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专题测试卷 专题十 写作 教师版(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专题测试卷 专题十 写作 教师版(含答案)

ID:583771

大小:64.29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0-2021 学年度高考二轮复习语文专题测试卷 专题十 写作 [考情报告] 2019-2020 年高考卷作文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材料提要 材料形式 命题特点 2019 年全国 新课标卷Ⅰ、 Ⅱ、Ⅲ 1.劳动 2.青年、爱 国、民族复兴 3.毕 业前最后一节课 言论类 生活现象类 ①突出立德树人的导向。高考作文进一步 突出体现高考内容改革方向,弘扬时代精 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等方面的考查,形成在育人方面的 合力,实现高考语文的教育功能。②重视 多种能力的考查。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基础 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高度统一。高考作 文突出考生语言表达的核心素养,重视考 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 考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引导考生对自然、 社会、人生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深度探究。 ③贴近考生生活实际。高考作文试题选择 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实际 的材料,从考生熟悉的题材或社会文化热 点切入,引导考生激活人生体验和知识积 累,写自己的所见所思,写出真我风采。 ④增加任务驱动元素。 2020 年全国 新课标卷Ⅰ、 Ⅱ、Ⅲ 1.齐桓公、管仲、 鲍叔牙 2.“携手同 一世界,青年共创 未来”3.“如何为 自己画好像” 历史故事类 言论类 生活现象类 2020 年新高 考山东卷 疫情中的距离与联 系 社会热点材料 一、审题与立意 《考试大纲》在作文考试要求的“基础等级”中,第一条要求就是“符合题意”。高考 作文是否“符合题意”至关重要,它决定评卷教师对考生作文水平判断的第一印象,因而成 2 为影响考生作文得分高低的关键性因素。所谓“符合题意”就是能准确、全面地审题。考生 在写作前,要对题目、材料和要求进行审读和揣摩,从而确定写作范围、立意主旨、表达方 式等。 文章要做到“符合题意”,关键在于行文前的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对作文题的认读与 理解;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的关键是审 题。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严重偏离题意的作文,即使文字功底再好,也不会得高 分,而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审题立意的好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为 了使高考作文“符合题意”,考生在审题时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审明概念。题目或题干中的重要概念是命题者设置的限制,是考试作文内容取向的依据。 考生如果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分析不清,常常会失之千里。 2.审明主旨。文有文眼,题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题目的表达重点或主旨所在。抓住题眼, 就能明确文章中心。 3.审明关系。许多命题中往往有两个或多个概念,这时,考生就必须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 系,这样才能正确理解题意,才能保证文章详略得当。 4.审明题材。为了防止“移花接木”,高考命题一般都会对取材范围有所限制,一般体现在 时间、空间、数量、人称,以及材料的性质、类别、范畴等方面。考生脱离限制,就会有“不 符合题意”之失。 5.审明体裁。作文考题都会对文章体裁作或明或暗的要求或提示。按理说,以高中毕业生所 具有的感知认识,辨明文体应是不成问题的,但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因“文体不符”而严重失 分的状况。“文体不符”的出现,恐怕主要还是因为考生缺乏在审题过程中审清体裁的意识。 6.审明其他要求。作文考题除了题目或材料、提示的部分外,还有一个要求部分。要求部分 常以“要求”“注意”等形式出现。 考生在审题后,还要立意恰切。古人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千古 文章意为高。文章的立意如高屋建瓴,瓴不建,其流则断;意不立,其文难继。好的作文立 意,须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1.整体性原则。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题目,同一材料,可 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观察、思考、分析,提炼出鲜明、有见地、有价值的 观点。特别是写作哲理类材料作文题时,考生需要树立整体观,全面理解材料内涵,弄清材 料的思想内容,挖掘出命题者要表达的情感倾向,由此确定写作的立意。 3 2.深刻性原则。即文章立意要力求深刻。关于“深刻”,《考试大纲》有三点具体要求:透 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它是指文章的见解透彻, 精辟,独到,或抓住要害,或深入本质,或揭示原因,或说明结果,或指出规律,等等,能 给人以启发。 3.新颖性原则。正所谓“文章随时运,无日不趋新”,文章立意贵在新颖。元代戴师初曾说, “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 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也”。可见,考生要多动脑思考,选择有新意的立意。为此,考生要 善于运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以 新奇的立意、独到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心灵的碰撞、精神的鼓舞。 此外,好的作文立意还应紧扣时代特征,反映当代社会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倡导积极向 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凸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二、文体与结构 《考试大纲》规定,高考作文要“符合文体要求”。