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民间文学特征(原创)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试论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民间文学特征(原创)

ID:838044

大小:112.5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毕业论文 试论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民间文学特征汉语言文学本科分校:XXXX姓名:XXX学号:12345633 目录内容摘要…………………………………………………………………3关键词……………………………………………………………………3正文一、具有民间文学传承性特征……………………………………………4二、体现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12(一)从叙事策略上看…………………………………………………12(二)从价值追求方面看………………………………………………12三、具有民间文学直接的人民性特征…………………………………13结语…………………………………………………………………15参考文献……………………………………………………………1633 试论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民间文学特征内容摘要:赵树理是一位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人民艺术家,第一位拥有最广大农民读者的作家。他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出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落后的但却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山区农民家庭,他一贯追求通俗化、大众化,追求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形式;他在农民土地上出生、成长、工作,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在农民中间创作,农村生活是他创作的土壤。小说《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这篇小说有着鲜明的民间文学特征,也是最能说明其特色的作品之一。关键词:赵树理民间文学传承性变异性人民性赵树理是一位蜚声文坛的“农民作家”,他创作了大量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这些作品无论是选题、33 情节结构、叙述表达,还是人物形象、语言对话,都富有鲜明的民间文学特征,为广大老百姓,特别是农民所喜闻乐见。1943年5月,赵树理创作了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这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这篇小说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事件,结合当时农村斗争的需要加工提炼而成的。小说发表后,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学作品的魅力往往源于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小二黑结婚》的成功同样也是如此。在这里,我就主要谈一谈自己对这篇小说所体现出的民间文学特征的理解。我认为,小说《小二黑结婚》所体现出的民间文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具有民间文学传承性特征一般来说,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是,同时又存在着一些相对稳定的因素,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这显然是口头文学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所决定的。这些标志了民间文学传统的诸特点,总括起来我们可以称其为传承性。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一些常见的体裁、常用的表现手法和格式,在人们口头世代相传沿袭长久。赵树理小说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情景的描写融化在故事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善于选择和运用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凝炼,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并大量借鉴使用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赵树理说过:“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意愿。”而赵树理借鉴“传统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以故事为中心结构小说,较少有孤立静止的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33 赵树理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特点,适应群众的欣赏习惯,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现自己的性格特征。从“不宜栽种”到“恩典恩典”的一串故事中,把二诸葛的迷信、迂腐、懦弱但又老实、厚道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从“米烂了”到精心梳装打扮,赶到区上去闹,则表现三仙姑假装迷信、泼而且赖的特征。同样两个落后人物,放在同样环境中,却能将其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凸现出来。作者按照民间习俗,老百姓爱听故事晌习惯,善于把矛盾斗争,一环扣一环地集中起来,发展下去。如小说开头写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神仙,接着写小芹,再引出金旺兄弟,后写小芹的恋爱对象小二黑,然后矛盾爆发,出现了第六节(“斗争会”),第七节“三仙姑许亲”。而第八节“拿双”是矛盾的顶点,最后几节,由区政府出面支持新人物,惩罚坏人,教育帮助落后。分章分节的形式,集中地叙述人物和事件,既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又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结局,对前面的人物有所交待,又首尾呼应,造成结构的严密。中国古代小说大都注重故事性,时空跨度大,人物众多,头绪杂杂,小说主要是讲故事,很少有静态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五四”新文学较多地使用典型化手法,围绕少数几个人物,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层层铺垫,写出性格复杂的人物。而赵树理则是长卷式地展示生活。也不是很讲究写人物心理,深入挖掘。人物包裹在故事中。②注重故事的连贯性,强调有头有尾和前后照应。33 赵树理小说在艺术结构上,借鉴了传统评书,章回小说的结构特点,采用单线条发展的手法,讲求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故事性强,适应我们民族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欣赏习惯。他常常采用大故事套用小故事的手法,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作品的开头总要设法介绍清楚人物,而后随情节的发展展开人物的性格,最后必定交待人物的结局、下落,做到来龙去脉,都有头有尾。《小二黑结婚》是一个故事,其中又穿插了“不宜栽种”、“米烂了”等小故事。结局中,小二黑和小芹的恋爱以“一对好夫妻”为结果,恶霸受到惩罚,二诸葛、三仙姑的迷信思想等已有了好的变化,实现了传统的大团圆结局。注重故事性,还使他的小说叙述多于描写,描写融于叙述。在三组人物刻画上,运用白描手法和注重细节、动作的描写,并常给人物起绰号来加强其性格的鲜明性,如二诸葛、三仙姑等。那些白描手法所作的细腻描写,往往是最为引人入胜的段落。在这方面,赵树理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妙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变化。他的作品总是从头说起,不打断、不跳跃,注重故事的连贯性。他的这种特色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受传统白话小说的影响,传统白话小说就是这种“从头说起”,连贯叙事的结构。其次,要照顾中国农民的欣赏能力和欣赏习惯。赵树理的写作有一个定位,就是写给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看,就是让那些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就能看,然后读给完全无文化的农民听。33 以生动质朴的群众语言表现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反映着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赵树理在创作中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群众爱听故事,他就增强故事性;爱听连贯的,他就不会因为讲求剪裁而把故事割断了。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能叫大多数人读,这是赵树理进行创作时刻意追求的。赵树理说过:“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字人读,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人听的。”③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赵树理对农村生活非常非常地熟悉,他的小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从作品题材看乡土情结,《小二黑结婚》描写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为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这场斗争由于受到金旺等恶霸的迫害和家庭的阻挠而发生了波折落后的家庭中成长了进步的新一代。作品描写恶霸势力受到应有的惩罚。落后的阻挡社会进步的人物,也陷于逐渐觉醒的群众包围之中,受到了应有的嘲弄和批判,并终于被迫实行自我改造。《小二黑结婚》热情地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力量,歌颂了农村社会的长足进步,歌颂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因而立即得到农村中要求民主改革的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的热烈欢迎。赵树理的乡土情结不仅体现在其作品的题材上,也体现在作品的人物安排上。赵树理的乡土情怀生动地表现在他对人,具体地说,是对农民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上。在他的思想观念中,人———农民,是最重要的,这种重要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生命。33 他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现实中的落后或消极人物。。作品生动地塑造了农民中落后人物的形象。二诸葛是个善良但胆小怕事的老农。他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和包办婚姻制度。由于迷信,他反对小二黑与小芹结合。三仙姑则是一个沾染着好逸恶劳等恶习的妇女。