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备考:高三语文最新模考试题周周练(二)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备考:高三语文最新模考试题周周练(二) 含答案

ID:583946

大小:47.2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语文备考:高三语文最新模考试题周周练(二) 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长: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植物考古属于科技考古范畴,而科技考古是考古学的研究分支,考古学又属于人文社会 科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考古学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一个研究领域,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方 法绝大多教可以在自然科学里找到本源。田野考古学研究方法的两大支柱——地层学和类型 学就是如此:地层学源自地学,类型学源自生物学。所以说,现代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带 着深刻的自然科学烙印。而科技考古又是考古学中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一个研究分支,包括植 物考古在内的科技考古与自然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科技考古 都属于跨学科研究领域。如果用一句话来界定科技考古,科技考古就是应用自然科学的研究 方法解决和回答考古学的问题,自然科学是手段,考古学是目的。 植物考古为什么属于考古学?这是由它的研究目的决定的。界定一个研究领城的学科属 性首先要考虑其研究目的,植物考古的研究目的是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植物的相互关系, 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 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是植物考古的最终研究目标,也 是现代考古学的研究目的。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考古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古代文化的时空框架。然而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初,兴起了“新考古学”运动。随着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一些 欧美考古学者开始不满足局限于如此具体的考古学研究目标,提出应该进一步探讨古代人类 的行为和生活,例如古人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如何生产劳作的,如何相互交往的,如 何适应和认知自然界的,等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另外,他们还提 出在考古学文化谱系建立之后应该进一步探索这些相互衔接的考古学文化是如何发生演变 的,为何要发生变化,即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所以“新考古学”运动后来也被称作“过程 考古学”。经过数十年的激烈争辩和实践检验,这些新观点逐渐得到了考古学界的普遍认可, 并最终成了现今考古学的研究目的。既然植物考古也是将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古代 文化的发展过程作为研究的终极目标,当然属于考古学的研究范畴。 植物考古和其他考古分支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时象。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 与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所谓直接相关就是指那些被人类利用的植物, 包括食物、燃料、建筑材料、工具、用具等;所谓间接相关是指那些虽然对人类没有利用价 值,但却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植物,比如依附在人工环境的各种杂草。 植物是有机物质,长期埋藏于土壤中会腐朽消失,这是植物遗存与其他文化遗物的不同 之处,所以不是所有与古代人类生活相关的植物都能够长期保存在文化堆积中,并最终成为 植物遗存被考古学者发现,有幸能够长期埋藏在考古遗址文化堆积中的植物遗存分为植物大 遗存和植构微小遗存,植物大遗存分为三个类别:炭化植物遗存、特殊保存条件下的非炭化 植物遗存、木材碎块和炭化末屑。植物微小遗存也分为三个类别,即孢粉,植硅体和淀粉粒。 (摘编自赵志军《植物考古概述》第一部分“什么是植物考古”) 材料二: 有关考古出土植物遗存的报道最早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例如,当时在干燥的埃及古墓 中曾发现过脱水植物遗存,在瑞士古代胡边遗址中发现了长期被水浸泡的植物遗存。等等。 但是。这些植物遗存的出土完全是偶然,主要是特殊的埋藏环境为植物遗存的保存提供了条 件。另外,当时对这些植物遗存的研究完全是由植物学家独立进行的,其研究结果仅限于对 植物种属的鉴定,基本上没有涉及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所以这些发现和研究还算不上真正意 义上的植物考古学。 