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诗歌鉴赏诗歌常见题材及其情感 课件(118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诗歌鉴赏诗歌常见题材及其情感 课件(118张PPT)

ID:665725

大小:2.09 MB

页数:118页

时间:2021-04-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诗歌常见题材及其情感 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 分为: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 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 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 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理诗 及其他。 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 诗歌的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迁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昔盛今衰之感伤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 蔑视权贵之高洁 离别思念之情 贬官谪居之恨 时光易逝之感慨 愤世嫉俗之绪 边塞征战 怀古咏史 人生感怀 羁旅思乡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送别抒怀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思妇闺怨医得眼前疮,挖却心头肉。 民生疾苦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山水田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 诗歌内容鉴赏“六看” 1.看题目认识对象 2.看作者了解背景 3.看注释破解难点 4.看诗句参透主旨 5.看诗眼把握情感 6.看类别得到启示 理解诗歌内容的一般方法 一、读题目,明范围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有的则暗含文章的主旨,有的形象地表现中心,有的标明文章的 内容。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 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其中的“幽”就是诗的一、二联所写环 境的特点的体现; 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 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元稹的《菊花》、虞世男的《蝉》、刘禹锡的《望洞庭》、 雍陶的《题君山》都点出了创作的对象; 有的诗题,干脆还直接透露出了诗人的感情,如元稹的《遣 悲怀》表明了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悲伤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 言别》表明诗歌写的是亲人久别重逢的惊喜及聚散匆匆的感慨。 例:有人说《夏意》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 句不切夏意”,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说出具体理由。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凉,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答:认同。第一句中的“夏”直接点明这是夏天,第二 句中的“石榴开遍”是夏天特有的景象,第三句“树阴 满地”、第四句流莺啼叫写的也都是夏天特有的情景, 所以说这首诗“无一句不切夏意”。 二、读作者,知背景 在欣赏诗歌时,一般要事先了解作家的思想、生活 经历、创作风格等等。 作家的思想往往通过作品流露出来。例如苏轼《念 奴娇 赤壁怀古》。 作家的思想和经历往往又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李白 本想积极入世,却又鄙弃世俗、蔑视权贵,在政治仕途 受挫后抑郁不平而又感到茫然,有时又因之流露出人生 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了解了他的这些思想和经 历后,我们才能准确地解读他的《 行路难》《 将进酒》 等作品的思想内涵。又如李清照的作品南渡前后判若两 样的风格与思想,就和她在这前后的经历和遭遇直接有 关。 一般地说,诗人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如李白的 飘逸,杜甫的深沉,李贺的险怪,苏辛的豪放,姜柳的婉 约。 我们分析有关作家的作品时,一定要考虑其主体风格。 当然同一作家也有多样的风格。例如豪放派作家苏轼也有 如诉如泣的《 江城子• 十年生死》 ,也有借咏杨花来抒 发幽怨缠绵的离情别绪这样低回婉约的《 水龙吟 • 次韵 章质夫杨花词 》。又如南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 诗人陆游,他也有 《 钗头凤 • 红酥手 》 和 《 沈园 》 这样儿女情长的传世名作。 三.读注释,解难点 四.读诗句,解诗意 要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弄懂诗的语句,才能 把握诗的内容,进而进行评价赏析,因而先解诗句 才能读懂诗。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梅雨季节雨水很多,长满青草的池塘里到处是 青蛙,蛙声不断,客人和我约好,但过了半夜还不 见人来,我一个人无聊得很,失望焦躁,不停敲打 棋子,使灯花都纷纷下落。诗的内容就能把握了: 诗人和客人约好下棋,但久等不至,于是十分焦急, 也十分无聊。 能准确找出并分析诗眼,是古诗阅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什么是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 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 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1、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这种词语一般具有浓厚的情 感色彩。比如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 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 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 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 2、具有概括性、极为生动形象。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 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绿”字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 春风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 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 3、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如白居易的 《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 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读完前三句,尚不 足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 “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 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 魅力。 五、找诗眼,明中心 题例:阅读戴叔伦的《题三闾大夫庙》, 完成诗后练习。 题三闾大夫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问:“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主旨的字或词, 你认为,本诗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本诗诗眼是“怨”。从结构上看,“怨”紧承上句, 使滔滔沅湘意蕴深长,既写出了江水的长流不尽,也写 出了屈子深重的哀愁;“怨”又领起后两句,既让眼前 的秋风与枫叶景中含情,又让人联想起屈原笔下的秋风 与枫叶,让人体会到屈原诗中浓重的“怨情”。从诗歌 形象上看,一“怨”字让屈原不被理解、遭谗见谪的哀 怨形象立于我们眼前。“怨”字还流露出作者面对屈原 庙无尽的怀念和凭吊之意。 六、分类别,明方向 七.理结构,明思路 古诗的层次结构,主是从诗歌的景(境)与情、事与 情、事与志、景(境)与人、时间与空间等角度来考虑。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干谒诗前两句紧扣一“湖”字写景,为后面的 “欲济”和“羡鱼”作铺垫。“欲济”即想渡过湖到达 对岸,蕴含有想出仕之意;“羡鱼”即蕴含有羡慕功名 之意。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面所写之景 是后面所抒之情的基础。 送别抒怀诗 欢聚离散皆是缘 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 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 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 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 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 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 联想塑造形象。 鉴赏要点   1、表达离情别绪,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如 柳永《雨霖铃》。   2、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如李白的 《赠汪伦》。   3、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如高 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薰,北风吹雁雪 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表达诗人的志向。如王昌龄的 《芙蓉楼送辛渐》。 ⑴空间意象: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 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 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 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 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 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 安,常在那里分手; 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 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 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 劳劳亭、渡口、古道 ⑵时间意象: 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 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 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 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 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 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 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黄昏、月夜、清晨、秋 ⑶环境意象: 柳:⑴.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 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非常相似。 ⑵.“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 不舍之意。⑶.