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7上: 教案 第3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历史7上: 教案 第3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ID:1260581

大小:230.99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2-12-0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3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 秦统一中国一、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的统一,掌握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文字材料、《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等图片材料,从中获取历史信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难点: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原因和内容。【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视频故事《荆轲刺秦王》]引出问题: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呢?秦灭六国后做了哪些事情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内容探究】一、秦灭六国 师:(引导学生回忆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军在这次战役中坑杀赵国士兵40多万人,自此以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强大攻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请同学们熟悉教材后,介绍秦朝建立的有关情况。生: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咸阳。师:阅读教材第44页“秦灭六国”一目中第一段的内容,归纳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生:(1)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3)秦王嬴政招募各国的人才,积极策划统一大计。师:秦朝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生:秦朝的统一,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师过渡: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确立中央集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目——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师: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之后是如何巩固统一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小品《朝会》]师:嬴政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统一?生: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权机构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师:这项统治制度被称作什么?它来源于战国时期哪一思想家的主张?生: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来源于法家韩非的思想。师:阅读教材第46页《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皇帝自己手里,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 师过渡:秦始皇在政治上巩固了统一之后,开始着手实现经济、文化上的统一,他是如何解决的呢?我们一起从第三目——“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寻找答案吧!三、巩固统一的措施[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统一文字》]师:阅读教材第46页“巩固统一的措施”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回答秦统一前,各国的文字都不一样,统一后如果原来赵国的地方官员写奏章用赵国的文字,齐国地方官员写齐国的文字,这样行不行呢?生:不行。师总结:统一后的文字是小篆,后流行一种更为简易的隶书。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方便各地区人民的沟通,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统一货币》《铜量》《铜权》]师:设想一下,一个国家,如果它使用的货币、长度、重量、容量的标准都不统一,那将会有什么影响?学生甲:货币、度量衡的不统一,使得人们的生活不方便,如购物、住宿、吃饭,到一个地方要换不同的货币,又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乙: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货币换算很烦琐。度量衡的不一致,经商往往容易亏本,加剧了商人的经营风险,从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丙:不利于国家税收的正常征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也会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学生丁: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等。师总结:为了改变这些不利的影响,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生: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对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作出了整齐划一的规定。师:阅读教材第48页“巩固统一的措施”中第五段、第六段的内容,归纳总结秦朝在交通、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生:(1)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2)军事: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抵御入侵。[多媒体课件展示《秦朝形势图》]师讲解: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逐渐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其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课堂小结】我们从建立和巩固国家统一两方面学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统一国家从时间、名称、都城三个方面来理解;巩固国家统一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军事五个方面来把握。“统一”是本课的核心,本节课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统一”来进行的,对此我们应该知道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的暴政、大泽乡起义、秦朝灭亡和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楚汉之争具体史实的讲述,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成语故事,如“鸿门宴”“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了解这一点,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者;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难点: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导入新课】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始皇帝”。他妄想自己创建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就迅速灭亡了。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是谁推翻秦朝的统治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内容探究】一、秦的暴政 师:阅读教材第50页“秦的暴政”一目中第一段、第二段及第51页“相关史事”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秦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生:(1)赋税沉重:“赋”指按人口征收的税,“税”是按田地征收的税。秦始皇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2)徭役繁重: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3)刑罚残酷:当时的刑罚极其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4)思想控制: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焚书坑儒”。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的路上病死,他的儿子胡亥继位,就是秦二世。请结合教材第51页“秦的暴政”一目中第三段的内容,归纳总结秦二世推行的暴政。