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四中 韦伟 《蜀相》教学案例
加入VIP免费下载

南宁四中 韦伟 《蜀相》教学案例

ID:846428

大小:54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南宁四中“尚实杯”课堂教学比赛作品《蜀相》教学案例南宁四中韦伟一、教材分析《蜀相》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选修部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诗歌部分,第一单元第三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意蕴美和情感美。  本单元主要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式了解诗歌内容,提取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的作品,意在通过本课的学习巩固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探究诗歌内容和主旨的方法,深入理解杜甫身上那种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通过本课的学习,营造出诗意语文、诗意课堂氛围,举一反三,学会鉴赏同类型的诗歌,同时提高学生古典诗歌的诵读能力。二、学情分析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普通中学高二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三、教学设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何以谓体验?我认为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想象、情感、直觉甚至直觉,去感受诗人的脉动和心跳,体验是和文本真对话,让抽象的文字附着了自己的感情,融化为了自己的生命,体验成了自我的生命超越。德国思想家威廉•狄尔泰从生命哲学出发,认为“体验”不同于“经验”、“意识”,而是特指“生命体验”12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学状态下的阅读活动就是一个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获得个性化生命情感的体验过程。根据该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目标和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步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有感情的朗诵诗歌。(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作品的主旨。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在探究中体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海天孤愤的家国情怀。(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2.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品味全诗的伤感、叹惋之情。(2)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人生经历欣赏诗歌。(三)教学步骤1.温故知新,了解诗人。导入设计的主要问题是“你认为杜甫长什么样?”这一问题从作品的外围切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激活了学生的知识积淀,与文本形成某种联系,紧扣“知人论世”的教学目标。2.初读感知,觅得诗心。通过诵读指导,初步把握节奏和情感。通过教师示范诵读,营造情境。3.再读涵咏,品出诗味。设计的主要问题是:“你从哪里看出悲,因何而悲?”提纲挈领,给学生解读本诗的一把钥匙。4.学以致用,鉴赏杜诗。拓展文本的横向阅读领域,用已学的方法鉴赏同类的文本,引导学生从鉴赏文本的表层意义,到隐含意义,再到风格特征让学生“读深”“读活”。最后引导拓展“海天孤愤,家国情怀”,对作品进行升华。(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2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 1.诵读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l 2.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探究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l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情感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四、教学实录(一)温故知新,了解诗人1.导入: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4页,今天我们上杜甫的《蜀相》。一提到唐诗,我们会想到两个人:李白和杜甫。在我们十来年的学习生涯中,这两个人的诗歌几乎可以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李白是潇洒的、豪迈的,是浪漫主义的顶峰,你们有想过李白长什么样吗?生:一袭白衣,衣袂飘飘,仙气十足。师:那么杜甫呢?生:拄着拐杖,一脸愁苦的枯瘦的老人。师:为什么?生: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一直不得志,写的诗歌都是反映民生疾苦。师:同学们能结合一个人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际遇以及他诗歌的内容去构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真是很不错。