R 型细菌发生转化; S 型细菌的其他物质不能使 R 型细菌发生转化 结论 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体内有 “ 转化因子 ” S 型细菌体内的 DNA 是 “ 转化因子 ” , DNA 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步骤 ① 标记 细菌 细菌+含 35 S 的培养基 ―→ 含 35 S 的细菌 细菌+含 32 P 的培养基 ―→ 含 32 P 的细菌 ② 标记 噬菌体 噬菌体+含 35 S 的细菌 ―→ 含 35 S 的噬菌体 噬菌体+含 32 P 的细菌 ―→ 含 32 P 的噬菌体 ③ 噬菌 体侵染 细菌  含 35 S 的噬菌体+细菌 ―→ 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新形成的噬菌体没有检测到 35 S 含 32 P 的噬菌体+细菌 ―→ 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很高,新形成的噬菌体检测到 32 P 分析 35 S 标记的蛋白质外壳并未进入宿主细胞内,而是留在细胞外; 32 P 标记的 DNA 进入了宿主细胞内 结论 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 DNA 遗传的, 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特别提示:①艾弗里实验的结果是通过观察培养皿中的菌落特征而确定的。 ② S 型菌 DNA 重组到 R 型菌 DNA 分子上,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这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③被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应无放射性,若存在放射性,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培养时间过长,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已被释放出来。原因之二是部分噬菌体并未侵入细菌内。 【 典例 1】   (2010· 广东综合 ) 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    ) A .重组 DNA 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 .诱发 DNA 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 .设法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 .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 DNA 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 解析 ]  这两个实验都没有经过重组 DNA 片段和诱发 DNA 突变;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 [ 答案 ]   C [ 知识总结 ]  对“ DNA 分子是遗传物质的证明”这一经典实验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基础。 (1) 实验思路:该实验设计中最关键的思路是将 DNA 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去观察 DNA 和蛋白质的作用。 (2) 实验技术: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过程中,运用了微生物培养技术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在噬菌体侵染细菌中运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离心技术。 (3) 实验应用:在体内转化实验中,利用加热处理获得的 S 型细菌,虽然不再具有致病性,但仍具有免疫原性,机体会产生针对 S 型细菌的抗体。因此,在免疫学中,常利用加热等方法对病菌进行灭活处理,以获得减毒疫苗。 【 互动探究 1 - 1】   (2009· 宁夏模拟 ) 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 15% ,沉淀物的放射性占 85% 。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 A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 .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 .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 . 32P 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 解析 ]   32P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DNA 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 DNA 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处于沉淀物中。若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 DNA 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若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大量繁殖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这样上清液中就具有了放射性。 [ 答案 ]   A 【 互动探究 1 - 2】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 4 个实验:①用 32 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5 S 标记的细菌;③用 15N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④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 H 标记的细菌。