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讲义
加入VIP免费下载

韩愈《师说》讲义

ID:792257

大小:24.52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师说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和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3.认识从师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论证结构。2.意动用法及“主谓短语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们每节课都要喊“老师好”,用此表示心中对老师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 一、字词正音:读dòu(句读)郯tán(郯城,县名)苌cháng(姓)句读dou聃dān(用于人名,老聃)贻yí(赠送)或不焉fou经传zhuan从师cong读书du不能bu传道chuan从容cong二、解题:“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三、作者简介: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观点“ 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唯古文必己出”、“文从字顺”)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所以后人称他的文章为潮水一般(韩潮)。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和后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他所谓“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四、文本结构(一)、托古立论,正面阐述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提出论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开门见山,明确表明观点──为学必须以师。托古是为了讽今,总领第二段。老师的职能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今天基本上是这个范围,但内涵不同)从事学习的必要性──人均有惑,不从师无以解惑。否定了“生而知之”的说法,但认为“从师”是“解惑”的唯一途径,忽视了社会实践探索,有片面性。从师应有的态度、择师的标准──不问年龄大小,闻道先乎吾,即从而师之,这一看法是可取的。(二)、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破从论证角度看,从反面来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内容丝丝入扣;从论证方法看,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逻辑性、说服力都很强。(三)、用具体事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立论据一:圣人的行动──孔子师不如己的郯子之徒分论点“圣人无常师”论据二:圣人的言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正面论述能者为师)结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一结论完全符合“能者为师”的道理,与第一段总论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相照应,并扩展到“业”,照顾开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着重在“立”──树立一个标准。至此论证过程结束,道理阐述得清楚、透彻,无庸置疑。五、交代本文写作原因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密。“不拘于时”照应第二自然段,“学于余”照应第三自然段,“余嘉其能行古道”照应开头。六、分析课文分析第一段1、韩愈在这里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2、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3、儒家的鼻祖是谁?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4、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 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5、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板书)“仁”——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杀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6、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吧?(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对吧?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我们中间,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7、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论语》“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分析第二段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翻译: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分析第三段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事例论证与引用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分析第四段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 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七、本文语言上特点(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又称连珠句式,上递下接,有如\"连珠\"。自然恰当运用这句句式,能反映了物的连锁关系,表现了物的发展规律,在句子的结构上,紧接递承,冲流而下,诵读起来,气势也是宏肆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之所存也。\"这段文章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末尾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的\"……孰能无惑\"。第四、五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接句,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八、作业:[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九、板书设计┌传道受业解惑┐┌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因果论证)│一、阐述从师的道理│(为什么)└否则惑之不解┘(中心论点)└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怎么样)(以什么人为师)┌今昔对比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二、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父子对比小学而大遗(错误认识)└贵践对比其智反不能及(错误行为)(对比论证•反证)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例证、引证、因果论证)问:本段例子非常典型,理由何在?例:“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照应: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践……”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有一石三鸟的作用。四、交代作文原因,激励后学问:本段附记性质,与中心是否有关?“不拘于时”(与“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