她用装神弄鬼掩护轻浮放浪的行为,为贪财而出卖女儿。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深刻揭示了农村小生产者精神上的落后面,从一个方面表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但是,无论是恶霸的逞凶或家庭的阻挠,都无法压制小二黑和小芹争取自由与幸福的意志。他们坚强不屈地进行斗争,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终于取得了胜利。另外,《小二黑结婚》的三仙姑的性格和心里状态描写,极为幽默风趣,除了批评外,也能看出作者对三仙姑作为封建思想的受害者的同情。④语言通俗化早在1940年赵树理就公开强调文艺的通俗化,追求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赵树理在自己主编的《大家看》副刊上,从小说诗歌到快板相声,从话剧歌剧到杂文语录,从鼓词猜谜到笑话歌谣,均亲自主笔。1942年赵树理主张“通俗到底”,并倡导建立“通俗文艺社”,连他当年的衣着打扮据说也很“通俗”,他头戴毡帽,上身穿家乡棉袄,挎包里鼓鼓囊囊,下身是军绑腿,煞是有趣。而《小二黑结婚》的成功,使赵树理在艺术上更加坚定地去追求通俗美,走出了一条文艺大众化之路。赵树理的作品把读者明确定位为农村中文化程度相对低的识字,甚至不识字的人,所以他的作品达到了民间口语与书面语言的高度统一。赵树理长时间在农村生活和工作,既熟悉农民的心理,也熟悉农民的语言。语言上农民易于接受,这与赵树理深入农民,农村,与农民真正成为一体分不开的。从中可以看出赵树理对乡土的热爱,特别时对农民的情感。所以,赵树理在创作过程中,非常注重作品中语言的口头化,《小二黑结婚》便是其中的典范。这篇小说语言的口头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语言的口语化赵树理小说的语言是非常出色的。他的小说完全没有“五四”以后一些小说的欧化句式或“学生腔”33 ,又不用未加工的方言土语,注重对群众口语的加工提炼,使其语言既通俗化,大众化,又不粗俗,简陋,是富有表现力的,有韵味的语言。不仅人物对话如此,就连叙述。描写也是这样。郭沫若在谈到赵树理的创作时,也特别称赞他的语言,说他的作品“最成功的是语言。不仅每一个人物的口白恰如其分,便是全体的叙述文都是平明简洁的口头语,脱尽了‘五四’以来欧化体的新文言臭味”。周杨也指出,他的语言“是真正从群众中来的,有是经过加工洗练的,那么平易、自然、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痕迹。”作者在小说《小二黑结婚》中采用了大量的群众口头语言,又不用未加工的方言土语,注重对群众口语的加工提炼和艺术锤炼,使其语言既通俗化,大众化,又不粗俗,简陋,是富有表现力的,有韵味的语言,最终形成了质朴平实、简洁畅达、诙谐风趣、雅俗共赏的书面语言。比如小说在描写三仙姑时,说他“老来俏”、“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当她经过一番精心打扮来到区上而被众人围观议论时,她羞愧的“恨不得一头碰死”。在写金旺兄弟当年的所作所为时,说他们“又作巫婆又作鬼,两头出面作好人”,当他们的恶行引起群众的公愤,大家列举他们的罪状时,“你一宗他一宗,从上午说到太阳落。”二诸葛替小二黑收了个童养媳,二诸葛经过“掐算”后,认为“千合适万合适”,而小二黑却“不认帐”。除此之外,像这样的口头化语言在作品中还有很多,读起来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1、语言的形象化赵树理的语言之所以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是因为他特别注意语言的形象化,要考虑群众的语言习惯,通俗晓畅、简洁生动质朴明快、幽默风趣。这是真正热爱农民的象征,写农民看的懂的东西。他说:“33 我既是个农民出身而又上过学校的人,自然是既不得不与农民说话,又不得不与知识分子说话。有时候从学校回到家乡,向乡间父老旯弟们谈起话来,一不留心,也往往带一点学生腔,可是一带出那种腔调,立时就要遭到他们的议论。碰惯了钉子就学了点乖,以后即使向他们介绍知识分子的话,也要翻译成他们的话未说,时候久了就变成习惯。说话如此,写起文章来便也在这方面留神——“然而”听不惯,咱就写成“可是”;“所以”生一点,咱就写成“因此”,不给他们换成顺当的字眼儿,他们就不愿意看。字眼儿如此,句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句子长了人家听起来捏不到一块儿,何不简短些多说几句。“鸡叫”“狗咬”本来很习惯,何必写成“鸡在叫”“狗在咬”呢?”赵树理的语言考虑群众的语言习惯,通俗晓畅、简洁生动质朴明快、幽默风趣,再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具有通俗晓畅、简洁生动、质朴明快、幽默风趣的特点这是真正热爱农民的象征,写农民看的懂的东西。小说《小二黑结婚》的语言就带有农民所熟悉的强烈的形象性。小说中只用了一句“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多么形象的话,把四十五岁老来俏的三仙姑活脱脱地勾勒出来,令人忍俊不禁。类似这种生动形象而又为农民所熟悉的语言,在小说中比比皆是。比如三仙姑打官司那一段,先写她换上新衣服、新长帕、绣花鞋、镶边裤,又擦了一次粉,加上几件首饰,到了区里的大院,大家都跑来看,唧唧哝哝地说:“看四十五岁了”,“看那裤腿”,“看那鞋”……三仙姑的形象,就立即出现在读者眼前了。对传承性特征,有些人对此33 有不同理解的。过去有的学者认为传承性就等于因循守旧。他们特别着眼于民间作品中某些传统观念和古老意识的代代相传。例如,散文故事传承下来的禁忌观念,季子继承权观念及母系社会意识的残留等等。他们往往根据这些得出民间文学“封建”、“迷信”、“落后”、“保守”等结论。而事实上,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并非如此,《小二黑结婚》就表现它在内容方面的质朴、健康的现实主义传统。赵树理的作品之所以具有这一特征,是与他的生活环境,同他从小受到的文化影响、形成的文化人格有关。如祖父对他进行的“三字经”、旧的封建道德和宗教的格言的教育;父亲的打卦算命看风水;特别是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如“八音会”对他的影响。当然还有“四书五经”、《庄子》等文化典籍的熏陶。青年时期则受到了鲁迅等新文学作家作品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民间曲艺,他对家乡戏“上党梆子”的热爱可以说伴随了他的一生。他不光爱看戏,而且还爱自唱自乐,并且亲自写戏。可以说,他的文学写作,正是对这种地方戏曲、民间曲艺的继承和发展,其血液和灵魂正是这种民间性的曲艺文化。其实,在成名作《小二黑结婚》之前,他就已写了《打卦歌》《歌生》《盘龙峪》《打倒汉奸》《韩玉娘》《邺宫图》《再生录》《变了》《万象楼》,还有做报刊编辑期间所写的大量的及时服务于读者需求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绝大多数是说唱性的,包括“有韵话”、鼓词、快板、章回小说、剧本、小戏、故事、杂文、新体通俗小说等等,可以说其涉及到了民间文学的方方面面。二、体现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33 变异性对民间文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显示了民间文学不断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作品与人民生活一起发展,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在不断变化中吸收养分、日臻完善,获得充沛的生命力。虽然赵树理在许多方面继承了传统小说观念,但他的小说创作的目的是“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社会启蒙,体现鲜明的时代主题。他非常重视民间文学,在传承民间文学优秀的一面的同时,他又剔除了其中封建落后的思想倾向。变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从叙事策略上看赵树理在小说创作中,虽然对传统小说的叙事策略有很大程度的吸收,但他是绝对不是中国传统小说的盲目的沿袭者,他大胆摒弃了民间文学中单纯追求趣味和节外生枝等特点,对其进行改造。故事有头有尾,情节曲折动人,因果关系紧密,语言极度口语化,形象鲜明生动等是赵树理从传统小说叙事那里吸取出来的。但这一切又都是经过改造的。旧式的评话,章回体小说有一定的程式、套子。诸如“有诗为证”、“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赵树理或者彻底抛弃它们或者对其进行改造。赵树理把原来评话中的叙、评分开的俗套改为在叙事中通过情节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他把原来章回体很讲究的对偶标题改为言简意赅的口语标出。如在小说《小二黑结婚》中应用“斗争会”“三仙姑许亲”“拿双”这样的小标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赵树理对传统小说叙事策略的改造继承还有很多方面,我们在读小说《小二黑结婚》时往往会发现许多熟悉而又陌生的艺术技巧。熟悉是继承和发扬,陌生是变异与提高。这些都说明了赵树理和农民的艺术趣味既有认同的一面,又有超越的一面。②从价值追求方面看传统小说33 虽来自民间,但后来又许多都经过了封建文人的创作参与,加之民间本身的思想价值取向的杂芜性,这样就使中国传统小说在平民价值观基础上呈现出极复杂的一面:有封建迷信、宗教轮回说;有替地主阶级宣扬他们的道德标准的;也有江湖义气等等。而赵树理使“五四”精神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五四”精神是他的主要人生追求。所以,赵树理的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都是和中国如何摆脱落后,不断进步相关的: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问题;农村中先进、落后两种势力对比问题;妇女解放问题等等。当然这些问题都是从农民的角度切入的,但不能因为是农民的角度我们就说是落后的、保守的。赵树理小说的通俗化、大众化的观念是和传统的白话小说理论有着本质区别的,他的标准不仅仅是通俗,更是要起到启蒙作用,绝对不是以往有些作家为了金钱而创作的价值取向。如小说《小二黑结婚》就表现了一定时期的农村的阶级斗争,由于历史时期的不同,农村的阶级斗争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赵树理在对激烈复杂的阶级斗争描写中,突出表现了农民先进分子在革命斗争中锻炼与成长,体现了农民的阶级觉醒。觉醒了的农民是生活的主人公也是赵树理作品的主人公,进步的光明的新生的东西是他作品的基调。农民是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是他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如:小二黑、小琴等,他们是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新一代的先进的农民形象,他们敢说、敢干,对革命斗争,对创造新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心,他们对党对人民政府无比信赖。赵树理对农民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描写是过去描写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所未曾见过的。总之,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等因素都会让民间文学具有变异性。三、具有民间文学直接的人民性特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改革开放后,文学艺术人民性这一命题也受到了社会大环境挑战。33 《讲话》的精髓在于人民性思想,而人民性思想的精髓则是人民本位和生活本位。人民或大众这两个范畴是相互紧密关联的,《讲话》中二者的关系一直互为因果,脱离人民也就是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就会“生活空虚”,“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所以,他号召文艺家必须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观察、体验、研究“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就是“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中国文艺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和检验,人民性始终是文艺发展繁荣的源头活水,是文艺的永恒生命。