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首《山居秋暝》《蜀道难》《蜀相》
加入VIP免费下载

唐诗三首《山居秋暝》《蜀道难》《蜀相》

ID:846456

大小:175.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唐诗三首《山居秋暝》《蜀道难》《蜀相》《山居秋暝》一.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jié、jí),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经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古人的名和字可以相成,所以维和摩诘一为名一为字是没有问题的,请不要再修改说王维的字“摩诘”是“很脏”了)。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是说:“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可见王维确实也佛家姻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二.诗歌内容: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雪景传为王维作 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15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时的情景。《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洛阳女儿行》、《西施咏》、《竹里馆》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还有抒写妇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山中相送罢”、《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姚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三、王维山水诗的基本特点  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一)诗如画卷,美不胜收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  神韵的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二)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曰:“15 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曰:“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在优美的景色和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还有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从细微处入笔,捕捉典型情节,抒发无限深情。  王维写情还多言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的关怀,慰勉之情。在《淇上别赵仙舟》一诗中写道: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浓郁深情,扦面而至。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名,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关怀体贴之情溢于言表。  王维写情之处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的经典之作。  王维写情,又多隐喻比兴。如《杂诗二首》: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全篇不著“相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句句意深。藉“寒梅”、“春草”喻意,相思之情跃然纸上。  (三)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与上述相反,王维又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王维的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有些诗尚有踪迹可求,如《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有些诗显得更空灵,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充满一派亲近自然,身与物化,随缘任运的禅机。又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一切都是寂静无为的,虚幻无常,没有目的,没有意识,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但一切又都是不朽的,永恒的,还像胡应麟《诗薮》和姚周星《唐诗快》所评: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15 《蜀道难》一、作者生平李白(701~762),号青莲居士。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一生可分为少年学习、出蜀东游:长安为时期、再度漫游、安史之乱爆发后五个时期。1.二十五岁以前的蜀中生活时期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李白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李白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2.二十六岁至四十二岁之前以湖北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漫游时期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近半个中国。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描写自然山水和漫游生活,作品有《渡荆门送别》、《望庐山瀑布》、《丁都护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越中览古》《春夜洛城闻笛》等,风格已经成熟。3.四十二岁至四十五岁,应召入长安,三年供奉翰林期间天宝元年(742),四十二岁的李白由友人推荐,应诏赴京,供奉翰林。被召之初,李白异常兴奋,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样的诗句,以为将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当时的唐玄宗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朝政,诗人“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志愿无法实现,结果反被排挤,怀着失望与悲愤的心情离开了长安,结束了这前后不满两年的帝京生活。