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 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酒香, 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春草和流水:诗人常以连绵不断、远接天涯的春草和流 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离愁,如李煜的《清平乐》中“离恨 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欧阳修的《踏莎行》中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 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 美酒、春草 •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 思妇、好友相别 •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 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 者的愁绪。 • 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 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 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 柳赠别”的习俗。 • 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 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答: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 象征离愁的景物借景抒情:“杨柳”、 “杨花”、“风笛”、“离亭” 。末 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 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例 解行舟 人已远 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反面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 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羁旅思乡诗 何人不起故园情 古代文人或因出外作官,或因游学赶考,或因征战在外等种 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来表达 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统称之为“思乡怀人诗”。 1、羁旅愁思:如顾况《忆故园》 2、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商隐《夜雨寄北》 3、征人思乡: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 夜征人尽望乡。” 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 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1.把握情感类别 •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 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 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 《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 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 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 留意传统风俗 除夕:辞旧迎新的节日 元宵:家人团圆,繁华热闹的节日 中秋:家人团圆的节日 重阳: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避    灾的节日。   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鉴赏技巧 • ① 以景衬情(景) •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 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 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 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 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 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 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 国情”等等。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 物来渲染衬托。 •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 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 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 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 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 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 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 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 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 故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 之深,读来格外动人。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 念、谈论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③表达思乡之情方式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 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妙喻传情: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前人评说,“归 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 么?   答:同意。①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 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②“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触景生情。 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 “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 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 诗眼。 例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歌一、二两句是怎样表现“客情”的?试对此作 简要分析。(4分)   答:(1)一、二两句写梧叶摇落,萧 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营造了一种萧 瑟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客居异乡心境的 凄凉愁苦,自然牵动了诗人羁旅思归之情。 例 思妇闺情诗 悔教夫婿觅封侯    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 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 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常见情感有两大类: 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 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另,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 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 感、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常见情感 • 【常见意象】 •   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 声等言愁意象; •   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 行为类意象; •   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 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 •   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 建筑类意象。 常见感情 一、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二、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 三、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四、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 (一)浓重的感伤色调。 • (二)细腻的心理描写。 • (三)恰切的比兴衬托。 • (四)“浅而能深”的艺术风格。“浅”是指 它们的语言都朴素自然、浅显易懂;“深” 是说它们的意境却往往能深婉悠长、含蓄 无尽。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例 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 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 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 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 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 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 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 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瑶 瑟 怨 温庭筠 冰簟①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②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①冰簟:凉席之美称。②潇湘:两个水名,在今 湖南省。 批注说:“通篇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请你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写景来 表现思想内容的。 答:全诗用冰簟、银床、碧 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 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这些景 物组成一组凄凉的秋夜图来表现 女子的悲怨之情。 例 山水田园诗 煮酒把盏话桑麻 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农村景物,农家,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情感特征: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 隐,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 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以及表达对现实的不满的 情怀。 技巧特征:融情于景,白描,动静结合,远 近结合。 