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符合作文题 目要求的文体,二是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一旦选定文体,考生写作时就一定要合乎该 文体的基本要求,体现该文体的基本特征。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要求。 1.优秀的记叙文,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情节,引人入胜。记叙文有一定的情节,尤其是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考生对情 节的安排应有全局意识,选择合适的切入点,适当运用倒叙、插叙等方式,巧妙设计情节, 使文章的叙事引人入胜。 (2)形象丰满,个性突出。“形象”指文中主人公的形象;“丰满”指文中的人物形象生 动完整,具体可感,能浮现于读者的眼前,激发读者的情感;“个性突出”指人物的言行举 止具有独特的个性。考生不能概念化、脸谱化地只写高大全或假恶丑,而要写出人物的复杂 性,写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3)抓住关键,细致描写。作文中,考生除了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外,还要善于借助描写, 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细节、表现主旨情感的关键之处,能够运用艺术性特写般的镜头, 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渲染,做到形象生动,真实感人。 (4)议论抒情,精妙点化。写记叙文,若没有议论、抒情的点化、升华,人物形象就不可 能丰满感人,文章主旨也不会鲜明深刻。但考生在运用议论、抒情时要注意:一是前面要有 适当的记叙描写作铺垫;二是议论、抒情既要文采斐然,又要精要洗练,切不可长篇大论, 拖泥带水,致使文体特征不鲜明。 4 (5)融情于景,诗情画意。考生在写记叙性散文时,要能借鉴绘画艺术,融情于景,描绘 出富有诗意的画面,使人读后能产生美的享受。 2.优秀的议论文,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旗帜鲜明,“理”贯全篇。首先要确定全文的主旨,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 摒弃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并将其贯串于写作的全过程。无论是确定立意、开篇起头,还 是主体论述、总结归纳,都要紧扣主旨,突出议论说理的行文主线索。 (2)例证洗练,观点突出。议论文要以理服人,列举的人和事都要为所证明的理服务。在 写作中,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事例使用二至三个即可,一定要典型;②对所举事例不能 作具体描写,而应侧重于评述与分析;③用例要新,不选用已经失去新鲜感的名人逸事或人 人熟知的材料,防止与其他考生“撞车”。例证时,行文一定要特别简练,决不可枝枝蔓蔓; 例证要围绕观点或分论点展开,要与需要证明的观点相吻合。 (3)概念思辨,因果分析。“概念”指的是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语。考生对这些词语加以 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对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概念思辨,可以大大拓展议论 的深度,强化议论文的论辩特征。因果分析的“因”指分论点,“果”指中心论点。考生要 在明确中心论点之后,再来分析形成这个结果的原因。考生可通过层层深入,因果推论,增 强文章的思辨色彩。 (4)设疑问难,辩证说理。设疑问难,即运用逻辑推论法则,对论题提出一系列问题——“是 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由此列出分论点,然后再进行筛选。辩证说理包括两方面: 对中心论点进行正反对照的说理分析,对中心论点进行一分为二的说理分析。 3.优秀的散文,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找准抒发感情的载体。没有感情就不称其为散文。散文写作一般都是作者对事物、人 生、景观突然有了感悟,于是将这种感悟深化,进而成文。 (2)感悟具体形象。散文以感悟为灵魂,但感悟到什么,在文章中要说明白。即使有的散 文比较含蓄,没有明说感悟,但文章的景致、人物、事件均可反映感悟。考场作文应尽量明 白晓畅,不提倡过分含蓄。 (3)创造意境。优美的散文善于将深刻的思想、深邃的哲理和强烈的感情寓于生动形象的 生活图景之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意境”。“意”即“内在”,包括思想、哲理与感情; “境”即“外物”,就是生动形象的生活图景。“内在”与“外物”的和谐统一,高度融合, 就形成了耐人寻味、感人至深的艺术境界。 5 此外,在高考时,考生还可以大胆地改造应用文体或移植其他专业文体,创造出别具一 格而又自然贴切的新体裁。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 和照应等。《考试大纲》中对结构的基本要求是“结构完整”。具体说来,包括三个方面的 要求。 1.结构要完整。不论什么文体,都必须有标题,首尾俱全,而且必须符合文体的结构特征。 开头宜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正题。记叙文要快速进入情节,议论文则要迅速亮出观点。此外, 考生还可用引用名言、设置悬念等方法入题。结尾既不能虎头蛇尾,也不能画蛇添足。一般 来说,记叙文贵在含蓄,结尾或巧妙留白,引人深思;或以议论总结,升华主旨。议论文则 贵在直白,结尾或自然收束,干脆利落;或照应开头,首尾圆合;或发出号召,简要总结。 当然,文章的内容、体裁等不同,开头、结尾方法也各不相同,考生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2.层次要清楚。一篇文章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就是层次关系。层 次关系是否合理、清晰,直接反映着思路是否合理和清晰。有些考生作文的层次不够合理、 清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划分段落不合理,不是一段到底,就是分小段太碎,这两 种表现形式都让人摸不清文脉;二是这个段落的内容和那个段落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纠缠不清。这些表现虽然不同,但是都反映了考生写作前缺乏整体构思,心中没谱,想到哪 儿写到哪儿,自然就模糊不清、杂乱无章了。 3.过渡要自然,照应要紧密。过渡,就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衔接;照应,指的是首尾照应, 前后一致。有的作文,段落之间、材料之间内容跳跃性很大,就需要用一两句话过渡一下, 凡思路转折、叙事更迭、人物转换、论题变化、总分起止,以及表达手法转化等处都要安排 过渡。