这一时期虽不长,但诗人接触到宫廷生活的内幕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写下了不少抨击现实的诗歌,如《古风》的一部分,《行路难》《梁甫吟》等,这些诗,鞭挞了权贵,表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4.四十五岁到五十五岁,以梁园为中心的十载重新漫游时期天宝三年(744)春,李白离开长安,怀着理想幻灭的痛苦与悲愤,开始了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但对国事仍然非常关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天宝三年秋,在洛阳和汴州分别遇见了杜甫和高适,三人便结伴同行,畅游了梁园和济南等地,李杜从此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这一时期,是诗人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代表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北风行》《梁园吟》等等。深刻地揭露现实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是这个时期作品的显著特色。5.五十五岁至六十二岁,从“安史之乱”参加永王李璘幕府直至去世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李白怀着消除叛乱、恢复国家统一和安定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璘的队伍,不料永王和肃宗争夺帝位,肃宗消灭了李璘的队伍,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诗人含不白之冤,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幸好,中途遇大赦,得以放还。《早发白帝城》一诗就记述了当时的心情。上元二年(761),已六十一岁的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率兵追击史朝义,决定投军,但行到金陵因病折回,“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翼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宝应元年(762)十一月,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终年六十二岁。二、李白的思想儒、释、道在李白的身上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主导思想是“功成身退”。但在黑暗的现实使他的人生理想始终没有实现,但他始终又在追求。于是,矛盾冲突以及愤恨和狂放都产生了。三、李白诗歌的内容15 1、一方面表现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另一方面又指出了唐朝暗含的各种危机,揭露政治,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古风》(46首):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极力描绘了唐朝的繁荣局面。秦王扫六合,虎视何群群!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涵谷正东开……——《古风》用咏史形式写秦始皇收兵铸金人,平定诸侯,修建长城,修郦山陵墓,求仙等,而这些唐朝都以不同的形式翻版重演。2、写个人的理想及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后的痛苦和愤恨。李白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对历史的一些英雄人物非常羡慕。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百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梁甫吟》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珉蜀,壮志吞咸京。——《读诸葛武侯传书怀》政治的黑暗让他无法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因此又有一种愤恨和痛苦之情。如《行路难》(之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作者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3、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希望社会安定,人民能够过和平宁静的生活,因此对于残害人民生命和破坏人民和平生活的不义战争给予尖锐鞭挞。在如《古风》"羽檄如流星"中,他谴责杨国忠对南诏发动黩武战争,使大批兵士无谓牺牲。他还描绘了农民的贫困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描写纤夫之苦:《丁都护歌》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描写了矿工的生活:《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4、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15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类诗篇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诗篇,像《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5、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爱情诗:《长干行》《大堤曲》《寄远十二首》之一赠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赠汪伦》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四、代表作品分析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开篇既有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也有对污浊的政治的不满。三四两句一转,把一副壮阔明朗的秋空图呈现于眼前。下面写饯别的主客双方。七八句进一步写双方的豪情壮志。但一旦不能实现更加重了内心的苦闷。最后只好散发弄舟。整个诗歌是在烦恼忧愁中现出豪迈雄放的。作者的感情也是瞬息万变的,波澜起伏。关山月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四、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一泻千里。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总的来说,李白诗歌有以下这么四个特点:1、李白诗歌的想象丰富惊人。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唐〕皮日休《刘枣强碑文》)15 比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对《蜀道难》、《远别离》等篇章,前人评为“奇之又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变幻错缩,窃冥昏默”(胡应麟《诗薮》),正揭示了其诗想象丰富奇幻、语句纵横变化的特色。