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教案

ID:997318

大小:62.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3-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学习目标】了解如何辨析和分化语句歧义,从而在语言表达中避免引起交际障碍。【重点难点】了解语句歧义的产生原因、歧义句的类型,并且学会消解语句歧义的方法。【学法提示】学习本文要在实现结构化预习(采用“查、划、写、记、练、思”六字诀方法)基础上,结合重点难点、学习目标来整体把握全文。【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课堂活动】一、阅读课文,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所谓句子的歧义,就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理解。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歧义内容的考查也常有出现,有的考查歧义句的辨识,有的考查歧义句多种意思的理解,也有的考查歧义的消除,等等。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歧义现象产生的常见原因及消除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和消除它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二、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  1.读音不同造成歧义  汉字绝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字词是多音的,这种多音的字词在口语表达时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有时会造成歧义。例如:  ①这个人的头发长得奇怪。  ②好a读书不好b读书。  例①中的“长”字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zhǎng,作动词用;又可读cháng,作形容词用。在句中“长”字读音不同时,意思显然不一样。  例②中的“好”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hǎo,“易于,便于”的意思;又可读hào,“喜爱、喜欢”的意思。“好a”和“好b”两者读音互异时,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2.重音不同造成歧义  朗读时因对句中词语的重音停顿不同,整句话的意思就会不一样。这种情况在口语表达时不一定会出现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出现歧义。例如:  ①你为什么打他?  ②天亮时,我想起来了。  例①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打”和停在“他”时,整句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如果停在“打”,那说明不应该动手打,而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好好教育;如果停在“他”,那说明该打的对象不是“他”,而应该是其他人。  同样,例②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想”和停在“起来”时,整句话的意思也不一样了。如果停在“想”,那意思是回忆起什么来了;如果停在“起来”,那是想起身、起床的意思了。  3.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有时句子因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在口语中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引起歧义。例如:  ①a.这份报告,我写/不好。b.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②a.你说不过他/也得说。b.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例①因停顿不同,就表达出了两种意思。a句表示不赞成自己写这份报告;b 句表示自己没把握把这份报告写成功。  例②同样因停顿不同,句子含有两种意思。a句表示“你”必须得说,是指“你”一个人说;b句是指“你”和“他”两个人都得说。  4.同音词混淆造成歧义  同音词在书面表达时不会出现歧义,但在口语表达时易发生混淆,造成歧义。例如:  ①这女孩子有点儿jiāoqì。  ②这种食物可以zhì’ái。  例①中的jiāoqì既可指“骄气”,又可指“娇气”。  例②中的zhì’ái既可指“致癌”,又可指“治癌”。  5.词的多义性造成歧义(兼类词造成歧义)  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是多义的,但它们进入具体的语境后,词义就变得单一了。然而有些词语在进入句子后,它的多义现象并未消除,因而引起歧义。例如:  ①王大夫看病去了。  ②这辆自行车没有锁。③欢迎英雄母亲的到来。   例①中的“看病”既可指给病人医治疾病,又可指找医生给自己看病。  例②中的“锁”既可作名词,“锁链”的意思;又可作动词,指给自行车上锁。例③中的“英雄”可以是名词,说这位母亲的儿子是位英雄;也可以是形容词,说这位母亲是位英雄。  6.结构、层次划分的不同造成歧义  有时因短语结构关系的不固定而造成歧义和一个语段不同层次的划分而造成歧义,两者很难分得清楚。  A.结构不固定(结构关系不确定)产生歧义一类词语与另外一类词语组合,产生的关系可能不止一种,但由于词义的相互制约常不可能产生多种关系。如果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短语仍保留了多种结构关系,那就会产生歧义。