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照应(附:思维导图及真题链接)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照应(附:思维导图及真题链接)

ID:679722

大小:244.18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4-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考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照应(附:思维导图及真题链接) 【知识链接思维导图】 【中考真题链接目录】 ◇ 01 杨花与柳絮飘飞的日子 ◇ 02 谁都可以是天使 ◇ 03 妈妈的手 ◇ 04 父爱有多坚硬 ◇ 05 怀念的年味 【中考真题链接㈠】 杨花与柳絮飘飞的日子 张抗抗 ①1977 年初夏,我离开生活了八年的北大荒鹤立河农场,去哈尔滨市的黑龙江省艺术 学校报到。记得猛烈的春风摇撼着路边高大的白杨树,眼前一片扬花飞舞,简陋的站台上, 覆盖了一层薄雪似的杨花,车轮起动时,斑斑驳驳的白色仍然依依惜别地缠绕着,看上去有 些伤感。 ②当时知识青年大返城还没有开始。我这个南方知青,去哈尔滨读书,是为了实现自己 多年来渴望求学的梦想,期待接受正规教育,读别人的好书,好写自己的书。 ③临近毕业,校方找我谈话说,省里希望能多培养一些青年作者,你这几年已经发表了 不少作品,如果把你分配去搞专业创作,你还想回南方吗? ④我似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搞专业创作。我,不回杭州了。 ⑤我知道这句话不是随便可以说的,它意味着一种最终的选择,一种志向的确定,甚至 是一种“牺牲”——我将放弃己怀念巳久的温暖舒适的南方生活,为了从事我一直渴求的 文学创作,从此留在这举目无亲陌生城市哈尔滨。 ⑥我的返城,就这样连自己都意想不到地,“返回了”,实际是留在了哈尔滨。但后来 的许多年里,我仍然没有后悔当年留在东北的抉择。我觉得为自己一生热爱的事业付出代 价很公平,因为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比生活本身更重要的东西。 ⑦然而离开农场的集体生活,“返城”在没有家的哈尔滨,过单身生活,就有许许多多 的麻烦和困难。首先是住房——省文联刚刚恢复建制,根本没有房子给我这样新来的年轻 人住。我从艺术学校毕业分到省作家协会工作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借住在艺校的教师 宿舍,与三位女教师挤在一个房间里。我只能在屋角加一张床,放一张吃饭、洗脸、写字 多用的桌子,算是我的一方天地。就连艺校教师宿舍我的单人床和那张多功能的桌子,也 是与校方多次交涉后借来的。 ⑧我就是这样开始了我所谓的“专业作家”的生活。 ⑨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就被京剧科、评剧科、器乐科的校友们喊嗓练琴的种种“噪 音”吵醒,起床在学校食堂吃过稀饭、咸菜的简单早饭,等几位同屋的老师陆续上了班, 我才可在自己的小桌上看书写作。但往往是好景不长,刚有了一点思路,情绪就被打断了, 不是某某回来取什么东西,就是某某来找某某。到了下午和晚上,宿舍里吹拉弹唱,终日 不得安宁。如此一天下来,什么都写不出来。 ⑩万般苦恼之中,一次去师范学院看望一个老友,她说,你干吗不到我们学院的阅览室 去写呢?那儿又安静又宽敞,从上午一直到晚上 8 点,可以整整写一天呢。反正你也和我 们“七七”届的学生一个年龄,我把校徽借给你戴,你就当自己是这个学院的学生。有人 问,千万别发慌…… ⑪ 喜出望外地接受了她这个“雪中送炭”的宝贵的主意,顿时觉得前途很是光明。第 二天一早,悄悄别上了那枚借来的校徽,背一只黄布书包,从艺术学校步行十五分钟到师 范学院(即现在的哈尔滨师范大学),心虚胆战,低眉敛胸地混入进校的人群,在入校的 高峰时间溜进图书馆的阅览室,动作迅速地占上一个座位,心突突狂跳,不敢左右环顾, 一头扎在宽大的桌子上,埋头苦“写”起来。