赵树理是一位杰出的人民作家。他一生倡导并努力实践文艺“为大众”的创作主张,写出了大量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其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对新生活、新制度的歌唱,对党、对领袖、对工农兵英雄人物的颂扬等,是新民间文学的重大主题,其人民性更直接、更深刻。  《小二黑结婚》是文艺大众化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这篇小说的发表使赵树理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真正解决了文艺大众化问题的第一位作家。三十年代左翼进步文艺界撒下的种子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此后,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和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等的接连问世,进一步显示出赵树理在文艺大众化方面的巨大成就。赵树理的创作使文艺大众化运动呈现出崭新的风貌,他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33   赵树理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他之所以能在文坛上脱颖而出,在文艺大众化方面成绩卓著,与他的出身、经历、修养、社会环境以及他始终坚持不懈地奉行文艺“为大众”的创作主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赵树理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在农村长大。他亲身经历了艰苦生活的磨炼,体验到农民所特有的精神世界。他对农村的经济状况、阶级结构、社会关系进行过细致观察,有着深切的了解。他始终与农民保持着血肉联系,对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感受极深。他亲眼看到农村文化市场被封建文化牢牢盘踞,农民所接受的只能是充满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的那一套货色。为了向人民群众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破除封建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同时有感于“五四”新文学脱离人民大众,不能为人民大众所喜爱、接受,他确立了文艺“为大众”的创作方向。他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当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不当“文坛”文学家而当“文摊”文学家,这是赵树理“为大众”的文艺观的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从这里可看出赵树理创作的根本目的。文艺“为大众”是赵树理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总之,无论是语言、结构还是描写手法,小说《小二黑结婚》都充分体现了赵树理的创作风格,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间文学特征。他的作品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把大众化和艺术化统一了起来。他强调继承民间文学的传统,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但并不是简单盲目的模仿。他清醒地看到民间的传统文学存在着“缺陷”,需要加以“补充”改造。他摒弃了民间文学中单纯追求趣味和节外生枝等缺点,吸取了其中精华部分加以革新创造。也是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形成了独特的“33 赵树理方向”。参考文献:a)黄永红.《赵树理》.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b)刘泮溪《赵树理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1月号。c)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周扬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d)董大中,《赵树理写作生涯》,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吕元明《论赵树理的创作》〔见《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0年3月7日〕“三新一德”考试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一、名词解释1、课程了解课程概念的几种定义,以及本书对课程的综合概括,即学习者在学校范围内的知识技能的增长,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提高,文明行为的养成,身体素质的改善等都包含在课程概念之内。33 2、数学课程数学课程作为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完成整体课程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及与之相关的全部经验,是学校数学教育培养人的蓝图。3、小学数学课程是关于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以及小学数学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的学科。4、概念性知识像定义(命题)、公式、处理事情的法则、科学原理、定律、规则等都称为概念性知识,以及分类、守恒、对应、排列、可逆性和质的相似性等这样一些概念;它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简化、概括化和建立联系思维过程。5、策略性知识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策略性知识的主要内容。它是一种更为高级的一种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掌握数学知识重新组合,利用各种思维素材进行思考。问题一旦解决了,要有所收获。在问题解决中产生的策略,则被贮存下来并构成学生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6、学习迁移(也称认知迁移)通常是指一种学习(或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作用于同类的情境,也可作用于不同类的情境;可以是自觉的,也可以是不自觉的;可以是适当的(常称为正迁移),也可以是不适当的(常称为负迁移)。7、程序教学最早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自动的教学机器,它是由美国奥亥俄州立大学的普雷西设计的。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程序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直线式程序、衍枝式程序、莫菲尔德程序。要了解这三种模式的基本含义。这三种模式有基本相同的流程,即解释、显示问题、解答。程序教学模式几个特征分别为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反馈、自定步调。掌握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掌握程序教学的主要优缺点。8、探究学习最早源于20世纪初的以经验哲学为基础的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John33 Dewey)就用“主动作业”的课程形态来实施其所倡导的“做中学”教育思想。探究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理论基础是以杜威、施瓦布、萨其曼等学者关于探究学习的论述。它的基本流程是: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获得结论——反思评价。探究教学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强调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参与、卷入和经历分析与认识的过程;第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与情境主动作用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第三,强调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广泛地与他人合作、交流与共享;另一方面,在学习活动期间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测的瞬间。掌握探究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它的主要优缺点。9、范例教学“范例教学”是指在一组特定的知识中选出有代表性的、最基础的、本质的实例(或称范例),通过这些实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举一反三,获得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范例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是范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之一。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教养性学习”的教育思想。范例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是:以范例阐明“个”的阶段——以范例阐明“类”的阶段——以范例理解规律性的阶段——以范例掌握关于世界和生活的经验阶段。掌握范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及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即第一,选取的范例要具有较好的示范性,第二,选取的范例要与学生的经验紧密结合。了解它的主要优缺点。二、填空题1、数学的本质属性——是关于逻辑上是可能的、纯粹的(即抽去了内容的)形式科学和关于关系系统的科学。2、生活数学观,是相对于科学数学观而言的。它是指儿童常常是通过探索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来了解并获得数学学习的,是通过自己的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数学知识的,是在许许多多的问题解决过程来发展自己的数学认知能力。3、儿童数学观,是相对于成人数学观而言的。它首先表现在数学学习的层次有差异,其次表现在数学活动的过程有差异,最后表现在构建数学知识的方式有差异4、现实数学观,是相对于理论数学观而言的。现实的数学实际上是由不同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不同生活经历所形成的,用以支持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决策和行为方式的,它是进一步研究数学科学的就要基础。5、数学的特点——其一,数学的对象是由人类发明或创造的;其二,数学的创造源于对现实世界和数学世界研究的需要;其三,数学性质具有客观存在的确定性;其四,数学是一个发展的动态体系。6、对小学数学的再认识——包括三个数学观,(1)生活数学观,(2)儿童数学观,(3)现实数学观33 7、传统小学数学课程的特征——包括五个方面:(1)课程开发——学术中心;(2)课程组织——学科取向;(3)课程结构——螺旋式;(4)课堂教学——记忆为主;(5)学业评价——笔纸考试为主。