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为政以德(教案)

ID:1181513

大小:23.56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为政以德》教案一、德的本义——心正为德(一) 德的本义探究1、 甲骨文(板书):左边是“彳”,右边是一只眼睛加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行动正直,目不斜视,就是德。2、 金文(板书):“目”下加“心”,是说目正、心正才是德。3、 小篆(板书):右上改为直,直心为德。(二)重点语句探讨:“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重点字词补充:“为”意为治理;“以”意为用。“为政以德”是“以德为政”的倒装。“德”,此处也可解释成有德之人。2、根据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对德的本义的解释,以及《论语》为政篇的开篇第一句话,你认为“德”的根本是什么?[解析]德的根本是“心正”,即直下明心,一切皆由心生。孔子将“为政以德”的当政者比作岿然不动的星辰,星辰能发光,这种光就是德行之光,百姓受到德行之光的感召,自然会归顺。二、德的内指——以德正身(一)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上梁不正下梁弯”,孔子认为,为政者要做到“为政以德”首先必须以德正身,那么,这样的思想在文章中有没有体现呢?[解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二)文中哪些语段写的是“以德正身”?(12.19,2.20,14.5)1、自学这三则对话,解决疑难字词。课外补充注释:就,接近,这里可译为亲近。2、孔子认为,要做到“身正”,要从哪几点入手?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并作适当解说。[解析]善、庄、慈、举善、教不能、躬。3、对第三则对话的重点解读:南宫适托古代的事来问孔子,中心思想是当今尚力不尚德,但按之历史,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得天下。因之孔子称赞他。《康注》:盖德与力,自古分疆,而有力者终不如有德。赢政、亚历山大、成吉思汗、拿破仑之闻,比不如孔子及佛语耶稣也,此为万古德力之判案也。 三、德的外指——以德待民(一)当政者单单提高自身素质就够了吗?不是的。“德”是为了“为政”。那么怎么做到“为政以德”呢?请大家自学2.3、13.9、12.7三个语段,用文中的关键词加以概括。[解析]道之以德、先“富之”后“教之”、取“信”于民。1、重点字词补充释义:道,文中解释为“训导”,这里译为“引导”更加恰当;适,去,往;富,使……富裕;足,让……充足。2、探讨:先“富之”还是先“教之”?[解析]孟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管子:“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李泽厚先生在与《经济观察报》记者的浮生论世中如是说:“人首先是一种物质性的生存动物,我不欣赏那些大谈精神至上的人。我故意用吃饭哲学这个词。有人说庸俗粗鄙。我就是要他来刺激那些蔑视物质生活的人。你再不粗俗,也要吃饭,而且都想吃好点饭……”3、探讨:民无信不立。[解析]“信”,文中解释成为信任。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钱穆:“故其群能保持有信,一时无食,仍可有食。”4、 质疑(课后练习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解析]前者是从为政以德的先后来讲的,先“庶之”后“富之”再“教之”,这符合国家建设的规律,次序不能颠倒了;而后者是从“食”、“兵”和“信”的重要性来讲的,“富”是建立在“庶”的基础上,“教”是建立在“富”的基础上,这是层层递进的,是从低级走向高级的,“信”当然是最重要的,也是孔子追求的“仁”的一个方面,所谓“杀身成仁”,道理是相通的。(二)自学1.5,16.1,11.7,12.9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解析]“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藏富于民。(三)(课后练习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解析]“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太平天国的口号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愿意的。(见教学参考) 四、小结孔子认为,有德之君就像恒久地发光的星辰,众星会很自觉地环绕着它转。就像一块磁铁,它本身必须具有磁性,那么它的周围才有磁场的存在;对于君主,只有先“身正”才能立威、立信。这就是“德”的内指。那么,是不是说只要自己“身正”就可以了呢?显然是不够的。一个自身有德的君主如果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有大作为的君主。教民以德是君主的职责所在。这就是“德”的外指。当然,治理国家的能力是以德来支撑的,“德”是核心,对己对人都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德的内指和外指是没有严格界限的,是浑然一体的,这样说只是为了便于理解罢了。五、拓展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韩非子:“故治民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常规),唯法为治。法与时转(法律随时代而变化)则治,治与世宜(治国的措施适应社会现实)则有功。”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与韩非子各自提出了不同主张,你对此是怎么看的?(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