20 世纪 40 年代初,在植物学的研究中出现了新的概念,称作“人文植物学”,专门探讨 植物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植物学的新概念立即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关注,一些比较敏感 的,思路开阔的考古学家开始意识到,如果能够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古代植物遗存,然后再探 讨古代人类与古代植物的关系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一些考古学家就开始试 图通过考古发掘主动地寻找古代植物,邀请植物学家参与考古项目,并与植物学家共同对出 土的植物遗存进行研究。但是,当时还是没有找到一种通过考古发掘获取植物遗存的有效方 法,他们的发现依然是靠运气,比较系统的植物遗存资料主要还是表源于那些位于干燥地区 的遗址或长期被水浸泡的遗址。 20 世纪 60 年代,浮选法应运而生,浮选法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如何 发现和获取古代植物遗存这一难题,丰富了考古资料,极大地扩展了考古学研究的内容。继 续由田野考古学家兼营植物考古学的研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一些考古学者在植 物学家们的帮助和培训下,或者一些植物学者在考古学家的帮助和培训下,开始专门从事研 究古代植物遗存及其与古代人类文化的相互关系,并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有关这一研究领域的 理论和方法。于是,植物考古学作为考古学中的一个新的研究分支逐步地建立和发展起来。 (摘编自赵志军《植物考古学讲稿》第一部分“植物考古学简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植物考古学最初的研究目的是构建古代文化的时空框架,后来才提出复原古代人类生 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发展过程。 B.“新考古学”运动认为应该进一步探讨古代人类的行为和生活以及探索古代文化如何发 生演变和为何要发生变化。 C.那些被人类利用的植物和些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而只是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植 物,都是植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D.植物是有机物质,长期埋藏于土壤中会腐朽消失,与古代人类生活相关的植物只有少 数能成为被考古发现的植物遗存。 1.B(A 项,张冠李戴,不是“植物考古学”而是“考古学”。C 项,必须是考古发掘的与古 代人类生活相关的植物遗存才行,当下存在的与人类相关的植物不是植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D 项,原文表述是“并不是所有”,无法判断是多还是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考古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最接近自然科学的领域,田野考古学和科技考古学都与自然 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B.对于植物考古学来说,如果没有弄清楚它的研究目的,就很有可能会在该研究领域的 学科定位上出现错误。 C.“新考古学”运动提出应该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所以也 被称作“过程考古学”。 D.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比较系统的植物遗存资料主要来源于那些位于干燥地区的遗址 或长期被水浸泡的遗址。 2.C(“新考古学”运动被称作“过程考古学”,与“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无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研究成果不属于“植物考古学”的一项是(3 分) A.《粟黍的起源与早期南传》(邓振华) B.《山东莱阳早白垩世植物化石及古生态特征》(金培红) C.《城子崖遗址史前生业经济的植硅体分析》(葛利花) D.《黍、粟碳化温度研究及其植物考古学意义》(王灿、吕厚远) 3.B(这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都不属于植物考古学。这篇论文显示的研究对象 是早白垩世的植物化石,早白垩世显然在人类出现之前,和人类没有关系。这篇论文显示的 研究目的是“古生态特征”,“古生态特征”是生物学概念,而不是考古学概念) 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植物考古学的形成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4 分) 4.萌芽期:19 世纪,植物学家独立研究偶然出土的植物遗存,鉴定植物种属,基本上没 有涉及与人类文化的关系。(1 分))过渡期:20 世纪 40 年代,植物学界与考古学界出现 交叉研究,但缺乏获取植物遗存的有效方法。(1 分)形成期:20 世纪 60 年代,浮选法出 现,(1 分)出现专门研究植物考古的学者,(1 分)真正意义上的植物考古学形成。(第 一点、第二点各 1 分,第三点 2 分。“萌芽期”“过渡期”“形成期”三个词可以没有,但是每个 阶段研究者的变化必须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是如何一步步论述“植物考古为什么属于考古学”的。(6 分) 5.首先,明确植物考古学的学科定位(或明确植物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论述 植物考古的跨学科特点;然后,明确植物考古学的研究目的(或明确植物考古的研究目的是 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 程),论述植物考古属于考古学的原因;最后,明确植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或明确植物考 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论述植物考古学 与其他考古分支的主要区别。