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人 和
哲思短章领略圆满圆满的人生,不是说你要拥有一切,而是你要学会珍惜和付出。
在一个小宇宙里,你是圆满的。每个人都应当有一个自足的内心精神世界,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自己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虽说不能脱离这个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地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你要在自己的生命土壤中扎根,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属于自己的锚,有了它们,你的心中就拥有了一个对你来说最安全的场所,就会珍藏住你心中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心灵是一本奇特的账,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与快乐,都会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它的收入栏中。有了它,人就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拼搏,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是含着宁静的微笑,把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能够这样,这个世界对你来说,无论怎么样都是圆满的。当你对什么不再是贪婪时,你就是圆满的。这种圆满,超脱了现实,是一种领略和追求,也是一种对自己和别人的宽容。
修身名句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赏读:饱食伤心,欲多伤心。修养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最好的办法是减少私欲。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赏读: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晾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比喻做事一日勤,十日怠,没有恒心,是不会成功的。
“畔”通“叛”,背叛“由”通“犹”,尚且、还“亡”通“无”,没有“刑”通“型”,楷模
比得上像如果,假如治理治理得好学习,讲究医治
介词,跟、和介词,给介词,到介词,在介词,向介词,比介词,被
指父母兄弟。……的原因。
指禽和兽。
限制通“型”,楷模,此处作动词,做榜样
使……坚固前一个“老”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敬重;后一个“老”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人
5.文言句式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____②于禽兽又何难焉________________③其待我以横逆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6.文白对照
主旨归纳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人和”思想。孟子不仅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了人和最为重要的结论,而且还从一般的社会成员和君王(统治者)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达到人和的具体办法。孟子认为,就一般的社会成员而言,心存“仁”“礼”,凡事从严要求自己、反省自己、不与别人计较是构筑人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条件。就统治者来说,以仁爱人,以礼敬人,凡事从自身找原因,力求身正,并且怀有推恩之心,发政施仁,利民之产,就一定能达到人和而“王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人和的境界?重点突破
【答案】①就社会成员个体来说,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给人以爱和敬是十分重要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人互爱互敬,不就达到人和的境界了吗?②就统治者来说,一是秉仁心爱人,以智慧治人,以恭敬礼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做到了这些,却得不到大家的亲近,国家没治理好,或者得到无礼的回报,那就要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都会归服。这样也就达到人和的境界了。二是“推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
三是最重要的具体措施,则是发政施仁,制民之产,使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后治礼义,“驱而之善”;最终使得“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这样也就达到人和的境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的施政纲领是怎样的?
【答案】孟子一整套的施政纲领要点有二:一是“制民之产”,即规定百姓的产业;二是“谨庠序之教”。先使民“仰事俯畜”无虞,达到温饱水平,这是“王道之始”;再使民懂得礼义,这是“王道之成”。在孟子看来,除士之外,一般百姓没有“恒产”就没有“恒心”,也就无法讲求仁义,即“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已经初步接触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种进步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的主张为什么在当时不能实现?
【答案】孟子的“仁政”“王道”主张最终是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肯发善心,并懂得推恩的基础之上的,而当时列强战争,崇尚武力,蔑视仁政,在这样的动乱年代,要实行“王道”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正因为如此,虽然孟子能言善辩,说得所游说之王心服口服,但他们都没有真正采纳孟子的主张和付诸实施。
文本审美据事论理,气势充沛孟子议论说理,常常据事论理,层层推进。如《天时不如地利》一文,作者开篇先从战争的角度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从攻城方和守城方两个不同角度分别证明论点:“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在做好这两层铺垫之后,再提出“人和”的概念,利用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战争中“人和”的重要性。但作者的目的不仅在此,战争要讲人和,治国更应如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最后文章顺理成章地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行文至此,作者的“仁政”观,鲜明突出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在说理时特别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这些排比句在文中交互出现,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