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西游记》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西游记》‎ 了解文言笔记体“志怪小说”和白话章回体“神魔小说”的特点、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掌握有关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古代神鬼小说的两种类型和崇“奇”贵“幻”的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应为单元学习的重点。而学生用现代观念对小说的审视,以及两篇作品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应为学习的难点。‎ ‎【主要内容概述】‎ 本单元为中国古代神鬼小说,选取了《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两部作品,它们分别代表了古代神鬼小说的两种类型,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比较两部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上的相同及不同。‎ ‎《西游记》产生于十六世纪的中国明朝嘉靖公元(1522—1566)时期,距今已四百多年了。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西游记》是吴承恩中年时期写成初稿,后来经过润饰而成的。他在前代多年积累下来并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唐僧取经的文学作品和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并且把原来的以唐僧取经为主的故事,改为孙悟空为主的战天斗地史。‎ 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机,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 ‎【学法导航】‎ 一、小说鉴赏基本步骤 ‎1、依托文字理清情节线索;‎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 ‎4、研究写作技巧,如语言特性、叙述角度节奏等 二、小说鉴赏的具体方法 ‎1.人物鉴赏:顰笑言语见真性;(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情节鉴赏:文似看山不喜平;(节奏、悬念、巧合、突转等)‎ ‎3.环境鉴赏:一草一木总关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叙事技巧:笔端变幻风云生;(视角、详略、顺序等)‎ 单元教学设计《孙悟空大战红孩儿》《香玉》《王六郎》‎ ‎【整体思路】‎ ‎1、整体局部(单元整体把握局部课文解读;单课整体把握局部研读)‎ ‎2、学时设计:把握情节赏析人物研讨主题 ‎3、学生活动 自读感知个人内化互动探究能力形成 ‎【学习目标】(略,参见“单元总说”之“教学目标”)‎ ‎【学习重点】学习人物刻画,分析人物性格;鉴赏精彩描写,理解作品的意义。‎ ‎【学时安排】4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活动内容】单元介绍及《西游记》介绍 4‎ ‎【活动过程】导入新课 可从让学生演唱《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导入,通过歌曲来渲染研学情境把学生带到研讨文学作品的氛围中来。‎ ‎(这样导入,能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进学生与名著间的距离)‎ ‎【活动过程】‎ 一、谈神说鬼 ‎1、你了解或阅读过哪些神鬼小说?留下怎样的印象?就你所了解的向老师和同学做一介绍。‎ ‎2、《西游记》、《聊斋志异》同属于神鬼小说,根据你的了解和阅读,哪部小说的哪些情节或人物给你的印象深刻?谈谈你的看法。‎ ‎3、《西游记》、《聊斋志异》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神鬼小说的两种类型——白话章回体“神魔小说”和文言笔记体“志怪小说”,结合你的了解和认识,你认为这两部作品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发学生对这类小说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淀,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内容)‎ 二、大话西游 ‎1、向老师和同学介绍你心中的《西游记》。(有关《西游记》作者、情节或自己与《西游记》的有关故事均可)‎ ‎2、海选部分学生充当不同角色表演《西游记》中的一些精彩情节。‎ ‎3、《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这四人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位,最不欣赏的是哪一位?为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4、你认为《西游记》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是谁?谈谈你的理由。‎ ‎5、《西游记》中塑造的人物与上一单元《三国演义》《水浒》中塑造的人物有何不同?‎ ‎(通过以上环节引导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整体认识,并感知重要人物,浅层了解作品在塑造人物上“三位一体”的特点。