语言特征: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 鉴赏要点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 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 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08天津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1)“遍”字表现松树多,鹤多, “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 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 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 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 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 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 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 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 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怀古咏史诗 古今多少兴亡事 余秋雨先生说 过,中国传统 文学中最大的 抒情主题,不 是爱,不是死, 而是怀古之情、 兴亡之叹。怀 古诗是中国古 诗中重要的组 成部分。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 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 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 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 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 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 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 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 婉。 概念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 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 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 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一、怀古诗:“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 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怀古词多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 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二、“咏史”就是翻阅古书,拾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或事, 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借此 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 独到见地。 分类 一、怀人伤己: A、对比失落型: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 发自己的感慨。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 B、同病相怜性: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 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如李商隐 《贾生》 分类 二、怀古伤今: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 切、热情、不满、警戒。 A、昔盛今衰型: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 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 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例如:苏 台览古 (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B、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 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例如:金陵图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 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三、理性反思: 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 特观点,启迪世人。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 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 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A、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 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借古讽今)。 B、理性分析,启迪世人: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 观点。如:杜牧《赤壁》、《题乌江亭》 一、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二、领悟感情,触发共鸣 三、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解题步骤 思想情感 u凭吊历史遗迹,或为历史人物,或为历史事件。 u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 叹。 u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如 u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 的雄心。 u1、叹世事变迁 2、昔盛今衰 3、讽喻现实 4、仰慕 英雄 5、自比自况 6、怀才不遇 u技法上:借古讽今、用典、古今对比、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议论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阅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两诗在内容和表达技法上的异同。 答: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 发昔盛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 “无限春”,而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 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汴河怀古》借咏史直抒胸 臆地表达自己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与众不同的见解。 诗歌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 认为如果排除隋炀帝南巡的奢华行为,单就开通大运 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表达方式在 诗歌中的应 用。注意它 的作用。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 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要点:两首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题 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 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 《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 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 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3.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写一段文字, 做简要分析。 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 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这种比较鉴赏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包括同 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鉴赏,也包括不同作家 同一题材的鉴赏,在比较中考查鉴赏能力、评 判鉴赏水平,是重要的考查方式。 咏物言志诗 任尔东西南北风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 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 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 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 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 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 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 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 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鉴赏要点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 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 求。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 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 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 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③从表现手法看,托物言志,常用比 喻、象征、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 烘托的手法。 鉴赏要点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 不离” 常见感情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 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4)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常见意象 如松、竹、梅、荷、芳草、精卫等。   1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 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神似)   3、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鉴赏方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画 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此诗写于南宋被元所灭之际。) ⑴联系背景,这首诗通过咏菊花,以菊花象征了怎样的品格? 答: ⑵诗中的下列意象分别比喻什么?请简要作答。 