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散文-谏逐客书分析教学文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课件-散文-谏逐客书分析教学文案

ID:805441

大小:1.21 MB

页数:16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件-散文-谏逐客书分析 一、课文的时代背景此文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今河南)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重用,拜为“客卿”(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秦王政元年(前246)时,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此项工程,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借机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都别有用心,应把他们赶跑,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文章从秦国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辩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二、课文的思想内容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为秦国作出的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起句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却把逐客的过错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词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宋代李深说:“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回矣”。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接着,又用多种手法加以论述。先说这四个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是对前面所述的小结。后讲从这样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这是进一步的引用和反诘。又从反面假设和推论。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 第二段笔锋一转,设下许多比喻,说明秦王对外来物品喜爱,而对人却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此段分为四层。第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只提出问题,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这一层从反面并分两个小层次重叠错杂出之,把“必秦国之所生而后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第三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回答近承上文,远承第一层的设问,可说是对前三层的小结,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第四层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看重声色珍宝轻视人才,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候的方法。这里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种高层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变,运笔酣畅淋漓,为全文最精彩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宋代李涂说:“中间论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 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下面仍继续设喻阐述这个意见。秦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由于连续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哪一个诸候国,这就是五帝三王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落脚点是说明逐客的危害。这里不但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作法,两种后果。以此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理,雄辩有力。最后一段收束全文,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总结了前面三段的意思:谈物的一段照应第二段,以见“必秦国所生然后可”态度的错误。谈人的一段照应第一段,以见出“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作法不当。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因在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这两句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矣”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文章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思想。文章所表现的不分区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课文的艺术特点1、摆事实、设比喻、重铺叙,言辞有力,说理透彻。2、结构上既曲折多变,又严谨有序。在论说秦王对物的态度时,几层的意思差不多,可是,顺说,倒说,正叙,反诘;或略换几字,或者稍变手法,真是跌宕生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行文上前后呼应一气贯通,全文不枝不蔓,紧凑缜密。3、多用排比和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奔放的气势。语言形式整齐错落,音节上抑扬顿挫,使全文增强了雄放不羁的气势。《谏逐客书》开散文辞赋化的风气之先,对后代汉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谏逐客书我听说官员们在商量着要驱逐宾客,我个人认为这是错误的。当年秦穆公征招人才,从西方的戎招来了由余,从东方的宛那里找到了百里奚,从宋国接来了蹇叔,让丕豹和公孙支从晋国来到秦国。这五个人并不出生在秦国,但秦穆公任用他们,吞并了20个国家,终于在西方称霸。秦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建议,移风易俗,老百姓(变得)乐于为国家服务,各诸侯国亲近并服从(秦国),俘获了楚魏两国的军队,国土面积扩大了上千里,秦国至今安定强大。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把黄河、伊水、洛水一带的土地收归秦国,又向西吞并了巴、蜀,向北占有了上郡,向南占领了汉中,收伏了南方的各少数民族,控制鄢和郢都,还向东占领了险要的成皋,获取了大片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东方)六国的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向西方对秦国称臣,(张仪的)功业一直影响到现在。昭王得到了范雎,废除了穰侯的相国大权,将华阳君逐出了关外,增强了君主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贵族豪门的势力。逐渐吞灭诸侯各国,使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这四位君主,都是凭借了宾客的力量。由此看来,宾客哪有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假如当初这四位国君拒不接受这些来自其他诸侯国的宾客,这将使秦国既没有富强的事实,更不会有强大的名声了。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仑山上的美玉,有随侯珠、和氏璧,悬挂着明月般的夜明珠,佩戴着太阿宝剑,骑着纤离骏马,立着用翠羽毛织成的凤形旗帜,架着灵鼍皮蒙的大鼓。