教师要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的思路朝以上知识点思考)‎ ‎6、完成学案“文本细读”中的部分题目。‎ 三、作业布置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材料,以便课堂交流 ‎1、汇集〈西游记〉中有关孙悟空的精彩段落,并对其性格做简要分析。‎ ‎2、查阅史料,分析〈西游记〉写人方面的突出特点。‎ ‎3、搜集聊斋故事 第二学时 ‎【活动内容】节选部分人物形象欣赏;了解《西游记》塑造人物的主要特点。‎ ‎【活动过程】导入:‎ 可以让学生讲述《西游记》中的故事导入新课,可以是一个学生也可是多个学生讲,目的是营造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自读感知 让学生速读节选部分的内容,并复述故事情节。‎ ‎(二)导读理解 教师指导,学生跳读全文,勾画精彩语句或段落,思考小说写人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 ‎(三)品读赏析 ‎1、让学生跳读全文勾画描写孙悟空精彩段落(尤其是孙悟空与红孩儿斗智斗勇部分),并细读赏析,体会孙悟空性格特点。‎ 4‎ 孙悟空: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而又心高气傲、争强好胜……‎ ‎2、学生结合语段,自行探讨猪、沙性格特点。‎ 猪八戒:憨厚、纯朴而又食、色两欲……‎ 沙僧:任劳任怨、老实本分、嫉恶如仇,在孙悟空与唐僧之间起到调和平衡的作用。‎ ‎3、回顾全文,结合实例,谈谈在孙悟空身上是如何体现“三位一体”的写法特点的。‎ ‎(四)悟读运用 ‎1、《西游记》第四十四回写到车迟国国王迫害和尚,各府周县都张挂着御笔亲题的和尚的“影身图”,凡拿到一个和尚就有奖赏,所以都走不脱。此时忽然插进一句:“且莫说是和尚,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是难脱。”此话看似风趣而夸张,实是对当时厂卫密布,特务横行的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在节选文本中也有这样的语言,试找出分析其社会意义。‎ ‎(比如:山神土地所受的种种盘剥等一些语段,可让学生分析)‎ ‎(通过此题实现文本现实意义的剖析,并达到文学作品与现实对接的目的)‎ ‎2、《西游记》的主题一直是人们争执的焦点。建国以来,从"主题矛盾说","主题转化说"一直到近几年来的"安天医国,诛奸尚贤说"、"反映人民斗争说"、"西天取经本体说"、"歌颂反抗,光明与正义说"、"歌颂新兴市民说"和"宣扬'心学'、鼓吹投降说"等等。可谓是众说纷纭,争执不休。再看看眼下形势,新的观点、看法正在酝酿之中。你学过本文之后,结合你的认识你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是哪一说?还是另有别说?‎ ‎(设计此题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再认识,所以不求答案统一,只求言之成理,合乎文本即可)。‎ 参考答案:‎ ‎《西游记》是一部寓意性的神魔小说。通过"大闹三界"和"西天取经"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既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的一些现状,又展示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所形成的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勇于胜利的"西游精神",也突现了作者希望世道清平、社会安定、皇图永固、国泰民安的社会理想和拯救乾坤的入世思想。假如说,这个结论不无道理,较为接近作品客观实际的话,那么,这不妨也作为《西游记》主题的又一说吧!‎ 第三学时 ‎【活动内容】表达与交流 ‎【活动过程】‎ 一、话题投放 西天取经的道路是艰险的,每一次劫难都是对取经队伍里每一个成员意志和品性的考验,更是一次痛苦的磨练。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不也是如此吗?人的一生中,不是都有欲取之经,都有一条西天之路吗?学过本文,结合自身实际你有哪些感想和启示。‎ 二、安排活动 ‎1、将学生分成多个活动小组,每组均在个人思考的前提下,形成小组的感想与启示。‎ ‎2、在全班内海选主持人,并让其了解各组的情况。‎ ‎3、全班内交流感想、体会。‎ 三、写作(可在课下完成)‎ 根据课堂的交流,结合个人的体会,自拟题目,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四、作业 ‎1、我国古代章回小说的每一章回,大都以两个整齐的句子(七言或八言)作标题。如西游记九十九回的标题是“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第一回的标题是“‎ 4‎ 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选取其中的一个,然后自拟两个七言或八言的句子来概括该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论平仄、押韵和对仗。‎ 材料一:‎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材料二:‎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参考答案:材料一学谭学讴未穷欲归秦青高歌使徒谢返材料二卖马三旦无人问伯乐一顾价飚升)‎ 4‎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