百花: 疏篱: 抱香: 北风: 坚明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 丧失民族气节、依附新朝的人们 恶劣的政治环境 坚持民族气节 元朝统治者 08安徽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 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 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 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 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 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 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 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08安徽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 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 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 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 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4分) 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 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 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 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 乏,比喻贴切。 。 • 10 全国 咏素蝶诗 刘孝绰 •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 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怎样描写的?(3分) • 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 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 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 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 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 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 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边塞征战诗 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诗的 题材: 边塞诗的意象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 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 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 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 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 《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 -思乡等。 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 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 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 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 离愁别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 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 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 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 残酷 [杜甫·兵车行]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 犬与鸡。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 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 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 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 开边意未已。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 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 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王维·少年行四首]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意:不同时代的边塞诗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 时代的边塞诗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最能体 现国运兴衰,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中晚唐国势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 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 [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 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 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 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 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的悲怆呼号!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 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范仲淹·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 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 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 厉,更多一些惆怅。 鉴赏方法   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如盛唐边塞诗风 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中晚唐国势微弱, 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到了南宋,统治 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边塞诗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 情。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第二 、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 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 豪放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 清丽,……只有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边塞 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的不同艺术风格。 主要特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 穷兵 黩武)、将士 (生活艰苦)。 (2)情感: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 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 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和对家人思念、对 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4)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 孤城 、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5)语言特点:豪迈奔放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 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 作简要分析。 答:(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 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 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 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 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塞外曲 王昌龄 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兆。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塞外战场的描写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 2.后四句表达对战争的态度,先言“意气高”后说 “白骨乱蓬篙”,这样表述是否矛盾?为什么 ? 答: 通过描绘战场的荒凉景象,反映战争的残酷。 不矛盾。这是先扬后抑的写法。血战中将士们 士气高涨,结果他们的代价就是白骨抛弃于荒野 中。这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反战情绪。 人生感慨诗 念天地之悠悠 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触景生情,抒发 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 感悟,闲情逸趣等等.这些诗选作高考鉴赏材料 的可能性不小,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读懂这类诗,要结合生活,注意名物风俗, 注意典故,切忌主观臆测,不得义蕴 。 1、怀才不遇,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2、爱国情怀不得重用,如陆游《书愤》 3、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4、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 琵琶行》 5、告慰平生的喜悦,追求豁达人生境界:杜甫《 春夜喜雨》 6、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 吟留别》 7、伤春悲秋。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常见感情 意象特征:“风雨”、“阴晴”、“夕 阳”、“落花”、“流水”、“闲居”、“衰 鬓”等;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 是虚实结合,或是对比衬托。 鉴赏要点 无限风光在险峰 哲理诗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 们所传诵、称引。 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 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 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 万里的《小池》。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 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答: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 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 命力不可遏止。 