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韵之离骚》语段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无韵之离骚》语段练习

ID:565556

大小:3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笔法小议 资中筠 ‎⑴从小听说太史公久历名山大川而为文有奇气,颇心向往之。但是过去读《史记》常觉得不过瘾,找不到我想象中的“奇气”。那时总以为只有庄子的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战国纵横家的辩才和词锋,苏东坡的豪放潇洒,再不然就是六朝文章的华丽铺陈,才称得起文“气”。后来稍谙世事,从同情司马迁的遭遇出发,逐步体会到他的笔调之深沉、隽永,不同凡响。然而,还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期那种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怀着压抑无告,欲哭无泪的心情,通读了《史记》,才真正感受到那强压在字里行间的满腔悲愤之情,对司马迁自称修《史记》是为了“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更加理解。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终于找到了太史公文章之“奇气”所在。 ‎ ‎⑵这“奇”,不仅在于以极其简洁、凝练的文字囊括了广袤的空间和绵远的时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也不仅在于生动地刻画了数以百计的文臣、武将、帝王、游侠、骚人、处士,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尤其在于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通篇没有雕琢的形容词,也极少激昂慷慨的议论,而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千载之下,仍然能使读者不知不觉跟着作者去爱、去恨,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⑶《李将军(李广)列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谁都知道,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说了几句话而获罪,遭受了宫刑。他对汉家天子的刻薄寡恩有切肤之痛,对李陵始终抱着惋惜和同情。但是他既不能作不平之鸣,也不能发怨谤之声,只好把种种复杂的感情通过为李陵的祖父一代名将李广立传抒发出来。 ‎ ‎⑷《李将军列传》全文不过三干字。从李广的祖先写到他的孙子,也就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历经一百余年。写了李广身经百战、屡立奇功的英雄业绩;写了他一生坎坷、凄凉悲惨的下场;写了他多少次化险为夷、惊人的大智大勇;写了他廉洁、朴实、身先士卒的品德。还从文帝的赞叹、士兵的爱戴、匈奴的畏惧和百姓的怀念,多侧面地反映出他的可敬可爱。这里面有千军万马鏖战方酣的古战场情景,也有单枪匹马、深入敌阵的惊险场面。如果不是太史公特有的笔法,恐怕再加一倍笔墨,也不足以充分表达这一切。更主要的是,作者通过精心选择的事例,刻画出李广的鲜明性格;而且处处使他的英雄事迹和他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自然形成对比,在人物形象一步步完整和深化的同时,李广一生的悲剧也一步步推向高潮。试举几段为例 ‎ ‎⑸第一次,李广从周亚夫伐吴楚军,把对方的帅旗夺了过来,“显功名昌邑下”。这时是一个初露头角、猛冲猛打的青年英雄形象。但这一次的结果是,“还,赏不行”。 ‎ ‎⑹再一次,李广以百骑深入敌人阵地数十里,消灭了对汉军威胁很大、占据了要害地势的射雕手。他归途中遇到了匈奴的数千骑,不退反进,从容不迫,使匈奴疑有伏兵,一夜不敢动,最后他得与大军会合。这里的李广已是成熟的、智勇双全的将军了。但当时他是上郡太守,战绩作为守边分内之事,也没有记功。 ‎ ‎⑺‎ 还有一次,为了执行他本来不同意的上级命令,使他又处于众寡极为悬殊的境地,以至受伤被俘。李广以伤病之躯,夺得敌人好马,边射、边跑,一连数百里,终于进入塞内,敌人竟奈何他不得。当读者怀着紧张的心情,屏息读到这里时,谁都会对这位将军非凡的谋略和英雄气概无限钦佩,期待着他得到应有的荣誉。然而,结果如何呢?文章至此,笔锋一转,出现了这么几个字: ‎ 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⑻这短短的、冷冷的二十几个字,吐露了多少冤枉和不平!还需要再多说些什么呢? ‎ ‎⑼写李广最后结局的一段,是全文的高潮:那时李广已经老了。在他自己再三申请下,随卫青大将军出战匈奴。这次是有机会活捉单于的。他恳切陈辞,请求打前战,但是那位与皇帝亲上加亲的国舅卫青要把立头功的机会留给自己的亲信公孙傲,硬是派李广走那明明是迂回而难走的东道,限期与前线会合。结果迷了路,误了限期。卫青自己把单于放跑了,还要问李广失道之罪,再次叫他去与“吏”对质。李广最后说:‎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于是,“引刀自刭”了。‎ ‎⑽这短短的一段话,概括了李广一生的悲剧。对于一个毕生以征战为业的武将来说,还有什么比生擒敌酋更大的满足呢?但是眼看到手的机会,偏偏被无理剥夺了。而这样一位力能射虎、曾统帅千军万马、使敌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到白发苍苍的晚年还要交到为虎作伥的刀笔吏手里去挨整,最后逼得只好自杀。读到这里,谁能不为之扼腕、太息,拍案愤起!在对李广无限惋惜、无限同情之余,总不能不想一想,这悲剧是谁造成的,是谁之过?自然会想到,汉朝赏罚制度多么不合理,对待功臣多么不公平,刀笔吏又多么可恨(顺便说一句,司马迁本人也是“下吏”治罪的,所以他对刀笔吏有特殊的恶感)。