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1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为政以德》1

ID:1181510

大小:1.52 MB

页数:73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为政以德第一课时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正常语序应为:以德为政,即统治者应该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即“德治”。介宾短语后置句2、共:通“拱”,环绕的意思。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评析】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典型的道德政治,认为只要当权者修养自己的德行并对天下百姓推行德政,就能治理好国家,得到百姓拥戴。本章为全文之纲领,以下各章所论均围绕此纲展开。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注释】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用”的意思;道,通“导”,训导;齐,整顿。2、这几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无耻:没有羞耻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较窄。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兼用,儒、法并行。如果我们从实际出发,考察历史和现实,显然还是卫文子的主张比较行的通一些。 【评析】此段也是本篇的纲领所在。孔子主张内在的自我约束而不太赞成外在的强制的约束,这是他人道思想的体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事实上一个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内心里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感。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法治也是必要的,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非是对立矛盾的。(我国现在的治国方略是两者的结合)功能互补、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注释】适:往、到。庶:众多。加:增益。何加:加何,宾语前置富:使动用法,使……富裕。 《管子·治国》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所以比较好治理。民贫则危乡轻家,犯上作乱,所以难于治理。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总是首先想方设法地让人民富裕起来。这就是富民政策。《管子》表达的思想正是孔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思想。 【评析】以今天的眼光看,孔子“先富后教”之见,是颇合唯物主义思想的。治国的最高境界应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冉有善追问,孔子善巧答;问者求知心切,答者思想深邃。师生互动,可谓绝妙。 冉有(前522—前489),名求,字子有,周朝春秋末鲁国人。是孔子的直系(第一代)弟子,比孔子小29岁,在孔门中以善于处理政事著名,多才多艺,曾做过鲁国贵族季孙氏(鲁国的正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的家臣。唐赠徐侯,宋封彭城翁,后封徐公。冉有出身卑微,性格开朗,秉性刚直。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注释】问政:询问治理国政的道理。足:使动用法,使……充足。斯:代词,这。者,助词,表示提示停顿民无信不立:“民无信则国不立”的省略说法。信,信任。立,存在,生存。 端木赐,字子贡,(前520-前456)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他还善于经商之道,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共守了六年. 【评析】子贡提问层层剥卸,孔子回答一针见血,可谓问者有目的,答者有心数。儒家从来主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故“去兵”“去食”可以,“无信”则“不立”。即执政者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让百姓信任自己,否则国“不立”。谈谈你的认识? 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如果“去食”,人的生存都失去了基础,何以“立”?可见孔子的思想也有过于理想之嫌。 有一年高考作文:有一个年轻人背着“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到了一个渡口。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过了不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过了一会,又需要扔掉一个背囊……最后只能留下一个。如果这一作文题让孔子来写,他会选择扔掉什么,留下什么?为什么留下这样? 孔子教导我们——做人要讲诚信要做有道德之人 为政以德第二课时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春秋战车 2、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3、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4、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役使百姓要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即按照一定的时节。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评析】我国乃农业大国,以农为本,节约财用,爱惜劳力,不违农时,则国富民强,社会稳定,此乃以农立国的中华民族的古老政治信条。孔子从实际出发,深谙治国之道。请同学们试举出相关反例。 秦始皇隋炀帝VS 颛臾社稷虎兕出于柙焉用彼相矣干戈冉有椟正音:请你读读准 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先王以为东盟主(历史)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地理)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地位)不当伐动干戈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以德治国为之辞无德无能兴乱心非不能守不能来 思考、讨论:对于孔子“均无贫”和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季氏富于周公:语序应为“季氏于周公富”,季氏比周公还富有,介词结构后置。2、聚敛:用重税等收刮(民财)。3、附益:增加,增益。附:附着,(引申为增加。)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评析】孔子对季氏“聚敛”,极为痛恶,何也?二则聚敛必剥削百姓,极不人道,一则“季氏富于周公”与礼有违;皆不符合孔子的思想主张,冉有却“附益之”,故孔子极为气愤,要门徒“鸣鼓而攻之”。可见,孔子爱学生,但更爱礼义。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 房屋3000间,田地8000顷,银铺42处,当铺75处,纯金60000两,大金元宝100个(1000两一个),小银元宝56600个,100两一个,566万两。。银锭900万个,洋钱58000元,制钱150万文,铜钱150万文。吉林人参600余斤,玉如意1200余柄,珍珠手串230串,桂圆大珍珠10粒,大红宝石10块,大蓝宝石40块,,银碗40桌,咱就算一桌10个,珊瑚树11支,每支都一米以上高,还有,纱缎绸罗,绫罗绸缎,做衣服的料子,一共有14300匹,毛呢哔叽20000板,狐皮550张,貂皮850张,还有其他的皮又各种粗细皮56000张,铜器和锡器361000件,名贵瓷器10万件,一张超大赤金床,镂金八宝炕床24座,西洋钟460座,四季好衣服7000件,家人606名,妇女600名。