例如:  ①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②开会吧,学生家长都到齐了。  例①中的“研究方法”是指研究的方法(偏正关系),还是指研究某种方法(动宾关系),因结构关系的不固定产生歧义。  例②中的“学生家长”是指学生和家长(联合关系),还是指学生的家长(偏正关系),结构不固定也产生了歧义。  B.层次切分不同造成歧义一个语段在进行层次分析时,如果出现不同的切分方法产生不同的意思,就出现了歧义。例如:  ①赞成李老师的建议。  ②咬死了猎人的狗。  ①可以理解为“李老师的建议得到大家认可”(动宾结构)也可以理解为“这建议是一个赞成李老师的建议”(偏正结构)。②可以理解为“猎人被狗咬死”或“猎人的狗被咬死”  7.语义关系不明造成歧义  语义关系不明确,主要指施受关系不清、领属关系不清和修饰关系不清。  A.施受关系不清。例如:  这个人连老师也不认识。  如果把“老师”当作是受事者,那意思是“这个人不认识老师”;如果把“老师” 当作是施事者,则是“老师不认识这个人”。  B.领属关系不清。例如:  ①我们图书馆收藏了著名学者章炳麟的书。  ②要研究杜甫,就要力争阅读杜甫的全部论著。  例①中的“章炳麟的书”是指他写的书,还是指他收藏的书,因领属关系不明确,引起歧义。  例②中“杜甫的全部论著”是指杜甫所作的论著,还是指有关评论杜甫的全部论著,也因领属关系不明确,产生歧义。  C.修饰关系不清。例如:  ①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②走进新建的师范学校的实验大楼,我感到很受鼓舞,很想上这儿来学习。  例①因“几个学校的领导”中的“几个”修饰不明确,造成指“几个不同学校的领导”还是指“同一个学校的几个领导”意思不明确。  例②“新建的”是修饰“师范学校”还是修饰“实验大楼”关系不确定,造成歧义。  8.省略不当造成歧义  在有一定语境的上下文里,某些句子成分是可以省略的,但是如果省略不当,就会引起歧义。例如:  ①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②张翔剪了一个纸人,在蜡烛前左右移动。  例①中的第二个分句里,因主语省略不当造成歧义,“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的究竟是“张原”还是那位“老人”呢?不明确。  例②中同样因主语省略不当,造成“在蜡烛前左右移动”的是“张翔”还是“纸人”意思不明确。  9.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①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②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简单,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③李明一进门就看见爸爸和他的表弟在看电视。④太阳能和核能的研究已经取得进展,这是未来最有希望的一种能源。  例①中的“这方面”指代不明,是指代“搜集史料”呢,还是指代“鉴定和运用史料”呢?  例②中的“这方面”也指代不明,是指代“欣赏一首好诗”呢,还是指代“创作一首好诗”呢?例③中的“他的表弟”有歧义。例④的“这是……一种能源”也有歧义。  10.“和”、“对”、“在”等词引起歧义  A.“和”字引起歧义。“和”用来连接两个并列的结构,容易造成界限不清,引起歧义。例如:  ①王小刚和赵小花的爸爸到学校里来了。  ②我动员弟弟和爷爷下月五号一道去城里。  例①可理解为“赵小花的爸爸和王小刚”两个人来学校了,也可理解为“王小刚的爸爸”和“赵小花的爸爸”两个人来学校了。  例②可理解为一道去城里的是“弟弟和爷爷”两个人,也可理解为一道去城里的是“ 我、弟弟和爷爷”三个人。  B.“对”字引起歧义。例如:  ①对学生会提的建议,我们举双手赞成。  ②塞族武装对北约联合部队的进攻是早有准备。  例①中的“建议”是学生会提出的,还是针对学生会而提出的,意思不明确。  例②中是指塞族武装进攻北约联合部队呢,还是指北约联合部队进攻塞族武装呢?意思不明确。  C.“在”字引起歧义。介词“在”与方位名词组成“在……上”、“在……中”等来表示方位时,会引起歧义。例如:  ①小王在火车上写字。  ②他在水中做实验。  例①可以表示把字写在火车上面,也可以表示在火车里把字写在别的什么东西上。  例②可以是他整个人在水里操作实验,也可以是他在水外而实验操作在水中完成,意思不明确。  11.缺少标点造成歧义  有时句子因缺少标点符号,造成在不同的地方停顿,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理解,这与前面因停顿不同造成歧义有相似之处。例如:  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分文不取  例句因缺少标点就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  a.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分文不取。  b.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分文不取。  12.缺少必要的限制造成歧义  几个事物是合在一起有某种情况,还是分开来有某种情况,要表示清楚。如果让人感到似乎是合在一起的,又似乎是分开来的,就会产生歧义。例如:  路面宽阔,可供四辆大型汽车同时行使,两侧还有两米多宽的人行道。  例句中的“两侧还有两米多宽的人行道”,是两侧“一共有两米多宽”,还是每侧“有两米多宽”?因没有明确限制,意思不明确。  13.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造成歧义  汉语中的许多句子,可以靠意义来组合,这样也就不用关联词语。可有些句子,因缺乏必要的关联词语,或虽用了关联词语,但把关联词语省去了一部分,因而造成歧义。例如:  ①他未按学生会的决定,把比赛日期告诉给对方,以致产生了误会。  ②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例①因缺少必要的关联词,从而造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学生会让他“把比赛日期告诉给对方”,但他没有告诉。第二种是学生会决定比赛日期实行保密,但是他却违背学生会的决定,而“把比赛日期告诉给了对方”。  例②由于缺乏和“只要”相呼应的关联词,由此导致双方责任不明,造成至少有三种理解。  以上是歧义产生的一些常见的原因,当然,产生歧义现象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甚至说话语调的长短、说话语气的强弱等都会引起歧义。但歧义都是有办法消除的。  三、歧义消除的常用方法  1.借助口语方法消除歧义  譬如可以利用句子中词语读音的变化、重音的差异和停顿的不同等方法来消除歧义。例如:  ①他一个星期就写了三封信。   可以利用重音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他一个星期就写了三封信”或“他一个星期就写了三封信”。前者表示“只写了三封信,其他什么事情也没做”;后者表示“他一个星期里写信的数量多”。  ②这种糖五毛五十粒。  可以利用停顿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这种糖五毛/五十粒”或“这种糖五毛五/十粒”。③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如果在女儿和夜夜之间停顿意思是“妈妈难眠”;如果在想和远之间停顿意思是“女儿难眠”  2.借助书面方法消除歧义  譬如可以通过增设语境、调换词语、变更语序、增加修饰语、添加标点符号和添加关联词等方法来消除歧义。例如:  ①我去上课。  可以利用加插词语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我去(给学生)上课”或“我去(听老师)上课”。  ②他站在广场上,一边站着一个孩子。  可以利用改换词语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他站在广场上,两边各站着一个孩子”或“他站在广场上,旁边站着一个孩子”。  ③我要热饭。  可以利用创设语境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我要热饭,(不去洗菜)”或“我要热饭,(不要冷饭)”。  ④围剿土匪的部队。  可以利用改变结构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土匪的部队被围剿”或“部队围剿土匪”。⑤参加这次庆功会的有工人、科研人员和专家50多人。是三类人共50多人呢,还是仅专家就有50多人呢?可在50前加“共”,也可以在“人员”后加“,”,再将“和”改为“还有”。⒊慎重使用两种代词这里主要指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这两类代用得好,可以使语言表达精炼。但如果用得不恰当,就会造成称代不明,产生歧义。①张伟和王强在校园图书室相遇。他一看见他,马上把本班篮球获胜的消息告诉他。由于代词使用不当,句子产生了歧义:到底是张伟把好消息告诉了王强,还是王强把好消息告诉了张伟?把前两个“他”换成人名就可以消除歧义。②常州在无锡的西边,苏州在无锡的东边。这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蓬勃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指示代词“这”到底指代哪一个城市,苏州、无锡还是常州?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可以推知是苏州,但不了解的人就会不同的理解。将这改为“苏州”即可。  只要我们熟练地掌握有关歧义知识,弄清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在阅读中能识别歧义句,在自己平时写作过程中避免出现歧义现象,做到逻辑思维严密,用语科学准确,就必定可以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灵活地解决有关歧义问题。第二教时拓展训练一、下面1—11句属于哪一种歧义现象,指出来并予以消除 ⒈“他们买的苹果,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停顿不同造成歧义)可理解为“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或“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⒉“爷爷看见我俩很高兴,急忙上前打招呼。”(停顿不同造成歧义)由于停顿不同而产生歧义,可理解为“爷爷很高兴”或“我俩很高兴”。⒊“进口彩电。”(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⒋“我要学习文件。”(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学习文件”具有多义性,如果将其理解为名词,其意思为“我要的是一种学习文件”,如果将其理解为动词,其意思为“我要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一种文件”⒌“团支书和其他学校领导都很关心我们。”(语序不同造成歧义)在“其他学校领导”中,“其他”作定语,可以修饰“学校”,也可以修饰“领导”,形成歧义。可将其改为“学校的其他领导”。⒍“他把我们几个团的干部叫到一起,满怀信心地说:‘你们三十七团打防御是有名的,很顽强。’”(语序不同造成歧义)是说几个团呢,还是说几个干部呢?有歧义。从结构上来看,“几个”是“团”的定语,但从整个句意看,则应是“干部”的定语,“团”是表领属的定语,应放在表数量的定语前面,才不致发生歧义。应改为“我们团的几个干部”。⒎“县教育局通知说,让赵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工作。(词类不同造成歧义)“前”作名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作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教育局。