文章要善于运用过渡词语、过渡句子、过渡段落承上启下。考生恰当地运用前后呼应、 首尾照应勾连上下文,文章的思路就会很顺畅,文意就显得圆合贯通,浑然一体。 三、思想与感情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是《考试大纲》对作文思想感情的基本要求。 所谓“感情真挚”,指的是文章表达的感情具体而不空泛,真实而不虚假,自然而不做 作。这就要求考生在作文中能够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 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考生展开联想、想象要合情合理,抒发感情要恰如其分。考生不 要为了迎合阅卷老师而矫揉造作,夸大感情,更不能胡编滥造。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6 1.材料真实,抒写真情。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绝不会有真情实感。 任何为文造情的文章都是没有说服力的、苍白的、让人生厌的。所有感人的文章,都是作者 对生活中人或事的深刻认识、内心郁积着的强烈情感的自然表露。高考作文正是考查考生观 察生活、积累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为此,考生要关注时代风云, 重视人生体验,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的可贵之处,用自己的笔去抒写自我的真实感受;多 写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多写自己身边熟悉的、平凡的人和事。 2.运用技巧,凸显真情。考生要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仅仅使用真实的材料还不够,还要善 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技巧。下面介绍几种。 (1)细节描写,真实典型。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 活中的人和事的特征。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 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常见的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描写、语言细节 描写、行动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表情变化细节描写、心理活动细节描写。细微之处见 精神,文中若有两三处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定能使感情表达更加真挚动人。 (2)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情景交融”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 方法。这种方法,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物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 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与景的结合往往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作文中,考生若能既有情感体现,又有景物描写, 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就会使文章内容丰富,感情浓烈。 (3)善设对象,倾诉真情。不少考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无视读者的存在,无对象、无目的 地写。其实,即便考生有了写作的激情,还要找准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以便淋漓尽致地抒 发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感情的震撼力。比如,题材是校园生活的,可以对某个老师或 者同学倾诉;题材是家庭方面的,可以对父母倾诉;题材是社会焦点的,可以对部分读者(如 同龄人)倾诉。 所谓“思想健康”,指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要有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继承民族传统中优秀的精神遗产;作 文的内容应反映当代社会的本质和主流,体现符合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进步思想,排除不 健康、不积极、消极颓废的思想内容,更不能有违法乱纪的思想观点和腐朽堕落的感情倾向。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表达主题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这个时代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新鲜事物和 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观点、新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 7 总揽全局,积极发现,努力探索,挖掘事物的内在意义,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探寻事物的 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益于社会人生,有益于世道人心。 2.对待生活要有正确的态度。现实生活总是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既有正面,也 有反面。作为反映客观现实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写生活的阴暗面或反面,关键是抱着什么样 的心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写。考生必须本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 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写作原则,用发展的眼光把握住事物发 展的趋势和方向,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清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对落后的、错误的东西, 考生决不能加以欣赏和支持,而要进行批评和鞭挞。 3.思想观点要符合正确的“三观”。(1)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对这个物质世界的总的 根本的看法。