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致橡树》编排在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这首诗歌对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高一的学生,学生基础较差,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极为薄弱,学业负担轻。会计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十六七岁的中职生敏感、细腻、感受力强,引导学生思考爱情、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2)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分组的讨论体会诗歌的主题以及诗人的爱情观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知道朦胧诗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作用。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四、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7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一、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1小时课前准备:布置预习: 任务一、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并将个人所读上传到为你读诗APP。任务二、借助网络等资料,搜集作者信息、写作背景概况;查阅橡树和木棉的图片课堂教学1情景导入创设情境美(创设情感情境:运用音乐、图画、语言渲染情境)同学们一定听说过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吧,一场爱情被全世界人们争相传送。那么究竟什么是爱情,我们期待的真正额爱情是什么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 ——舒婷《致橡树》 (播放多媒体课件,以《梁祝》主题曲为前景音乐,投影图片)2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啊,我亲7
爱的祖国》获1979至1980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其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简单介绍“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结合诗歌分析在具体来归纳)(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作者)3、品味作品:任务一、诗歌朗诵由课前在为你读诗APP上点赞最多的同学上台配乐视频朗诵,同学们在朗诵中体味作者的情感。然后男女同学分组朗读。设计意图:使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接受语感熏陶,引起情感共鸣,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音乐美。任务二、走进作家作品 (通过网络分享学生课前自行搜集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朦胧诗的相关知识,为赏析诗歌做铺垫。) 设计意图:诗是诗人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在文学中的交融和再现。因此,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相关经历,学生很有必要了解。任务三: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7
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意象就是凝聚着诗歌情感的具体物象。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明确: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这些意象,看看它们分别代表了怎样的女性和爱情观。结合诗句,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各组派代表分析讲解,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质疑提问。)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上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A、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一味攀附的爱情B、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单方痴恋的爱情。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7
C、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 谈谈你的看法。 -- --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诗人觉得这种仅仅无私奉献的爱情是不够的。 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过渡:有破就有立,诗人又借橡树和木棉寄托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她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爱的基础:平等独立根,紧握在底下;叶,相触在云里;——爱的方式: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双方必须相互默契,相知相依。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7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 各自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男性充满阳刚之气,女性具有柔韧之美。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双方必须祸福与共,同甘共苦。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双方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荣辱与共。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最后教师明确:作者所向往真正的爱情:独立平等,互利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的存在,又珍视自身的价值3、课堂延伸: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面几种爱情观的认识,并讨论中学生怎样的爱情才是正确的。设计意图: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师寄语:请不要在春天采摘秋天的果实! 课后延伸背诵全诗,搜集自己喜欢的爱情格言,写一写自己的爱情观。7
将自己的爱情观上传至微信,并由学生间进行互评,在微信群内进行讨论。六、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采用课件、动画、微课、视频、学习平台等多种信息化手段,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画合一的情境,课堂因之形象、客观、生动有趣。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技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