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方山子传 (2)
加入VIP免费下载

8、方山子传 (2)

ID:935277

大小:17.56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从《方山子传》浅谈文言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蔡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界定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文言文的教学是语文学科学习的一项重难点,也是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方面。经典文言文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字精炼雅致,能夯实学生的语言建构建构能力,通过对作品的理解与鉴赏,感受其文字背后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言文教学不仅要重视文化积累,积极进行思维训练,而且在师生对话中感受文言文教学的生动气息,并最终经由“文言”之法通向“文化”之基。笔者就教授粤教版选修2《唐宋散文选》中的篇目《方山子传》为例,就文言文教学的几个问题提供思考。《方山子传》是苏轼被贬至黄州黄州时所写的一篇纪传体散文。虽然是一篇选修课文,但它像一座桥梁,衔接了苏轼思想由积极入世到顿生隐退遁世之情的转变过程。一、课前预设,有的放矢每堂课都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去解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这就是教学设计的意义所在。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与高考无关的大多被排斥在教学视野之下,文言文教学亦如此。一篇文学作品被肢解成一堆语言材料,课堂也变成了古汉语知识的讲练课,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也被忽略。笔者也曾摒弃文言语法,架空文学常识,把文言文当成了所谓的段落大意分析课,教授文言文,味同嚼蜡。由于《方山子传》是选修教材中的文言文,结合学生在必修单元的学习基础上有一定文言解读能力来自主阅读,且本文文言文字词比较容易解读,抛开逐句翻译、逐段解析的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重要文言字词,既解决了学生对文言知识的回顾和整理的问题,又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古文的兴趣。二、知人论世,初步感知教学环节主要围绕《方山子传》的文体特征来展开。首先设计问题,梳理文章的结构。接着采用表格形式,设计问题“方山子何许人也”,梳理主人公的主要事迹,引导学生由文中找出语句说明,并加以概括,初步掌握方山子的性格特征,来达到整体把握文章的目的。把握方山子的性格特征通过问题“以上所叙,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方山子”,并引导学生由文中找出作者对方山子评价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余既耸然异之”,再进一步引导“如果用一个 字概括方山子的性格,可以用哪个字”,学生回答“异”,迅速把握方山子性格的主要方面——特立独行。接着,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方山子有哪些异人之处?”,通过抓细节,初步探索人物精神面貌。师生一起总结出方山子的“异人之处”在于: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顺而提出文章以对比手法,彰显其“异”。三、深层研讨,感悟匠心我把探索和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问题一:小组合作,在文中找出能表现方山子之异的描写,朗读,翻译,理解。对于浅易的传记文,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由老师逐字逐句串讲,通过分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也能结合掌握文言知识及语境理解重要文言字词句。问题二,小组讨论,是什么原因让充满侠气与豪气的方山子变得如此异于常人?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他跟苏轼有没有共同遭遇?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涵意?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细节描写,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深入挖掘方山子之“异”的内涵,并拓展作品内涵,不只关注人物的个人行为,还将人物置于所在的社会去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问题三:“这篇课文隐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探索和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对文本主题的把握,大部分学生只停留在方山子的“异”,未能结合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深入体会。我提示学生,一般为人作传,定是有为而作。经此提示,联系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学生们展开了热烈讨论,答案也就自然呈现:苏轼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但他方因诗文被祸,不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委婉。本文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问题四:拓展探究,独立思考并回答:方山子对于他的不遇,他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同时,面对挫折,苏轼又是选择怎样的人生?学生很快便能回答出,方山子选择“不屈己志,归隐避世”,苏轼选择“不屈己志,坚持到底”,这样的心态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有很好的体现,苏轼表明了自己“仕途坎坷终不悔”的态度,再结合之前教授《黄州快哉亭记》、《超然台记》、《水调歌 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等作品,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我顺势提出“面对这两种人生态度,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引导学生面对人生挫折,应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这个意义的价值,应超过了文本本身所带来的价值。问题五:“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也由于时间的关系,只是对要点进行展示,未能进行深入探讨。四、拓展探究,文化初探。这个环节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此文中,“前侠后隐”可以概括方山子的行迹,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探究中国的隐侠文化。此环节模仿之前的“贬官文化”专题而设,学生们通过对“贬官文化”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已初步具备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此次专题设计,主要围绕何为隐侠文化、代表人物及作品、隐士与隐侠之辩、对隐侠们的人生态度的评价与反思等小专题展开,力求让学生主动去拓展阅读材料,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也让学生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五、反思还需改进之处 学生喜欢方山子,喜欢苏轼,也喜欢这样自由思考讨论发言的课堂,但教后反思,觉得多少还是留下了遗憾。比如一些小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又犯了重复赘余之嫌;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没做到恰到好处(停留在只对学生回答的重复上,不重要的话较多);上课遇到学生突发奇想的难疑,应变不够灵活机智等等,如果在这几个方面有所改进,课堂定会更加完善。 这节课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整理要求比较高,对学生的基本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我所带的理科实验班,虽说学生学习能力较强,但是对基本的字词归纳整理还不够落实。其次,课后探究部分,还应细化为具体的指令,既能提高效率,也给学生明确的查找资料和思维的方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