那集全班之力,看能说出多少杜甫关于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诗句或诗名。生:《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教师归纳杜甫印象:师:从同学们回答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诗歌的内容大多数是反映安史之乱以后广阔的社会现实,所以他的诗被称为——(生答“诗史”);主题上,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难,关心时政,抨击时弊,是忧国忧民的百世楷模。也因为这样沉重的内容和主题,他的诗作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写景“沉雄博大、悲壮瑰丽”,抒情“深沉含蓄、忧思郁结”。PPT展示:内容:反映安史之乱以后广阔的社会现实。思想: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难,忧国忧民。风格:写景“沉雄博大,悲壮瑰丽”,情感“深沉含蓄、忧思郁结”。12 板书:(沉郁顿挫)3.本诗写作背景介绍:师:既然我们知道一个人写什么诗,其实跟诗人的遭遇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那请同学们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哪一年?生:公元760年师: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这一年前后杜甫的情况?安史之乱哪一年结束的?755——762.生:好像是安史之乱后。师: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看来大家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还不算特别了解,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PPT展示: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佐君王)的理想彻底落空。当时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师:从盛唐的昌盛一下子跌入这样的地狱,很多文人沉默了,不自觉地陷入一己的悲慨,甚至有人生如梦的颓废情绪,但杜甫依然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忧国忧民。因此我们读他的诗,眼前总是浮现一个沧桑的老者,一个大写的“人”字。那诗人作为个人,在关注小我自我的时候,又有怎样的一番感慨,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齐读诗歌,初步感受一下,希望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二)初读感知,觅得诗心(情感)1.全班齐读,把握字音和节奏。教师正音:自、好。师:读得很整齐,看看探究题第一题的诵读提示,诗歌的节奏,你们把握对了吗?全班试着以这个节奏读首联。(节奏: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生读。(读得比较刻意,每个词的停顿都较长。)师:注意读得自然一点,不要太刻意了。每节拍的最后一字遇平声适当延长,仄声停顿,比如首联哪个字延长?哪个字可稍做停顿?(堂、柏)叫一学生示范朗诵。12 师:能听出抑扬顿挫了。诗歌的节奏是诗人情绪的外化,而杜甫诗歌正因为节奏上的顿挫让人感受到他情感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在情感上,你们觉得整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生:伤感、叹惋。师:怎样才能读出这种伤感呢?生(七嘴八舌):语调低沉些,语速适当放缓。2.教师配乐朗诵(音乐:《苦道行》),感知情感师:有没有感受到一点点的悲伤?全诗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悲伤?生:泪。师: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满襟之泪。所以他在这里一定是受到某种触动,让他难以克制。(三)再读涵咏,品出诗味1.接下来,老师给3分钟的时间,请大家试着走进杜甫的内心,细细品味:你从哪里看出他的“悲伤”,用笔标注出来,思考他因何而悲,并据此更深一步来把握诗歌的诵读。(教师巡堂,看学生的勾画、标记)师:看到很多同学对不同的字词进行了一些标记,下面我们就请一些同学跟我们分享一下。生1:寻。感觉他是特意来到这里的。有点迷茫,又有对诸葛亮的仰慕。师:很好,这位同学注意到了重点的动词。生2:柏。“森森”让人觉得很冷清。师:不错。你注意到了抓住意象品意境。大家知道什么地方经常种有柏树吗?生(齐答):烈士陵园。师:所以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生(七嘴八舌):庄严、肃穆的气氛。生3:自和空。师:能再说得详细些吗?该生面露难色。师:哪位同学能把画面简单地描述一下。生4:草绿油油的,黄鹂在歌唱。12 师:这不是一幅很欢乐、很悠闲的景象吗?生4:但草是自己绿着,没有人来欣赏,黄鹂自己唱歌,是“空”好音,没有人听。师:很好。这几位同学注意到了诗中所写之景。碧草满院,却无人驻足;黄鹂婉转,却无人倾听。很自然地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寂寞。即以景来衬情。你们还注意到了重点的字词“自”和“空”,美好的景致被这两字一并压抑住了。这种写法在古诗中还有很多。我们齐读感受一下,注意读出“自”和“空”的效果。PPT展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唐]李华《春行即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一剪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书愤》师:(在学生读到第二句时发现学生没有读出“自”和“空”的效果,于是加入进去,领着学生读完后几句。)