有不少考生有些迷信,比如有的根据所谓的星座、八字、血型等确定自己的“幸 运数字”“幸运颜色”;有的用这些东西来推算自己某次考试是否顺利;有的认为考试前洗 头是不吉利的,会使自己什么也想不起来。如果把这些想法写进作文中,并且表现出一种确 信的态度,这就不恰当。(2)正确的人生观。人到底应该为什么活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 的看法。但无论持何种看法,都必须坚持这样两点:一是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美好,二 是使他人的生活更美好。高考作文中所表露出的人生观,只要符合真善美标准的,就应该是 健康的;而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利益,一味强调自己的索取,如人生的最大目的就是做大官、 发大财等,则是不正确的。(3)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 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评价。作为考 场作文,所表现的思想应该不违背道德规范,不颠倒是非观念,不违反法律法规。 “感情真挚”和“思想健康”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要考生作文所表达的思想不 是消极的、庸俗的、片面的,感情不是虚假的、苍白的、颓废的,一般都视为“感情真挚, 思想健康”。 四、内容与语言 《考试大纲》在作文考试要求的“基础等级”中规定,高考作文要做到“内容充实”“语 言通顺”。这也是对作文的两项最传统、最基本的要求。 所谓“内容”,是指写入文章中的人物事件、观点主张、情感思想等。“内容充实”, 就是要求文章言之有物,所述之事、所记之人、所议之理、所抒之情等能给人以实实在在的 感觉。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点要求: 1.积累广泛,材料丰富。作文如果缺乏材料,必定会内容单薄,贫乏无味;考生只有尽可能 多地积累材料,“胸中有丘壑”,下笔时才能文思泉涌,倚马千言。为此,一要用心感悟生 8 活,触及社会焦点,追踪时事话题,关注家长里短,放眼环球世界,并加以思考,激活自己 的思维,用心去体悟,用辩证的态度去看待,进而得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将其运用到习作 中;二要善于运用课本,课本是编者心血的凝聚,选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文质兼美,有思想 内涵,内容涉及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思家爱国、名人事例、名篇名句、诗词典故……考生 平素对这些内容勤加研读,理解吃透,就能活学活用了。 2.取舍恰当,材料精当。要做到“内容充实”,还必须精心选用材料。选材时,可依据以下 几个标准:①现实性,即材料立足现实,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这样的文章才有意义,才容 易引起共鸣。②典型性,即材料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并非个别、特殊的情况;这样的文章才 有说服力,才容易引人注目。③新颖性,即材料新、观点新,能给人以新的信息;这样的文 章才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文章如果人云亦云,毫无新意和新知,当然就不能给人“内容 充实”的感觉。 3.分清文体,区别对待。“内容充实”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说理文要求论据充分, 说理深刻。光讲道理难免空洞,光举事例难免肤浅,故应既讲道理又摆事实。从正面说理举 例,从反面说理举例,从不同的角度说理举例;既讲“是什么”,又讲“为什么”,还讲“怎 么做”。这样,论据就充分了,内容就充实了。叙事性文章要求过程清楚,叙述具体。因为, 过程清楚了,叙述具体了,描写细致了,内容自然也就充实了。同时,还要运用多种描写手 法,特别是细腻生动的细节描写。有了细节,文章就显得充实感人。 “语言通顺”要求文章语言规范、准确、连贯。它是对考生作文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评 判一篇高考作文优劣的最基本的依据。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文字顺畅。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总结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而别扭的 话不仅别人看不明白,自己写着也觉得不顺。这种顺畅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 排序正误的判断上。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也可以 说“深厚情谊”;可以说“浓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意”。词语的排序也是如此, 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规律,只有在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律,文章才会写得文从 字顺,语言通畅。 2.语言规范。一是用词要体会词义的轻重、词语适用范围的大小、词语的感情色彩,不能随 意生造词语;二是句子不能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和误用关联词语等毛病;三是除了在记叙 性文章中为了满足描写风土人情的需要可以适当使用方言俚语外,一般不使用方言俚语,不 乱用外文等。但有些学生在作文中滥用网络语言,夹杂外语单词,或采用其他稀奇古怪的词 语或符号,破坏了语言的规范性及纯洁性,写出来的文章叫人半懂不懂,自然不能算得上“语 9 言通顺”。因此,考生写作时应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觉摒弃不规范的语言。尤其要 注意:(1)不用方言词语;(2)不用令人费解的简称;(3)不随意生造词语;(4)不 滥用文言词语,而应做到文白相宜,不提倡用文言作文。 3.语意连贯。对于全文而言,文中的每一段文字,都要统一于一个话题,围绕着一个中心; 对于各段而言,每段话都要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及各句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组织起来,如可 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根据句子的逻辑关系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依次排列,也可以借 助语法手段(关联词、方位词、数词、代词等)和修辞手法(排比、对偶等)来组合各个句 子;句子之间要有语意或语气上的联系,如运用主语承前省略、利用代词呼应、使用关联词 语、适当重复上下文的内容等方法来确保语意连贯,前后呼应。