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完美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完美

ID:657342

大小:11.49 MB

页数:75页

时间:2021-04-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 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擅长 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 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j ì rèn yuè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蓟北仞五千 岳 tì 涕泪 cháng 裳衣 xiān g襄阳 rèn yuè mó yí 仞 岳 摩 遗 tì wū 涕 巫 左右 结构 上下 结构半包围 结构 框架 结构 仞 涕 摩 遗 岳 巫 麻魔 磨 摩 嘛 魔(魔鬼) 嘛(好嘛) 摩(摩托) 磨(石磨) 识字方法 字谜识字: 坐在大手上。 一点一横长, 一撇到南洋, 南洋两个小木匠, mó 仞 rèn 巧记:人在刀刃边。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右边是“刃”。 遗 yí 右侧上半部分是 “中”加一横。 巧记:行走的贵族。 仞 遗 岳 摩 真棒! 识字游戏 巫 涕 说说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是什么? 互动课堂 1.知诗人,解诗题。 2.品诗句,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从军行 标题中加“歌”“引” “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 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从军”就是参军。 解释“从军行” 王昌龄 盛唐边塞诗人,字少伯, 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 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 有《王昌龄集》。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 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朗读《从军行》, 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的景物, 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长云铺天盖 地、雪山、一座孤城,还 看到了玉门关。 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恶劣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 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 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 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第一、二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思考 【诗意】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 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读诗的前两句,读出“望”的动作,读出沉 重压抑之感以及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 悲壮感。(课后第一题)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 /玉门关。 · 填一填。 ( )( )暗( ), ( )遥望( )。 写景 青海 长云 雪山 孤城 玉门关 (课后第一题) 读后两句诗,借助注释,说一说 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后第二题) 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 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磨破的意思。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 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金甲 楼兰古城 【诗意】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 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金甲都磨穿了, 形容时间之长,战 斗之艰苦。以及不 把敌人消灭誓不还 的决心。 赏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形象点出边塞 战场的特征。 极言战事 之频繁。 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 又迷蒙暗淡的景物描写,衬托戍 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 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和责任感。 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课后第二题) 读诗的后两句,前一句压抑低沉,后一句读出 将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豪壮誓言。(课后第一题)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 /楼兰/终不还。· 填一填。 黄沙百战( ), 不破楼兰( )。 穿金甲 终不还 抒情 (课后第一题) 《从军行》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 ( )的豪情壮志。 诗的( )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 染战争气氛。( )集中概括了 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 决心破敌的豪情。 后两句 杀敌立功、保卫国家 前两句 主题概括 一、将古诗补充完整。 青海长云( ), 孤城遥望( )。 黄沙百战( ), 不破楼兰( )。 暗雪山 课堂演练 玉门关 穿金甲 终不还 二、“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抒发了戍边将 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三句景物描写对这种情感 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句豪情壮语,抒发了戍边将士 誓扫胡尘,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前三句所写的艰苦的环境、频繁残酷的战争和思乡之情对 表现这种情怀起到了反衬作用。 字词听写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以及誓 死报国的决心;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 看看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将晓:快要天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解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著有《剑南 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 学庵笔记》等。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朗读《秋夜将晓出 篱门迎凉有感》,读 出节奏,读准字音。 读前两句诗,借助注释,说一说 诗句的意思。 华山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碰到天。摩,摩 擦、接触或触摸。 长度,是虚指。 形容它很长。 形容它的高。仞,古代 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 黄河 夸 张 热 爱 读这首诗前两句,读出山河的壮美。 (课后第一题)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 ··· 读后两句诗,借助注释,说一说 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后第二题)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远眺南方。 指在金统治 地区的原宋 朝老百姓。 眼泪流干了, 形容十分悲 惨、痛苦。 指金统治地区 的风沙,这里 借指暴政。 指南宋朝廷 的军队。 【诗意】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 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 盼了一年又一年。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南望王师又一年”,大 家知道这是一年是多少年吗? 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 经沦陷了整整65年了! 小资料 曲折地表达出对 苟且偷安的南宋朝 廷迟迟没有收复失 地的失望与埋怨。 赏析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将亡国 之恨宣 泄无遗 写出遗民对南 宋军队收复失 地的企盼 诗人寄托了深切的同情。“遗民泪 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是诗人 对南宋朝廷饱含愤怒的强烈控诉。 赏析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王师遗忘”时的“恨” “遗民泪尽”时的“怜” 读这首诗后两句,读出诗人又恨又怜的情感。 (课后第一题)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 · 试着填一填。 三万里河( ), 五千仞岳( )。 (课后第一题) 遗民( ), 南望( )。 东入海 上摩天 泪尽胡尘里 王师又一年 主题概括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 ( )诗人陆游写的,写大好河山, 陷于敌手,及沦陷区百姓疾苦,以 “( )”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 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的( )。 爱国 望 悲愤与感慨 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 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创作了《春望》“三吏”“三别” 三别等名作。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 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 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 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读前四句诗,借助注释,说说诗 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指四川剑阁以南 地区,指作者所 在的蜀地。 泛指唐代蓟州北部 地区,当时是叛军 盘踞的地方。 【诗意】在剑南忽然 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 沾满了衣裳。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头看。 不再愁。 随手卷起。 古代诗文皆 写在卷子上。 妻子和 孩子。 【诗意】再回头看看妻 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 快要发狂!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读诗的前四句,读出诗人初闻喜讯的惊喜。 (课后第一题)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 ·· 读后四句诗,借助注释,说一说 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后第二题) 开怀痛饮。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意】白天我要开怀痛 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 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放声高歌。 应当。 指春天。 长江三峡之一,因 穿过巫山而得名。 就。今属湖北。 今属河南。 【诗意】我仿佛觉 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 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 旋即又奔向洛阳。 读诗的后四句,读出诗人急于返回故乡的欢 快之情。(课后第一题)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 · · ··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 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 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白天我 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 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我仿佛觉得, 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 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看图吟诗。(课后第一题)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要叙写了 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 分( ),收拾行装立即( ) 的事。表现了诗人真挚的( ) 情怀。 主题概括 还乡 喜悦 爱国 青海、长云、雪山、 玉门关 爱国情怀 古诗 三首 涕泪、喜欲狂、放歌、 纵酒 结构梳理 誓死报国 黄河、华山、遗民 忧国忧民 拓展延伸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篱门  楼蓝 剑外 雪山   B.遗民 纵酒 清海 黄沙 C.王师 涕泪 蓟北 孤城 C 课堂演练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 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 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 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 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 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二、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D 三、课下搜集一些边塞诗,和同学分享。

资料: 4439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