那种偷偷摸摸的感觉,就好像自己真的想要 当冒牌大学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诡计似的。 ⑫ 到了中午和晚餐时间,把自带的椅子垫留在座位上“占座儿”,溜出来到附近一家 极其简陋的小饭馆里,吃一碗淡而无味的打卤面。隔三差五的,买一盘三毛钱的豆腐慰劳 自己,算是奢侈的了。吃完了饭,有时阅览室还没开门,只好在图书馆外面的小路上,绕 着圈儿走。从秋到冬,眼看着校园里的杨树叶子一层层黄了,又一片片飘落下来,在土路 上打转,像是我脑子里日日盘旋的小说。冬天的校园一片银白,那条小路上铺满新雪,倘 若无人走过,一脚踏上去,松软的雪地便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像是充满了生气和生命的 呐喊,或是如一支轻捷和快乐的歌。我无数次在严寒的雪地上,使劲跺着双脚试图使自己 暖和些,许多的“灵感”的电光石火,就是在那种时刻,涌泉似地喷发出来、闪现出来的。 ⑬ 那段日子持续了差不多整整一个冬天。如此有效安静的写作几乎每天都让我兴奋不 已,使我忘掉一切。在以后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我再也没有那样不受干扰地专心写作过— —这使我对于图书馆抱有永远的好感和感激之情。 ⑭ 不过每天晚上图书馆打过最后一遍铃,我终是不得不随着“下课”的同学退出阅览 室。然后顶着寒风独自一人走过黑暗的大街,匆匆走回艺术学校宿舍去。同屋教京剧的小 徐老师对我挺好,每天晚上 9 点以后,她把办公室的钥匙留给我,让我到她那儿去写两三个 小时。我—直写到半夜,才蹑手蹑脚地悄悄回寝室休息。 ⑮ 哈尔滨多雪的冬季,雪花飘飞,落地成墙,筑成厚实的雪城冰房。 ⑯ 那个冬天,稿纸如雪花片片垒叠,白色的稿纸上落满黑色的钢笔字。 ⑰ 就有了《夏》,有了《白罂粟》,有了《波淡的晨雾》,还有其他的文字。 ⑱ 春天快到来的时候,我接到中国作家协会的通知,让我去北京参加文学讲习所第五 期的学习。1980 年 4 月,我到达北京的时候,大街两侧的国槐刚刚发出翠绿的嫩叶。却不 知何处飘来星星点点洁白的柳絮,如烟如云,在空中盘旋飘飞…… ⑲ 想起了离开农场那一日车站漫天飞舞的杨花,想起哈尔滨一冬晶莹的白雪。“杨花 柳絮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从农场到城市,我在一个美丽而艰辛的梦里挣扎拼搏的 同时,也享受着杨花和柳絮给我带来春天的愉悦。 【试题】文章结尾句意蕴丰富,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答案】①结尾句与文章首段相互照应(首尾呼应),虚是写景,实是通过景物描 写来表达内心在创作之路上的伤感与愉悦的思想变化过程,虚实结合。②作者通过借 用“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句,一方面自愧自己如杨花柳絮一般“无 才思”,唯是像漫天飞舞的杨花,四处漂泊。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作者为梦想奋斗过程 中的艰辛与快乐。 【解析】结尾段里“想起了离开农场那一日车站漫天飞舞的杨花,想起哈尔滨一冬 晶莹的白雪。”和第一段的“眼前一片扬花飞舞,简陋的站台上,覆盖了一层薄雪似 的杨花”相照应,两段提到的是一个场景, 但首段的场景是实写,而尾段的场景是回 忆,是虚写,同一个场景,不同时段的感受并不相同。首段时作者从农场离开去哈尔 滨读书,从“依依惜别”等词中可以看出是一种惆怅,尾段中“春天的喜悦”中可以 读出一种愉悦。 尾段引用诗句,从诗意中看,作者以杨花柳絮自比,说自己无才思,只能随风而舞, 化作满天飞雪。但正是这份自谦才更突出了下面句子中流露出来的追求梦想的执着和 拼搏,收获成功的喜悦。二者相互映衬,表现了作者为理想奋斗的艰辛与快乐。 【中考真题链接㈡】 谁都可以是天使 ①两年前,我和太太从北方的一座小城辞职来到杭州。太太在一家报社做编辑,我 则继续做着我的老本行——电台的 DJ(舞厅的司仪或唱片骑士)。 ②我们借住在朋友的一栋老宅里,很老的房子,里面还有四五户人家。跟那些叽叽 喳喳讲着南方方言的人,我们少有往来。院子里有一个大大的铁门,上面有一把巨大 的锁。