8、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包括小学开设数学的重要性,数学学科对小学生特殊的教育作用和共同的教育作用,以及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应当能达到的某种要求等。9、传统小学数学内容结构——包括七个方面:认数与计算、量与计算、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比与比例、应用题。10、现代小学数学内容结构——经过整合,以“适当精选算术内容,适当增加代数、几何的初步知识,适当渗透一些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为指导思想,选定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认数与计算、量与计算、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题。11、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包括依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需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12、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包括基础性原则、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作用原则。13、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原则——包括正确处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儿童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加强各部分知识的纵横联系和配合、简明性原则、渗透性原则。14、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呈现的基本要求——包括内容的表述要注意其可读性、内容的呈现要图文并茂,注意其直观性、内容的组织要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15、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趋势——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的价值取向、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16、世界范围内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包括注重问题解决、注重数学运用、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注重信息处理、注重数学体验、注重数学活动。17、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变革的特点——包括课程内容的安排体系由单一式发展为综合式、从课程内容的发展上来分,有螺旋式、直线式、过渡式三种、以例题、练习相结合的体例展示教学内容、教材的呈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础作不同的处理。18、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改革——体现价值的主体性、体现知识的现实性、体现学习的探究性、体现经历的体验性、体现过程的开放性、体现呈现的多样性。19、常见的认知学习类型——常见的认知学习类型包括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33 20、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三种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陈述性(也称概念性)知识、程序性(也称自动化技能)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相对应的,则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数学学习,它们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主要形态。21、技能性知识——技能性知识主要指运算技能,运算技能性知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的阶段。22、小学数学的学习任务——包括三类:记忆操作类的学习、理解性的学习、探索性的学习。23、迁移的基本形式与过程——迁移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是同化。即将原有经验运用到同类情境中去,从而将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经验系统。第二是顺应(也称异化)。即将已有经验有选择地运用到异类情境中去,使已有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发生影响,并使原有经验获得改组,构成一个新的认知结构。24、迁移的基本类型——迁移主要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即正迁移和负迁移(也称干扰)。所谓正迁移,实际上就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正面的和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促进当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所谓负迁移,实际上就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负面的干扰作用,这种影响将阻碍当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25、儿童获得数学概念能力的发展——包括从获得并建立初级概念为主发展到逐步能理解并建立二级概念、概念的获得以“概念形成”为主逐渐发展到“概念同化”为主、从认识概念的自身属性逐步发展到理解概念间的联系、数学概念的建立受经验的干扰逐渐减弱、数、形的分离发展到数、形的结合五个方面。26、儿童数学技能的发展——包括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的发展三个方面。27、儿童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包括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三个方面。28、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包括语言表述阶段、理解结构阶段、多极推理能力的形成、符号运算阶段四个方面。29、儿童数学学习能力的水平差异——包括具有个性特征的数学能力类别、在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差异、在数学学习风格中的所表现出的能力差异。30、33 发现学习——源自于“启发学习”,就是指学生不是从教师的讲述中得到一个概念或原则,而是在教师组织的学习情境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最早起源于完形说,即格式塔(Gestalt)理论。学生在学习时要掌握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及其特征,即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运用;它的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发现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提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第二,发现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发现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作用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并参与帮助学生知识的获得。掌握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它的主要优缺点。3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策略——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通常分为引入概念、建立、巩固和运用概念等三个阶段。32、发展儿童数学概念获得能力的基本途径——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包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的语言能力;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培养,包括重视表象的过渡、加强数学交流、促进数学思维。33、三、简答题1、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包括(1)以培养数学素养为基本追求,即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将小学数学教育定位于:不追求将所有的儿童都培养成为伟大的数学家,而是培养他们最基本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要使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以及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素养的基本特征包括发展性、过程性和实践性;(2)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为基本的目标,包括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3)以将数学运用到现实情境为基本能力,包括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来考察现实与构建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的联系。首先,数学教学应该引导儿童观察和认识周围世界最简单的数量关系,建立情境与一般法则的联系,从而激发他们超越这些规则并能用数学语言来进行表达的动机,真正使用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生活和思维的组成部分,其次,在普通的数学规则和特殊情境之间,其唯一桥梁是学生有意识在现实情境下进行数学思维。2、小学数学课程的变革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要把握ICMI时代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和二战后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二是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要把握我国数学教育的几次变革,包括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之关系,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变革的阶段性成果;三是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新课程,要掌握变革的内容,即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课程标准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学创造性提供了空间。