(每点两个得分点,每点 2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 6~9 题。 一只布袋 刘震云 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有个种地的叫老韩。老丁和老韩是好朋 友。 做买卖的人,本该爱说话,但老丁一天说不了十句话。种地的整天和牲口、庄稼打交道, 本该不爱说话,但老韩一天得说几千句话。一个不爱说话,一个爱说话,本不该成为好朋友, 但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爱上山打兔,爱唱上党梆子。为了一个唱戏,两人走到了一起。老丁 平日不爱说话,但一到唱戏,像换了一个人,口舌翻飞,字正腔圆,精神焕发。两人本是朋 友,但唱起戏来,或是夫妻,或是君臣,或是父子。有时唱一个折子,有时连走一本戏,全 看二人的兴致。唱起戏来,往往忘了打兔。 两人是朋友,两家的老小也走得近。老丁的小女儿胭脂和老韩的小女儿嫣红,常在一起 割草。这年八月十五头一天,两人割了一下午草,天快黑了,背着草回家,看见前头路边, 躺着一个物件。两人都想捡这物件,嫣红比胭脂大一岁,跑得比胭脂快,早一步跑到物件前。 捡到手里,原来是一只布袋。嫣红便将这只布袋搁到自己草筐里,背回了家。 老韩老婆打开布袋,吃了一惊,原来里面躺着一堆大洋。倒出来数了数,整整六十七块。 晚饭时候,老韩从地里收工回来,看着白花花一堆大洋,也傻了眼。两口子夜里盘算大洋的 用途,或置两亩地,或盖三间房,或添几头牲口。老韩激动起来,话匣子打开了,说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老韩老婆将嫣红叫过来:“昨天拾布袋的事,你漏出半点风声,我用绳子勒死 你。”把嫣红吓哭了。 吃早饭的时候,老丁来了:“听说嫣红昨天捡了个布袋?” 老韩说:“回来让她妈打了一顿,布袋里是半袋干粪。” 老丁笑了:“哥,俺胭脂当时摸了摸那布袋,里边好像是钱。” 老韩知道瞒不住了,说:“没敢动,等着人家来认呢。” 老丁:“要是没人认呢?” 老韩有些不高兴了:“没人认,再说没人认的事。” 老丁:“要是没人认,咱就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捡的。见了面,分一半。” 老韩:“你这不是耍浑吗?” 老丁:“我不是在乎这个钱,是说这个理。” 老韩:“你要这么说,咱俩没商量。” 老丁:“要是没商量,又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就得经官。” 事情一经官,捡到的东西,明显就得没收。老韩听出来老丁的意思,我好不了,也不让 你得着便宜。两人一块打兔唱戏,好了二十来年,老韩没发现老丁遇到大事,为人这么毒。 平时不爱说话,怎么一到骨节上,话一句比一句跟得上呢?嘴比唱戏还利索呢?可见他说的 这些话,来之前早想好了;可见两人平日的好,都在小处;一遇大事,他就露出了本相。不 是说老韩贪财,舍不得分给他钱,而是这理讲不通。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就是再分钱给他, 两人也算掰了。老韩也赌上了气:“这布袋是捡的,不是偷的,你想告就告吧。”老丁也不示 弱,转身走了。 但事情没等经官,布袋的主人找上门来。布袋的主人,是襄垣县温家庄给东家老温家赶 大车的老曹。八月十五头前,老曹拉了一车黄豆,到霍州去粜。粜完黄豆,又结了霍州粮栈 欠老温家小麦的钱,共六十七块大洋。空着车往回走,身上乏了,在车上半睡半醒,由着牲 口往前走。路过牛家庄村头,一过沟坎,车一颠,装钱的布袋滑落到地上。等车进了襄垣界, 才发现布袋丢了,老曹惊出一身汗。急忙顺着原路回头找,但路上哪里还有布袋的踪影?老 曹一个村庄一个村庄打问,问了百十个村落,口干舌燥,水米没打牙,没有问出布袋。本想 没了指望,到了牛家庄,照例一问,纯粹为了心安,没想到牛家庄大人小孩,都知道老韩家 拾了布袋。本来大家不知道,让老丁一闹,大家全知道了。老曹便寻到老韩家。老韩见瞒哄 不住,只好将布袋拿了出来。老曹一见布袋,一屁股瘫坐到地上,将布袋里的银元倒出来数 了数,分文不少。老曹站起身,向老韩作了个揖:“大哥,没想到能找着布袋。” 又说:“大哥,除了是你,换成我,捡了布袋,也不会拿出来。” 又说:“路上我找了一条绳,找不着布袋,我也就上吊了;六十多块大洋,我赔不起东 家。” 又说:“赔起赔不起是一回事,回到家里,跟老婆就不好交代;我不上吊,老婆也得上 吊。” 又端详老韩:“大哥,看你是个种地的,却不贪财;一星半点不贪常见,六十多块大洋, 没往心里去,大哥,你不是一般人。” 说得老韩倒有些惶恐。老韩平时嘴挺能说,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老曹又说:“今天不 是小事。如不嫌弃,我跟大哥结个拜把子兄弟。” 老韩又有些猝不及防。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么快就连到了一起? 因为一只布袋,襄垣县温家庄的老曹,和沁源县牛家庄的老韩,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事后老韩说:“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 (节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一只布袋”是行文线索,从嫣红捡布袋、两家争布袋到老韩还布袋,小说的基本情 节都是围绕这只布袋逐步展开的。 B.老韩失去的朋友老丁不是真朋友,得到的朋友老曹也未必是真朋友,得到朋友和失 去朋友都是阴差阳错,充满了意外和偶然。 C.小说对老曹丢失和寻找布袋的过程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解答了前文嫣红为什么会捡 到布袋的疑问,也交代了后文老曹与老韩成为朋友的缘由。 D.小说通过“一只布袋”引发的风波,刻画了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比如老丁平时 做生意不爱说话,跟老韩争辩时却是口齿伶俐,义正辞严,句句在理。 6.D 选项说老丁“义正辞严,句句在理”不合文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的叙述语言平实、简洁、洗练,又娓娓道来,展示了浮生百姓的生活状态,并 揭示“寻找与孤独”的主题。 