2、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以及拟人等手法。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轩辕台轩辕黄帝陵位于平谷县城东北7公里的渔子山上,俗称轩辕台。)拟人的如〈独坐敬亭山》等。3、自由活泼,不受拘束。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4、清新,明快,自然而不雕琢。李白诗歌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清新,明快,自然而不雕琢,正如他自己的诗中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例如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五、李白的地位和影响首先,他是继屈原之后,把浪漫主义推向新的高峰。在他的诗歌中,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并高度成熟。将其精神渗透到各种题材,开拓诗歌境界,丰富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其次,李白以他的诗歌创作理论和实践,扫清了六朝华丽的诗风,完成了陈子昂的革新运动。再次,通过学习乐府民歌和建安以来优秀诗人的技巧,使古典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创造性的发展。《蜀道难》教案一.朗读指导: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要读得很有声势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当用叙述调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当用咏叹调诵读。15 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问君”可以读得亲切一些。“何时还”至“不可攀”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要放低声调。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前四句读时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末句当用降调读。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首句当突然振起。“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前四句读时当两字一顿。稍顿后,后两句用诚恳劝说语气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主旨句要读得缓慢深沉慨叹。“长咨嗟”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二.译诗:啊呀呀!多么险峻!蜀道难行,比上青天还难。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年,(这里)不与秦地交通往来。西边挡着太白山,山上只有鸟道,高飞的鸟可以飞越峨嵋山顶。直到地崩山塌壮士都被压死,然后才有了天梯般的山路与栈道相互连接。上面有迫使太阳神车子绕道而行的高峻山峰,下面有波涛冲激急流回旋的河道。黄鹤高飞尚且过不去,猿猴想超越,发愁难以攀援。青泥山迂回曲折,行走百步就要围绕山峰转上九道弯。仰头屏住呼吸,伸手能摸到星星,甚至能从星星间穿行,用手摸着胸口坐着空叹息。问友人西游入蜀什么时候回来?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岩难以攀登。只见鸟儿叫声凄厉,在古树上悲鸣,雄雌相随在林间环绕飞翔。又听见杜鹃在月夜里啼叫,哀愁充满空山。蜀道难走啊,比上青天还难,让人听了这话红颜失色。连绵的山峰离天不到一尺,枯松靠着陡直的绝壁倒挂着。急流瀑布争着喧嚣而下,撞击山崖使石头翻滚发出雷鸣般声响。蜀道这般艰险,你这远道的人,为什么来到这里?剑阁高峻崎岖,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守关的如果不可靠,就会变成当道的豺狼。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长蛇,磨着牙齿吮吸人血,从来杀的人数不清。锦城虽然是个安乐的地方,还是不如回家好。蜀道难走啊,真是比登天还难,回身西望蜀地,长长地叹息。三.整体阅读《蜀道难》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第一次到长安,有所感触而作。李白用乐府古题写作,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由秦入蜀,一路的艰难。诗人仿佛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字里行间颇有忧患的意识。神奇的传说艰难的蜀道险要的剑阁诗的线索:这首诗是按由古及今的思路,由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四.全诗大意第一段自然段:一层:总写蜀道之难;二层: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三层:蜀道的高危。第二自然段:蜀道之险。第三自然段:蜀中战祸之烈。五.讨论探究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之难(雄奇险峻)的?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侧面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蜀道上空寂悲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2.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3.作者在诗歌的第三节写有关“剑阁”的内容,意图是什么?15 剑阁是蜀道上最具代表性的天然要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的惨景。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4.主旨句三次出现,所在位置和具体内容都有变化,体会这三句话的具体作用。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行,把诗歌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5.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争论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1、此诗即事成篇,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表达对友人的担忧和关心。2、表面写蜀道的艰难,实则写仕途坎坷,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3、写蜀道艰难,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蜀道难》艺术特色无论从哪个艺术角度衡量,《蜀道难》都堪称是李白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首先是感情强烈。