这样,作者的目的达到了,虽然他自己一句评论也没有。 ‎ ‎⑾文章到此,没有结束,而是以平常续家谱的方式轻轻带过李陵。笔法依然是那平淡的客观叙述。但是惜墨如金的太史公在三千字的李广传里给了李陵三百多字的篇幅,这本身已见其偏爱,而对其为人和遭遇的每一个细节的描述,处处都使人联想到他的祖父,不禁叹息:“何其相似乃尔!”通过这,作者顽强地坚持了他的观点:李陵也是杰出的将才,不是贪生怕死的懦夫,他降匈奴是不得已的。并且以单于对他的器重,进一步反衬出汉朝统治者的不知爱惜人才和残酷无情。 ‎ ‎⑿全文最后的结尾是:“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以为耻焉。”这就不仅是李广一个人的悲惨命运,而是进一步作为武将世家李氏门第的败落。再回过头来看文章的开头,李广的祖先就是当年逐得燕太子丹的秦时名将李信。首尾呼应,两相对照,在重门阀的封建时代,使整个悲剧的意义更加深刻,更加典型。 ‎ ‎⒀人们有理由以为,作者如此克制自己的感情,写完本文之后,在篇后的“太史公日”里面,总该发一点感慨和议论吧!——还是没有。“太史公曰”只正面称道李广的为人,无一字涉及他的遭遇。最后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A作结。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何尝不正是太史公文章本身的写照! ‎ ‎⒁堪与《李将军列传》相表里的另一篇,是《孝武(即汉武帝刘彻)本纪》(此文一说非司马迁所作,但我认为还是反映他的观点的)。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帝王传记。汉武帝在位五十三年,也算是盛世之君,特别是以开拓边疆著称。但是他的传记中丝毫没有反映。文章开宗明义就说:“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从此,通篇都是求神、炼丹、封禅、怪异之事。给人的感觉似乎一个汉武帝一生没干过别的。而且他还常常为方士所骗,发现之后,就杀掉一个,接着又去上另一个的当。尽管司马迁自己也崇尚黄老,尽管在那个时代,这类事还不像科学发达的今天看来那么荒诞无稽;但无论如何,一个英明有为的皇帝总不能以求神炼丹为其一生的主要活动。所以太史公笔下的汉武帝是相当不堪的。与《汉书》中所写的“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相比较,简直判若两人。好在《史记》不是编年史,那个时期的重要史实都记载于当时的文臣、武将,甚至匈奴、大宛、南越的列传。例如拓边之事主要在《大将军(卫青)骠骑(霍去病)列传》中,后人是不能责怪太史公不忠于历史的。 ‎ ‎⒂如果说,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是通过正面的叙述,以弦外之音暗示了他对李氏祖孙的同情和不平,那么,在《孝武本纪》中,他是以独特的省略来表达他对汉武帝的怨怼。这省略,这沉默,远胜过一篇洋洋洒洒的檄文,可以收“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这,又是太史公文章“奇”之所在。 ‎ ‎⒃当然,为项羽立《本纪》,把当朝开国皇帝手下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这也是太史公一大奇笔,关于这点,论者已经很多。可惜后世修官史的再无此襟怀。 ‎ ‎⒄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人们可以同意或不同意司马迁的观点。但是,至少,他虽身遭刑戮,却丝毫没有“臣罪当诛兮天皇圣明”那种精神状态。他不加回避地写了大量本朝历史,始终坚持对刘家天下的独立见解。 ‎ ‎⒅正统观念比较强的班彪对《史记》颇有微词,说它“是非颇谬于圣人”。殊不知太史公以刑余之身,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用他的笔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这是班氏父子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也正是一部《史记》千百年来,无论是在史学史,还是文学史上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辉原因所在。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算得千古知音之谈。 ‎ ‎1980年4月 ‎1.司马迁,字   子长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其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   通史,五种体例是   本纪  、   世家  、   列传  、   书  和表。《史记》中“太史公曰”中的“曰”相当于     评论   的意思。‎ ‎2.“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评价《史记》的名句,这两句话高度评价了《史记》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者为什么只引用后一句“无韵之离骚”来作为本文的标题? ‎ 因为作者在本文中主要强调的是太史公文章笔法的“奇气”使她产生了强烈共鸣,着眼点在后者,是从文学而不是史学的角度来加以评论的。(所以只引后一句“无韵之离骚”作为本文的标题)‎ ‎3.第⑽段“而这样一位力能射虎、曾统帅千军万马、使敌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这句话中称李广为“飞将军”引自唐朝诗人    王昌龄    《出塞》一诗中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第⒂段“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出自     白居易   的《琵琶行》。‎ ‎4.