B.小说不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描写,而且在迅速推进的故事情节中通过人物的 语言和行为来塑造人物形象。 C.小说开头“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这类语句明显借鉴了民 间文学的表述方式,叙事也采取了“凡事有原委”的传统模式。 D.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就是指人物自身前后言行的对比,比如“老韩一天得说几千 句话”与面对老曹时“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形成对比。 7.D 除了自身言行的对比,还有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 8.言为心声,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达了老韩怎样的言外之意?请简要分析。(4 分) 8.答案:逼老韩说出分钱的意见;为自己分钱找一个合理借口。(各 2 分) 9.小说在老曹找到布袋后,在五个段落中连用五个“又”写老曹说话,请分析作者这样 处理的用意。(6 分) 9.答案:既表达了失而复得的激动与喜悦,突出了老曹真心实意的感激,也从侧面映衬 出老韩的尴尬无语,“又”重复出现 5 次,富有气势,能引导读者思考文章的主旨:什么是真 正的朋友,行文简洁明快,情节推动迅速。(答满 5 点给 6 分,少一点扣 1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燕达,字逢辰,开封人。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 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 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 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 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路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 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 第激勉将士可也。”达顿首谢曰:“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 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基然后进者,达曰:“彼战已危,讵忍为自全计。”下令敢言安营者斩。乃 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师次富良江,蛮舣斗舸于南岸,欲战不得, 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 师还,拜荣州防御使。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 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阁门 祗候。数被诏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卒,赠开府 仪同三司,谥曰毅敏。 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尝问:“用兵当何先?’对曰: “莫如爱。”帝曰:“威克厥爱可乎?”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 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B.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 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C.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 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D.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 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10.C(首先根据上下文大致推断画波浪线部分的意思,即燕达小时候和长大后的一些情况 及任职状况;然后根据表示时间段的词“为儿时”“既长”,可排除 C 项;而“辄”是副词,常用在动 词前,故不能断在“戏”后,这样可排除掉 A 项;再比较剩余两项,根据授予官职的‘授”可排除掉 B 项。参考标点: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 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刺史,本为汉武帝始设来负责监察的官员,但在宋朝时已是一种虚衔,任者并不赴任。 B.顿首,古代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只用于下级对上级时恭敬的行礼。 C.赠,此处指我国古代皇帝为已死的有功劳的官员或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D.行伍,我国古代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11. B(“顿首”这一礼节还用于平辈间的行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燕达作战英勇,以少胜多。戍守怀宁寨时,他凭自己的才能,身先士卒,率领五百部下和 西夏的三万骑兵勇敢战斗,最终获胜。 B.燕达公而忘私,不惧死亡。