33 3、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改革与发展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改革与发展和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历史变革。其中注重问题解决、注重数学应用、注重数学交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数学课程目标特点;新中国建立后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特点,一是十分强调实用性目的,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二是部分强调学科目的,如“培养运算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三是强调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4、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标准》颁发后,将负数、方位的认识、几何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变换和简单的概率知识纳入小学数学课程中,它的最大特点是其多纬度的内容结构,这种多纬度的内容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1)从知识的领域切入;(2)从数学学习的目标切入;(3)从数学活动的素养切入,包括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5、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呈现的基本要求第一学段(1---3年级)教材的呈现要求:本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材编写时,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第二学段(4---6年级)教材的呈现方式:与第一学段相比,本学段的教学内容出现了更多数量的文字和符号,所以教材的呈现方式应在图文并茂的同时,逐渐增加数学语言的比重,可以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游戏、表格、文字等形式,直观形象地呈现教材的内容。6、再创造学习33 源于弗赖登塔尔的观点,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若干步骤的最重要的特征还在于“再创造”,它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接受,并不是一个被动地获取数学家们已经发现和创造的那些概念、命题、法则、方法等等,而应具有实践性活动的特征,是学生自己的一种“创造”过程——数学化;其二,这种实践性的活动并不是要求学生去模仿或重复数学家们发现并创造数学的过程,而是要求学生将那些已经被发现或创造的数学作为实践性活动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去“再发现”和“再创造”。再创造学习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弗赖登塔尔创立的“数学现实”教育思想。再创造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数学化的过程可先后分两个层次:水平数学化和垂直数学化,即首先要将现实问题转化到数学问题,即要发现现实问题中的数学成分,并对这些成分做符号化处理,这是水平数学化。当问题一旦转化成或多或少具有数学性质的问题时,再从具体问题转化到抽象概念和方法,建立数学问题与数学形式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是垂直数学化的过程。概括起来是:呈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发现规律——反思修正——解决问题。它的特征:第一,“发现法”是处于较低层次的一种“创造”活动,而“再创造”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活动,它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第二,“发现法”教学中,学生学习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发现这些一个又一个客体,而“再创造”教学的基础是数学现实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是由客观世界与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现实”互相作用融为一体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任务是不断丰富和提高学生所拥有的“数学现实”。整个过程,学生始终处在主动、积极、创造的状态之中,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掌握“再创造”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它的主要优点。7、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所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学生在教师由计划的组织和引导下,获得数学意义的理解、能力的建构与情感发展的活动。它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特征,即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以数学问题为媒介的相互作用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心理特征包括建构数学认知过程、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发展情感的过程。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特点包括客体性、单一性、接受性、封闭性。转变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原因是这种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不仅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沉重的学习负担,而且也不适应小学数学的促进儿童数学素养发展的价值追求。转变学习方式要从几个方面实现转变:变单一形式为多样化形式、变单纯接受为探索发现与引导接受相结合、变概念获得活动为概念获得活动与问题解决活动相结合、变个体学习为独立探索与团队合作相结合。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参与所谓学生参与主要就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身心投入,它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的程度。它分为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它们的关系是,情感参与通过参与度来表现,但不一定和参与度有必然的联系,这与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因素(如家长的外加指令等)相关;而行为参与的方式则是影响认知参与的主要因素,但认知参与策略与参与度则无显著的相关性。掌握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对于学习结果有重要影响以及它主要表现哪几个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为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三种身份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课堂学习中的师生影响可以这样来理解,教师的知识和信念决定了教师的决策,教师的决策决定了课堂学习模式,而课堂学习模式又影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途径,从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与行为表现;反过来,学生的行为反作用于教师的决策以及他们自身的认知与学习。课堂学习中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有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切合的引导予以体现、对话是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基本交互形式、课堂教学是一个人际之间充分交流与分享的过程。33 9、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基本构成课堂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包含三个要素,即教学活动的共同体、教学活动的对象、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课堂活动的主要矛盾是,首先是由“教学活动的共同体”要素引出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矛盾;其二是由“教学活动的对象”特征要素引出了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第三是由“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要素引出了儿童数学与成人数学之间的矛盾。课堂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以小组讨论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10、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当然就是指教师在课堂学习的组织过程中的一种指导行为方式与方法抉择或创设的方略。构建教学策略对课堂教学组织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教师确定教学组织过程的依据、有助于抉择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是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依据。构建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有对小学数学教育价值追求的基本认识、对儿童学习数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对课堂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诠释。教学策略建构依赖于准备原则、活动原则、主动参与的原则、兴趣性原则、个别适应的原则。教学策略的基本类型有“照本宣科策略”、“简单对话策略”与“思维交互策略”。现代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特点是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11、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概述所谓学习的评价就是对学习行为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它主要包含着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两个方面。一般说来,测量是评价的重要手段,评价是以测量的数据为基础的,评价就是对测量的数据的一个解释的过程。