有时候,还要借助过渡性词 语以避免意思产生过大的“跳跃”。 4.语言准确。即说明问题、表达看法时要讲究分寸;用全称还是特称,一定要搞清楚,千万 不要以偏概全,将个别人的不良行为强加到全体人员身上。有些意思还需要婉转表达。如: “发牢骚,是人们将内心积压的意见说出来,虽然有时态度或方式有些不太合适,但终究是 一些真实的意见,当然里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但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对待。”这段文字分 寸掌握得就比较好,“有些不太合适”“里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两个“有些”马上界 定了牢骚的特点,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牢骚”的弊端。这正是语言“准确”的集中体 现。 5.语境和谐。文字中所渗透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爱或憎,或褒或贬,或激昂或沉郁;文字所 描写的景象,或繁盛或凄凉,或热烈或肃杀。这样就要求上下文在整体上做到情感、意境保 持前后一致,上下圆合。有的句子意思与上下文语境不符,甚至游离中心,这样的句子我们 就要坚决删掉;有的句子意思表达得还不够充分,或与上下文语意不连贯,这就需要我们再 增加一两句,对其进行补充说明。 五、丰富与深刻 《考试大纲》在作文考试要求的“发展等级”中规定,高考作文要做到“丰富”“深 刻”。 所谓“丰富”,指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下面加以具体阐释。 1.“材料丰富”,指文章材料充足,内容翔实。需要指出的是,做到“材料丰富”,并 不是为了丰富文章内容而不加取舍地堆砌材料,这样只会导致行文拖沓,结构臃肿,语言啰 唆。要避免这种问题,就要注意材料的合理选择、正确分类。一般来说,写文章通常需要的 10 材料有两类,一是事实材料,一是道理依据。选择事实材料时,既可根据时间从古到今排列, 又可根据地域从中到外选取;选择理论依据时,可从“伟人怎样说”“科学家如何讲”“普 通人怎么看”等多个角度进行搜集。组织论据,还需兼顾正反两个方面。只有合理地选择与 排列材料,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丰富,也才能让行文有序,结构清晰。 2.“论据充实”,指论述时旁征博引,做到有理有据。为此,一要注意论据的多维性,即在 选择和运用论据时,考虑古今中外引例,考虑正反引例,考虑排比引例,把论据选择定位在 不同指向、不同层面的高度,扩大文章的外延,借以提高文章的空间表现力;二要注意论据 的深刻性,即运用论据时在深度上做文章,充分挖掘论据的深层内涵和深刻哲理,切忌使用 缺乏分析的“论据+观点”式方法;三要注意论据的新颖性,即在论据的运用上,不能一味 拿古人说事,这样的论据即使堆砌得再多,也不能算得上“充实”,相反,如果用新颖鲜活 的论据进行论证,这样即使事例不多,也会被阅卷老师视为论据充实。 3.“形象丰满”,指描述对象具体可感,形神兼备。写人的文章中,只有塑造出丰满的人物 形象,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丰富,思想感情表达顺畅。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往往需要综合 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全面反映人物特点。表现人物特点时,不能“脸 谱化”,只写高、大、全或只写假、恶、丑,这样人物形象都会显得虚假而单调;只有写出 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才能使之血肉丰满,真实感人,文章的思想内涵才能通过人物形象 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等自然生动地表现出来。描写人物的言行时,要选择既有思想性又能 显示人物性格的言行,对于能凸显思想与情感内涵的细节,要进行精雕细琢。 4.“意境深远”,指所写内容情景交融,言近旨远。在抒情性散文中,更是指能通过写景达 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深远之境。首先,要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的感官 去感受事物的特征,准确全面地描绘出景物的色彩、形状等,让景物具有立体感。其次,要 善于描绘形象。可灵活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 描绘出景物某一方面的突出特征,传达观察者由眼前之景而生发出的心中之情,使表达更具 有艺术魅力。最后,要注意融景于叙事,寄真情实感;融议论于写景,寄心胸情怀。 所谓“深刻”,是指文章的见解透彻,精辟,独到,或抓住要害,或深入本质,或揭示 原因,或说明结果,或指出规律,等等,能给人以启发。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点要求。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它指的是能够从多方面对材料或命题进行分析,从分析中找出其内在 规律,把握其共性,从而抓住主要矛盾,发掘出最有价值、最有本质意义的东西。要想透过 现象看本质,考生需要拥有一双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的慧眼,能够在纷繁芜杂的表象中把握 其背后蕴含的本质。对于记叙文而言,由于它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在文章中一般 11 是通过议论与抒情来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对于议论文而言,首先要有正确、科学的 道理,其次要有周密的论证,把这个道理论述得深入透彻,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产生 很强的说服力。 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即由果推因,探究事物变化、人物命运形成、问题产生的原因。 因为事物的发展、演变是有一定轨迹的,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就要按照事物的逻辑去发 现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与动力,去揭示人物命运的根源,现象发生的历史、社会因素。写 作时,考生要善于“以问引论”,将思路不断拓宽。在分析材料或题目时,要能够全面分析 研究,穷究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在找出了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后,还要再进行分 析,看看这些原因中哪个是主要原因,哪个是次要原因,从而抓住根本原因;最后,把根本 的决定性的条件(原因)放在最主要的地位,透过表面的原因,探求隐藏在其后的深层原因。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或阐发自己的独特见解,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避免陈词滥 调,避免空谈泛论。