他既没有听从神宗的劝谕,也没有听从校官的建议,而是果断 下令斩首谈论安营的人,出兵平定了广源。 C.燕达善于用兵,精于谋略。面对安南军队驻扎的地点无法交战的情势,燕达巧用计谋,引 诱安南人主动出击,最终打败并收降了他们。 D.燕达忠诚老实,深受信任。神宗多次下诏奖赏燕达,还破格提拔他做副都指挥使,而他在 宴会上也能从容应对神宗的问答。 12. B(从原文“下令敢言安营者斩”看,这只是他下的命令,并没有写已经斩首某个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 (2)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 13.(1)(燕达)进人朝廷辞行,神宗告诉他说:你的名声地位已经很高了,不必亲自作战,只要 激发勉励将士就行了。” (2)燕达默默计议说:“兵法讲求调动敌人却不被敌人调动,我们把虚假的情况给他们看, 他们一定会来。 [评分细则:(1)辞:辞行,辞别。矢石:箭和石头,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可译为“作战”。第: 只,仅。激勉:激发勉励。每个要点 1 分,如果有三个要点翻译错误,则句意不通,扣 1 分,即此 句得 0 分。(2)计:计议,谋划,合计。致:制,制约。示:给……看。“示之以虚”,介词结构后置, 正常的语序为“以虚示之”。每个要点 1 分,如果有三个要点翻译错误,则句意不通,扣 1 分,即此 句得 0 分。] 14. 燕达打了败仗,神宗非但没有治罪于他反而晋升其官职,为什么?请简要说明。(3 分) 14.燕达孤军深人,遇到敌人,作战时没有援军。虽然战败,但战争中活下来的士兵不在 少数。燕达平日里作战英勇,多次打胜仗。 (评分细则:每个要点 1 分,共 3 分。答案只要意思接近即可。只摘抄原文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干,明确要求考生回答的是燕达打 败仗官职不降反升的原因;其次从文中找到燕达作战失败及后续影响的相关信息,“且战且 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这样可以筛选出两条信息,“孤军遇 敌”“所全亦不为少”,再看前文中交代他多次深入敌境作战并获胜的语句,又可筛选出一条信息; 最后将这些信息整合并表述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句子。 【参考译文】 燕达字逢辰,是开封人。儿童时,和同辈的孩子戏耍,总是摆出军阵列队的样子,年龄 大的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长大后,体态魁梧,擅长骑马射箭。因为才能和武艺成为禁兵,被 授为内殿崇班,任延州巡检,戍守怀宁寨。夏人三万骑兵逼近城,战斗一整天没有胜负,燕 达的部下仅有五百人,他跃上战马奋力搏击,所向披靡。擢升为鄜延都监,多次率兵深入敌 境,九次作战都得胜而归。啰兀失守,派燕达援取戍守士兵和军用物资,被敌人堵截,边打 边往南去,失散很多人。神宗因为燕达孤军和敌人作战,活下来的士卒也不少,多次升迁为 西上閤门使、领英州刺史,任秦凤副总管。征讨打败河州羌,于是木征投降。升任为东上閤 门使、副都总管,实授任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抚征讨安南,(燕达)担任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朝辞别的时候,神宗告诉他 说:“你的名望与地位已经很高,不必亲自冲锋陷阵,只管激励将士就可以了。”燕达叩头致 谢说:“我得以靠声威消灭敌人,即使死了也不怕!”初次度岭,听说前锋遇到敌人苦战,想 要前去救援,校官说应当先替家考虑然后再前进。燕达说:“那里战斗已经危急,岂能忍心 为了保全自己而考虑。”下令敢谈论设立营寨驻扎的人斩首。于是起兵前往,士兵都很振奋, 传声呼喊太尉来了,蛮人惊慌溃败,立刻平定了广源。军队在富良江边停留,蛮人把战船停 靠在南岸,想交战却不能,燕达暗自考虑道:“用兵之法在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我 把薄弱环节暴露给他们,他们必定前来攻打。”不久蛮人果然来了,攻打他们,蛮人大败, 于是请求投降。班师回朝,授为荣州防御使。因为主帅犯了罪而独自受到奖赏,请求共同受 责罚,没有被接受。 元丰年间,升任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为马军都虞候,破格任副都指挥使。 因为训练检阅精良整齐,授他的一个儿子为閤门祗候。多次受到下诏奖赏,晋升为殿前副都 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即位,升为使,调节度武信军。去世,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谥 号毅敏。 燕达起于行伍,喜欢读书,神宗因为他忠实可靠,每次在闲暇时召见他,都从容地与 他交谈。曾经问他说:“用兵应当以何为先?”他回答说:“是爱。”皇上说:“以威统爱行吗?” 燕达说:“不是不用威,要把爱放在最先罢了。”皇上认为他说得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注】潘郭二生:苏轼在黄州的朋友潘大临和郭遘。女王城:黄州州治东十五里的永安 城,俗称女王城。和(hè):依照别人诗作的韵脚作诗。赋《招魂》:指宋玉因屈原忠而见 弃,作《招魂》讽谏楚怀王,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这一说法出自王逸《楚辞章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渴望春意的诗人主动“出郊寻春”,是旧地寻春,“走马”而去。 B.颔联不写寻春所获,却宕开一笔,看似游离,实为全诗的关键之所在。 C.颈联既具体指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可概括为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乐趣。 D.尾联诗人告慰故人自己在黄州很好,并表达自己渴望朝廷召还的急切心情。 15.D【解析】尾联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并告慰朋友,不必为他担心挂念,并没有表 达自己渴望朝廷召还的急切心情。 