生:(学生归纳总结)师过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我们来看看秦末人民是怎样进行反抗的。二、陈胜、吴广起义师:阅读教材第51页“陈胜、吴广起义”一目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如果陈胜、吴广前往渔阳的途中没有遇上大雨,秦末农民起义会爆发吗?为什么?(2)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3)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有何意义?其所具有的革命首创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生:(1)会。因为秦朝政府推行残暴统治,人民生活苦不堪言。(2)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势力。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以及首次建立农民政权——“张楚”政权,体现了农民起义的首创精神。(教师适当指导,并对学生的回答多做鼓励)师: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痛恨暴秦的人民纷纷起来响应,反秦浪潮席卷全国。其中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军队最具代表性。他们所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与秦军在巨鹿展开激战,史称巨鹿之战。师:与巨鹿之战有关的一个成语是什么?你认为项羽的这种做法高明吗?生:破釜沉舟。这一做法体现了项羽义无反顾与秦军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激励了士兵英勇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 师:与此同时,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出城投降,秦朝灭亡。师过渡:秦朝灭亡之后,天下并没有太平。我们一起从第三目——“楚汉之争”中寻找答案吧!三、楚汉之争师:阅读教材第52页“楚汉之争”一目中正文部分,找出楚汉之争的时间、争夺双方、最终结果。并说一说与楚汉之争有关的历史故事。生:历时四年;刘邦和项羽;刘邦取得胜利。“约法三章”“鸿门宴”“四面楚歌”等。师:这时项羽和刘邦之间进行的战争还是农民战争吗?生:不是,两人的身份发生了变化,项羽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已从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蜕变为新的封建统治者。双方为争夺帝位而战,因而战争的性质由农民起义变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师:根据你了解的材料说一说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结局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师总结:刘邦方面,赢得民心:入咸阳后废秦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重用人才: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辅佐;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战略根据地。项羽方面,迷信武力:入咸阳后大肆杀戮,不得民心;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缺乏战略支援。师:通过秦朝灭亡和楚汉之争的史实,你能得出什么认识?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师:你认为应当如何评价秦始皇?教师提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四要素: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要注意历史人物实践活动和主要业绩;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观点;要注意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评价秦始皇。【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多的历史人物,知道了那段王朝衰亡的史实。如果能够回到当时的秦朝,你想成为哪一历史人物?你将怎样做来改变历史,使得历史不断进步?(综合同学们的答案可以看出)同学们都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明白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一、秦的暴政 1.表现2.影响二、陈胜、吴广起义1.原因2.经过3.意义4.秦朝灭亡三、楚汉之争1.时间、战争双方、结果2.战争的性质3.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4.启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汉的建立、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二、过程与方法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秦朝和西汉初期统治者的治国措施,理解“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难点: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王珪的《咏汉高祖》中的诗句]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楚汉之争,楚汉之争的结果是怎样的?生: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师:由于多年的战乱,社会经济面临诸多的困难。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内容探究】一、西汉的建立师:根据教材,指出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生:刘邦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师:阅读教材第55页“材料研读”的内容,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生:境况:国家残破荒凉,经济萧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师:由于秦朝的暴政以及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破坏,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甚至连皇帝的马车都配不齐毛色一样的四匹马,有的将相只能乘牛车。师:阅读教材第54页第二段的内容,面对如此萧条的状况,汉初的统治者是怎么做的呢?生: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师过渡: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到底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又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继续往下学习。二、休养生息政策师:阅读教材第55页“休养生息政策”一目的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后回答下列问题:第一,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有哪些?第二,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1)内容: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奴婢释放为平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2)作用: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师过渡:汉高祖之后,他的继任者是如何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目——“文景之治”。三、“文景之治”师:阅读教材第55页“文景之治”一目第一段,归纳“文景之治”的措施。生: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师:汉文帝、汉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树立榜样。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展示材料:材料一: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而归本,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富。——《盐铁论》 材料二: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司马迁《史记·平准书第八》教师讲解翻译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参照这两则材料,想一想,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生: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课堂小结】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一、西汉的建立1.西汉的建立2.汉初社会状况二、休养生息政策1.内容2.作用三、“文景之治”1.措施2.表现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了解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史实。二、过程与方法从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的重要性。