或观点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感,甚至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 问题,因为如果读者对文章的主要观点毫无兴趣,那观点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启发作用。或 观点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抓住问题的症结,把问题说到点子上,抓住事物之间最关键、最 本质的联系,能够把一般认识提升到新层次。或观点能预言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因为世 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能够弄清一个事物产生的广阔背景, 那么就不难摸清这一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六、创新与文采 《考试大纲》在作文考试要求的“发展等级”中规定,高考作文要做到“有创新”“有 文采”。 所谓“有创新”,指的是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 性色彩。下面进行具体阐释。 1.见解新颖,指文章对生活有独到的感悟和见解。写作时,能“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 道”,而不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或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勇敢 地打破认识常规,得出全新的见解。或运用发散思维,另辟蹊径,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往往 会引发新的认识,得出不同的结果,产生新的见解。或运用纵深思维,在人们普遍认同的认 知习惯或传统观念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就像做 X 光透视一样,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从而形成全新的见解。或运用聚合思维,即在思考问题时,不能执于一端,非此即彼,而应 统揽全局,全盘考虑,善于把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见综合起来考虑,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抓 住主要矛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形成合理完善而又新颖独特的见解。 12 2.材料新鲜,指文章选择的材料鲜活,具有时代特色。或撷取时事,以新取胜,“文章合为 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若能敏锐地从现实生活中撷取时代的“浪花”,定能使文章充 满新鲜气息,富有时代特征。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于人们熟知的历史、神话故事等, 根据写作需要进行恰当改写,用现代人的眼光加以审视,以现代人的思维进行思考,往往能 收到一种熔古今于一炉的特殊艺术效果,让人耳目一新。或变换视角,以“巧”取胜,同样 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展示,能带给人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 3.构思新巧,指文章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新颖别致。或采用倒叙开头,先将故事的结局 或故事中最突出、最动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以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或运用逆转结尾, 学习“欧·亨利式”笔法,通过层层铺垫,埋下道道伏笔,不断地设置疑团或误会,直到结 尾时才急转直下,揭出谜底,从而收到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艺术效果。或欲扬先抑,对 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以强化感情色彩,造成文 笔起伏,突出人物形象。或旧瓶装新酒,借经典作品的意境或形象来表现新的主题,借熟悉 的人物演绎崭新的故事,借原来的情节或环境塑造全新的人物形象,从而出奇翻新,别开生 面。或采用蒙太奇手法,打破时空限制,借一个个镜头的组合来表现一定的主题,用鲜明的 画面代替烦琐的叙述和议论,使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 4.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指文章推出的新结论或创造的新形象往往是一般人意料之外却又在 情理之中的。写议论文,要根据作文命题要求,立足于材料或文题的中心,进行有理有据的 推理,或由此及彼,或由大到小,或由远及近,或从具体到抽象,或从现象看本质,或就原 因找结果,从而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预测合乎逻辑的发展方向,推出合乎情理的结果。 写记叙文,要根据写作要求和目的,充分放飞文思,大胆驰骋想象,精骛八级,心游万仞, 或借古人来说事,或代未来而预言,或借花鸟以传情……总之,能借助想象的翅膀,创造与 众不同的新形象。 5.有个性色彩,指文章能体现出考生较鲜明的个性特点。或表达有个性的情思:解放思想, 冲破俗套,充分体现健康、独立的人格;大胆袒露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心灵世界,宣泄发自内 心的情感。或抒写有个性的真我: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作文中没有“我”, 就没有真生活,没有真感情,没有真灵魂;作文要张扬个性,就是要理直气壮地表现“自我”。 或进行有个性的表达:文章的结构能打破常规框式,按表达需要而灵活变通;文章体式与众 不同,着意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如语言个性化,结构个性化,技巧个性化,立意个性化, 等等。 13 所谓“有文采”,是高考作文在语句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语言要求。为了使 文章有文采,或用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用灵活多变的句式,或用恰当形象的修辞,或用富有 表现力的文句。具体说来,“有文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词贴切。考生在写作时,能善于选用能反映事物特点的词语,做到用词精当,富有变化。 或精心锤炼词语,能够运用具体形象、内涵丰富且能调动读者感官体验的词语来写景状物, 表情达意,从而使语言鲜明生动,新颖脱俗。