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之我见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为政以德”之我见

ID:1181465

大小:19.59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为政以德”之我见摘要:“法治”与“德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就其“殊”而言:“法治”起约束作用,它警示人们不应该怎样做,即让人们成为一个不逾规矩的人;“德治”起导向作用,它告诉人们怎样做才符合道义,即让人们争为表率而成为一个“君子”。“法治”既有制裁也有儆戒,是一种较为消极的防范;“德治”劝人向善,止邪恶于未萌,是一种较为积极的导向。关键词:德治;法治;学校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常与学生一起探讨《论语》里孔子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感觉孔子德治与中学德育这两个问题之间有许多相通性。认识和把握这一特性有利于读《论语》、识孔子,也有利于指导德育实践。以下是本人的肤浅认识。第4页共4页 在春秋战国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如“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等。孔子反对以“刑名”建立社会秩序,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主张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即建立一个“有道”的社会。有道的社会是怎样的呢?那就是让当权者“为政以德”。从上述语句中可以看出孔子给从政者举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法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法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其实也是孔子人道思想的体现,他主张内在的自我约束而不太赞成外在强制的约束。所谓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事实上一个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内心里有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孔子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一心追求一个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他周游各国,都是想推行自己的道德教育,实行自己的“仁政”教育。而且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但他赞美的并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的朴野生活,而是在赞美尧舜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只有当权者为政以德了,那么社会也就政治清明,即“有道”了。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一心推崇用道德治理国政,他重视道德是应该的,毋庸置疑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第4页共4页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来讲,德治确实是属于“理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自律”“内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换而言之,“法治”与“德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殊途同归于精神文明建设。“法治”起约束作用,它警示人们不应该怎样做,即让人们成为一个不逾规矩的人;“德治”起导向作用,它告诉人们怎样做才符合道义,即让人们争为表率而成为一个“君子”。“法治”偏重于客观效果,在规范行为时人们较为被动;“德治”强调的是人的主观努力,让人们主动地去求真向善,趋于完美。“德治”劝人向善,止邪恶于未萌,是一种较为积极的导向。因此对不同的人和事,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不惩恶,不足以扬善,此“法治”之功;不扬善,不足以止恶,此“德治”之效。因此,二者不可有所偏废。再者,孔子所言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法治、民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还是有其积极的借鉴作用,最能够联系的就是现在对中学生的教育。第4页共4页 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良好的家庭环境,使现在的孩子们聪明能干,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太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当中又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得特别突出。如何让学生懂得在学校要个人服从集体,让他们懂得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举例来说,随着天气温度的骤降,愈来愈多的学生不愿意按时起床。这就出现了屡屡迟到的现象。对于这些迟到的学生来说,迟到只是因为些许动作慢,不能将他们与没有道德素质联系起来,也不能将这些迟到的学生归类于没有道德素质这一说。但是准时到教室却又是学校的行为准则,作为学生必须要遵守,迟到了就意味着违背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其实从生活其他事情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两者之间并非矛盾的存在,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确作为学生在什么时间该做好什么事,是一项长期的坚持的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品德。由此可见,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而法治是更好的教育的保障,有了法治,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教育。德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一言以蔽之,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离不开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参考文献: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05.第4页共4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