1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 16.(1)寻春之乐。作者骑马出城游玩,喝几杯好酒,感受民风淳朴,并与朋友约定每 年春季都要出东门踏青。(2)被贬之痛。作者抒发了“人如秋鸿,事如春梦“的感叹,用人 生虚无的思想来排遣心中的烦恼和痛苦。(3)豁达洒脱。作者告慰友人,并借“不用赋《招 魂》”之句,告诉朋友们不必为他担心挂念。(每点 2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 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氓》中的女子为了摆脱内心的痛苦,对“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氓”说出“ , ”, 决心与男子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2)《赤壁赋》中,苏轼认为“ , ”,意思是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 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复圆,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两句是:“ , ”。 17. (1)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3)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 上空留马行处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 解型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出下句写上句的直接型默写。本题是理解型默写,解答 此类试题时,首先要把握限定的情景,判断出所要默写的句子;接着,默写要注意字形,不 能写错字、别字,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 ?看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盘曲着伸向天空,每 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 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 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这 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虽然战争是残酷的, 。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 苍郁自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 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式的画面。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 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 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他纳闷了——究竟是计算的什么方法失误,还是运用不到家? B.“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 C. 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本好。 D.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 18.【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辨析的能力。 【解析】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是对“泥砖建筑”的补充说明。 A 项,破折号的作用是强调引出的下文,究竟是计算的什么方法失误,还是运用不到家﹖”﹔B 项,破折号表示说话的中断或间顿,“可怜的妈妈”与“还有你,我的儿”之间形成间顿;C 项,破 折号的作用是解释原因,“这本比那本好”是“你买这本吧”的原因;D 项,“一点一点躁怒起来 的波浪”是对“波浪”的补充说明。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填满了叶与叶未间的缝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19.【答案】改变了句间关系。改句缺少关联词,显得平铺直叙﹔原句的“不仅……更……” 体现了一种递进关系,重点强调“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与语境衔接不力。改句把“填 满了叶与叶之间的缝隙”放在最后,与前文语境脱离;原句“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与上文话 题一致,衔接得当。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 【解析】回答时,定位原文语句,从内容、效果、修辞、句式等多方面进行赏析。本题可 以从句间关系、话题意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20.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20.【答案】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先通读语段,理清内容层次,再聚焦两个空处,结合上下文分析句间 关系。第一个 空处为总领句,第二个空处为呼应句。句间关系弄清之后,结合文段内容,即可 推导出答案。