或用心锤炼成语和其他四字短语,造就一种整 体和谐美,从而使表达效果铿锵有力。或贴切地使用一些文言词,从而使文章语言古色古香, 简练精当,产生一种典雅美。或灵活地使用一些口语词,从而使文章生动活泼,亲切风趣, 具有一种灵动美。 2.句式灵活。考生在写作时能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句式,以期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如通过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单句与复句、口语句 与书面语句等的灵活搭配,交替使用,文章活泼、自由,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从而产生一 种特殊的美感。 3.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是语言的“魔水”,是使作文语言“有文采”的重要手段。写人 状物,多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和夸张;析事论理则多用排比、设问和反问。或运用排 比,增强文章气势;或巧妙引用,增强说理力量,提升文化底蕴;或妙用比喻,进行说理和 描写,化抽象为具体,使直露变含蓄,以增加情趣,增添文采;或以拟人赋予事物以感情色 彩;或用夸张增强语言的直观性与穿透力……总之,精美的修辞,会使文章内容丰赡,气势 充沛,文采华美,形象生动。 4.文句有表现力。表现力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感染力。文句有表现力,就是文句含意深 刻,有韵味,有感染力,既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中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给读者留下想象 和回味的空间,带给人以教益和启示。具体来说,可以意在言外,可以意藏辞中,可以委婉 曲折,可以化用诗文,可以幽默机智……文句虽然风格、特点各不相同,但都富有表现力。 那些打通古今,熔铸物我,意蕴丰厚,耐人寻味,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理趣情趣,能够引起 读者丰富联想、激发读者美好想象的文章,最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14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半个多世纪以前,我们以“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都带有“阶级”的词语评价人的 身份;十几年前,我们又以“白领”“蓝领”“金领”等带有“领”的词语区分人的身份;近 一段时间,央视新闻的一篇《早安啊,打工人》公众号文章让越来越多的人以“打工人”自 标身份……而“打工人”这一称呼也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赞同“打工人”这种提法的,说 “打工人”是对所有从事体力和技术劳动者的统称,这三个字代表着勤奋、热情、坚韧和上 进,是当代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也有不少人表示反对,认为这一称呼本身带有嘲讽和调 侃的嫌疑,是新时代下人为的强行阶层划分,意在弱化当代青年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企图通 过这种幽默式的调侃缓解当前年轻群体的高压生活环境。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打工人”这一称呼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以高中学生的 视角写一篇文章,向《青眼看社会》杂志的“热点时评”栏目投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型任务驱动作文写作能力。 本题为材料型任务驱动作文。审题时首先看材料,材料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 不同时期人们对于身份的界定方式,先是以“阶级”去评价,后是以某“领”去区分,再是 近段时间以“打工人”自标身份,这里有一个思想认识的转变在里面,也包含了对“打工 人”这一身份的自我认同,即对这一身份标签有了较明确的褒的态度;后一部分主要是写对 “打工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赞同,一种反对,但各自的理由又都似乎很充分。 但结合对前一部分内容的分析看,我们更应该倾向于赞同“打工人”这种称呼。 但如果从“反对”的角度写也可以。结合材料中反对者的理由,将年轻群体所面临的严 峻竞争形势和重重挑战的生活环境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去解释这种“冷幽默”的称呼有什 么弊端。同时为了使文章表现正能量,可在文章结尾跳出评论“打工人”这一称呼的高度, 去谈集体、社会、国家正在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努力打造新时代让人自豪的“打工 人”。 然后,我们要看作文的任务情境。任务明确要求写作者的身份为高中学生,这个切合中 15 学生的实际;《青眼看社会》中的“青眼”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是理解为青年的眼睛,这和 前面“以高中学生的视角”是相吻合的,二是理解为和“白眼”相对的,即对人喜爱或重视 的一种表情,即文章要力求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向“热点时评”投稿,意味 着要写时评,文体上要写议论文或杂文;从写作内容上看,要表达出自己对“打工人”这一 称呼的思考和感悟。 参考立意:(1)从赞同的角度,早安,打工人;读懂打工人的平凡与伟大;做不一样 的打工人。(2)从反对的角度,“打工人”的冷幽默。 行文结构安排:首先给文章拟写一个能体现或者隐含文章主旨的题目,比如“‘打工 人’是对奋斗时代的真实注解”,然后由当下“打工人”一词在网络流行这一现象,指出 “打工人”所指具体人群。再从网上热传或自创的关于“打工人”的调侃或风趣的段子、表 情包道出社会上大多数为更好生活、更有希望未来而奋斗的人们的真实感受,“打工人”是 认清了现实,但依然带着积极与热爱生活,以及“打工人”是情绪的宣泄,是鸡汤式的鼓励 三个方面具体论述“打工人”是对奋斗时代的真实注解。最后总结全文,指出“打工人”是 对这个奋斗时代最真实的注解,让我们致敬每一位“打工人”,为“打工人”的坦荡和努力 喝彩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有人说,一些西方人喜欢吃五成熟甚至更生的牛排,蒙昧未开化;但有西方人 士认为,进餐使用刀叉更方便,非“两根小木棍”(筷子)所能及。 材料二:丹麦设计师瓦格纳设计的“Y 型椅”,既汲取了中国明式圈椅外形和意蕴的精 髓,同时又体现了北欧设计的简洁思想。中国味与北欧风的完美融合,使得“Y 型椅”成为 现代家具设计中的经典之作。 材料三:从美洲传到中国的辣椒,最早只是被当作盐的代替品。后来中国人创造出了许 多“辣味十足”的美食,辣椒成为中国烹饪的重要食材。