分给我家的铁门钥匙一直以来都在太太手中。也不知道是怎样形成的习惯,每 一个住在院子里的人,从外面奔波回来,把自行车推进院子后,哪怕是在大白天,也 要顺手把院门锁上。有时我在想,是否是因为南方人比北方人要警惕。 ③事情发生在那个炎热的午后。 ④那时我做的是下午点档的一个音乐节目。我通常是在直播开始前的半个小时赶到 电台。在夏天我有午睡的习惯。太太那天正好在报社拼版,正午不会回来。平时午睡 都是太太叫我起床,那天我就睡过了头,醒来的时候离直播只有半小时了。以往的这 个时候,我已坐在办公室里抱着一堆唱片准备进直播间了。我睡眼惺松地爬起来,走 到院子里,看到铁门上的大黑锁,这才想起钥匙在太太的手上。我首先看在院子里是 否还有其他的人,结果我发现整个院子里只有我一个人。 ⑤我手忙脚乱了起来。院墙出奇地高,我知道我根本做不到“狗急跳墙”,房间里 又没有装电话。 ⑥我在院子里急得直跺脚。我站在铁门边,像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囚犯。然后通过门 缝我看到了他。他是一个正好从弄堂里经过的小乞丐。他还是一个孩子,不超过 10 岁。炎夏的午后,(A)他只穿着一条脏兮兮的大短裤,头发零乱得像是一蓬稻草,一 只手紧紧地抓着背上的袋子,仿佛里面装满了宝物。 ⑦我喊住他,我想请他去巷口给太太打个电话。似乎也只有这个办法了。在我开口 之前我首先想的是我是否应该先给他一点零钱作为一种报酬。我翻遍我的口袋,除了 张百元的纸币便什么也没有了。我有些尴尬,我似乎还无法做到把 100 元当做是“零 钱”给一个乞丐。 ⑧我飞快地跑回屋子想找出一些零钱,没有成功。然后我看到橱柜里放着的两个大 大的昨晚剩下的馒头。隔着铁门,我把那两只还很松软的馒头递给了他。我看得出他 很高兴,他用蚊子一样的声音向我道谢,转身准备离开。我叫住他,很简短地告诉他 我需要他去巷口那个公用电话亭帮我打个电话,并把一张百元纸币放在了他的手掌上。 他看了看手里的那张纸币,然后看了看我,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我试着对他微笑, 隔着门,我再次对他说,我需要你的帮助,我非常着急。然后我看到他飞快地向弄堂 奔去。 ⑨10 分钟以后他还没有回来,我想他不会回来了。当时我给自己的安慰是,他不 回来是对的一一他不是一个愚笨的孩子。 ⑩然后我的邻居回来了,邻居打开了铁门。我借了邻居的钱飞奔到大街上去拦的士。 ⑪ 直播没有延误。 ⑫ 晚上问起太太,她说没人打电话给她。我笑着对太太说我白信任那个孩子了。 太太笑我。我和太太一致认为那个孩子把钱拿去改善生活了。也只是如此而已。我和 太太的生活一如既往。 ⑬ 两个月以后的一天,我和太太在忙着搬家。在文华路上,我们分期付款终于有 了自己的房子。大铁门敞开着,我和太太与那些搬家公司的人一起忙里忙外。太太突 然对我说,门口有人盯着你看呢。顺着太太的目光望过去时,接着我就愣住了:居然 是那个小孩! ⑭ (B)他怯怯地站在门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似乎已经很久。我笑着看他时,他 的眉宇微微地舒展了一下,然后,他伸岀他的拳头,缓缓摊开自己的掌心。 ⑮ 是一张揉成一团的百元纸币。他把那只手伸给我,黑亮的眼睛望着我和太太。 他似乎是个一贯沉默的孩子。他还用那种蚊子般细小的声音说道:“那天,那天我是 去准备打电话的……” ⑯ 那天他沿着长长的巷子刚跑出去,一辆突如其来的小面包车把他的腿撞伤了。 他的小伙伴救了他,他在他简陋的房间里,躺了两个月。 ⑰ 尽管我们告诉他可以保留这张纸币,这 100 元是他的了,可是孩子走的时候, 还是固执地把钱留了下来。我和太太安静地注视着他的离去——用一种近乎崇拜的眼 神。 ⑱ 也许,生活可以庸俗地把城市当中的人分为三六九等,但是那一瞬间,我开始 相信,诚信作为一种古老的品质,可以让任何一个人发出天使一样的光芒,照亮自己 也照亮别人的人生。 【试题】中国喜欢用“草蛇灰线”的技法,前后情节往往有一定照应,前文为后文埋 下伏笔,试在文中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来,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答案】 示例:我们家的铁门钥匙一直以来都在太太的手中,而太太恰好中午在报社拼版, 不回来,与后文“我”被困在院子里相照应,前文为后文埋下伏笔。