以上 4 个实验,一段时间 ( 合适的范围内 ) 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区域是 (    ) A .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 .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 C .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D .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 解析 ]  用 32 P 只能标记噬菌体的 DNA, 35 S 只能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噬菌体的 DNA 进入细菌细胞内部,蛋白质外壳不能侵入细菌细胞内部。所以①中的 32 P 会进入到细菌细胞中,最终放射性出现在沉淀物中。②④放射性标记物质在细菌细胞中,经离心后放射性也出现在沉淀物中。 [ 答案 ]   B 考点整合二: DNA 分子的结构和特性 1 .结合图解理解 DNA 分子的结构及特点 从上图可看出: (1)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了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在碱基 A 与 T 之间有两个氢键, C 与 G 之间有三个氢键; (2) 一个 DNA 分子中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 (3) 脱氧核糖与磷酸基、碱基的相连情况:在 DNA 分子单链一端的脱氧核糖与 1 个磷酸基和 1 个碱基相连;在 DNA 单链中间的脱氧核糖与 2 个磷酸基和 1 个碱基相连。 2 . DNA 分子结构中的碱基比例关系 规律 公式 1 互补碱基两两相等 A = T , C = G 2 两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比值相等 (A + G)/(T + C) = (A + C)/(T + G) = 1 3 任意两不互补的碱基之和占碱基总量的 50% (A + C)/(A + C + T + G) = (T + G)/(A + C + T + G) = 50% 4 单链和互补链碱基比例关系 一条链上 (A + T)/(C + G) = a , (A + C)/(T + G) = b ,则该链的互补链上相应比例应分别为 a 和 1/b 5 双链 DNA 中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 A 1 + T 1 ( 或 C 1 + G 1 ) = A 2 + T 2 ( 或 C 2 + G 2 ) 【 典 例 2 】   (2010· 郑州模拟 ) 已知 DNA 分子中,碱基对 A 与 T 之间形成二个氢键, C 与 G 之间形成三个氢键;在一个双链 DNA 分子片段中有 200 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 90 个。因此在这个 DNA 片段中含有游离的磷酸基的数目和氢键的数目依次为 (    ) A . 200 和 400 个       B . 2 个和 510 个 C . 2 个和 400 个 D . 44 个和 510 个 [ 解析 ]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一端游离出一个磷酸基团, DNA 分子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游离的磷酸基团的数目为 2 ;由 DNA 中 A = 90 ,则 T = 90 , C = G = 110 , A 和 T 之间有 2 个氢键, G 和 C 之间有 3 个氢键, 90×2 + 110×3 = 510 。 [ 答案 ]   B 【 互动探究 2】   (2010· 广东综合 ) 有关 DNA 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 DNA 分子由 4 种脱氧核苷酸组成 B . DNA 单链上相邻碱基以氢键连接 C .碱基与脱氧核糖相连接 D .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 DNA 链的基本骨架 [ 解析 ]   DNA 分子由 4 种脱氧核苷酸组成; DNA 双链上相对应的碱基以氢键连接,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和磷酸二酯键联系起来;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 DNA 的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 [ 答案 ]   B 考点整合三: DNA 分子的复制及转录、翻译过程分析 1 .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比较 项目 复制 转录 翻译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中 ( 线粒体、叶绿体 ) 主要在细胞核中 ( 线粒体、叶绿体 ) 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 模板 DNA 的两条链 DNA 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 种脱氧核苷酸 4 种核糖核苷酸 氨基酸 条件 酶 ( 解旋酶, DNA 聚合酶等 ) 和能量 酶 (RNA 聚合酶等 ) 和能量 特定的酶、能量和 tRNA 原则 A - T ; G - C A - U ; G - C ; T - A A - U ; G - C 产生 形成 2 条 DNA 双链 一条单链 RNA 分子 (mRNA) 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多肽 —— 蛋白质 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转录后 DNA 仍保留原来双链结构 一个 mRNA 分子上可连续结合多个核糖体,提高合成蛋白质的速度 传递 方向 DNA → DNA DNA → mRNA mRNA → 蛋白质 ( 性状 ) 2.DNA 复制过程中的碱基数目计算 ( 其双链 DNA 分子中含某种碱基 a 个 ) (1) 复制 n 次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 a·(2 n - 1) 。