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2020 年 7 月 10 日,根据广东交通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港珠澳大桥 5G 通信网络建设 圆满完成。目前港珠澳大桥上共设有 24 个 5G 基站,桥上 5G 网络平均速率超过 600M/S 以上。5G 技术的运用是缓解大桥安全检测与应急管控难题的重要支撑。5G 网络全覆盖将为 大桥开展沉浸式观光游览,高清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应用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并将携手 北斗、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国家重点研发,在开启港 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探索新阶段的同时,为相同类型的“生命线工程”提供支撑。 21.【答案】删除“根据”或“称”;将“超过”改为“达到”或删除“以上”;将“缓解”改为“解决”; 在“研发”后面加上“计划”“工程”或“项目”等名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病句的修改能力。 “根据广东交通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把“根据……,”“……称”两套句式杂糅在一个句式里 了,造成句式杂糅,删除“根据”或“称”。 “桥上 5G 网络平均速率超过 600M/S 以上”中“超过”和“以上”矛盾,“超过”后面跟整数 来表示约数,若再跟约数只会造成表意不明,将“超过”改 “达到”或删除“以上”。 “5G 技术的运用是缓解大桥安全检测与应急管控难题的重要支撑”中“缓解”和“难题”不搭 配,应把“缓解”改为“解决”。 “并将携手北斗、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国家重点研 发”成分残缺,“融入”的应是“计划”等,应在“在“研发”后面加上“计划”“工程”或“项目”等名词。”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5 分) 世界卫生组织 7 月 10 日宣布启动一项新倡议,以帮助全球 13 亿烟民在新冠大流行期间 戒烟。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徳塞说,这一倡议将帮助人们不受限制地获得戒烟所需要的资源,如 尼古丁替代疗法、来自数宇卫生工作者的建议等。据世卫组织数据,吸烟每年导致全球 800 万人死亡:有证据显示,吸烟者比非吸烟者更容易发展成新冠重症病例。谭徳塞说,如果吸烟者 需要更多动力来戒掉吸烟这一习惯,目前的新冠大流行正好提供了合适的动力。 22.世界卫生组织 7 月 10 日宣布启动一项新倡议,帮助全球烟民在疫情期间戒烟新冠为 戒烟提供动力。(每点 1 分,共 S 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酌情扣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算盘是我国古老的计算工具,曾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2013 年,珠算入选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随着珠算的计算功能被计算器代替,珠算也逐渐远离小学课堂。今年的全国两会 期间,有政协委员提议推动珠算文化进入小学数学课堂。对此,教育部最近给出答复:“是 否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珠算学习要求,从‘看到算盘’‘知道算盘’到会简单的珠算口诀, 拨珠运算,我们将把这一问题提交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认真研究。” 对于“珠算要不要进课堂”,班级拟举办一场辩论赛,请你任选一方写一篇辩论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3.【审题指导】 “珠算要不要进课堂”的问题,可谓见仁见智。应该说,只需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但大多数学生,持重稳妥,一般会选择正方,主张“珠算要进课堂”。因此,可“顺势而为”, 即顺着材料的诱导提示,条分缕析,如珠算进课堂,可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 统文化,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尤其是空间思维能力等,阐述己方的理由。这 样写下来,逻辑严密,力争充分,而且洋溢着珍视中华文明的民族自信,不失为明智之举。 也可选择“独上高楼”,选择反方,主张“珠算不要进课堂”。因此反方要充分考虑正方问 难的种种可能,充分考虑民间积久而成的朴素的价值取向。在指出珠算不合时宜时,措辞要 理性、得体,不以“数典忘祖”授人以柄。要求考生站在人类发展史的高度,使辩论更具高度 和深度;灵活运用各种辩论技巧,如归谬法,引人入彀,击败对手;理由充分雄辩,有理有 据,内容丰实。 反方的具体理由:由于运算规则的不同,儿童过早接触珠心算会对其理解十进制产生冲 突,影响抽象思维的形成和后期数学的学习;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珠算已经丧失实用功能, 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当文化传承与发展遇到困境,动辄让其进入学校和课堂,这种广撒网而 毫无根基的“强行注入学习”,难有理想效果;时下中小学生课业已经繁重,本身就需要减负、 松绑,不顾他们的想法、条件而继续“加塞”,也是一种“增负”;在珠算要不要进课堂的事情 上,应该秉持理性科学、充分认证的原则,征询学生们的意见,不能贸然制定相关决策。 另外,辩论稿作为一种应用文体,有着自身的格式要求,这些自当“遵命写作”。完成驱 动任务、凸显文体要求的同时 ,不妨充分驰骋才力。 注意辩论稿的格式。如:开头要有称呼语(主持人、各位评委、对方辩友)且顶格写,有 问候语(大家好!)