(其他事例符合 “伏笔”要求亦可) 作用:小说为了避免平铺直叙,使用伏笔照应,能让篇章结构曲折多变,文脉灵动; 使用了伏笔照应,作品内容的表达更为充分,故事情节的展开更为合理。从阅读效果 来讲,使用了伏笔照应,文章能更好地引起读者思考、回味,从而在读者心中留下深 刻印象。 【解析】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 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伏笔),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如:本文中前面交代了我 们家的铁门钥匙一直以来都在太太的手中,与后文“我”被困在院子里相照应。再如, 前文写自己给了“小乞丐”100 元钱,与后文“孩子”手里拿着揉成一团的百元纸币 相照应。其作用是:使用伏笔照应,避免平铺直叙,让文章结构曲折多变,文脉灵动; 使用了伏笔照应,让故事情节的展开更为合理,不至于产生突兀或疑惑的感受;使用 了伏笔照应,还能引起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据此理解作答。。 【中考真题链接㈢】 妈妈的手 琦君 忙完了一天的家务,感到手膀一阵阵的酸痛,靠在椅子里,一边看报,一边用右手捶着 自己的左肩膀。儿子就坐在我身边,他全神貫注在电视的荧光幕上,何曾注意到我。我说: “替我捶几下吧!” “几下呢?”他问我。 “随你的便。“我生气地说。 “好,五十下,你得给我五毛钱。” 于是他几拳在我肩上像擂鼓似地,嘴里数着“一、二、三、四、五……”像放联珠炮, 不到十秒钟,已满五十下,把手掌一伸:“五毛钱。” 我是给呢,还是不给呢?笑骂他:“你这样也值五毛钱吗?”他说:“那就再加五十下, 我就要去写功课了。”我说:“免了、免了,五毛钱我也不能给你,我不要你觉得挣钱是 这样容易的事。尤其是,给长辈做一点点事,不能老是要报酬。” 他噘着嘴走了。我叹了口气,想想这一代的孩子,再也不同于上一代了。要他们鞠躬如 也地对长辈杖履追随,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作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老年人,第 一是身体健康,吃得下,睡得着,做得动,跑得快,事事不要依仗小辈。不然的话,你会 感到无限的孤单、寂寞、失望、悲哀。 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 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的一双手就粗糙多骨的。她整日的忙碌,从厨房忙到稻田,从父 亲的一日三餐照顾到长工的“接力”①。一双放大的小脚没有停过。手上满是裂痕,西风 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那时哪来像现在主妇们用的“萨拉脱、新奇洗洁精”等等的 中性去污剂,洗刷厨房用的是强烈的碱水,母亲在碱水里搓抹布,有时疼得皱下眉,却从 不停止工作。洗刷完毕,喂完了猪,这才用木盆子打一盆滚烫的水,把双手浸在里面,浸 好久好久,脸上挂着满足的笑,这就是她最大的享受。泡够了,拿起来,拉起青布围裙擦 干。抹的可没有像现在这样讲究的化妆水、保养霜,她抹的是她认为最好的滋润膏——鸡 油。然后坐在吱吱咯咯的竹椅里,就着菜油灯,眯起近视眼,看她的《花名宝卷》。这是 她一天里最悠闲的时刻。微弱而摇晃的菜油灯,黄黄的纸片上细细麻麻的小字,就她来说 实在是非常吃力,我有时问她:“妈,你为什么不点洋油灯呢?”她摇摇头说:“太贵了。” 我又说:“那你为什么不去爸爸书房里照着明亮的洋油灯看书呢?”她更摇摇头说:“你 爸爸和朋友们作诗谈学问。我只是看小书消遣,怎么好去打搅他们。” 她永远把最好的享受让给爸爸,给他安排最清净舒适的环境,自己在背地里忙个没完, 从未听她发出一声怨言。有时,她真太累了,坐在板凳上,捶几下胳膊与双腿,然后叹口 气对我说:“小春,別尽在我跟前绕来绕去,快去读书吧。