如图所示: (2) 第 n 次复制,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 a·2 n - 1 。由图示可以看出,复制的结果是形成两个一样的 DNA 分子,所以一个 DNA 分子复制 n 次后,得到的 DNA 分子数量为 2 n 个 ( 如图 ) ,复制 (n - 1) 次后得到的 DNA 分子数为 2 n - 1 ,第 n 次复制增加的 DNA 分子数为 2 n - 2 n - 1 = 2 n - 1 ,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 a·2 n - 1 。 3 .中心法则 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为: (1) 在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 (2) 在细胞内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 ( 如胰岛细胞中胰岛素的合成 ) 为: (3) 含逆转录酶的 RNA 病毒在寄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 (4)DNA 病毒 ( 如噬菌体 ) 在寄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 (5)RNA 病毒 ( 如烟草花叶病毒 ) 在宿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 特别提示: DNA 分子复制过程,只发生在分裂细胞中,分化了的细胞不能进行 DNA 分子的复制。而在所有细胞中都可进行转录、翻译过程。 【 典例 3】   (2010· 广东综合 )( 多选 ) 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B. 每种 tRNA 只运转一种氨基酸 C. tRNA 的反密码子携带了氨基酸序列的遗传信息 D. 核糖体可在 mRNA 上移动 [ 解析 ]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是 mRNA , mRNA 上含有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其中起始密码子具有决定翻译的开始且编码氨基酸的作用,终止密码子决定翻译的终止,但不编码氨基酸。一种 tRNA 只能运转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 tRNA 运转。通常遗传信息存在于 DNA 中,故 C 错误。 [ 答案 ]   ABD 【 互动探究 3 】   (2010· 南京模拟 ) 下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在人体不同种类的细胞中,转录出的 mRNA 种类和数量均不同 B . RNA 能以 “ RNA ―→ 互补的单链 RNA ―→ RNA ” 方式完成复制 C .逆转录过程发生在某些病毒体内,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 D .转录和翻译过程既能发生在真核细胞中,也能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 解析 ]  本题以中心法则为命题点,考查转录和翻译、 RNA 的复制、逆转录过程等内容,渗透了对考生基础知识理解能力的考查。在人体不同种类的细胞中,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转录出的 mRNA 种类、数量均不相同;逆转录是在逆转录酶的参与下,以 RNA 为模板,需要宿主细胞提供与 DNA 合成有关的 ATP 、原料等条件,故发生在宿主细胞内。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有核糖体,故均能发生转录和翻译过程。 [ 答案 ]   C 高考链接 1. (2010· 天津卷, 2) 根据下表中的已知条件,判断苏氨酸的密码子是 (    ) DNA 双链 T G mRNA tRNA 反密码子 A 氨基酸 苏氨酸 A.TGU           B . UGA C . ACU D . UCU 解析: 本题借助氨基酸密码子的推断考查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密码子为 mRNA 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因此根据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关系,由 DNA 信息链上的碱基 T 、 G 可推知 mRNA 上相应位置上的碱基分别是 A 、 C ,由 tRNA 上反密码子最后一个碱基 A 可推知 mRNA 上相应位置上的碱基为 U ;因此苏氨酸的密码子为 ACU 。 答案: C 2 . (2010· 山东卷, 7) 蚕豆根尖细胞在含 3 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 A .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 .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C .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D .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解析: 本题考查 DNA 复制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 DNA 半保留复制特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蚕豆根尖细胞的染色体上的 DNA 分子原来不含 3 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在含 3 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复制形成的所有 DNA 分子中一条链含 3 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一条链不含 3 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至分裂中期, DNA 分子一半含放射性,一半不含放射性, B 选项正确。 