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其次是夸张极度15 。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多,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再次,想象丰富奇特。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欧阳修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白落笔生云烟”(《太白戏圣俞》),形象地说出了人们读《蜀道难》后所得到的艺术感受。应该注意的是,作者还将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使三者相辅相成,交融为一体。这是李白诗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本诗艺术上的又一特色。在这首诗里,作者采撅了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子规啼恨的古老传说及六龙回日的瑰丽神话,把它们编织在他对蜀道艰难的奇特想象和夸张描绘之中,为笔下的山岭石栈涂抹上一层古朴悲凉而又神奇迷离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浪漫气息。需要指出,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作者想象的内容,也是他恣意夸张的体现,三者是互为表里,难以拆分的。最后,谈谈《蜀道难》句式的灵活多变与语言的奔放恣肆。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多变的强烈感情。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宇,长短不等,错落交接,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再从语言来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炼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快,“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是故作。重笔以提起气势:“噫吁喊”三字选用虚词,乃无心弄巧却别具风致,且又以由川方言入诗……奔放恣肆,毫无规范可循,冲口而出,却又无施不宜,对内容的衷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富有成效的辅助作用。《蜀相》以李白代表的盛唐之音,是唐代社会鼎盛时期的产物。但是唐代社会很快就从他的顶峰跌落下来,安史之乱爆发,这种战乱的悲惨现实使诗人很难唱出那些充满理想的欢歌了。文学思想随之来了一个根本的变化,作为这个变化的标志就是杜甫和元结代表的写生民疾苦的创作倾向的出现和讽谕美刺说的提出。杜甫的生活与创作时代在安史之乱前后,一般把他归入盛唐诗人之列,但是他的主要创作却与盛唐一般作家不同,所以叶适《水心诗话》说:“少陵与唐音终隔一尘,杜诗兴而天下尽废唐人之学矣”。李泽厚认为他们所代表的是另一种盛唐,“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总之,李白与杜甫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文学倾向与审美追求,李白代表的是盛世,杜甫则是乱世,李白代表的是理想,杜甫则是写实,李白代表的是无可仿效的自然之美,杜甫则是艺术的典范与楷模。杜甫所代表的时代实际是盛唐到中唐的转折时期,具体讲是天宝中到大历中这一段时期,而其巨大影响则在中唐。一、杜甫的生平15 杜甫,字子美,比李白小十一岁,生于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经过肃宗,到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去世,终年59岁,比李白晚死8年,可见杜甫大半生在玄宗时期渡过。作品的主要成就是在玄宗时期及下台以后,从历史看就是安史之乱期间与乱后。我们把杜甫的生平分四个阶段来讲(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著名诗人。杜甫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七岁即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为他以后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二十岁(开元十九年,731)他离开书斋,开始了壮游。前后凡三次,时间在十年以上,第一次游吴越,开元二十三年,诗人24岁,为了参加进士考试,才由江南回到洛阳,没有考中,开元二十四年又开始第二次游历,地区在齐赵(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射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呼鹰皁枥林,逐兽云雪冈”(《壮游》)。这一点与“十五好釰术”的李白颇为相似。开元二十九年,杜甫30岁,回到洛阳,33岁时在洛阳遇李白,李白从长安被逐,要游梁宋杜甫又开始第三次游历,同游的还有高适。这一时期的诗人是热情,充满理想的,作品中洋溢着勃勃朝气,与其他盛唐诗人并无二致,如《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房兵曹胡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如果说这一时期的诗人是现实主义诗人,母宁认为是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2)长安困守时期(746——755),35—44岁。公元746年(天宝五载)诗人来到长安,为了作官。儒家讲的是积极用世,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赠韦左丞》)。杜甫第二年参加进士考试,还是未取。这时期他生活逐渐贫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灸,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甚至开始挨饿受冻。正是这种生活使他开始深入现实,接近人民,认识到当时政治的罪恶本质,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反映现实的作品,奠定了他的创作方向。一直到755年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是一个掌管兵中器仗和门禁锁钥的正八品下的小官。(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岁—48岁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经过一度逃难,他把家小从奉先转移到鄜州羌村,只身赴灵武投奔肃宗,中途被叛军所俘,押解到长安。他尝到了国破家残的痛苦,写了有名的《春望》、《哀江头》诗。天宝十六载(757年)他冒险从小路逃出长安,回到政府所在地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这是一个赴国难的忠臣形象。肃宗任他为左拾遗。就在那一个月(五月),他又上疏营救宰相房琯,触怒肃宗,亏得张镐说好话,方免一死。肃宗讨厌杜甫,这年闰八月特许他回鄜州探亲,杜甫当时很留恋,实际倒给了他一个深入民间的机会,有名的《北征》、《羌村三首》写于此时。九月长安收复,杜甫又回到长安,任左拾遗,这一时期诗作雍容典雅,没什么名诗。