重点: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难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盐铁专卖对汉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沁园春·雪》诗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师:这首词提到了我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封建帝王,我们已经学过了秦始皇,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汉武帝的风采。【内容探究】一、“推恩令”的实施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景之治”,但看似一派繁荣的“文景之治”的背后也暗流汹涌,存在诸多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7页“‘推恩令’的实施”一目中第一段的内容,看一看在汉武帝即位后面临什么样的烦恼? 生: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师: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生: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师:“推恩令”的实行,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那么“推恩令”究竟妙在何处呢?生: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师: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对中央的忠诚。除“推恩令”的措施外,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请同学们阅读第58页“相关史事”的内容,从中找出答案。生:建立刺史制度。师: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汉武帝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师过渡:解决王国问题后,汉武帝可以高枕无忧了吗?相信看了汉武帝与大臣商议国家大事的一个场景你就会明白。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师指导学生表演情景短剧:一日,汉武帝在长安召集诸子百家的学者,讨论治国方略。生(汉武帝):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会集殿堂,是想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才可永保江山呢?生(法家):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严厉刑法,看今后谁还敢对皇上不忠?生(道家):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商纣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辈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用道家思想为妙。生(儒家,董仲舒):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生(汉武帝):董爱卿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师: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学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8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目第二段的内容,分析为了达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生:(1)措施: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2)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师:现在我们已经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请同学们再阅读相关的内容,比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讨论后回答: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实质上都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都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起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都产生了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消极作用。师过渡:西汉初年,国家对货币管理和盐铁业的管理较为宽松,私人甚至可以铸造货币,这种局面对“大一统”极为不利。对此,汉武帝是怎么解决的呢?三、盐铁专卖[多媒体展示教材第59页“材料研读”和图片《五铢钱》]师: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生:造成农业荒废,经济混乱,财政亏缺。师:假如你是汉武帝,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生: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师:通过统一铸币、盐铁官营这两项措施,汉武帝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实现“大一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资源。四、北击匈奴师:汉武帝为什么要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生:秦汉以来,匈奴不断南下搔扰,北部边郡不得安宁。师:汉武帝为反击匈奴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生: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师:统帅是谁?(指导学生看课本的小字,补充有关卫青、霍去病的故事) 生:卫青、霍去病。师:结果怎样?生:汉军取得了胜利,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师: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的史实可以给我们什么启迪?一个人要具备怎样的精神才能建功立业?生:树立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远大志向。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需有刚毅顽强、百折不挠、奋发上进、公而忘私的精神。师:你认为应当如何评价汉武帝?教师提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四要素: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要注意历史人物实践活动和主要业绩;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观点;要注意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评价汉武帝。【课堂小结】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在汉代,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有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可以说西汉王朝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而今,饱经沧桑的华夏民族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崛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作为青少年的你们一定要奋发图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懂得中国古代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统治者宽容的统治政策。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黄巾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短片《中华历史五千年》: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他励精图治,最终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君王,演绎了“光武中兴”的辉煌历史。但是到了中后期,少主继位,无法主政,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朝政紊乱,社会动荡不安,东汉王朝逐步走向衰亡。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内容探究】一、光武中兴[多媒体展示《东汉形势图》] 师:西汉与东汉是怎样区分的呢?一起来看这张地图。从地理位置上看,东汉都城洛阳位于西汉都城长安以东,所以人们习惯上把刘秀建立的朝代称为“东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3页“光武中兴”一目中第一段的内容后回答:东汉是怎样建立的?生:王莽政权被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师:完成西汉和东汉简表。生:朝代建立者建立时间灭亡时间西汉刘邦(汉高祖)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东汉刘秀(汉光武帝)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师:东汉建立之初,熊熊烽火逐渐熄灭,经济凋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阅读教材第64页第一段的内容,为了巩固统治,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稳定社会局面呢?