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20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管仲列传2013

ID:1097894

大小:366.5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2-04-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管仲列传 颍(yǐng)上人也    小白立为桓(huán)公   一匡(kuāng)天下尝与鲍叔贾(gǔ)  分财利多自与(yǔ)鲍(bào)叔不以我为不肖(xiào)召(shào)忽死之    与俗同好恶(wù)     仓廪(lǐn)实而知礼节召(shào)公之政    曹沫(mò)之约语(yǔ)曰匡救其恶(è) 管仲,春秋初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齐桓公即位后,任管仲为相,以主持政务,并尊之为“仲父”。管仲助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诸侯,使桓公成为五霸之首。 管仲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家分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实行军事编制,训练士卒。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 管仲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完全控制天下,这都是管仲的智谋。重要语句2、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完全控制天下。百姓到现在仍享受他的恩惠。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要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文本探究 3.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要点:贾:(gǔ)经商,做买卖翻译:我原先不得志时,曾经同鲍叔牙一道经商,分财分利时经常给自己多拿。4.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要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我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翻译:我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第二段写的是管鲍之交,这一段有什么作用?赞美鲍叔牙胸襟宽广、不嫉妒贤才而知人善荐的优秀品质,突出其知贤、荐贤、让贤。烘托管仲不拘小节的豁达气度,起到深入描写管仲性格、才能的作用。 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遵循法度,六亲关系才能稳固。6、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5、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心同德。 7.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要点:之:到,去翻译:下达的政令像水流到平原上一样畅通,能顺民心、合民意。8.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要点:①俗:指平民。②所字结构所以他的主张平易近人而容易实施。人们想做的,他趁机就提倡,人们认为不好的,他趁机就革除掉。 9.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翻译: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机就引导说服使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10.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翻译:所以说:“知道用先给后取之法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执政的法宝” 11.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翻译:鼓励并顺应好的,纠正并制止坏的,这样一来统治者和百姓就能相亲相和。1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却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建立新王朝取代周朝)而只辅佐他称霸主吗? 阅读与探讨:从这篇传记看,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有哪些?提示:首先得益于鲍叔牙的知贤、荐贤。其次是管仲自身的政治才能。他“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并因势利导纠正了桓公的许多重大失误。再次有齐桓公这样的明主也是一个原因。如果不是桓公而是商纣王,恐怕他再有才能也无济于事。 【典故】桓公拜相“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 《史记·管仲列传》:“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①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①世禄:世代享受俸禄。 桓公三年,桓公因不听管仲规谏而举兵伐宋,结果败北而归.于是管仲要在国内加强军备。管仲说:“不这样的话,齐国就危险了!”鲍叔牙亦谏曰:“公必用夷吾之言!”在关键时刻,鲍叔牙支持了管仲。桓公五年,宋伐杞,桓公欲举兵救杞伐宋,管仲不同意这样做。当桓公征求鲍叔牙意见时,他毫不含糊地说:“君行夷吾之言!”鲍叔牙再次支持了管仲。 【成语】管鲍分金管鲍之交人们用“管鲍分金”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用“管鲍之交”来表示知心朋友。唐代杜甫的《贫交行》里就有这个典故:“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只道今人弃如土。” 对管仲的评价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评论】孔子论管仲《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狭小得很呀!”有人便问:“他是不是很节俭呢?”孔子道:“他收取了人民的大量的市租,他手下的人员,[一人一职,]从不兼差,如何能说是节俭呢?”那人又问:“那末,他懂得礼节么?”孔子又道:“国君宫殿门前,立了一个塞门;管氏也立了个塞门;国君设宴招待外国的君主,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设备,管氏也有这样的设备。假若说他懂得礼节,那谁不懂得礼节呢?” 孔子认为管仲也有“仁”的一面,他曾经如此赞美管仲:译:“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论语·宪问》:“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译:孔子看不起管仲。(原因)难道是孔子认为周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却不劝勉桓公实行王道建立新朝,而只满足于称霸吗?难点理解:这可能是司马迁借孔子之口发自己的感慨吧 写作意图读完《管仲列传》,你认为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是什么呢? 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那样的知音! 课文中的几个典故 【注解】桓公伐蔡《史记·齐太公世家》: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 《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成语】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彼此之间毫不相干。 【注解】桓公伐燕《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 【成语】老马识途《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ī)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典故】曹沫之约《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