好,我们继续分享。生5:我看到的是第三、四联。诗人在这里是借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未酬。师:很好,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感叹,能说得更详细些吗?生:(一片沉默。)师:老师提示一下,我们可以联系诗题、作者的个人际遇和时代背景做更深入的思考。生6:作者一直颠沛流离,没有建树,希望向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12 生7:(没有站起来,直接在座位上抢着补充)诸葛亮那么厉害,最后还是出师未捷,而他还远远不如诸葛亮,更加觉得难过。师:非常好,能够联系个人际遇来分析,有没有同学联系社会背景来思考。想一想,建功立业的人那么多,为什么他就想到了诸葛亮。生8:第三联讲的是诸葛亮的功绩,讲他辅佐刘备开创蜀汉和济扶后主,都是讲他作为蜀相,在这个位置上的功绩。安史之乱,诗人也希望自己像诸葛亮一样平定乱世。师:是的,在这里,他只关注到了诸葛亮辅佐两朝帝王,平定天下的事迹,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一代贤相的——(生齐答:敬仰),而自己年过半百,却颠沛流离,壮志未酬。他希望有这样一个英雄出来,救民众于水火,更希望自己就是那个——(生齐答:英雄)。所以我们读这两联时,要读出景仰之情和壮志未酬的苦痛。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试试。生9:声情并茂地朗诵。(全班鼓掌)师:读得非常有感染力。这两句诗就是这样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可以说,他这句诗熔铸了个人壮志未酬的苦痛、忧国忧民的焦虑和对一代贤相的景仰和叹惋,唱出来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请同学们融入情感,一起读后两句。师生同读后两句,学生基本能把握了节奏和情感。点评: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鉴赏探究非常成功,对这首诗歌的情感有深刻独到的情感体验,学生调动了在诗歌鉴赏上已储备的知识能力,充分利用了预习材料,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对诗歌的情感主旨有了深刻的认识,不仅品读到了诗歌的情感,还看到了作品背后的诗人形象。2.总结归纳PPT展示:诗人以凄凉之景,怀悲壮之人,抒发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慨叹。师:这首诗就是以景怀人来抒情。在鉴赏时,我们用来哪些方法?PPT展示:单元教学要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以自己的体验和思想去揣摩诗人的情思。知人论世: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际遇理解诗歌主旨。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12 ,意思是我们鉴赏诗歌的时候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从他写的景,记的人,叙的事,状的物,然后“将心比心”去推测诗人“遣词造句”中所寄寓的情感,然后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经历,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四)学以致用,鉴赏杜诗1.请学生试用此方法分析《登岳阳楼》师:我们的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读懂一首诗还要读通一类诗。在已经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师巡堂。指导学生把描绘意象特征的词标记出来,把读出的情感写在一旁。师:这位男生,你来说说,老师看你那么渴望的眼神。(生笑)生1:在乱世当中,诗人被迫忧国忧民。师:被迫还是本身就具有这样的情怀?生1:不是,诗人主动的。生2:描写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吴楚从中间拆开,这种宏大的景象,来写自己的卑微。师:描写这样雄浑壮阔的景象来反衬自己的——“卑微”可否换个相对应的词?生:(混答)渺小。师:还有吗?生3:还有对战争的关注和感慨,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师:正是这样,诗人在苦着自己的苦时,仍然会想着天下百姓在受苦,即使在哀叹身世之悲,自身难保之际仍然没有办法挣脱对国家的关注,他早已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海天孤愤的家国情怀,也是他之所以被称为——(学生齐答:诗圣)的原因。2.诵读。教师配乐《长亭怨慢》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融入对圣人的敬仰之情来朗诵这首诗歌。生1朗读。(学生读得不是很好,完全没有对文本雕琢后的效果)师:读得比较原生态,哪位同学来PK一下。12 学生推荐一女生,读完全班掌声雷动)师:这位女同学读出了杜甫海天孤愤、家国情怀。3.拓展升华:师: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诗人都具有这样的情怀,请同学们满怀敬意地地跟着老师一起来感受,全班齐读。PPT展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师总结:我们是幸运的,生长在这样一个拥有众多先贤的国度。让文化历史上那些遥不可及的文化先贤的光芒,穿越千年时空,照耀当下,让我们的生命历程,因为有了文化的滋养,而变得厚重而温暖,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课。板书设计:蜀相杜甫伤感、叹惋:1、写景:自、空以景衬情以意逆志2、写人:诸葛亮敬仰、知人论世壮志未酬五、教学反思(一)设计简洁整体的设计分四大环节,成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回顾旧知——初读感知——涵咏品味——拓展鉴赏,环环相扣,简洁明了,注重了选修课的特点。