生: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师: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增加,出现“中兴”局面。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的治世为“光武中兴”。师:对比“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分析两汉时期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生: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减轻人民负担。师升华:“治世”局面对当今国家发展的启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才能保证社会经济发展;政府只有制定正确的政策,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要重视教育、重视科技,重视人才的培养。[多媒体课件展示《东汉宅院画像砖》和《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师过渡:安逸祥和的东汉宅院画砖,表情幽默的说唱俑,这些文物用无声的语言展示了东汉的兴盛。可是到了东汉后期,为什么会形成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的现象呢?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师:阅读教材第65页“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一目中的内容(包含“相关史事”和第66页“课后活动”中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表),回答问题:外戚、宦官为什么能专权?师:出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 生: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教师总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落。师过渡: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其中最遭殃的就是广大人民了,面对这样的状况,民间有什么样的情绪呢?三、黄巾起义[多媒体展示材料]“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师: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这首民谣反映了民间什么样的情绪?这种情绪最终导致了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师:阅读教材第65页“黄巾起义”一目中第一段的内容,思考:黄巾起义爆发的背景是怎样的?生: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东汉末年的连年灾荒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师:阅读教材第65页“黄巾起义”一目中第二段、第三段的内容,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谁?爆发于哪一年?最后的结果如何?这次起义有何影响?生:(1)领导人:张角。(2)时间:184年。(3)结果:失败。(4)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课堂小结】 西汉后期,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西汉灭亡,随后,王莽政权被起义军推翻。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即位称帝,建立东汉。光武帝刘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以后几代皇帝即位时年龄都很小,造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终于导致黄巾起义爆发。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的统治一蹶不振。一、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2.光武中兴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原因2.影响三、黄巾起义1.背景2.概况3.影响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两汉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西汉设立西域都护。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导入新课】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贵族的时尚。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学习第14课的内容。【内容探究】一、张骞通西域[多媒体展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师: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标出阳关、玉门关的位置。师:西汉初年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比如大月氏),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发布了一张出使西域的招贤令。阅读教材,大家猜想一下:“招贤令”发布后最终选中的使者是谁?他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生:张骞。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师:阅读教材第68—69页,列表制作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关内容。生:项目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意义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和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多媒体播放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地带图片]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品质?生:(1)艰难险阻:自然环境恶劣、食物匮乏等。(2)品质: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志存高远、百折不挠、忠于祖国等。师过渡: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族与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条“丝绸之路”成了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那么,这条“丝绸之路”沿途都经过哪些地方?它的形成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什么作用?这都是我们在下面将要讨论的问题。二、丝绸之路师:阅读教材第69页“丝绸之路”一目中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为什么把这条商路叫丝绸之路呢?除了丝绸,中国输往西城的还有哪些东西?西域又把什么输入到中国呢?生:(1)因为在这条商路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2)除了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域的还有汉朝的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3)西域向中国输入了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当然还有宗教。教师可归纳总结如下:(1)西域传入中原:良种马、蔬菜瓜果、香料、珠宝、音乐、舞蹈、宗教等。(2)中原传到西域: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师:画出丝绸之路简示图。生: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师: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师: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还有一条更重要的线路——“海上丝绸之路”。[多媒体展示《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师:根据教材回答出海上航路的路线。生:东南沿海——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师过渡:前面我们提到了西汉和西域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而西域地区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归中央政府管辖,则是在西域都护设置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内容。三、对西域的管理[多媒体展示《秦朝形势图》和《西汉形势图》]师:对比秦朝的疆域,西汉的疆域多了什么地方呢?生:西域。师:西域是怎么纳入汉朝的版图之中的呢?生: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师: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师:阅读教材第71页班超出使西域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东汉明帝时,为什么要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是如何经营西域的呢?