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答案部编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答案部编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一)‎ ‎(二)‎ ‎(三)‎ ‎(四)‎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阡陌(bǎi)   窈窕(tiáo)  怡然自乐(yí)  俶尔远逝(chù)‎ B.篁竹(huáng) 蒹葭(jiā) 白露未晞(xī) 悄怆幽邃(qiǎo)‎ C.清冽(niè) 萋萋(qī) 豁然开朗(huò) 往来翕忽(xī)‎ D.俨然(yán) 垂髫(tiáo) 佁然不动(yǐ) 辗转反侧(zǎn)‎ ‎【解析】A项“陌”应读mò,“窕”应读tiǎo。C项“冽”应读liè。D项“俨”应读yǎn,“辗”应读zhǎn。‎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3分)‎ A.悉如外人(全,都)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B.隶而从者(跟随) 俶尔远逝(快速)‎ C.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与苏、黄不属(类似)‎ D.君子好逑(配偶) 蒹葭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解析】B项“”应解释为“忽然”。‎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3分)‎ A.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宫室 B.以其境过清 能以径寸之木 C.高可二黍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乃记之而去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汉语表意十分丰富,同一对象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如“垂髫”也指“童年”,“夫妻”又称“伉俪”,“汗青”也指“史册”等。‎ B.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尚书》。‎ C.“金榜”是科举时代殿试录取的榜,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考中者为“进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 D.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过后是“谷雨”。‎ ‎【解析】B项“四书”中不含《尚书》,包含《孟子》。‎ ‎6.默写。(5分)‎ ‎(1)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蒹葭》)‎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3)《关雎》中,从听觉的角度表现河岸鸟鸣的美好场景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4)《桃花源记》中,描述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 5‎ 并怡然自乐。‎ ‎(5)《小石潭记》中与《朱元思书》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综合性学习。(8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广泛地走进学生生活,某中学将开展以“传统文化,你我共享”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与。‎ ‎(1)【魅力汉字】草隶篆行,异彩纷呈,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下面是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根据前几个字形将其简体楷书写在田字格内,并总结出汉字从早期甲骨文到简体楷书的演变规律。(2分)‎ 演变规律:由繁到简。‎ ‎ (2)【传统文化】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3分)‎ ‎①松间鸣好鸟 ②鸟鸣山更幽 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 ⑤窗外见南山 A.上联:①,下联:⑤;‎ B.上联:④,下联:②。‎ ‎(3)【众说纷纭】最近,某校开展践行《弟子规》活动。一晚,妈妈因某事严厉批评小明。小明刚要反驳,想到《弟子规》中“父母教,须敬听”的训规,低头不语了。对于小明的表现,作为他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3分)‎ 示例一:小明,你真是孝顺的好孩子,你是践行《弟子规》的典范,你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示例二:小明,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弟子规》的精髓之一。我们应遵从,但也应活学活用。你应该主动和妈妈沟通,表明自己的想法,相信妈妈会尊重你的意见。‎ ‎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5分)‎ 蒹葭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8.这首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 9.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3分)‎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5‎ ‎(二)(13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蒙络摇缀(缠绕)    (2)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3)斗折蛇行(像蛇一样) (4)悄怆幽邃(深)‎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够长久地停留。‎ ‎12.文中高度概括潭中氛围的是哪八个字?(2分)‎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3.文中两次写“乐”,这和文章哀伤凄凉的感情基调矛盾吗?为什么?(3分)‎ 文中两次写“乐”与全文的感情基调不矛盾。作者当时被贬永州,他寄情山水,当他听到清脆的水声,看到鱼儿的游态时,感到了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暂时欢快起来,从而成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压抑心情的反衬,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 (三)(12分)‎ ‎【甲】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道德经》)‎ ‎14.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 ‎(1)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2)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 ‎(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迁徙) (4)虽有甲兵(兵器)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5‎ ‎(村民)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异,问(渔人)从哪里来。‎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可以听得见,(但)人们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16.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两文完成下表。(4分)‎ 甲 ‎①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 ‎ 设酒杀 鸡作食 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乙 美其服 ‎②甘其食 ‎ ③安其居 ‎ ④乐其俗 ‎【参考译文】缩小国土,减少人口。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珍重生命而不远走他乡。 虽然有船只车辆也不乘坐,虽然有铠甲兵器也不陈列。让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中。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以自己的习俗为乐事。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听得见,(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四)(12分)‎ 思念一块月饼 张金春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它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 思绪总是湿漉漉的。 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闯世界, 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 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 一番铺垫, 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儿,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暗暗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上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 5‎ 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掰开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17.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①吃月饼;②偷月饼;③思念月饼。‎ ‎ 18.请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 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躺”“望”写出了“我”看见月饼还在的欣喜之情和“我”极想偷吃月饼的心理。‎ ‎19.文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3分)‎ 文中刻画了一位关爱孩子、有教育智慧、无私、宽容的母亲。相关内容:母亲分月饼给孩子,不责怪“我”偷吃月饼,捡月饼屑子,说自己不爱吃沙甜月饼等情节。‎ ‎20.—块让作者思念至深的香甜月饼,一个让朱自清泪流数次的肥胖背影,都让我们感受到父母深深的关爱。请比较本文作者和《背影》中的朱自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3分) ‎ 相同点:两文作者都抒发了对父母的思念、牵挂和感激之情。不同点:《背影》一文中作者还抒发了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是风景;云起云涌,山长水阔是风景……风景是大自然的恩赐。静阅万卷诗书是风景,洞察世间百态是风景……风景是生活的馈赠。慢慢走,用心赏,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请以“风景在路上”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可以记叙、抒情和议论;③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 5‎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