时间过得太快,你看妈一下子 就已经老了,老得太快,想读点书已经来不及了。” 我就真的走开了,回到自己的书房里,照样看我的《红楼梦》、《黛玉笔记》。老师不 逼,绝不背《论语》、《孟子》。我又何曾想到母亲勉励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 母亲身边,给她捶捶酸痛的手膀? 四十年岁月如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今天, 我也到了母亲那时的年龄,而处在高度工业化的现代,接触面是如此的广,生活是如此的 匆忙,在多方面难以兼顾之下,便不免变得脾气暴躁,再也不会有母亲那样的容忍,终日 和颜悦色对待家人了。 有一次,我在洗碗,儿子说:“妈妈,你手背上的筋一根根的,就像地图上的河流。” 他真会形容,我停下工作,摸摸手背,可不是一根根隆起,显得又瘦又老。这双手曾经是 软软、细细、白白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变得这么难看了呢?也有朋友好心地劝我“用 个女工吧,何必如此劳累呢?你知道吗?劳累是最容易催人老的啊!”可不是,我的手已 经不像五年前、十年前了。抹上什么露什么霜也无法使它们丰润如少女的手了。不免想, 为什么让自己老得这么快?为什么不雇个女工,给自己多点休息的时间,保养一下皮肤, 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些? 可是每当我在厨房炒菜,外子②下班回來,一进门就夸一声“好香啊!”孩子放下书包, 就跑进厨房喊:“妈妈,今晚有什么好菜,我肚子饿得咕嘟嘟直叫。”我就把一盘热腾腾 的菜捧上饭桌,看父子俩吃得如此津津有味,那一份满足与快乐,从心底涌上来,一双手 再粗糙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一次,我切肉不小心割破了手,父子俩连忙为我敷药膏包扎。还为我轮流洗盘碗,我 应该感到很满意了。想想母亲那时,一切都只有她一个人忙,割破手指,流再多的血,她 也不会喊出声来。累累的刀痕,谁又注意到了?那些刀痕,不仅留在她手上,也戳在她心 上,她难言的隐痛是我幼小的心灵所不能了解的。我还时常坐在泥地上撒赖啼哭,她总是 把我抱起來,用脸贴着我满是眼泪鼻涕的脸,她的眼泪流得比我更多。母亲啊!我当时何 曾懂得您为什么哭。 我生病,母亲用手揉着我火烫的额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我梦中都拉着她的手不放— —那双粗糙而温柔的手啊! 如今,电视中出现各种洗衣机的广告,如果母亲还在世的话,她看见了“海龙”“妈妈 乐”等洗衣机,一按钮子,左旋转,右旋转,脱水,很快就可穿在身上。她一定会眯起近 视眼笑着说:“花样真多,今天的妈妈可真乐呢。”可是母亲是一位永不肯偷懒的勤劳女 性,我即使买一台洗衣机给她,她一定连连摇手说:“别买别买,按电钮究竟不及按人钮 方便,机器哪抵得双手万能呢! 可不是吗?万能的电脑,能像妈妈的手,炒出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吗? 【试题】本文运用插叙的方法,以“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 一句引起回忆。请你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照应的句子:四十年岁月如梦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 额与坚忍的眼神。作用:承上启下。 【解析】考查文章的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 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 “我却又想起”,就是想起以前发生的事,意味着接下来的回忆往事。