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第一,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质量判断,从而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策略;第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和进步进行判断,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第三,为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提供诸如行为方式、策略以及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从而帮助他们随时修正或发展;第四,使教师与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预期目标,并共同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第五,促进教师对儿童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的认识,改善儿童对数学的价值、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参与学习的情感。学习评价的价值具有导向价值、反馈价值、诊断价值、激励价值、研究价值。学习评价的分类有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分,即包括“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与“主体取向的评价”等三类、按评价的方法论角度划分,即包括学习评价大致可以分为“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12、儿童数学学业的评估33 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小学数学的学业评价目的包括第一,为学生了解自己的数学学习提供反馈的信息,以便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的行为、情感和策略的参与水平;第二,帮助学生改善对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价值,发展自己的数学素养;第三,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儿童对数学的态度和情感,了解儿童的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了解儿童数学和数学学习的水平,了解儿童形成数学自信心的过程,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学组织;第四,帮助教师与学生一起进一步完善数学课程,调整课程计划,生成新的学习。学业评估的原则包括发展性原则、过程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学业评价内容包含对数学的价值的了解、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水平、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数学学习的态度与情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多样化的学习评价包括从评价的功能角度看包含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评价的取向与追求看包含获得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从评价的参照看包含常模参照评价,目标参照评价和个性特征参照评价。掌握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策略。1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至少应包含着如下一些目的和意义,即第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通过临床的评价与诊断,来帮助教师积极自主的去构建新的教学策略,不断调整教学的组织方法与过程,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第二,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就是教师自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与行为的批判刑的反思,是教师与同行和专家的交流与分享的过程,因此,能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由课堂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这四个要素所构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有注重目标达成原则、注重行为表现原则、注重效果全面原则。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有临床观察法、交流访谈法、随堂测验法、研讨解析法。14、儿童学习运算规则的基本分析——数学运算规则学习的意义包括有利于学生形成的基本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基本智能。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的课程内容包括在小学数学的规则学习中,按规则的水平分,主要有一级运算规则(加减运算)的学习和二级运算规则(乘除运算)的学习,还有非常简单的三级运算规则(主要是二次或三次乘方运算)的学习;按涉及的对象看,主要是整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规则的学习和简单的乘方运算规则的学习,也包含简单的分数四则运算规则的学习;从运算的形式看,主要有口算、笔算和估算(有时也包括珠算)等学习;从学习目标看,重要有运算的规则理解与掌握以及运算技能和运算策略的初步形成。具体地看,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运算规则的学习主要有:①四则运算(包括整数四则运算、小数四则运算、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等);②性质运用(包括分、小数的互化、解答简易方程、分、小数化简等);③名数化聚;④四则运用(包括简单几何形体的面积、体积的求积、各种数学问题的解决等)。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的特点,从学习的内容特点上来看,有以认数学习为起点、以整数四则运算为主线、小数与分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则学习与认数学习交织进行、性质与概念学习是伴随着运算规则学习而展开;从学习方式的特点上来看,有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有些规则不给结语。小学33 数学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计算,主要有口算、笔算和估算。当然,作为我国的传统,有时珠算也被安排进了小学数学的课程之中。儿童掌握计算规则的过程特点有生活经验是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即丰富的生活情境是理解运算意义的条件、丰富的生活情境扩展着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规则的运用有明显的阶段性,即规则理解和掌握的阶段性、规则运用的阶段性;从实物表征运算到符号表征运算。儿童形成运算技能的基本表征通过三个层次来表现:会、比较熟练、熟练。会是指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比较熟练是指通过训练,达到计算准确,有一定的速度;熟练是指不仅计算准确、迅速,而且能够选择恰当的算法,使计算合理、灵活。15、运算规则教学的主要模式与策略小学数学规则之间的关系有上、下位关系、并列关系。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主要模式有例-规教学模式、规-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基本策略包括规则的导入阶段,即情境导入、情境导入、问题导入;规则的揭示与理解阶段,即借助实际情境获得对规则的理解、借助对数的意义的认识获得对规则的理解、逐步揭示规则的内部意义、完满示范结构的导向策略;规则的巩固与运用阶段,即过程性策略、表现性策略、多样化策略。16、在运算规则学习中发展儿童的数学素养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可以包括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良好的数的位置感首先表现在对一个具体数在某个集合中的位置有敏锐的感觉,同时,对于这个数与相邻数之间的相对大小有一个敏锐的感觉,即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和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学会猜测和估算,因为:第一,估算能力的提高,可以发展个体的信息获取和处理与利用的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已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而面对这么多的各种信息,需要个体能更快地作出判断,以便确认哪些是可能有用的信息,这就需要一定的估算能力;第二,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估算能帮助我们较快地作出某种策略或行为的抉择。在许多情况下,个体可能会面对众多繁杂的信息,而个体的策略或行为的抉择可能并不需要个体去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精确计算后才能作出,估算就有可能加快个体采取行为的决策。现代的学习理论认为,面对一个运算问题,人们需要学会:①迅速判断它是否需要计算?②同时要能判断出它是否需要作出精确的计算?③然后才考虑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第三,估算是一种主动学习。面对一个学习问题,个体如果能先作出一个基本的预测和大致的估计,就有可能会激发个体去进一步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使学习变得更为主动;第四,估算还能帮助运算者对自己的运算结果作出主动的和快捷的校验,以便进一步修正自己的运算方法;估算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当需要通过估算来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时,就需要对运算的意义有乘法的理解。第五,估算还有助于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形成。17、小学几何学习的基本分析33 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简单几何形体的认识、变换(包括平移、旋转和对称等)、位置、图形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向的认识以及平面座标的初步体验等。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基本价值就是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学习空间几何学习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表述,即从活动的特征表述和从内容的特征表述。从内容的特征看,小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目标可以描述为:使学生获得有关线、角、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知觉映象;使学生能建立有关长度、面积或体积等的基本概念;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有较正确的估计;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辨别有各种特征的图形。