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第三节抓标志依句意准确断句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第三节抓标志依句意准确断句

ID:650878

大小:551.5 KB

页数:57页

时间:2021-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三节 考点突破 基础能力两手抓,内化文言精华 第1讲 抓标志依句意,准确断句 命题 诠释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 常识。因而,文言文断句是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 段。断句题是新高考题考查频次很高的一类题,分值是3分。 活动1: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知识 【文言断句·必备知识】 文言断句“三原则”“三步骤”“四方法” 【文言断句·关键能力】 掌握文言断句四法   1.依名、动、代词断句 句子成分基本结构:(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 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 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名词 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 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予、朕、孤、寡人、臣、仆、妾、自、 余、予、彼 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卿、阁 下、足下 【真题示范】 1.(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 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 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 病,百日不得入宫。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 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 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 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 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点拨】四个选项前三处断句一致,所以应从第四处开始辨析正误。“愚意尝 谓非宜”意思是:我认为这样不合宜,这是王彪之对“郊祀往往有赦”一事的 明确表态。“何者”意思是:为什么呢?这是王彪之的设问,表示要述说理由。 两句应断开,连在一起不通。据此排除C、D两项。比较A、B两项,“黎庶不达 其意”的意思是:百姓不明白这样做的用意,谓语“不达”与宾语“其意”不 应断开,故排除A项。 答案:B。 附【译文】 当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 他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这样不合宜。为什么呢? 百姓不明白这样做的用意,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顽 之徒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就听从了他的意见。永和末年,多发传染 病。按旧例,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被传染了,即使本人未病, 百日之内也不准入宫。   2.依虚词断句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虚词类别及断句方法 常见典型虚词 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 其前一般断开。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 且、窃、请、敬 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 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 断开。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哉、夫 虚词类别及断句方法 常见典型虚词 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 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 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 如、奈何 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 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 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 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 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 至于、足以、何以、然则 [微点拨] 用虚词断句要灵活 (1)“以、于、为、则”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2)“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 (3)“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时,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 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做句子 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 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 也。” (5)“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下不 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真题示范】 2.(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 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 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以 子 相 之 诗 足 无 憾 于 法 乃 往 往 屈 法 而 伸 其 才 其 文 足 尽 于 才 乃 往 往 屈 才 而 就 法 而 又 不 假 年 以 没 悲 夫 然 具 是 不 朽 矣 【点拨】答题时要在理解文段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语言标志,比如句式、修辞、 语气词、发语词、时间词等。句中的“乃”“悲夫”“然”都可作为断句的 标志。 答案: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 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附【译文】 宗子相的文笔非常奇特,他的笔力足以破除冗长陈腐之言,自成一家言论, 胜过现今那些只凭耳闻之人,而最有意思的是在北地的李先生。他认为宗子相 的诗歌,完全没有违背常理,却常常改变常理而尽展其才华,他的诗文完全展现 了他的才华,竟然经常压抑自己的才华而屈就常理,却早早去世,可悲啊,然而 他们都永垂不朽了。   3.依对话(引文)断句 文言文中在叙述人物对话、引文时常常用 “曰”“云”“言”“道”“谓”等动词进行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 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因此遇到“曰”“云”“言”等动词 字为标志时,应该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真题示范】 3.(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 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 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 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 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 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 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点拨】首先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句意,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 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 得降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更始帝登位,舞阴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 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 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依据表对话的词语“云”断开两处,再抓 住句中的名词、代词,明确句子结构,比如“降之”后面应断开,逐一进行分析 即可。 