这些宝贝,秦国一样都不出产,但是您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一定要秦国出生的东西才可以用,那么夜间发光的美玉就不会装饰在秦国的朝廷上;犀牛角和象牙雕刻的东西就不会成为(你喜欢)玩耍欣赏的东西;能歌善舞的赵、卫两国美女就不会挤满(秦国的)后宫;而那些趹踶骏马就不会挤满(秦国的)马棚;江南产的金锡器皿就不会让您使用;西蜀产的丹青也不会成为(秦国的)颜料色彩。凡用来装点后宫、站满堂下、让人心情愉快、耳目快活的东西,必须是出生在秦国才可以用,那么这些宛地珍珠装饰的簪子,镶着珍珠的耳环,东阿丝绸做的衣服,五彩刺绣做的饰品,就不会进献到您的面前;而那些随着时尚打扮得时髦漂亮、艳丽动人的赵国女子就不会站在您的身旁了。那些敲着瓦盆瓦罐,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地唱着叫着,让人听了非常痛快的,是地道的秦国音乐。《郑》、《卫》、《桑间》、《昭》、《虞》、《武》、《象》等,都不是我们秦国的音乐。现在放弃敲盆击罐的秦国音乐而接受《郑》《卫》这样的外国音乐,不听弹筝而听古老的《韶》《虞》乐曲,象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无非是眼前听了舒服、适合观赏,所以一切也就可以了。现在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可不可以,不管是对是错,不是秦国出生的统统赶走。这样看来,您所重视的是美人、音乐、珍珠和宝玉,而对人却是非常轻视的。这不是统一天下、征服诸侯各国的办法啊。 我听说土地广了粮食多,国家大了人才多,军事强大了战士就勇敢。所以泰山因为不拒绝泥土才能变得那样雄伟高大;黄河大海不舍弃细水短流才变得那样深;君主不拒绝百姓才使他的思想品德得以发扬光大。因此地不分东西南北,人民不分国内国外,只要你这里一年到头富足和平,鬼神都会跑来帮你。这就是五帝三王天下无敌的原因哪!如今却抛弃百姓让他们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而让他们去成就其他诸侯的事业,使天下的人才望西而却步,停止脚步不敢进入秦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拿武器借给强盗、拿粮食资助贼寇的行为啊。东西不出产于秦国却很值钱的有很多,人才不出生在秦国但却愿意为秦国效忠的也很多。现在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少人民的力量而增强了仇敌的势力,自己国内空虚而国外还对我们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国家不出危险,是不可能的。 起句即见事实,最妙;中间论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未易以人废言也。(宋•李涂《文章精义》)文章用意庸,易起人厌;须出人意表,方为高手。如李斯《谏逐客书》,借人扬己,以小喻大,别是一种巧思。能打破此等关窍,下笔自惊世骇俗矣。(明•归有光《文章指南》)此先秦古书也。中间两三节,一反一覆,一起一伏,略加转换数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辞乎。语气肆宕,采色烂然,可以止矣,又偏再衍出下节。强弩穿甲,劲势未已。(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李斯既亦在逐中,若开口便直斥逐客之非,宁不适以触人主之怒,而滋之令转甚耶?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游说秘诀。……意最真挚,笔最曲折,语最委婉。而段落承接,词调字句,更无不各具其妙。(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谏逐客书》的作者)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宇不提个人的去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排比,将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陈建森、陈一平《中国古代散文选》) 一、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摆事实、作对比、设比喻、重铺叙,言辞有力,说理透彻。二、排比句:“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对偶句:“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排比句可以多方面列举论据,反复陈说,增强文章说服力和论辩的气势;对偶句则使文章的语言排列整齐,文字讲究变化,抑扬顿挫,韵律和谐,具有节奏感和对称美,富于文采,因而该文曾被文学史家称为“骈体之祖”。三、说明要善于吸收和借鉴、广采博取的道理。四、1、使……来,招来。2、同“纵”,合纵,联合;向西。3、夺取;安定。4、用来。5、用来。6.借给;赠送。 《谏逐客书》赏析秦汉散文的特点是注重文章的效用,故特别注意写作技巧。而李斯《谏逐客书》则正好是由于其成功运用了恰当的写作技巧,从而达到了令秦王废“逐客令”这一预期目的,也就是说使文章收致函很好的效果。究竟李斯用了何种“魔法”竟能令秦王改变初衷?“攻心术”也!如果有人读过此文而没感受出李斯攻心术之精明,那么他就白读了。全文自始至终都紧紧抓住秦王贪婪及要统一天下这两大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向秦王实施攻心术。文章一开头,李斯便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然后用正面事实列举出秦往昔纳客而获得的种种好处:“遂霸西戎”、“至今治强”、“使之西事秦,功施至今”、“使秦成帝业”……也就是说:纳客能令秦获得“称霸、治国、外交成功及成帝业”的益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反驳了秦王“客负于秦”的论据,同时,这些好处是与秦统一天下一脉相承的,既然秦王一心想统一天下,那么,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看到:李斯的这番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去了,已收到了动摇秦王逐客之决心的效用。而紧接着,李斯说了句:“向使四君却客不纳……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是反面陈述不纳客的坏处,因此有加强语气,反衬秦纳客的好处和作用,因此进一步动摇了秦王拒客的决心。至此,李斯的攻心术已取得了效果,但要改变秦王的逐客令并非易事,还得把攻心术用下去。李斯聪明就聪明在他不但巧妙地运用了攻心术,而且运用得彻底。 紧接下来的一段,李斯如数家珍般一一数出秦王所占有、所喜爱的玉、宝、珠、剑、音乐等等,使贪婪的秦王读到此处禁不住眉开眼笑,占有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知不觉地落入李斯攻心的“圈套”:秦王你所占有的这些宝物并非在秦国特产的啊!但你却这般喜爱它们,岂不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而且,“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些话说得好啊!得“一箭双雕”之效:既从秦王贪婪又从其要统一秦国的心理弱点上直攻秦王心扉!这样一来,秦王的逐客决心不动摇得七七八八才怪呢!但李斯并未就此罢手,而是“乘胜追击”,把攻心术运用到最彻底:用类比的方法指出秦只有纳客才不会有敌,否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天啊,不纳客不但得不到天下而且会危天下,这岂不是秦王的致命伤?李斯的这段话正是给了秦王思想上致命一击,令秦王的逐客思想防线彻底崩溃,不得不改变逐客的初衷。至此,李斯的攻心术令他获得了彻底的胜利。我们不妨设想,如果李斯只是一味地向秦王求情不要逐客,相信只会令秦王把客逐得更快,更决绝。正如一个穷光蛋丢失了仅有的一千块钱,你安慰他说:“这有什么好伤心?不就是区区一千元么?”结果可想而知:你会把他“安慰”得更伤心。因为二者都是没抓住对方的心理特点,没把话说到对方心坎上去,那注定是说了等于没说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我不得不由衷佩服李斯攻心术之理智、明智! 说起攻心术,我不禁想起了异曲同工之妙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的这篇散文同样是“攻心”成功之作。他抓住齐王于“王”不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先从提高齐王对“王”的兴趣入手,然后用排比、提问题、类推的方法令其情绪高涨,然后抓准时机向齐王摊牌:摆出自己一整套“王”的思想主张,结果令齐王欣然接纳。但毕竟,把对方从不感兴趣引到感兴趣比推翻对方的主张要容易得多。也就是说,《谏逐客书》比《齐桓晋文之事章》的攻心难度要大许多。因此,应该说《谏逐客书》较《齐桓晋文之事章》的攻心术更胜一筹。李斯此文攻心术事半功倍,立竿见影,令人回味无穷。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