回忆结束,要 有一句拉回到今天的句子,即“四十年岁月如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 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作用是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考真题链接㈣】 父爱有多坚硬 ①这些年来,他很少和父亲说话,始终如陌生人一样保持距离。 ②5 岁时,他闹着做鸡毛毽子,追得满院子鸡飞狗跳的。父亲见了,在他的屁股上 落下了大红指印;上小学时,他偷偷地在教桌里放老鼠,吓得老师花容失色。回家后, 他的屁股上多了几道鞭痕;中学时,父亲教训他的话,他一脸不屑地顶回去。父亲急 了,扬起手,却怔了怔,没落下来。那时的他已高出父亲一个头。 ③高二的暑假,他宅在家里,整日沉迷于游戏中。一天,母亲说:“你爸腰疼病犯 了,你和他一起出工吧,搭把手。”他不情愿地答应了。父亲是维修工,只要有人打 电话,他便立即出门。那天,是 6 楼的露台排水口被垃圾堵死了,物业提出要扩建排 水口,父亲满口应承下来。 ④正值盛夏,太阳火辣辣的。穿着白色 T 恤、运动短裤的他像是出行的游者,磨磨 蹭蹭地跟在父亲身后上了露台。露台上毫无遮掩,阳光白花花一片。父亲躬身半跪, 一只手做支撑,另一只手艰难地伸进排水口掏垃圾。恶臭一阵阵袭来,他不由皱了皱 眉,退后了一步。而父亲仍然半跪在那里清理着,发白的灰色汗衫被汗水浸透,紧贴 在后背。他看不见父亲的脸,只看见父亲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发出刺目的白光,扎得 他的眼生疼。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是高大威猛的,健步如飞,声如洪钟。可是眼前的 父亲却黝黑瘦削,如霜后的茄子迅速地蔫了。这让他有点不知所措起来。忙碌半晌, 终于清理干净了。父亲跌坐一旁,喘粗气。看到不远处站立的儿子,愣了一下,努力 地站了起来,腰却如弓似的牵扯着生疼,怎么也站不直。太阳已经爬上半空,热浪一 阵阵袭来,逼得他不敢抬头。 ⑤父亲躬着腰拿起电钻开始扩大排水口,电钻声尖锐地响起,火花四射,砂石飞溅, 有的贴着父亲的面颊飞过。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着他猛地上前一步,夺过父亲手里的 电钻。这时,他才知道这是个不好驯服的家伙,震动起来如一匹剽悍的野马,随时准 备脱缰而去。没多久,他的掌心便磨出了水泡,钻心地疼。父亲又将电钻夺了过去, 只是安排他用铲子清理碎裂的砂石。阳光火焰般包围了他,有液体顺着他的脸颊滑过, 涩涩的,咸咸的。 ⑥当晚,他辗转难眠,起身去卫生间时,听到父母房里有细碎的说话声。他贴耳过 去。“以后不要儿子陪我出工了啊,他是拿笔杆子的料,哪做得来粗活。他小时候我 管得严,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看来是我错了啊。能将他供上大学,也算是了了我的 心愿……”那是父亲的声音,低沉而苍老,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扼住了他的咽喉。他 想起了 5 岁时,父亲将他顶在肩头去看露天电影。人群密密匝匝挡住了父亲的视线, 而他看得兴起;小学考试,他得了双百,父亲竟喝得满面通红;为了给他筹借高中的 学费,一向不求人的父亲却陪笑脸跟人说尽了好话……这些画面在他脑子里一一闪过, 让他喉头发涩。 ⑦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虽然父亲给他的爱粗糙坚硬,却真挚朴实,无声地融 入了他的生命里,让他也慢慢变成了如父亲一样坚硬的男子。 【试题】请结合本文,举一例简要分析前后照应的作用。 【答案】“祖母又长叹一声说,通人性的畜生大多命苦哇!”伏笔设置悬念,吸引 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使结尾情节水到渠成;“家”破人亡的结局照应了前面的伏笔, 使文章浑然一体。 【解析】前后照应在本文有多处运用。最主要的是文章第②段写父亲对“他”的严 厉管教,在第⑥段用“他小时候我管得严,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看来是我错了啊。” 