作者在本文第⑴段中说“过去读《史记》常觉得不过瘾,找不到我想象中的‘奇气’”,这是因为《史记》:“通篇没有雕琢的形容词,也极少激昂慷慨的议论”,(没有“庄子的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战国纵横家的辩才和词锋,苏东坡的豪放潇洒”和“六朝文章的华丽铺陈”,)而感觉叙事平淡。‎ 后来却又连连称“奇”的原因是:作者经历了“四人帮”横行的特殊历史时代,对司马迁的遭遇更有了一种感同身受的共鸣,真正感受到那强压在字里行间的满腔悲愤之情。‎ ‎5.第⑴段中写到庄子、战国纵横家、苏东坡、六朝文章的目的是(2分):‎ 衬托司马迁的《史记》有着真正的“奇气”。‎ ‎6.第⑵段说《史记》“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这“感染力”具体的表现是:‎ 使读者不知不觉跟着作者去爱、去恨,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 ‎7.第⑵段说“读者不知不觉跟着作者去爱、去恨”,司马迁所“爱”的是:‎ A“爱”的是像李广那样的身先士卒、大智大勇、廉洁朴实 所“恨”的是:‎ B“恨”的是像汉家天子那样的刻薄寡恩、残酷无情、像书笔吏那样的为虎作伥、像卫青那样的挟怀私心 ‎8.根据第⑵段内容,用一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太史公笔法”的核心意思:       简练、含蓄        。‎ 作者认识“太史公笔法”有“奇气”,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请你加以概括(分别不超过15字): ‎ ‎①               以简练的文字囊括时空                        ‎ ‎②               生动地刻画了众多人物                           ‎ ‎③               以含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                         ‎ ‎④               以省略来表达对汉武帝的怨怼                               ‎ ‎⑤               把当朝开国皇帝的败将写成英雄                            ‎ ‎9.评论的语言要客观得体,品读下列语句,说说作者用词的精确。 ‎ ‎①“‘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这短短的、冷冷的二十几个字,吐露了多少冤枉和不平!”句中“冷冷”一词是什么意思?究竟冷在哪里?‎ 句中“冷冷”一词是指太史公克制、含蓄的笔法。‎ ‎“冷”具体表现在:太史公的原句只叙述李广“赎为庶人”的经过,没有任何激昂慷慨的议论,但从这“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让人感受到“极大的感染力”,感受到太史公的愤激不平。  ‎ ‎②“当然,为项羽立《本纪》,把当朝开国皇帝手下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这也是太史公一大奇笔,关于这点,论者已经很多。可惜后世修官史的再无此襟怀。”为什么作者称“为项羽立《本纪》”是“一大奇笔”?“再”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因为太史公为一个颇有争议的失败者、而且是当朝开国皇帝手下败将立传,还冠以“本纪”,把他抬高到和当朝开国皇帝并列的地位。    “再”表达了作者对太史公“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的旷世气魄、无私胸怀的钦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历史上少有像太史公这样的人物的感慨之情。  ‎ ‎10.简要说说文中两处引文(楷体字部分)的意图。 ‎ 两处引文是说李广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悲惨的结局,引用的意图是让读者从太史公的表述中得到更真实的感受,也更能为李广身世叹息,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从而在“克制、含蓄”叙述中体会太史公笔法的“奇气”。  ‎ ‎1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本义是:‎ 本义:桃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其花艳丽,其果甘美,人们争相前往观赏品尝,树下自然走出路来。‎ 后来的意思是: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 上文第⒀段中两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分别是什么意思? ‎ A:指李广身经百战、屡立奇功、身先士卒而廉洁朴实、不事张扬的品质,深受士兵、百姓的爱戴和怀念。 ‎ B:指司马迁以克制、含蓄的笔法实录历史,给读者以极大的感染力,开创了中国“正史”的先河,为后人所传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2.《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金代学者王若虚认为司马迁在这个语段中连用四个“石”字过于累赘,应当删去三个。改为:“广出猎,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终不能人矣。”你赞同王若虚的观点吗?简要说说理由。 赞同:这样修改后,更简练。 ‎ 不赞同:司马迁在这段话中连用四个“石”字正是为了说明李广射入的不是虎而是“石”,这样写更符合当时的情景,《史记》的文章不仅仅是为了简练的记录(历史),而且为摹写更传神(文学)。(王若虚只是从语言的角度去修改,修改后,虽然更简练了,却没有感染力了。)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