查抄时曾经把和珅的家产编为109号,其中26号价值两亿六千四百万两白银,还有83号没估价。估出又应该有8亿多两,那也就是说和珅的家产一共有多少,一共有11亿。11亿两=15年清朝的国库收入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哀公问于有若:语序应为“哀公于有若问”,于,向;即哀公向有若询问,介词结构后置。2、用:用度,费用。3、孰与:,语序应为“与孰”,即跟谁,和谁,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十分之二的税率仍然使国家的财政是十分紧张,有若却要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亦称有子,比孔子小四十三岁,鲁国人。他尊奉孔子,认为孔子是出类拔萃的天下第一圣人。他刻苦学习孔子的思想,发扬“学而不厌”的精神,以火烙手,以防瞌睡,日夜攻读。因为有若的相貌和孔子长得非常相像,所以当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思念老师,就把有若当作老师一样的对待。 主张让天下人共同富裕讲究“均”,反对统治者独享财富提倡节约孔子的财富观 为政以德第三课时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其身正:他(在位者、执政者)自身品行端正。2、虽令不从:虽,即使,表假设。即使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3、看故事,谈认识。 【评析】这里是告诫统治者要“正己”。言传不如身教,自古而然。我们须以身作则,从自我做起。广告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媳妇给轮椅上的婆婆洗着脚,她的孩子看到后,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端了盆水过来给妈妈洗脚。我想,如果妈妈在他耳边说上几十遍长大要孝敬老人,恐怕都不如自己的一次亲身实践对孩子影响大。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quān)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ī)。’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去感染、影响周围的人上梁不正下梁弯上行而下效孔子的个人观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ǎn)。”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无道”指无道者,不守道义的人。形作名就,动词,靠近。“有道”,指有道者,道德高尚的人。形作名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ǎn)。”1、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好比风,“草”,好比草。名作动2、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意即在风的吹拂之下。补充说明:当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就充当动词了。 孔子的这种理论,我们姑且把它称作“风吹草动”的统治术。它的核心内容是主张德治,在全国上下形成一种道德风尚,移风易俗,改造思想,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正是在这一点上,见出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根本区别。 事实也的确如此,中国的商纣王,德国的希特勒,均以杀戮为手段推行其政治,最终都留下了千古骂名。统治者当以此为鉴。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黎黑之色。《传》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长安语曰:“城中好高结,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评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以“草”与“风”的关系来比喻“君子之德”与“小人之德”的关系,十分贴切形象,杀人的政治不得民心也不言自明了。这里讲的德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1)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shì)号,鲁哀公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2)以:连接词,与“而”同,表并列。(3)临之以庄:语序应为“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介词结构后置(4)举善而教不能。“善”指优秀者;“不能”指能力差的人。形容词做名词 执政者以身作则,老百姓才会按执政者的意思办事。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评析】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言不谬。 对此,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相关认识。思考:要想别人敬重你,你必须首先敬重别人。要想生活、学习给予你惊喜,你必须首先认真生活、努力学习。 14·5南宫适(kuò)问于孔子曰:“羿(yì)善射,奡(ào)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jì)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孔武有力:孔:甚,很。形容人很有力气。2、君子哉若人:这个人真是君子啊!尚德哉若人: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主谓倒装注释: 【评析】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思考:孔子乃“诲人不倦”的长者,南宫适问他,为何不答? 为政以德本课记载的是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以德从政、以礼从政是其主要思想。 德子曰:德者,得也。 政子曰:政者,正也。 基本手段富民”(13.9、12.7、12.9)、“教民”(2.3、13.9、12.19、2.20)、“举贤”(11.17、2.20)、“正己”(12.7、1.5、16.1、13.6、12.9、2.20、14.5) 本课小结爱人修己,社会和谐;君子成仁,造福社会! 张岱年先生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说: “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或者说应该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或者说也应该过去了。尊孔就是以孔子为偶像而极力崇拜,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这样就会堵塞探索真理的道路,阻碍社会的进步。反孔就是对孔子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这也就违反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现在我们的任务是研孔、评孔,对孔子进行研究,进行分析,进行评论。”(《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482页) 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朱熹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相关成语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相关成语③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 相关成语④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⑥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 作业布置:1、总结本篇出现的成语及熟语并对各成语或熟语作出相应的解释。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