答案: B 3 . (2010· 上海卷, 25) 若 1 个 35 S 标记的大肠杆菌被 1 个 32 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 (    ) A .一定有 35 S ,可能有 32 P B .只有 35 S C .一定有 32 P ,可能有 35 S D .只有 32 P 解析: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噬菌体侵染细菌时,以亲代噬菌体的 DNA 为模板,以大肠杆菌的成分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故子代噬菌体中部分含 32 P 标记,全部含 35 S 标记。 答案: A 4 . (2010· 北京卷, 30) 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进行了 DNA 复制方式的探索实验,实验内容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 1 组 2 组 3 组 4 组 培养液中 唯一氮源 14 NH 4 Cl 15 NH 4 Cl 14 NH 4 Cl 14 NH 4 Cl 繁殖代数 多代 多代 一代 两代 培养产物 A B B 的子 Ⅰ 代 B 的子 Ⅱ 代 操作 提取 DNA 并离心 离心结果 仅为轻带 ( 14 N/ 14 N) 仅为重带 ( 15 N/ 15 N) 仅为中带 ( 15 N/ 14 N) 1/2 轻带 ( 14 N/ 14 N) 1/2 中带 ( 15 N/ 14 N) 请分析并回答: (1) 要得到 DNA 中的 N 全部被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 B ,必须经过 ________ 代培养,且培养液中的 _______________ 是唯一氮源。 (2) 综合分析本实验的 DNA 离心结果,第 ________ 组结果对得到结论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需把它与第 ________ 组和第 ________ 组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说明 DNA 分子的复制方式是 ________ 。 多 15 N/ 15 NH 4 Cl 3 1 2 半保留复制 (3) 分析讨论: ①若子 Ⅰ 代 DNA 的离心结果为“轻”和“重”两条密度带,则“重带” DNA 来自 ________ ,据此可判断 DNA 分子的复制方式不是 ________ 复制。 ②若将子 Ⅰ 代 DNA 双链分开后再离心,其结果 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 ) 判断 DNA 的复制方式。 B 半保留 不能 ③ 若在同等条件下将子 Ⅱ 代继续培养,子 n 代 DNA 离心的结果是:密度带的数量和位置 ________ ,放射性强度发生变化的是 ________ 带。 ④ 若某次实验的结果中,子 Ⅰ 代 DNA 的 “ 中带 ” 比以往实验结果的 “ 中带 ” 略宽,可能的原因是新合成 DNA 单链中的 N 尚有少部分为 ________ 。 没有变化 轻 15 N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 DNA 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密度梯度离心方法的掌握情况。经过一代培养后,只能是标记 DNA 分子的一条单链,所以要想对所有的 DNA 分子全部标记,要进行多代培养;在探究 DNA 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中, “ 重带 ” 应为两个单链均被 15 N 标记, “ 轻带 ” 为两个单链均被 14 N 标记, “ 中带 ” 为一个单链被 14 N 标记,另一个单链被 15 N 标记。 5 . (2010· 江苏卷, 34) 铁蛋白是细胞内储存多余 Fe 3 + 的蛋白,铁蛋白合成的调节与游离的 Fe 3 + 、铁调节蛋白、铁应答元件等有关。铁应答元件是位于铁蛋白 mRNA 起始密码上游的特异性序列,能与铁调节蛋白发生特异性组合,阻遏铁蛋白的合成。当 Fe 3 + 浓度高时,铁调节蛋白由于结合 Fe 3 + 而丧失与铁应答元件的结合能力,核糖体能与铁蛋白 mRNA 一端结合,沿 mRNA 移动,遇到起始密码后开始翻译 ( 如图所示 ) 。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甘氨酸的密码子是 ________ ,铁蛋白基因中决定 “” 的模板链碱基序列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Fe 3 + 浓度低时,铁调节蛋白与铁应答元件结合干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抑制了翻译的起始; Fe 3 + 浓度高时,铁调节蛋白由于结合 Fe 3 + 而丧失与铁应答元件的结合能力,铁蛋白 mRNA 能够翻译。这种调节机制既可以避免 ________ 对细胞的毒性影响,又可以减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GGU … CCACTGACC … ( … CCAGTCACC … ) 核糖体在 mRNA 上的结合与移动 Fe 3 + 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3) 若铁蛋白由 n 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 mRNA 的碱基数远大于 3n ,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若要改造铁蛋白分子,将图中色氨酸变成亮氨酸 ( 密码子为 UUA 、 UUG 、 CUU 、 CUC 、 CUA 、 CUG) ,可以通过改变 DNA 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来实现,即由 ________ 。 mRNA 两端存在不翻译的序列 C―→A 解析: 本题主要以转录与翻译为知识载体,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推理、应用能力。转运甘氨酸的转运 RNA 末端的三个碱基为 CCA ,所以甘氨酸的密码子为 GGU ;模板链与信使 RNA 是互补的。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