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试题(人教版新课标)
加入VIP免费下载

ju.docx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试题(人教版新课标)》

共有 2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试题(人教版新课标)》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八年级语文新课标单元检测题(下册第五单元) 题号 一(31 分) 二(39 分) 三(50 分) 合计(120 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 (31 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 分)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3)《赤壁》中诗人接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 乔 。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现在用来比喻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的客观规律的句子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主旨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6)《水调歌头》中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2、指出下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3 分) A、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C)(3 分) A. 《送东阳马生序》一一《宋学士文集》一一宋濂(明初文学家) B.《马说》一一《韩愈文选》一一韩愈(唐代文学家) C. 《与朱元思书》一一《吴均文选》一一吴均(南朝梁文学家)【《艺文类聚》】 D.《五柳先生传》一一《陶渊明集》一一陶渊明(东晋文学家)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D)(3 分)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 B.全国人民支援玉树灾区的事实充分表明:人间有情,大爱无疆。 C.在节能环保型社会里,人们的低碳意识正在逐步增强。 D.据刚刚最新收到的消息,我国男子乒乓球队再次获得世乒赛团体冠军。 5、为配合班级拟开展的“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试题。 (12 分) (1)古诗中有成语,请你指出下列诗句中的成语。(4 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悲欢离合)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青梅竹马) (2)风花雪月是古诗中永恒的主题,请你各写一句吟风和咏月的诗句。 (4 分) 吟风的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 柳枝词 朝代:唐代 作者:贺知 章 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月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 期。】 (3)歌曲《烟花三月》中有歌词“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 州……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 念总比那西湖瘦”,歌曲《涛声依旧》中有歌词“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 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显然.这两首歌词各是依据一首唐诗而创作的,请你写出这两首唐诗的作者和题目。(4 分) 《烟花三月》依据: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而创作 《涛声依旧》依据:张继的《枫桥夜泊》而创作。 二、阅读理解(39 分) (一)课内阅读(17 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 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 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 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 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 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 且艰若此。 6、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6 分) ①弗之怠放松②门人弟子填其室充满 ③援疑质理询问④卒获有所闻终于 ⑤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⑥腰白玉之环腰佩 7、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 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 请教。(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之间,一点也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 不感到衣食上的享受比不上他人。 8、本文中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3 分) 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9、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求学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4 分) 围绕逆境成才、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正确的苦乐观等来回答即可。 (二)课外现代文阅读(1 2 分)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①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 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②我混在人群中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 么的渺小啊。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在树小 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就算是小 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长的好好的树,花纹美丽 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 绝。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 ③树比人活得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 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 ④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 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 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⑤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 树会帮助人的,在饥饿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 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 把那些词句、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 会让它扑在地上。 ⑥树的寿命是如此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一想到 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 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 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 浮了。 ⑦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俯首称臣必恭必敬了吧?我 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 非常渺小的。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 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⑧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푧 ì 自 푐 á푛 惭 푥 í 푛 ɡ 形 ℎ푢 ì 秽 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我这 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旁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 了? ⑨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 弹簧般伸展了叶脉, ( )地抖动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 )。我悲 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 ), ⑩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 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10、第⑨段空格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B)(3 分) A.怡然挺立 快乐 安然 B.快乐 怡然挺立 安然 C.安然 快乐 怡然挺立 D.怡然挺立 安然 快乐 11、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⑥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4 分) 运用了两个比喻句。用“婴儿的睫毛”喻小草的叶子,既写出了叶子的“纤细”,又表现出 它的稀少。用“飘浮”的“绿纱”喻从树叶缝隙透过草叶脉络落到地上的阳光,写出了小草 叶片的单薄、透明。这些比喻,生动细腻地展示了小草的形状。 12、明明写“小草”,为何用大量的篇幅先从“一棵古老的树”写起?(5 分)写树是为写 小草作铺垫和衬托。以树的高大显出草的渺小,以树的长久显出草的短暂,以树的伟岸显出 草的卑微。此外,树是草的生存环境,彼此有关联,在巨大的反差中,凸现出本文的主旨。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10 分) 李贺作诗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铈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 援②笔辄就如素构,自名曰《高轩过》③。二人大惊,自是有名。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 奚奴④,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⑤程课⑥者。及 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⑦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 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新唐书》 【注释】①皇甫铈(shí):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参与者。②援:拿。③《高轩 过)》(xuān):题目名。过,拜访意。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④奚(xT) 奴:童仆,奴仆。 ⑤牵合:指受到束缚。 ⑥程课:固定的格式。⑦率:大概,大略。 13、解释下列词语。 (4 分) ①皇甫铈始闻未信 信:相信 ②援笔辄就如素构 就:完成③每旦日出 旦:早晨 ④及暮归,足成之 及:等到 14、下列句中与“及暮归,足成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2 分) A.鞭数十,驱之别院 B.至之市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15、翻译下列句子。 (2 分) 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翻译:这孩子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16、李贺在孩提时代的作诗轶事,对你写作有哪些启示?(2 分) 注意积累好词佳句。平时多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多思多想,用心创作。(以上答出任 意两点即得分)。 译文: 李贺,字长吉,是郑王的后代,七岁就能写文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到还不相信,到他家时,让李贺 写诗,李贺提起笔马上就能写好,并且就像早已构思好的一样,他自拟题目为《高轩过》,二人大吃一惊, 李贺因此而出名。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初升时,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马,带着一个小书童,背着破烂不堪的锦 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其他牵强附和 旧章法的人。等到晚上回来,就整合成一首诗。若非大醉时或吊丧的日子他都是这样,过后也不怎么反省 这样做对身体的伤害。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心疼chēn 嗔 怪道: “这孩子啊,要呕出心血了才罢休啊!”。 三、作文。 (50 分) 请以“让 走进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写, 如:“音乐”、“善良”、 ”快乐”、 “感恩”、“崇高的精神”、“灿烂的阳光”…… 2. 品味生活,写出你的真情实感。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4.除诗歌外,文 体不限,不少于 500 字。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