相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前后贯通;然后又在结尾用“父亲给他的爱粗糙坚硬”照 应,,既呼应了文章的题目,又增强文章的严谨性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中考真题链接㈤】 怀念的年味 韩良露 ①我觉得自己的童年挺幸福的,因为有不少值得怀念的往事。 ②那时过年我最喜欢的事,是拿着米及糖去我所居住的新北投(著名的台北市近郊 温泉乡)镇上的农家,由他们用石膏舂米,再把米浆制成甜年糕,农家只收加工的费 用。这种由手工制成的最简单的年糕,用油煎一煎,比后来吃过的各种花哨年糕还要 可口。 ③冬至到立春期间,爸爸就会在家中自己做甜酒酿,先炊米再把熟饭加糖置于陶缸 中,做出的糯米甘酒酿是除夕晚上守夜时的宵食,先在饭碗中打一颗鲜鸡蛋,然后把 加水温热的久酿汤冲入碗中,酒酿加热不可用大伙煮沸,以免香气消失,鸡蛋不用煮 而用冲的,这种吃法,蛋花润滑,口感极好。 ④爸爸有个老友叫老夏,每年过年前一定会上门拜访,我年年吃老夏的腊味,也不 知多珍贵,但有一年年夜饭却不见有常见的腊味,才知道爸爸的老友不在了,真是叫 人感伤的年味。 ⑤从我小时候到青年,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在孩子们醒过来但还没下床时,爸爸 都会给我们吃一碗甜汤,说下床前吃保一年平安。 ⑥当年觉得并没有什么道理,不过是红枣桂圆莲子汤嘛!但爸爸却挺认真地作这件 事,而且在大年初一前几天,就会看到他坐在餐桌前,把买回来的干莲子挑心去苦味。 桂圆也是买带谷带籽的自己剥福圆皮,红枣也会小心心翼翼的去籽,爸爸做这些事的 身影留在我记忆深处,但直到自己年龄大了,才懂得愿意做这件事的人,不仅要有闲 情逸致,还要有坚持把某种传统传给孩子的爱心。 ⑦大年初一不管我几点起床,爸爸的甜汤一定炖好了,为的是让我们下床前喝到他 亲手做的汤,也年年听他说,他小时候在江苏老家时,他妈妈(就是我们从未见过面 的祖母)在元旦一定会在他下床前喂他一碗红枣桂圆莲子汤。 ⑧这些孩童时并不太懂的事,如今岁数大了,一回想就会眼眶发热,爸爸的年味是 亲情之味,也是异乡游子思念的年味。 ⑨除了怀念爸爸的年味,我还记得阿嫲的年味。阿嫲是台南人,祖上泉州,来台已 经五代了,阿嫲的父亲是汉学家,十分尊崇古礼,而阿嫲自小读诗书,对传统的饮食 文化特别有研究。 ⑩每过年前,阿嫲就会开始做起红龟糕,用来祭天拜地,求神明赐福。阿嫲还会自 己搓金银圆(即红色白色的糯米汤圆),金银圆的意义自然是讨吉利,求来年财运顺 利。金银圆会加在煮好的红豆汤里一起吃。红豆有驱邪的功能,这是台湾古礼,据说 源自中国远古的周代。 ⑪ 我最喜欢阿嫲的年味,是在大年初一的晚上吃的米酒煮桂圆糯米粥,米酒的香 味对小孩来说很刺激,黏黏甜甜的糯米粥吃了全身暖和,阿嫲说吃了这道食物,未来 一整年又香又甜的日子才会黏在人身上。 ⑫ 不管是爸爸的年味还是阿嫲的年味,都成了我记忆中的幸福滋味,直到如今, 我都会期待过年,也期待这样的滋味能伴着我走过一年又一年的岁月。 【试题】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第④段写老夏不在的“伤感年味”的作用。(4 分) 【答案】①丰富文章的内涵,使“年味”意蕴更丰厚;②表达对父亲老友的感激和 怀念之情;③老夏送腊味的友情年味和亲情年味及思乡年味浑然一体,使主旨更厚更 深;④既照应题目中的“怀念”,也流露“我”家对老夏的感恩之心。⑤结构上,承 上启下,上承春节前的年味,下启大年初一的年味。 【解析】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前文中他多次吃到免费的饭菜,多次遇到好心善良 的陌生人,以及意外捡到二百块钱等情节,都是在为后文揭示谜底埋下伏笔。看到结 局,我们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为什么服务员姐姐会劝他“早点回家”,为什么他在吃 完霸王餐后从来没有遭遇“无法付账的残酷”,为什么在他终于下定决心回家时,就 会意外地检到二百块钱。这些都是作者的有意为之,任意找出两点并抄写下来即可。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