且退两格写,然后另起一段点明己方观点或立场(我方的观点是……); 结尾要进行总结(综上所述,我方认为……),有感谢语(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拟题示例】 (正方观点) 传承文化遗产,从学校、课堂抓起 珠算进课堂的多重意义 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数学 珠算进课堂,传统文化当传扬 弘扬珠算文化,大有可为 珠算进课堂,是可行之路 (反方观点) 风物长宜放眼量 珠算进课堂,实在没必要 珠算进课堂,切不可贸然 珠算进课堂,是一种增负和加塞 珠算进课堂,不是推广珠心算的良方 珠算淡出生活,历史趋势使然 时代健步如飞,何必蹒跚学步? 假传承之名,行泥古之实 珠算进课堂,有悖教育规律 珠算进课堂?不必如此返祖 【教师下水】 珠声渐远,算而今重到须惊 徐建华 (点评:嵌入“珠算”二字,引用《扬州慢》词句,意为:珠算已渐行渐远,回到课堂定 回满座皆惊,旗帜鲜明表明观点)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唇枪舌剑快意事,砥砺争鸣三人行。真理在辩论中愈辩愈明。今天的辩题“珠算要不要 进课堂”,我方的观点是:珠算不宜进入课堂。 (点评:开场白绝不“白开场”。自拟诗句开篇,借鉴古代小说的“定场诗”,切合辩论这 一真实情境,堪称辩论词“创意版”。开门见山,明确立场,亮出观点。) 首先,珠算只是一种运算方式,已不合时宜。科技日新月异,从轻便的计算器到云计算, 到“大国重器”——“银河系”超大型计算机,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算账找零,还是科学研究上 的复杂运算,它们的身影无处不在。时至今日,算盘在这些科技巨人面前,就如同古老的侏 儒一样。因此,珠算淡出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理固宜然。世殊时异,再来倡导珠算进入课 堂,将其视为现代人、未来人必备的技能、素养,无异于秋行夏令,颇有些泥古不化。 (点评:在表明观点基础上,陈述理由,运用对比论证,指出珠算由于自身局限,应该 淡出生活。) 对方辩友或许会说:珠算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今之众人, 岂可视之如草芥?在此,我要大声抗辩。难道非遗就一定是“其命维新”,就一定要进入课堂? 照此理,人类最初以物易物,那么今天我们是否也拒绝使用现金、移动支付,仍然高唱“货 币天然是金银”呢?我们是否也效仿茹毛饮血,依旧去钻木取火、结绳记事呢? (点评:假设树靶,设想对方抗辩理由,批驳更有针对性;先破后立,一一驳斥;运用 归谬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人类社会,早已步入健步如飞的青年时代,风华正茂,回望一路走过的歪歪斜斜的的脚 印,回首孩提时代蹒跚学步的笨拙,往往哑然失笑,不禁升腾起怀旧的情绪,实属正常;但 若因此就匍匐于地,回到孩童时代,未免就愚蠢可笑了。这不是美丽的童话,而是文明的木 乃伊。同理,算盘早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电算、云计算,早已应运而生,深入人心,深刻 的改变了现代人的学习和生活,此时再来书写算盘的赞美诗,岂不可笑? (点评:本段巧妙设喻,以熟悉的成长体验为例,类比说理,深入浅出,寄寓人类发展 不可盲目复古这一大道理。) 人类历史前行的历程,本就是不断扬弃的过程。那些普适、普世的文明,自会薪尽火传。 我们瞻仰那些遗失的“文明化石”,切莫使自己成了神往于古代的“套中人”。因此,珠算进入 课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弘扬传统文化,而是以传承之名,行复古之实,不啻于买椟还珠。 (点评:“化石”、“套中人”、“买椟还珠”等词,揭示实质,稍显辛辣,凸显辩论的锋芒。) 对方辩友或许还会说:珠算融动手、想象等各种能力于一体,进入课堂,发展思维,启 迪心智,大有裨益。 细细忖度,其实不然。我并非数典忘祖,我有点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地说,珠算对于上述 能力培养,作用有限。珠算,其实和结绳记事并无两样,都是用具体实物代替抽象运算,很 大程度上弱化了数学思维。长此以往,学生何以驰骋在数学的天空?珠算回到课堂,我们会 看到怎样一番光景?口诀声,珠声,吆喝声,俨然市井。嘈嘈絮絮,那种寂然凝虑、悄焉动 容的深度学习的场景将不复存在。 (点评:珠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人引以为豪,作者“晒出”珠算的不足之处,并非 数典忘祖,而是指出不宜进入课堂。) 再者,珠算进入课堂,那么学生将不堪承受书包之重。礼乐射御书数,既然珠算进入课 堂,那么其他的“五艺”,该不该进课堂?揆诸当下,可目睹许多怪状:因为弘扬国学,所以 汉服进入校园,以为只要穿上汉服,人人都可成为武亦姝。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点评:更进一步,从给学生增负的角度,指出珠算不宜进课堂的又一理由,汉服一例, 颇具说服力。) 那究竟怎样才能两全其美:既能弘扬传统文化,又不加重学业负担呢? 鲁迅在《拿来主义》写到把传统文化遗产分为烟枪、鸦片、鱼翅等等,对此不可等量齐 观。珠算究竟算是哪一类?该何去何从?我想珠算虽不是烟枪,但结局大抵如此,“除了送 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陈列在博物馆里,载入数学史中,收录到 词典中(如俗语“打小算盘”),让后人看得到、摸得着即可,又何必“飞入寻常百姓家呢”? 或者可以“小众”一点,会计等专业,可以开设珠算课程,算是“往圣继绝学”吧! (点评:阐释“为什么”后,指出“怎么做”,援引鲁迅经典观点,建言献策,使文章内容 更合乎情理,并得以拓展深化。) 综上所述,珠算作为启智课程,似无大用;珠算早已丧失实用功能,只剩下可供观瞻的 功用。珠声渐远,算而今重到须惊。珠算进课堂的提议,至此可以休矣! (点评:总结全篇,重申己方观点。) 我的陈词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感谢语,符合辩论词格式。)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