答案:A。 附【译文】 可是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抵抗。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 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 好了,躲我远远的。”更始帝登位,舞阴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 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 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召见赵憙。   4.依句式判断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状语后 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以及一些固定句式都可以作为文言断句的切入 点。还有总分句、对称句等,也可以依据其句式特点进行断句。 【真题示范】 4.(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 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成曰: 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且/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 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 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 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 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点拨】“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这几句可从句式内容上来判断,“汀风春 /溪月秋/花繁鸟啼”都是主谓结构句,后面的“舟棹徐动觞咏半酣”也可从主 谓结构句式上来判断,应该是“舟棹徐动/觞咏半酣”,另外,此类题在考场上 用排除法也较便捷。 答案:A。 附【译文】 五亭依次排列,气象万千,全方位无死角,胜景无所遁形。每到河风春,溪 月秋,花繁鸟啼之时,莲开水香之夜,宾友群集,舟船慢行,酒至半酣,飘然欲仙 如痴如醉。游玩者彼此相视,道:此地不知是世外之地?还是人间?又不知是否 是蓬瀛昆阆,还能怎么样呢? 活动2:掌握文言断句两步骤,有效突破断句题 【解题步骤】 【典例剖析】 【典例】(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 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 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 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 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 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 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解题示范】 步骤 操作演示 第一步 聚焦辨 析重点 A.开封逻卒夜迹盗/①盗脱去/②民有惊出与卒遇/③缚以为盗/④民讼 诸府/⑤不胜考掠之惨/⑥遂诬服/⑦安中廉知之/⑧按得冤状/⑨即出民 /⑩抵吏罪/ B.开封逻卒夜迹盗/①盗脱去/②民有惊出与卒遇/③缚以为盗/④民讼 诸府不胜/⑤考掠之惨/⑥遂诬服/⑦安中廉知之/⑧按得冤状/⑨即出民 /⑩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①盗脱去/②民有惊出与卒遇/③缚以为盗/④民讼 诸府/⑤不胜考掠之惨/⑥遂诬服/⑦安中廉知之/⑧按得冤状/⑨即出民 抵吏罪/ D.开封逻卒夜迹盗/①盗脱去/②民有惊出与卒遇/③缚以为盗/④民讼 诸府不胜/⑤考掠之惨/⑥遂诬服/⑦安中廉知之/⑧按得冤状/⑨即出民 抵吏罪/ 步骤 操作演示 第一步 聚焦辨析 重点 通过比较各选项断句的不同之处可知,①②③⑥⑦⑧处相同,④⑤⑨⑩ 处不同 第二步 多方推断 定答案 综合四个选项,“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 与“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的停顿是一样的,这样可以大体 了解文意,减少断句阻力。接下来A、C为一组,“民讼诸府/不胜考掠 之惨”是一样的,B、D为一组,“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是一样的。 “不胜”是“禁不住”之意,和“考掠之惨”应连在一起,这样就排除 B、D两项。比较A、C两项,关键在于“即出民抵吏罪”中间是否断开。 语境是王安中放出了老百姓,处理了官吏,中间应该断开,排除C项。 答案:A。 附【译文】 后来有一天,徽宗特地拿出三封诏令让他草拟,安中马上写成,皇上就在他 的草稿后批道:“可任中书舍人。”不久,从秘书少监授任中书舍人,提升为御 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卒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走,有个百姓受惊出门与士卒 相遇,士卒把他当作盗贼绑起来;百姓到开封府申诉,受不住残酷的拷打,于是 含冤认罪。安中审察后得知实情,审理冤屈,立即放走这个百姓,让官吏抵罪。 【即学即练】 1.(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 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 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簿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 /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 /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 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 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解析】选B。此题可从语法结构入手。“能通经缉文”的主语应该是“自好 者”,所以“自好者”应放在后一句中,即从“玩岁”后断开,排除A、D 项;“昔”指“过去”,在句中应是修饰“所习者”,是“所习者”的定语,二 者不能断开,排除C项。 附【译文】 后世人的学问,比先王在位时更胜一筹。居所的安定,食物的丰富,规矩的 严格,先王在位时未必达到现在这个程度;可是学习就只为学习,施政就只为施 政,贪图安逸,虚度岁月,有点上进心的只不过能通晓些经籍,只为了科举考试, 一旦得中做了官,以往所学的就全部忘在脑后了。一看到文书上需要按规定日 期施行政令,就说:“我刚刚从政,哪里懂这些?”唉!后世人常说为政者不敢与 先王在位时比较,就是学与政分家造成的! 2.(2021·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时突厥屡为边患,朝廷以胄素有威名,拜灵州总管,北夷甚惮焉。后复征为 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 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赐宴极欢。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 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B.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 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C.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 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D.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 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解析】选C。解答断句题,应先读懂所断句子的大意,根据文意可知,“右卫 大将军”是一个官职,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上”在这里指皇上,作 “令驰召之”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项;“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 胜也”是皇上说的话,不是元胄,所以“胄见”与“上谓曰”中间应断开,据此 排除B项。 附【译文】 当时突厥多次制造边患,朝廷因为元胄一向有威名,授予他灵州总管的职 务,北方夷人十分畏惧。后来再次被征召回朝任右卫大将军,皇上对他的宠爱 照顾更加细致。曾经有一年正月十五,皇上和近侍大臣登高,当时元胄已经下 班,皇上下令用快马召回他,等到元胄见到皇上,皇上对他说:“你与别人登高, 不如和我一起登高好!”设宴欢饮,极其高兴。