而今,有些“辣味十足”的美食已 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了。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议论 文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不少于 800 字。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 16 审题:材料一写有人认为西方人吃生牛排,是蒙昧未开化,而西方人认为他们的刀叉比 筷子更方便,写出了中西双方文化的不同与偏见。材料二写丹麦设计师瓦格纳设计的“Y 型 椅”,融合了北欧、中国的风格,成为经典,重在强调借鉴文化的重要性。材料三写中国引 进美洲的辣椒,并创造出“辣味十足”的美食。本次议论文难度不高,主题还是热点“文 化”。从中可以得到在文化领域的互相借鉴。既然是互相,那就需要相互学习,所以只强调 有一方面好是不行的。既然是借鉴,那就不能全盘接受,而是要使用好的内容融合到自己的 文化中。根据多维角度阐释法,可以得到“互相”就势必有两个主体,可以是中外,也可以 是古今。根据拆字法,可以得到“借”是用别人的,“鉴”是仔细审查和参照。要注意借鉴 的特点,和抄袭要有所区别。以上是“如何借鉴”可以使用的角度,在写作的时候,大家一 定要根据作文方法,开阔思维,思考出自己的文章思路。 立意:文化因交流互鉴而精彩。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多姿多彩共存,文化之美互鉴。 交流互鉴,造就多样文明。搭文化之桥,建多彩文明。兼收并蓄,成就中华先进文化。 三、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同一个人,步行过马路时,遇上急事可能会闯红灯;但若在车里握着方向盘,再着急往 往也能遵守规矩;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会吞云吐雾,但一上了高铁就能全程禁烟。为何 如此?有人认为,文明也需要管理;也有人认为,文明与人的素质有关。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议论文,发表你的观点与看法,体现你的思考。要求:自选角 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少于 800 字;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材料指出了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行为,“步行过马路时,遇上急事可能 会闯红灯”因为这行为虽是不文明的,但不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实质制裁。而“开车闯红灯” 则会受到实质物质上的惩罚。违法成本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自己文明要求的不同;“在绿皮 火车”与“高铁”对于乘客吸烟的禁止力度不同,便导致了乘客文明表现的不同。由此引出 “文明”要管理还是与人的素质有关的思考。实际上,文明与个人素质、公德心有关,也与 规则的合理制定、有效的约束与管理有关。个体如同小水滴,只有沿着公共规则的河岸,汇 入社会的大海洋,方能涌起美丽的文明浪花。个人小行为,是社会大文明的基石。所以考生 可以将二者加以结合来立意作文,也可以突出其中的一个观点。但即使是突出其中的一个观 点,也不可否认另一个。 17 参考立意:1.个人陋习让社会文明蒙羞。2.我们需要自省与自我约束。3.规则意识与管 理制度,是社会文明的保障。4.以个人之小德,汇聚社会大文明。 四、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议论文。 “半”,相对于完整而言,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相对于传统而言,是一种失落的缺憾, 例如,“半途而废”“半壁江山”等。但是,“半”,往往又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例如,“犹抱 琵琶半遮面”表现一种羞涩、朦胧之美,“行百里者半九十”赞扬一种坚持、执着之美,“事 半功倍”展示一种技巧、功力之美…… 要求: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为议论文,文体特征要明显;不少于 800 字;不 得抄袭,不得套作。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所给材料的中心词是“半”。材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先是 从完整、传统的角度来看,“半”是未完成的状态,是失落的缺憾;接着从另一个角度阐述 “半”的美妙境界,如羞涩朦胧之美,如坚持执着之美,如技巧功力之美。连接两个部分使 用了“但”字,可知本次作文的重点应是谈论“半”的美妙境界,展现生活中的“半”之美。 考生可集中笔墨专写一种“半”之美,对自己体验最深的事理尽情阐述;也可展开笔墨写多 种“半”之美,通过多角度的论述使“半”之美多姿多彩。不论写“一种”还是写“多种”, 都要把其蕴含的哲理揭示出来。 考生需要思考的是生活中或诗篇中有哪些半之美,生活中,如花半开最美,情留白最浓, 酒饮微醺最佳,话点到为止最妙。 诗词中,“半”与事物的结合,“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古诗里描写月 亮多以“半”来形容,比“半”更进一步的是“残”,很少见到满月,用半月和残月来渲染 气氛、烘托情感;“半”与时间结合,“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明月别枝 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些诗句中的“夜半”“半夜”都不是确切的某个时刻,而是说明 夜已“深”,如同“深更半夜”的意思,因为夜深人静之时最易促发思念之情;“半”与情 态的结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此一经典诗句把“琵琶女”的美态表现 得淋漓尽致,再也没有哪一种出场方式比半遮半掩、欲遮还露更动人心魄,半遮面的琵琶女 就此定格为一个“美的化身”。 考生还要思考,这“半”中的情理。如“半”与“中庸”,把“半”字看作实指就是一 半,一半是事物的中间状态,不偏不倚,《中庸》首义为“中不偏,庸不易”,指不偏离、 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持之以恒;其次,中庸还指“中正、平和”,遇事要不失“平和”, 18 保持平静的心态,一旦失去中正、平和,往往会导致大喜大悲,丧失应有的理智。如“半” 与“完美”,“这世界是一半一半的世界。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恶 一半;清净一半,浊秽一半”,如果追求完美,就只能接受完美的一半,不能接受残缺的一 半,那只能拥有不完整的世界,毫无圆满可言。只有学会包容不完美的一半,才会拥有一个 完整的世界。 立意:发现生活中的“半”之美;分享之美;花是“半”开好;“半”,往往是生活的美妙 的境界。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