例 一枝一叶总关情 忧国忧民诗 1、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 望》 2、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 3、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 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 4、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 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 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 痛楚:陆游《示儿》 常见情感 例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 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 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 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 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本专题结束, 下一专题:诗歌意象意境 一、借助积累的文化文学常识和题中注释 “知人论世”: “教材中常见的文化常识文学典故”: 二、明了诗歌鉴赏的主要内容 ①语言分析②形象分析③评价写作技巧 和风格。 ④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理清“读懂”内容感情的思 路①据类类推,由己推人 ②读题目,读尾句 ③把握情感、心志关键字 ④知人论世 先“懂”后“答” ——古诗词鉴赏规律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就该考点1而言,实际上是 “写什么” (形象) “为了什么” (思想内容) “怎么写” (语言、表达技巧) 考点精解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 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 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需6看 如何把握诗歌思想情感 1、看标题 2、看作者 3、看注解 4、看意象 5、看末句 6、看题干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典菱歌敌万金。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干谒诗 科举考试 之前,向张籍征求 意见,表现自己忐 忑不安的心理 一、看标题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朱熹 池塘要不断注入活 水,才能清澈。 学习要不断吸取新 知,才能进步 读书的积累与贯通 的关系。长期的读 书积累,对问题一 朝领悟。 从题目入手 一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能感知作者的喜怒哀乐 《近试上张水部》 《观书有感》 李白《哭晁卿衡》 杜甫的《春夜喜雨》 王昌龄《闺怨》 陆游《书愤》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 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 觉,眼前万里江山。 结合全词思考,这首词下阙的最后一句,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交代晚年 处境 答:作者一生为了国事奔波南北,回来后已是白发苍 苍的老人,并且晚年处境艰辛,居住在萧瑟破败的庙宇中, 尽管如此,但作者半夜醒来,关心的仍不是自己的处境, 突现在眼前的却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全文表现了作者 在失意中仍不忘抗金,报效祖国恢复中原故土的情怀。 抗金杀敌, 收复失地 二:看作者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 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 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⑵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 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⑴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⑵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通过 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 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 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 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三:看序注 四:看典型意象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九个能代表萧瑟秋天的典型意象组成一幅 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天涯游子独行寒秋的内心深处无尽的伤痛。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 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 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寒秋 流水 春草 登高 杨柳 赠别诗常见意象 一乐曲二植物三地点 边塞诗三乐曲 折杨柳 落梅花 关山月 五:看末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 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 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 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 写法上别出心裁,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 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20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 “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 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六:看题干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 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三步作答: 1.字句的内涵(理解、翻译) 2.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诗句说说 这个手法的内容; 3.说出这种手法的妙处及感情。 作为表达题,答题语言要准确、简洁、明 晰、流畅作为表达题,语言的好坏肯定会影响 到考生的得分的。 鉴赏诗歌要有文本意识。文本指的是诗歌作 品本身。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同学们最容 易出的问题是只会孤零零地答出一个“思乡”、 “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空对空地说表现了 什么;而答不出之所以是“思乡”、“离别”或 者“忧国忧民”的理由与根据,结果使赏析流于 笼统空泛。这是一个大忌。一定要注意从诗歌中 寻找答题根据,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分析。 这对防止把题答偏是大有帮助的。 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 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 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 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 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唐彦谦 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 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里胥: 里中小吏。初眠:蚕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 为一眠。 1.诗歌塑造的采桑女的形象是怎样的? 2.这首诗的首联中的“努”的含义是什么? 3.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 1.勤劳善良备受压迫下层劳动人民形象。采 桑女清晨采桑,泪如雨下,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遭 到无边痛苦。此诗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 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 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2.柔桑用力凸出青鸦嘴般的嫩芽。用“努” 把“桑芽”与“青鸦嘴”连接起来,既说明二者之 间的比喻关系,又用拟人手法刻画出“桑芽”在春 风中正在“冒出”的动态。一“努”字,把桑芽写 活了,给画面增添了情趣。反衬了采桑女的愁苦之 情。 3.此诗语言生动质朴、明白如话。“桑芽才 努青鸦嘴”,诗人用工笔细致地描绘出桑枝上那斑 斑点点的嫩芽形状,“青鸦嘴”比喻“桑芽”,酷 肖而生动;“去岁”“今岁”对比鲜明,有力地表 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深 切同情。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 子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 操。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 高洁——隐士君子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 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君子 5、草——随思绪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7、扬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 友相别 苏轼《水龙吟》“细看不四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 积累一点常见的意向和典故 •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 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 的先河。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 操 12、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 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13、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14、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唐杜甫《登高》 15、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16、鹧鸪鸟——离愁别绪 “教材中常见的文化常识文学典故”: • 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 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 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 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 楼兰: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从 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化碧: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 蒙冤受屈。 •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 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 的地方。 • 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 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 黍离:《诗经 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后来常 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关 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