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搜得之强总 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榜发士论大哗。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欲奏之,以云举、 图资深,嫌挤排前辈,隐不发。事三年,会进士邹之麟分校顺天乡试,所取童学贤 有私,于是御史孙居相并宾尹事发之。②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 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振基谓议者庇之,再疏论劾。帝乃下廷臣更议。 (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①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搜得之/强总 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榜发/士论大哗。 B.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搜得之/强总 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榜发/士论大哗。 C.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搜得之/强总 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榜发/士论大哗。 D.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搜得之/强总 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榜发/士论大哗。 【解析】选B。文段中汤宾尹是考官,韩敬是考生,所以“敬卷为他考官所弃” 不能断开,排除A、C。“录为”的宾语是“第一”,“第一”后需要断开,排除 D。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②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 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B.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 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C.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 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D.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 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解析】选C。“吏部都察院”是行政机关名,不能断开,排除D;“会”放在 “吏部都察院议”前作状语,“会”后不能断开,排除A;“命”做“未得”的 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附【译文】 韩敬受业于宣城汤宾尹,汤宾尹任会试阅试卷的考官,韩敬的试卷被其他 考官所摒弃。汤宾尹找到了它,强迫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用韩敬为第一。 发榜后,文士议论强烈。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想上奏这件事,因为萧云举、王图 资历深,涉嫌排挤前辈,隐忍没有揭发。事情过去了三年,恰巧进士邹之麟任校 阅顺天乡试的考官,录取童学贤有偏私,于是御史孙居相以此事连同汤宾尹的 事一起揭发。交付礼官,会同吏部都察院商议,只是没有涉及汤宾尹的事。孙 振基于是上疏直言请求一并议处,没有得到同意。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论罢黜 童学贤,贬谪邹之麟,也没有议论汤宾尹等人。孙振基认为商议的人庇护他们, 再次上疏弹劾。皇帝才交付朝臣重新审议。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咸平中交趾献犀因奏赋召试迁太常博士久之又上书自荐献所为文复召试。 直集贤院,出知筠、袁二州,提举开封府界诸县镇事,为三司监铁判官,知越州, 提点淮南路刑狱。还,考试国子监生,坐失荐,迭降监陈州酒。徙知常州,判三 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迁集贤殿修撰、知应天府。②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 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 院学士知亳州,卒。 (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①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咸平中/交趾献犀/因奏赋/召试/迁太常博士/久之/又上书自荐/献所为文/ 复召试 B.咸平中/交趾献犀/因奏赋召试/迁太常博士/久之/又上书自荐献/所为文/复 召试 C.咸平中/交趾献犀/因奏赋/召试/迁太常博士/久之/又上书自荐献/所为文/ 复召试 D.咸平中/交趾献犀/因奏赋召试/迁太常博士/久之/又上书自荐/献所为文/复 召试 【解析】选A。“奏赋”和“召试”两个动作的发出人应为传主和皇上,中间 需要断开,故排除B、D;“献所为文”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②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 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B.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 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C.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 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D.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 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解析】选C。“以”是“以……身份”的意思,前边应断开,排除A、 D;“避……讳”:回避……的名讳,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附【译文】 咸平年间,交趾进献犀牛,杨大雅乘机向朝廷献赋,被皇帝召来面试,升任 太常博士。很久以后,又上书自荐,献上自己所写的文章,又被皇帝召来面试。 在集贤院任职,又出朝担任筠、袁二州的知州,掌管开封府界诸县镇事,担任三 司监铁判官、越州知州、提点淮南路刑狱。回朝后,考查国子监的学生,因荐 举不实获罪,接连降职为监陈州酒。调任常州知州,判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 院。升任集贤殿修撰、应天府知府。还朝后,任职于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 中的身份担任知制诰。杨大雅原名杨侃,到这时,回避真宗还在藩王宅第时的 名讳,下诏改掉名字。任职二年,被授予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亳州知州 等官职,去世。 【备选题库】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 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 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 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 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解析】选B。综合四个选项,“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必杀之 /无令出境/”的停顿是一样的,这样大体了解文意,减少断句阻力。A项断句为 “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B、C、D三项均为“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 “公孙鞅年虽少”意为“公孙鞅年纪虽轻”,句意完整,排除A项。B、C、D三 项的比较关键在于“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之” “鞅”“之”三个指的都是“商鞅”,后面应该断开,排除C项。“愿王举国而 听之”句意完整,中间不可断,排除D项。然后代入,再通读检查一遍。 附【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 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 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公叔座 说:“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 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 不久,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 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