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哲学趣话》精品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懒惰哲学趣话》精品课件

ID:969377

大小:41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懒惰哲学趣话 伯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小说家。1917年12月21日生于科隆一雕刻匠家庭。1937年中学毕业后,曾在书店当学徒。1939年进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不久被征人伍,先后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1942年与安奈玛莉·采希结婚,她后来成为伯尔文学创作的得力助手。1945年4月被俘,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战后在科隆大学继续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并在他哥哥的木匠铺作工,在科隆市统计局任助理员。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同年应邀参加文学社团“四七社”活动。1951年夏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在50年代便引起世界文坛注目。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70至1974年先后任西德笔会和国际笔会主席。1979年宣布退出天主教会。 1971年出版的《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达到了他的创作的高峰。小说描写一个善良、正直的劳动妇女,由于不愿意按照资本主义社会的处世哲学生活而接连遭到迫害。作品中描绘了1936至1966年德国社会的风俗画面,塑造了各种典型人物,从经济、政治、道德观念等方面对西德社会现状进行了全面批判。这部小说人物众多,情节纷繁,时空概念大幅度颠倒跳跃,小说的语言随着人物所属的阶层和身份、职务不同而变化。这部作品被誉为伯尔“小说创作的皇冠”。 一、整体把握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要点(内容提要)课文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旅游者和一位渔夫在海边展开了关于人生态度和人生奋斗目标的对话。 2、分析文中旅游者与渔夫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试分析作者从那几个方面进行对照?第一,文章中的渔夫和旅游者,他们之间的贫困与富有一目了然。旅游者是富有的,渔夫是贫穷的。旅游者身着时髦的衣服,手拿相机,来到渔夫所在的海边寻找田园景观,我们可以从文章中品读出他无所不在的优越感。与此相对,渔夫的衣着是寒伧的,家境显然也并不宽裕。正是这种贫富的对比,衬托了两者之间的另一种不平衡:渔夫的精神生活质量比旅游者更高。 第二,在人生态度方面,两个人物的差别同样是明显的。旅行者是积极的,雄心勃勃的,显然在旅行的过程中也没有遗忘他在社会生活中孜孜以求的东西。与其相对的是渔夫,他的生活是缓慢的、悠闲的、自给自足的,他的人生态度是乐天知命的。 第三,两个人物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他们面对同一种生活的心态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绪上。旅游者在听到渔夫对自己的生活现状表示满意时,他表现出了极度的不理解,甚至在讲述个人的人生计划时十分激动。而渔夫却出人意料地从容,在旅游者因激动而语塞时,如对待吃噎了的孩子般拍打他的后背。整篇散文中,这是一处神来之笔,其中对旅游者的暗讽和揶揄展示得淋漓尽致。 二、探究1、渔夫所奉行的“懒惰哲学”有何寓意? 渔夫所奉行的“懒惰哲学”不符合一般现代西方人所奉行的生存法则。但它是对现代流行的生活理念的反思,也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反思。一般来说,人要得到幸福感至少需要:第一,一定水准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第二,人的自我实现。渔夫的生活在表面上是贫困的,但因为他对生活的要求并不多,所以他对自身的生活很满意,因此感到自我的需求得到了实现,幸福感由此产生。旅游者对自身生活的要求未必是不合理的,问题是这种需求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感。甚至当他 替渔夫设想生活前景时,度假的兴趣也荡然无踪。从旅游者的设想来看,他遵从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则,他讲述的是一个资本主义的神话:从一条渔船的生产组织渔轮作业,再到开设海产品加工厂形成集团经营……最终一个渔夫变成了可以在海边遥控指挥庞大企业的领导者了。旅游者认为这种成功会给渔夫带来幸福感。渔夫则并不愿意为了这种无法把握的幸福感而放弃眼前现实的幸福感。在渔夫的“懒惰哲学”面前,旅游者编制的神话如同肥皂泡一样破灭了。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神话的破灭。 在轻松幽默的笔调之下,《懒惰哲学趣话》涉及了劳动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人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动用自身掌握的物质和精神资源,结果是改造了自然,同时也使自身得到进步。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如果有一种劳动,最终目的并不是人的进步,而是使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那么这种劳动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只能导致精神的贫困。为什么而劳动?劳动之后如何?如果我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来把握劳动的精神,就会很自然地发现:人的劳动并不提供一种“一劳永逸”的前景。2、文章涉及到劳动的问题,结合科文说说劳动的目的性究竟何在? 3、“懒惰哲学”有什么现实针对性?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人类文化的一次灾难。伯尔亲身经历过二战,对二战的残酷和破坏性深有体会,这些经历和感受都启发了他的创作。或许在他看来,人类浩劫的发生原因,就在于社会奋斗的终极意义的丧失。少数战争狂人不正是希望借助战争来“一劳永逸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吗?假如这些人的思路仅限于个人生活的领域,那么它是一种个人选择无可厚非,但放到了社会生活和国家民族的领域,却是十分有害的。 三、写法探究1、对比2、庄谐互现 1对比。比如表现游客神情的句子:“他兴奋得一时间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外国人兴奋得又说不出话了”,“他摇摇头,内心感到无比忧虑,度假的乐趣几乎已经无影无踪了”,“由于激动他又语塞了”,“外国人以默默的兴奋心情说”等等,充分表现了游客焦灼、急功近利的心情。而表现渔夫的句子,如“回答是简短的,不假思索的”,“宽慰地拍拍游客的肩膀”,“渔夫拍拍他的背,像是拍着一个吃呛了的孩子”等等,则充分表现了渔夫的闲适和乐天知命。 2、庄谐互现从看似平淡的对话中,读者可以品味到作家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纪伯伦似的锋芒毕露的智慧,而是大智若愚式的。旅行者和渔夫的对比是强烈的,其中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两者的语言:旅游者是急切的,丰富的语言背后是一颗焦灼的心灵;而渔夫的寡言少语正同前者相反。两者在对比中营造出淡淡的喜剧效果,而这种喜剧性又服务于文章思想的严肃性。 《懒惰哲学趣话》讲的是人生的哲理,但它并不直接说理,而是善于将深刻的道理隐含在有趣的故事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避免了直接说理的枯燥性,可以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而且说理形象生动。同时可以增加许多细节,使我们能直接窥见持两种生活态度的人内心的状况,比如从平淡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旅游者是急切的,丰富的语言背后是一颗焦灼的心灵;而渔夫的寡言少语正同前者相反。作者通过这样的故事,营造出淡淡的喜剧效果,诉诸读者的感性思维,会引导他们更深入思索文章的言外之意。这样一种说理的方式,会比直接说理更让人接受。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