生:(1)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2)班超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他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师: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为巩固汉朝西部疆域、促进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班超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其规模与影响力不亚于张骞出使西域。【课堂小结】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充分说明了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张骞通西域1.背景2.经过(1)第一次出使西域(2)第二次出使西域3.意义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2.海上丝绸之路三、对西域的管理1.西汉设置西域都护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知识与能力掌握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和华佗的贡献、《史记》、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二、过程与方法识读《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造纸工艺流程图》,讲解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提高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面对挫折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重点: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成就;司马迁的《史记》。难点: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纸、杂志等都离不开“纸”,“纸”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和改进的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相信学完之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内容探究】一、造纸术的发明[多媒体展示《居延汉简》和《马王堆汉墓帛书》]师: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做书写材料?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生:纸发明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上面。竹木简价格便宜,但是分量重、不易携带;丝帛便于携带,但是价格昂贵,不易推广。[多媒体展示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的情景图] 师: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书写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最终发明了纸。有人说是蔡伦发明了纸,你认为对吗?生:不对,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蔡伦的主要贡献是改进了造纸术。师:在蔡伦之前,我国劳动人民虽已发明了造纸的方法,但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指导学生看《纸本地图》)。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的经验,改进了造纸工艺。[多媒体展示《造纸工艺流程图》]师:当时蔡伦用哪些原料来造纸?生: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作为原料。师:这些原料容易得到,又很便宜,既扩大了原料来源,又降低了制造成本,造出的纸,不仅质量好而且价格便宜。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师过渡: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了造纸术,中医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感受两汉时期的中医学吧!二、张仲景和华佗[多媒体课件展示《河南南阳张仲景祠》和《张仲景像》]师: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更加先进,并建立起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两汉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两位中医药学家就是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和华佗的贡献分别是什么?生:(1)张仲景的突出贡献:写成了《伤寒杂病论》;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2)华佗的突出贡献: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减轻病人进行外科手术的痛苦;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多媒体展示《华佗医治图》《“五禽戏”图》]师过渡:两汉时期,除了造纸术和中医药学,在史学著作方面也产生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吧!三、历史巨著《史记》[多媒体展示《史记》书影] 师:讲述司马迁写《史记》的背景和过程,重点突出司马迁忍辱负重,历尽艰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史记》的写作体裁是什么?《史记》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1)体裁:纪传体通史。(2)主要内容:《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师:什么是纪传体呢?“纪”指本记,按年编写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传”指列传,以传记的方式记录各类人物;还有“志”或“书”。按这种体裁写的历史书叫纪传体史书。《史记》全书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和纪事,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师: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既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因此,这部巨著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师过渡: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西游记》里的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等都是道教尊奉的人物。道教是如何兴起的?它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对我国文化有哪些影响?我们现在来学习这些内容。四、道教和佛教师: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追求长生不老。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太极图、八卦、算卦、太极剑、太极拳、气功等,都与道教有关。师:阅读教材第76页“道教和佛教”一目下的内容后讨论道教的创建时间、兴起原因以及相关人物。生:(1)创建时间:东汉末年。(2)兴起原因: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3)相关人物: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师过渡:同学们再回想一下《西游记》里其实有佛、道两个神仙系统。玉皇大帝为道教最高神,如来佛为佛教的最高首领。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取回的就是佛经,那么佛教到底是如何创立,又是如何传入我国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7页的内容,找出佛教的地位、起源、创始人、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基本思想主张等。生:(1)地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之一。(2)起源和创始人: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3)传入时间: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4)基本思想主张: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众生平等。 师: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开始外传,东汉明帝时派人到天竺求经,用白马驮回佛经42卷和释迦牟尼的画像。明帝令人在洛阳建白马寺。佛教开始大范围传入中国,并且发展很快。佛教传入后,最先接受的是统治阶级上层,到了汉末三国时代,佛教逐渐由上层遍及民间。师: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课堂小结】成就相关人物具体内容造纸术蔡伦改进造纸工艺医药学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医圣”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史学司马迁写成《史记》宗教张角和张陵东汉末年道教创立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一、造纸术的发明1.概况2.意义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2.华佗三、历史巨著《史记》1.地位2.内容3.影响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2.佛教

资料: 3260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