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特点包括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1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本特征从小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看,可能大致会经历这么几个阶段:水平0阶段、水平1阶段、水平2阶段、水平3阶段。儿童空间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儿童空间想象力的发展、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又包括对直观的依赖较大、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逐步形成的。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有空间识别障碍,即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即空间方位感)的发展有着明显得阶段性与差异性。首先,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低年段的儿童,最初常表现为对距离不太远的对象的能进行一定的空间识别,但是,对于距离稍远的对象的空间识别相对就要差一些。随着学习的进行,经验的增长,空间知觉能力的逐步形成,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才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其次,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通过一定的训练能较快的发展他们的空间识别水平,而有的学生这需要反复的训练才能缓慢的发展他们的空间识别水平;以及视觉知觉障碍。19、小学几何教学的主要策略注重儿童的生活经验,即利用操作体验来获得对象形状特征的认识、利用已经建立的有关图形形体经验帮助概括图形的性质;观察对象的形体特征是基础,即观察形体特征是获得对象性质的基础、注意运用变式;强化动手操作,即搭建活动、剪拼与折叠活动、实物操作活动、测量活动、作图活动;丰富的想象和有效的交流。20、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与策略33 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指向阶段、形成阶段、执行阶段。数学问题解决过程有模式辨识、问题转化、模型还原特征。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策略和方法有:第一,算法化。即通过对多次的问题解决活动的反思,人们会逐渐发现一些范例,这些范例又通过不断的抽象,就可能成为一种思维活动的模式;第二,探究启发式。所谓探究,常常是指个人或小组要完成一项任务,且又有完成任务的欲望,但却没有现成的算法可利用,需要通过自己的假设预测并实验验证来获得问题的解决。而所谓探究启发,即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虽然没有现成的算法可直接利用,但却有某些与新问题情境有一定联系的图式可利用,从而帮助我们能更有效的进行尝试猜测和实验验证,使问题有可能获得解决。第三,顿悟。这是格式塔创始人之一的柯勒(W.Kohler)提出的所谓“顿悟”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盲目的尝试。具体看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可能有如下一些策略可供选择:猜测策略、尝试策略、作图策略、操作策略、例举策略、简化策略。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方法有试误法、逆推法、逼近法。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问题的表征、定势、经验、认知策略、个性心理特征。21、发展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儿童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心理过程有理解问题阶段、设计方案阶段、执行方案阶段、评价结果阶段。发展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策略有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大胆提出假设和积极思考。发展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有以发展问题表征能力为基础、以发展形式化的能力为条件。22、儿童掌握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的过程特征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有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对统计样本的理解缺乏经验的支持、对数据特征的认识集中在外部的明显特征上。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有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23、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教学的组织统计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有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概率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有通过大量的活动来获得对事件可能性的体验、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事件的可能性。四、论述题1、我国现行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分析——《标准》对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论述采取了一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式。33 ①数学课程的一般性目标包括: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②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表现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2、新世纪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特点分析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如乘法运算法则、三角形面积公式等),而且还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知识”,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如对“数”的作用的认识、分解图形的基本思路、解决某种数学问题的习惯性方法等。这些知识是具有经验性的、不那么严格的,是可错的;②强调了应该掌握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函数思想、集合映射思想、方程思想、化归思想等;③强调在数学中存在的一种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东西,这就是数学思维方式,如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等;④强调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他们生活中的数学。3、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教学组织与方法33 教学组织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即接受型的教学组织、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自主型的教学组织。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叙述式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具体来说,叙述式讲解法三点是必须要引起注意的:第一,教师的讲解不等于简单的教师“讲”而学生知识被动的“听”;第二,教师的讲解要善于“设疑”和“质疑”,这样才能充分地引起学生的思考;第三,教师的讲解不能仅仅从概念出发,应最大限度地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去创设良好有效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探索和思考。启发式谈话法有四点是必须要引起注意的:第一,谈话法是以教师的问题引导为基点的,教师的问题应具有明确、有思考性、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等特征;第二,师生的对话是以理解为核心的,因此,不必强求学生表述的语言必须与学术性对话的一致性,只要学生的表述清晰可懂,教师就不要给予太多的干预和控制;第三,切忌将这种对话理解为就是“一一对话”的活动,使某个对话活动发生时,成为了教师与学生的两个人行为,其他人则成为事不关己的“听众”;第四,问题的思考性决定了在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之间要留有一个的时间空间,缺乏思考性的对话是一种无效的学习行为。演示法有三点是必须要引起注意的:第一,教师的呈示或演示要有典型性,使对象的特征能明显地显现出来;第二,教师在呈示或演示之前,要给学生明确具体的观察和思考的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第三,在呈示或演示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对话,而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是”与“不是”,而是具有一定思考性的。实验法有两点是必须要引起注意的:第一,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索性实验,都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性的行为,因此,对于学生操作的方法、过程和手段,要留有一定的开放性,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水平、学习方式的习惯和学习策略等的差异性;第二,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索性实验,都必须引导学生将观察和思考的注意指向操作的过程,而不要一味地指向结论。练习法要注意两点:第一,科学的练习不同于机械的重复。即不能将练习法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大运动量的、机械式的“题海战”,而是要讲究科学性的训练。第二,科学的练习应具有明确的练习目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指教学方法不是一个不变的程序结构、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可以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同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中往往是交替使用的。教学方法的抉择受到教师对数学教育价值的理解、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认、教师对学生特点的认识、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的制约。掌握教学方法与促进儿童的学习之间关系。教学手段的价值有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支持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交互作用。