(二)导入精彩我的导入是:“一提到唐诗,我们会想到两个人:李白和杜甫。在我们十来年的学习生涯中,这两个人的诗歌几乎可以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李白是潇洒的、豪迈的,是浪漫主义的顶峰,你们有想过李白长什么样吗?那么杜甫呢?为什么?”12 这个导入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了深重的心思。我用风格迥异的李白做比较,用画像把学生对杜甫抽象的感知形象化。由大而泛化的感知到小而精细的具体写作背景,也给学生一个阅读想象较大的空间。(三)诵读得当我设计的诵读共有四次。第一读,是读准字音和节奏;第二读,是教师示范朗诵,带领学生初步感知情感;第三读,是对诗歌具体领悟后,有侧重地读,如读第二联时,要读出“空”和“自”的效果,读三四联时,要注意读出细微的几种情感;第四读,是迁移拓展时,整体把握诗歌。诵读的方式也多样化,有全班齐读,有教师泛读,有学生试读,有学生PK读,有整体读,有局部读,还有对相似作品的延伸读。诵读的技巧并不是强加给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层层剥笋,具体领悟后水到渠成地读,使读书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四)引导有效真正的课堂讨论与探究,是课堂的亮点,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主体。我设计问题:“你从哪里看出悲,诗人因何而悲?”一问统领全诗,使诗歌的鉴赏整体而不零碎。新课标的理念讲究“自主、合作、探究”,因为要给学生一片自己学习的空间,所以我采用了这种“主问题”的探究方式。注意在评价中,注入诗歌学习方法的意识。比如当学生点出“森森之柏”时,我点评说,该生注意到了意象的特征。之后学生便迅速的找到写景的地方进行鉴赏,从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自”和“空”的把握还仅限于某种语文的大概的感觉时,我及时引导:“可否描述这个画面”,“这个画面不是很闲适愉快吗?”从而让学生迅速地把握了“自”“空”的效果。于是我趁热打铁,对此表达手法总结延伸:“这是以景衬情手法。在古诗中常常用到此二字来表达情感的落寞。”这样升华学生的认识。在鉴赏第三联时,学生依然得出的是很笼统的答案:“借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来写自己的壮志未酬。”我引导学生“联系个人际遇和时代背景来深入思考”,学生便得出来更好的答案,比如“表达自己远远不如诸葛亮的慨叹,希望自己能实现抱负,平定天下,表达他的壮志未酬与忧国忧民。”学生的回答中有原句,有分析,有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这也证明了适当地引领,是带领学生迅速学会学习的捷径。特级教师顾德希说,当代文学理论有了一个巨大的转变,就是从以前重视“作家”的用意,转变为重视“读者”的感受了。这是当代文学理论的巨大贡献。而本课让学生说话,让“读者”12 展现自己的见解也吻合了这一观点。从学生的答案中,我们就看到了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认识是深刻的,角度是多面的。在这里不仅仅在于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还在于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依据,进而领会文本。教师还在于引领学生认真诵读文本。如果学生读不出相应的情感来,还要再读一遍来体会。让大家一起讨论,甚至展开争论,让文本说话,让学生的智慧说话。这就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课堂,一个真实的学生的本真,这才是活跃的精彩的生成的课堂,这也是新课程新理念之所在。(五)延伸有法适度的拓展,是语文学习的外延。我让学生用“以意逆志”的方式对另外杜诗进行鉴赏。这个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读懂一首诗还要读通一类诗。另一方面,通过杜诗的点延伸到具有海天孤愤、家国情怀的文化先贤的面,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儒家传统的爱国情怀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爱国主义和道德情操的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自主体验原则”。把课堂让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努力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焕发生命活力、体验生命激情的乐土。专家(教研组长郑燕喆老师)点评:一、这是一节环环相扣,关注能力培养的有序有效的课堂。指导朗诵有效,示范朗诵有范,文本讲析有深度,迁移赏析有强化。是按照课堂标准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的井然有序的教学。关注学情、重视延伸,指导性强,注意学生的发展性目标的实现。从文本的阅读到类型阅读,老师交给学生一支在知识海洋中航行的船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二、文本解读一问统领,线索分明。何处悲,为何悲?貌似简单的问题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抓到了解读的钥匙,从悲痛的情感到忧国忧民的情怀,学生透过冰冷的文字,迸发思维的火花,走近杜甫这位暖男的心。三、教师成熟成长。课堂掌控能力见长,能适时地给学生点赞,兼之外美内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读出文字的生命,走心的指引,体现语文教师的素养和深沉底蕴。稍有不足之处是老师稍稍紧张,衔接不缜密,某些内容小结不到位。12 12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