⒏“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词类不同造成歧义)句中“和”当连词讲时,原句可理解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两个人,自己一个人去干某事”;“和”当介词时,意思是“他背着总经理,跟副总经理一起去干某事。”⒐“离退休不到五年的职工不得享受此种待遇。”(词语多义性造成歧义)“离退休不到五年”具有多义性,可理解为“离休或退休不到五年”,也可理解为“距离退休不到五年”。⒑“上海医科大学涌现出一批年轻学科带头人。”(词语多义性造成歧义)“年轻学科带头人”具有多义性,可理解为“年轻的学科带头人”,也可理解为“年轻学科的带头人”⒒“到了高三下学期,班里又转来一名复读生,这个人连班主任老师都不认识。”(语义不明造成歧义)可以理解为“这个人不认识班主任”,也可理解为“班主任不认识这个人”。12.“记得我们认识他的时候,还只有七八岁的小孩子,天真烂漫,无拘无束。”有歧义,“七八岁的小孩子”,可指“我们”,也可指“他”。二、请看下面的故事,想一想钱秀才如何巧妙地利用了词语的歧义。宋朝年间,有一个黑心的赵员外想要霸占钱秀才的一山树林。经过一番讨价还价,钱秀才被迫以低价卖掉了这座山,但是却与赵员外约定门前的几棵柿子树不卖。写文约时,赵员外目不识丁,所以拉来了一个读书人起草。这个读书人对赵员外平时鱼肉乡里的行为很看不惯,对钱秀才的遭遇深表同情,于是在写文约时把“柿”写成了“是”,即“是树不卖”。由于“是”与“柿”同音,赵员外没有听出什么不对劲,就很高兴地画了押。第二天赵员外派人来砍树,钱秀才拿出文书据理力争,凡是树都不卖。双方争执不下,官司打到了县衙。赵员外声称钱秀才答应“柿树不卖”,所以除了柿树,其他的树都可以砍;钱秀才申辩说“是树不卖”,所以赵员外不能砍自己山上所有的树。县令一看文约,当堂宣判,文约写明“是树不卖”,而赵员外毁约砍树,重重责打四十大板。钱秀才终于保住了自己的树林。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歧义语句也不一定只有坏的一面,这一点歧义句和病句是不同的。有时候巧妙利用歧义的语句,也能收到特殊的效果。这个故事讲的主要是利用语音造成的歧义。正因为“是”和“柿”在口语中读音相同,才会在听的时候造成歧义。三、请在下面每个句子中改动一个词,消除句子的歧义。①我们最近雇用了两个独联体成员国的服务员。②老人坐了下来,妈妈对小惠说:“快叫爷爷!”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用“修改法”分化语句歧义。参考答案:①中可以把“个”改为“位”或“名”。本句是量词词义不明确产生了歧义:可理解为两个人是来自独联体的“两个成员国”,也可以理解为“两个人”来自同一个独联体成员国。②中可以把“叫”改为“称呼”或“找/招呼”。本句是多义词造成的歧义:“叫”可以表示称呼的意思,即“称呼他爷爷”;也可以表示招呼、招唤的意思,即“去把爷爷叫来”。四、调整下面句子的语序,消除句子的歧义。①我有很多同龄的孩子所不曾有过的感受。②他是原岭南化肥厂厂长。③他谁都不认识。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用“修改法”(调整语序)分化语句歧义。参考答案:①可以把“很多”放在“感受”的前面(保留原句的一个意义)。②可以把“原”放在厂长的前面(保留原句的一个意义)。③可以说成“谁他都不认识”,或“谁都不认识他”。五、指出下面新闻标题中哪几句有歧义。①数百位死难者的家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②近期汇市美元和日元的比价有小幅攀升。③教师节中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④这是名模孙燕摄于2002年11月的照片。⑤日本2004年度对华贷款削减大约一成。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判断歧义和辨别歧义的类型。参考答案:①、②、③、④都有歧义,⑤没有歧义。①是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可以是“数百位/死难者的家属”,也可以是“数百位死难者的/家属”。②是词汇歧义:“和”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介词。③是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别送礼品送祝福”可以是“别送礼品/(要)送祝福”的意思,也可以是“别/送礼品、(别)送祝福”的意思。④是语义结构不同造成的歧义:名模孙燕可以是“拍摄者”,也可以是“被拍摄者”。六、判断下面这些长句子中没有歧义的一句。A.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B.美国政府虽然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看法是否定的。C.世界抗击艾滋病会议的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裁也应邀列席了会议。D.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判断语句歧义。正确选项是C。A是语义结构歧义:句子中“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既可以指松下公司的产品,也可以指索尼公司的产品。B 是语义结构歧义:“经济学家对此看法是否定的”中的“此”,可以指“嘴上说说”,也可以指“要采取果断措施”。D是语义结构歧义,同时也是语法结构歧义:“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可以理解为“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是家里人不相信),也可以理解为“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任何人都不相信)。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