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区级公开课)
加入VIP免费下载

扬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区级公开课)

ID:1024576

大小:23.1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3-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教学内容:“有趣的乘法计算”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安排的“探索规律”的活动。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发现,形成猜想、验证猜想、实践运用规律探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分析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2、在归纳、推理、建模等思想的引领下,让学生初步体悟到规律探究的一般过程,并在实践运用中提升数学素养。教学重点: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规律。教学难点:综合并归纳出相应的规律。教学过程:一、直接引入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听×老师说我们班的计算能力特别厉害,大家敢不敢一起挑战一下/比一比!二、实验探究计算规律(一)探究两位数乘11积的规律出示:53×11,你能直接说出得数吗?生口答。师:他口算出来的结果对吗?我们一起用竖式来验证一下吧!师:不错,算的又对又快。那换一道算式你还真的可以口能能一口报出答案吗?要不要再考考他。出示:24×1162×11师:哎!这位同学算的这么快!这些算式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的开始,设计了师生计算比赛,大部分学生认为必须通过竖式计算才能算出得数时,老师或少部分学生可以直接口算,使学生对其速算水平产生了无限的崇拜与羡慕之情,想要成为他一样的计算能手的愿望,一下子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探究并掌握计算规律的欲望,为下面环节的探索活动做好了心理铺垫。】1.观察 师: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都是两位数乘11。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教师教鞭指,引导学生注意)这是53×11,接着是24×11,最后62×11,确实都是“两位数乘11”。(板书:□□×11)师:我们通过观察找出的乘数特点。【板书:观察】2.发现师:那这类算式的积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呢?快速的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反馈:谁愿意上来指着黑板上的竖式说一说你们的发现?(积个位、百位、十位的规律分别是什么?)发现:积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师:同学们你们真厉害,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两位数乘11积的规律。【板书:发现】师:但这么长的规律让你一下说出来感觉有点麻烦,有没有更简洁的表示方法呢?(停顿)我们以24×11为例,积个位和百位上的数就是把第一乘数中2和4往两头怎么样?给它四个字表示“两头一拉”。积中间十位上的6就是把个位和十位的2和4怎么样?(相加)给它四个字表示“中间相加”。所以,这个规律我们可以用“两头一拉、中间相加”来表示。师:你们真了不起!不仅发现了规律,还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把掌声送给自己。3.验证师:但是这个规律仅仅是我们通过3个例子发现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11的积都符合这样的规律呢”?(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师:那怎么办呢?生:再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师:很好,举例子验证。【板书:验证】要求:现在请每位同学在作业本上快速地写出一道两位数×11的算式,然后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答案。反馈:写好了吗,大家在写答案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的?师:请你说一说你举的例子(29×11),用规律算出的结果是多少?你觉得哪里不符合?生:运用规律积百位上的数应该与第一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一样,但这里不一样。 师:是的,那积的百位上的数怎么会从2变成3的呢?生:十位上2+9满十了,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师:这是你们的经验,这个经验到底对不对呢?还需要用竖式来验证一下。生操作。反馈:你用竖式算出的结果是多少?与规律写出的答案一样吗?师:看来我们在发现规律之后还需要灵活的运用。当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百位进一。4.应用师:有了这个规律后,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应用这个规律快速计算了呢?【板书:应用】师:下面我们就来一场两位数乘11的PK赛。老师在黑板上出题,看下面哪位同学第一个说出答案,再来一个。下面请一位男生出题,女生答题。再请一位女生出题,男生答题。小结:有了规律,可以提高我们的运算速度,个个都变成了口算高手了。【设计意图:在探究两位数乘11的规律过程,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验证、应用的过程,对规律探究的一般方法有了感悟,初步形成探究事物规律的方法,运用此方法,发现规律,初步建立模型。进而学生可能探究“头同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规律。】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共同探究了两位数乘11计算规律,我们先通过观察找出了乘数的特点;再比较第一个乘数和积,发现了积的规律,形成猜想;然后同学们通过大量的举例验证了猜想。在验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与规律不一样的答案,这时我们还需要再次经历观察、发现、验证来进一步完善规律。最后同学们运用规律快速的计算,使我们原本枯燥的计算变得有趣。(二)探索“头同尾合十”的两位数乘法积的规律1.发现师: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运用刚才发现规律的方法自己再来探究一组?师:现在由你们先出第一个的两位数,老师来出另一个两位数,然后老师直接口算,再请一个同学用计算器帮老师验证一下,看我算的对不对。活动,反馈:生出×,我出×,得数是×,我算的对吗?师:(到第三个算式时)你们猜猜老师会出什么数?你为什么猜×?师:现在老师来出第一乘数,请你们能说出第二乘数吗?怎么想的?小结:是的,像这样十位上的数相同,即“头同”,个位上的数之和为10,即“尾合十”。我们可以给它们取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头同尾合十”。 师:找出了乘数的特点,接下来做什么呢?生:找积的规律。2.发现师:请大家观察一下两个乘数和积,想一想,积的末两位是怎样算出来的?末两位前面的数呢?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发现: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简单说就是“个乘个”;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比它大一的数。简单说就是“十乘哥”。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积与乘数的特点发现了“头同尾合十”计算的规律,谁愿意再来说一说这个规律?3.验证师:发现规律之后,下一步做什么?生:举例子去验证。师:现在请同桌两人合作共编一道符合“头同尾合十”特点的算式,左边的同学用规律直接写出答案,右边的同学用竖式计算,看答案是否一致。师:都验证好了吗?验证的结果都符合我们发现的规律吗?有没有不符合的?4.应用师:下面请你们来分享一下你们的例子。请一位同学说出你出的算式,然后其他同学快速用规律说出它的积,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反馈:符合不符合我们的规律?【设计意图:在探索“头同尾合十”积的规律时,让学生再次经历了自主探索并描述规律的过程。教师充分放手,不同的学生能有不同的发现,鼓励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和比较,在明确这类算式共同特点的基础上,主动发现其中的规律,进一步积累探索规律的学习经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探究“头同尾合十”的计算规律时,实际上我们是按照了观察、发现、验证、应用这么一个过程,其实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我们在探究规律时常用到的一个方法。(三)探索“(a-1)×(a+1)和a×a”师:刚才我们找到了一道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关系,其实啊算式与算式之间还有联系呢?想知道吗? 出示:24×26=624出示:44×46=202425×25=62545×45=2025师: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请快速的报出答案。师:比较这两组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生:每组下面一题的得数比上面一题多1……师: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分析一下,这上下两道算式的得数怎么都相差1呢?生:个位上5×5比4×6多1。师:为什么不比前面的数呢?生:因为十位都是相同的,所以末两位前面的数肯定是相同的。师:真厉害!不仅知道了规律,还知道了原因!【设计意图: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通过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渗透归纳、推理、建模等思想方法,让学生通过合情推理做出猜想,智慧的去验证,增强其主动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三、反思回顾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是从“两位数乘11的算式”开始研究的,共同经历了观察算式特点、发现积的规律、举例验证、运用规律快速计算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不仅发现了两位数乘11规律,还了解到探究规律的一般过程。接着我们就运用这样方法,同学们又自主探究出“头同尾合十”的计算规律。其实像这样有趣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在课后运用今天的学到的方法去探索更多的规律。【设计意图: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完成。而反思就是建构活动的核心。在课尾通过带领学生回顾探索过程,来帮助学生整体建构探究规律的模型,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提供方法指导,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