常见的教学手段有操作材料、辅助学具、电化设备、计算机技术等四类。教学手段的抉择与运用,主要取决于如下一些变量:有利于学生的动机激发、有利于学生的探索于发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4、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分析33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概念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一,概念是对两种以上对象的共同特征的概括;第二,概念主要是以词的形式来标志的,概念与词汇实际上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但它们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第三,概念是抽象与概括的结果;第四,概念就是对经验的加工。概念的结构,就是指构成概念的内在属性,这个内在属性就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反映事物与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称之为概念的内涵,它是概念的质的反映,表示的是概念反映的是什么样的事物。反映事物与对象本质属性的类的称之为概念的外延,它是概念的量的反映,表示的是概念反映的是哪些事物。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具有反向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扩大内涵,则会缩小其外延;反之,如果我们扩大外延,就会缩小其内涵。概念通过抽象而获得,抽象是揭示概念内涵的思维方法。概念的分类规则有:分类必须是相称的、分类所得各个属概念应互相排斥、每次分类应按同一标准进行、分类不能越级进行。数学概念就是揭示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形式)和空间形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从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经验并经过抽象而得到的;第二种是在已有的数学概念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抽象、推理、概括等思维活动而得到的。数学概念至少有如下一些特征:第一,精确性。数学概念是由词语或符号的定义所构成的,而这些词语或符号具有唯一性。因此,数学概念具有精确性,即在任何情况下,这些词语或符号都反映同一个对象的同一个本质属性,不应有多重理解性,也不应具有概念的替代现象。第二,抽象性。数学概念往往是“抽象的抽象”,即是一些客观对象的“概括的概括”,反映的是一类对象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有不定义方式和定义方式。不定义方式有直接运用、语言描述、图形描述、枚举;定义方式有集合定义、发生定义、外延定义、约定式定义、关系定义、公理化定义。数学概念的主要分类有按数学概念的来源分、按数学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特征看。小学数学概念在学习上的特征有在数学概念组织上的特征、在数学概念获得上的特征、在数学概念呈现上的特征。儿童形成数学概念的主要特征是一个通过内化达到守恒的过程,形成数学概念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这两个基本的途径来实现的。概念形成的主要过程为:第一,感知具体对象阶段;第二,尝试建立表象阶段、第三,抽象本质属性阶段、符号表征阶段、概念的运用阶段。概念同化就是借助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改变其内涵(或外延),从而建立新概念,再通过对比、分析、推理等方法,辨析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异同,从而掌握新概念。它一般要经历:第一,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第一,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第二,进一步抽象形成新概念;第三,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儿童获得概念能力发展的基本特点有从获得一级概念为主发展到有能力获得二级概念、概念的获得以“概念形成”为主逐渐发展到“概念同化”为主、从认识概念的自身属性逐步发展到理解概念间的联系、数学概念的建立受经验的干扰逐渐减弱、数、形的分离发展到数、形的结合。5、数学问题解决的概述33 所谓问题,通常地说,就是主体(个体)力图想要弄清楚或想要说明的困惑,也是主体(个体)力图想要解决的疑难。问题的价值是激发人类探索未知、获得发展的动力,是催动个体去寻求更多的发现、更多的创造、更好的生存的目标,是我们进行比较、实验、猜测、证明甚至产生直觉、顿悟等发现性探究活动的起点。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尝试将问题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问题的客观方面就是指问题的“课题范围”(也称“任务领域”),表示问题的客观陈述;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问题空间”,它通常有三个成分所组成:①问题解决的起始状态,如“一条线段”、“n个点”等;②问题解决的目标状态,如“有多少条不同的线段”;③问题解决的中间状态,即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若干可能的途径,而每一个途径又可能分为若干的步骤。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有若干种:定义一:“在数学中,问题是那些要求作出解答的任何事物”;定义二:“问题……是让人感到费解或困惑的东西”。概括起来,就是只有必须运用数学的概念、方法、理论或特征有可能使问题系统转化为稳定系统的那些“未知”才能称之为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种成分构成,即条件信息、目标信息、运算信息。数学问题的基本分类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称之为定义明确的问题。所谓定义明确的问题,是指问题空间的三个部分都是明确的,故也称“常规性问题”;第二类称之为定义不明确的问题。所谓定义不明确的问题,是指问题空间的三个部分中有些是不明确的,故也称“非常规性问题”。问题解决包含问题情境、问题解决含义。构成问题情境应有三个基本要素:个体试图达到某一个目标、个体与目标之间有距离、能激发个体凭借思考达到目标。所谓问题解决,不同的学者有各异的界说。若干归纳一下,可以发现大致有五种基本的描述:①问题解决是一种心理活动。即问题解决级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的生活或社会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面临的新情景,而一时又没有现成的解决对策时所引起的一种探究的冲动,并因而去设法解决的心理活动;②问题解决是一种过程。即问题解决就是将学到的知识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积极获得积极的一个过程;③问题解决是一种教学模式。即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组织学生展开某种学习活动的形式,并由这样的形式来展开整个课程活动,因此,问题解决也就可以被看作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④问题解决是一种目的。即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学习数学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换言之,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问题解决;⑤问题解决是一种能力。即问题解决就是一种将数学运用于各种不同问题情境中的能力,因而数学学习实际上就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学习。问题解决具有这样一些性质特征:①问题解决是以目标定向的,目的是为求得问题的答案。因此,哪些无目标的行为(幻想、尝试等)不是问题解决;②问题解决是在头脑内部或认知相同内部进行的一种活动,只有通过问题解决者的外部行为才能间接地推测它的存在。因此,单纯的外部技能操作(如削一根牙签等)不是问题解决;③问题解决包括一系列的心理运算活动。因此,一个简单的心理活动(如回忆一个电话号码等)不是问题解决;④问题解决具有个人化的活动过程,即同一个问题,相对于不同的人,其解决的性质是不同的。如回答9+2=?对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而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就不是问题解决。6、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学习概述33 在小学数学中增加统计与概率课程的意义在于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的构成主要有如下一些基本内容:第一,知道数据在描述、分析、预测以及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的价值;第二,学会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和利用的基本的能力;第三,会解读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第四,认识一些随机现象,并能运用适当的方法来预测这些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学习的基本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内容目标是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种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与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从而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能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或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包括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通过丰富实例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结果为整数的简单的平均数;初步能体验到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而且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简单的描述;第二学段(4~6年级)内容目标是在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会产生误导,并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通过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统计图来直观和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解释统计结果;通过实例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同时会求出并解释实际结果的意义,还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按要求设计一个方案;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a)33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