以后肃宗继续处理与房琯有联系的人,杜在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使杜甫又得到一次深入民间的机会,有名的《三吏》、《三别》就是759年春他由洛阳回华州一路所见广大人民惨痛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一年是杜甫一生最艰难的一年,七月他弃官不做,到秦州(甘肃天水),十月又奔同谷(也在甘肃),生活很苦,全家陷入绝境,十二月又由同谷往成都。这一时期虽只有四年,却经历丰富,大起大落,生活充实,佳作也最多。诗体方面则多用五、七言古体。(4)漂泊西南时期(760——770),48—59岁。这一时期是杜甫一生的最后十一年,也是唐帝国继续衰落时期。杜甫49岁到成都,依严武,在西郊浣花溪建一草堂,开始了他的从事体力劳动的“为农”生活。762年七月,因避徐知道之乱,杜甫漂泊到梓州(三台)和阆州,直到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时,才回到成都草堂,严武保荐杜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人称杜工部)并拉他作节度使署中参谋,但不到半年又辞职。765年五月,杜甫大概因严武去世而离开成都漂泊各地,最后在766年4月到夔州(奉节),住了两年,写了437首,占现存诗总数30%,平均每月约写20首,可以说是创作丰收时期,体裁上多为律诗,如《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都充满爱国忧民的热情,而七律这种形式也在杜甫手中成熟,他说“晚节渐于诗律细”。768年正月,杜甫想回故乡,乘着自备的一条船飘到湖北江陵,又到公安,湖南岳阳,从此又过着“饥借家家米,愁征处处杯”(《秋日荆南述怀》)的生活,《登岳阳楼》诗云:“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再到潭州(长沙),大历五年(770年)四月,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逃往衡州,原想投靠郴州的舅父崔伟,但遇大水,停泊“方田驿”,五天没有东西吃,县令送来酒肉,算是没有饿死。杜甫改变主意,又回潭州,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途中,他自己的一条破船上。15 生前落寞,身后萧条。棺木也无法运回家乡,儿子宗文、宗武把灵柩暂寄在岳州昌江县(现为平江县)的小田村。一直到中唐宪宗元和八年,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宗武子)把他的遗体归葬偃师,并请诗人元稹作墓志铭。距他的死已经四十三年了。二、杜甫的思想李白主要是道家老庄思想,杜甫则主要是儒家思想。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得杜甫始终关怀国事。早年“自比稷与契”,希望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后来虽然对自己入仕希望破灭了,却仍然关注着国家安危,“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希望有吕尚、诸葛亮这样的英雄出来收拾残局。并且能经常正视现实,即使在不断地失望中,在极端困难中,也从不感到绝望,希图出世,很有孔子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性。儒家虽然轻视劳动人民,却有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民为邦本”。这一思想的实质虽为维护封建统治,却起码道出了爱护人民的重要性这一真理。杜甫接受了这一思想,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亲见了人民的苦难而表现为关心、爱护人民。在《咏怀五百字》中就吟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在安史之乱中,他为人民的痛苦而悲恸,这一点在《三吏》、《三别》等诗中看得很清楚。三.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1.对人民的深刻同情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说自己“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生最为系念的,总是天下苍生。当自己家庭发生悲剧"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他依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同上)。《又呈吴郎》也是一首悲天悯人的仁者之歌: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住在瀼西草堂的时候,邻家有一个寡妇常到他堂前扑枣。杜甫离开草堂,新搬来的吴姓亲戚便插上篱笆,不让扑枣,杜甫写了这首诗劝吴郎。诗里告诉吴郎,这位妇人若不是因为无食无儿和兵荒马乱,穷得没有办法,也不会来打人家的枣,应该对她亲近一些,而不该阻止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流落蜀中时写的一首著名诗篇。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宁苦身以利人”(黄彻《溪诗话》)的“民胞物与”、“已饥已溺”的精神,千载之下,依然感人。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中的不朽之作,集中地体现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认同和深切同情。如《新婚别》: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诗以新嫁娘的口气,诉说了千回百转的心事。她昨夜成亲,今晨就面临和丈夫的生离死别。她既勉励丈夫努力作战,又担心丈夫一去不还;她对丈夫表示忠贞之意,又为少年夫妻的聚短别长而伤感。《杜诗详注》说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暂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与君永相望”,志之坚且贞也。频频呼君,几于一声一泪。这样的诗,句句都能打动读者的心弦。2.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当时杜甫被困在沦陷的长安。眼看已被安史叛军劫掠一空、荒凉破败的都城,杜甫既伤心又悲愤,挥泪写下了传世之作《春望》:15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写战乱之中所见长安城的景象,山河虽然依旧,但是林木苍苍,荆棘遍野,城池残破,使人顿生凄然之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历来为人称道,它说,花有感于时局的动乱,人民的灾难,流下了眼泪;鸟也为了人们的生离死别之悲,而心弦震颤,从而更突出了人的痛苦。后两句写自己思家的心情。最后说,这些家愁国恨,使他的头发都变白了,而且渐渐稀疏了。  当他流落荆湘,登上岳阳楼时,眼前“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壮观景象,勾起的是“戎马关山北”的对世局的系念和自己的身世之感,而为之“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当安史之乱平定的消息传来之时,他是那样由衷地狂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当唐军作战失利时,诗人是那样地沉痛,而在沉痛中依然充满了希望:“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悲陈陶》)在《岁暮》中,他写道:“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一腔爱国热情表白无遗。