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山海经》阿长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课前热身:读一读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疏懒霹雳孤孀絮说福橘粗拙烦琐惧惮郝懿行舫胸脯倘使lǔchuāngjiésǒnghuángkěPīlìshāngdànhàishūxùjúzhuōsuŏhăoyìfăngpútăng
读懂课文了吗?本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本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是什么?1.写了作者对阿长称呼的由来2.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3.写了她的睡相4.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5.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6.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7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山海经》全书18篇,大致可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其中保存了许多神话故事,诸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山海经》是什么书?
山海经封面
《帝禹山河图》局部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刑天
骄虫泰山计蒙《山海经》其他插图
说一说在作者眼里,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关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情?“我”的反应:“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她确实有伟大的神力”?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那样热心,竟然记住了“我”的渴求。别人也“不能做”,因为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费时费力,不识字的阿长却操心费事,在告假回家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帮“我”买来了“我”渴慕却无法得到的《山海经》,“我”对她能帮“我”这件事没抱过希望,这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无异于“伟大的神力”。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这书不仅是“我”渴慕的、过于念念不忘的,而且还代表一种热爱和关心。
作者先写他“憎恶”、“讨厌”阿长,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文章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是为了突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怀念之请。先写了她名字的来由,讨厌她的絮叨、对“我”的管束严格、繁多的礼节,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反衬后文“我”对她的敬佩和怀念。
儿时作者对长妈妈怀有儿童天真的情感,或讨厌憎恶,或感到不耐烦难以忍受。等到自己长大成人后,又对这位陪伴自己度过童年美好时光的,给予自己无微不至关怀的保姆怀有深深的眷恋、感激、敬爱、怀念之情情感体悟
作品的最后两段,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内疚、祝愿之情。在鲁迅的人生历程中,长妈妈曾起过那样重要的作用,但他竟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经历,这是多么叫人内疚的事情,他所能做的,只有祈祷仁厚的地母,安息阿妈的灵魂。鲁迅对阿长的深沉感情在这里表现得深切感人。
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散文,文中记叙了阿长和鲁迅童年时生活中的几件事,生动地刻画了长妈的形象,赞颂了劳动人民淳朴、宽厚、善良、热情的品质,表现了童年时鲁迅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之请。小结
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它是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方法。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
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