3.对统治者的讽刺和批判  杜甫虽然有浓厚的忠君意识,却不是不加兮辨的愚忠。当他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和政治上的挫折之后,他对统治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著名的《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不留情面地揭露了“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的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鲜明地揭示了阶级对立的本质。《丽人行》,是讽刺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的,诗中直笔点出杨氏姐妹的爵位名号,写出他们凭借外戚身份,骄奢淫佚、盛气凌人的生活和作派,讽刺的意味很浓。他如《岁晏行》中:“况闻处处鬻儿女,割慈忍爱还租庸”,《昼梦》中:“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都反映了徭役、租税、征战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批判可谓入木三分。4.对亲情、友情的珍惜  杜甫的仁者之心,使他格外珍重亲情、友情。他写有不少赠友人、怀念亲朋的诗。如他对李白真挚的怀念和对其命运的同情:“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之二)对李白怀才不遇命运的同情、对李白兄弟般的思念之情,甚至形诸梦寐。无怪前人评曰:“千古交情,惟此为至。然非公至性不能有此至情,非公至文不能传此至性。”(《杜诗镜铨》)《月夜》是为妻子写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写这首诗时,杜甫为安史叛军所俘,陷于长安,而他的家小当时寄顿在鄜州。他在长安望月的时候,想到鄜州的妻子一定也在月下思念着他,以至雾水沾湿了发髻,手臂因夜深而冰凉。这种“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浦起龙《读杜心解》)的手法,把杜甫对妻子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浓挚。杜甫虽然屡遭艰难,但对孩子、兄弟从来都是和颜悦色:“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竟挽须,谁能即嗔喝?”(《北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5.对自然的热爱  杜甫因为生逢战乱,流离失所,所以有过长期跋山涉水的经历,笔下描绘了不少自然山水,而在杜甫的本性中,也有热爱自然的一面。他曾说:“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在他看来,大自然充满了对人的情意。他年轻的时候,写过《望岳》,对“齐鲁青未了”的岱宗的奇伟表示了由衷的赞叹,在《登岳阳楼》中,又把“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洞庭湖描绘得波澜壮阔、气势宏大,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则表现了杜甫写景清丽的一面。  杜诗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以上不过择其要而言之。四.艺术成就:15 、顿挫是其最主要的风格1该风格的形成与诗人的性格遭际有关。2、其次与杜甫的审美理想沉郁有关。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诗书画的审美要求是写真传神,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善用典型化的手法,重众多事物中选取最具代表性者,又从众多现象中提炼出本质,发觉意蕴加以集中概括。以句为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篇为例,则如《三吏》、《三别》等杜甫还追求宏观的惊世骇俗与微观的毫发无爽相统一的审美效果。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是壮而感伧者,有宏大壮阔之美。同时,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崇尚写真传神,追求体物工细、毫发无爽。如咏月之诗,“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细致的描绘出月初前半夜之月。杜甫又善于将宏大与精微、壮阔与深细完美的结合起来。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既是从大处着眼,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又是从小处着墨。杜甫的沉郁顿挫,还与其寓意的深远,表达的一波三折有关。3杜甫的沉郁顿挫还与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以及语言的凝练苍劲,句式的拗折变化有关。杜甫是语言的巨匠,杜诗的语言有精炼苍劲的特点,这取决于他深邃的事项、深入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就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为了表达或强调某方面的意义杜甫还打破打破五言上二下三、七言上四下三的句式常规,予以变化。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另外杜诗还具有多种风格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他经历了个人遭遇、国家命运的巨变,有丰富广泛的生活阅历。二是杜甫对前代诗歌的态度比较宽容,主张“转益多师”而不轻易否定。他的创作能博采众长,四杰的繁复,沈宋的精工,高岑的浑厚等他都能兼包并容,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三是杜甫丰富多彩的语言,也使他的诗具有多副笔墨、异彩纷呈的风格。“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泼墨渲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工笔刻画。“出师未捷生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悲壮语。“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是豪放语。由此可见,杜甫确实是集诗家之大成者。、杜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既有体物工细、表现深曲的特点。还有以议论为诗的倾向。1不仅在五七言古诗中如《咏怀五百字》、《北征》等运用而且在五七言近体诗《春忆李白》、《戏称六绝句》、《咏怀古迹》中也运用自如。2、议论与形象有机结合3、议论与叙事相结合4议论与抒情相结合,以情韵行之。5议论手法十分多样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