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秋颂》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三语文《秋颂》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ID:947094

大小:21.78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2-03-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语文《秋颂》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高三语文《秋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抓住秋天典型景物,抒发独特感受的方法;  2.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一种淡泊闲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内容,把握主旨。 教法、学法  教法:诵读法、情境创设法、讨论归纳法  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  1.解决生字词;  2.了解作者罗兰;  3.搜集元代白朴散曲《沉醉东风渔父》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语同学们,有一位台湾作家获得过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它的作品充满关爱,充满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她的散文不仅文笔细腻潇洒,风格清新典雅,而且感情真挚充沛。她出生于中国传统的书香世家,她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洋溢着中国式的睿智与通达;体现着她对现代社会的深层思考。我相信大家一定很想认识她,认识她的作品,她就是罗兰!今天,我们将走近这位作家,从她的《秋颂》一文中感受她的情感和志趣。二、研读课文  1.听读课文:感受秋天   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用简单的词汇概括文中的秋天是怎样的秋天。  要求:语言简明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听得非常投入,接下来就请同学起来说说,你听到的秋天是怎样的。   明澈  闲淡   悠远  秀逸……  教师评价鼓励   2.初读课文:寻找秋景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我们对罗兰笔下的秋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就请大家拿起笔来,找一找作者在文中,是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来表现秋天的什么特点?  交流:  枫林      飒爽  第二小节: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齐读)  秋林      秀逸  第三小节: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示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请回答问题的学生再次朗诵)  秋日      酡红   第四小节: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齐读)  秋院      幽寂  第五小节: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副霜染枫林的《秋院》……(回答问题的同学诵读)  秋云      悠闲  第六小节: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的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女生朗读)  秋风      纯净   第七小节: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男生读)  秋水      明澈  第八小节:秋水和风一样地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回答问题的同学诵读)  闲云野鹤    闲逸  第九小节:“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全班齐读)    过渡语:同学们找得很认真,相信大家都被罗兰优美的文字深深吸引了。但如果我问你最喜欢的是她写的哪一景哪一句,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接下来就请大家勾画出你最欣赏的语句或景物,用你自己的方式畅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3.精读课文,感悟秋意(小组合作交流)例如:§2枫林飒爽表现出的是一种风度和一种自信。   §7秋风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由自然的代谢到人生的生死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表达出作者顺应自然通达悲欢的洒脱。(时间允许可以仿写)   §8秋水引用“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两句都出自元代白朴的散曲《沉醉东风渔父》,作者借此赞美秋水藐视权贵,不染功名世俗之气的洒脱品质,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品味。   §9闲云野鹤作者用这样一副澄澈的秋景图,透露出的也是一种澹澹然和飘洒的情志。   过渡语:在同学们细细的品味中,我们似乎了解到作者内心的人生追求,她就是追求一种秋一样的淡泊,秋一样的潇洒,她将这样的情感融于秋景之中,那么文章除了赞颂秋景,还赞颂了什么?(秋人)  4.品读秋人,体会主旨  齐读§10小节 作者一开始就说“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那么到底怎样的人他的风神才像秋,似乎在第十小节作者给了我们答案:“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  这是秋天的神韵,也是具有秋之美的人的神韵。  小组合作,探讨主题,完成课后第三题:  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怎样把“秋的美”和“人的美”一步步结合起来的?(小组合作讨论后选取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总结) 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在感性的情感抒发之外,又表现出理性的人生思考。文章前几个段落,作者用淡淡的诗意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秋景,又处处显现着人的品格,可谓情景交融,既有诗情画意,又有淡泊之心。“季节就是季节……”表达了她的人生态度:洒脱,“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是秋天的神韵,也是秋人的神韵,由此,作者将秋美与人美结合起来。  过渡语:所以,作者最后给出了这样的总结……  三、教师朗读总结全文  秋天,是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我想大家也更愿意做一个秋天里宁静而致远的人。 罗兰用平淡而睿智的语言,呈现了一种感性和理性的融合。用美好的秋景展现了秋的形,又用美好的秋人展现了秋的神,全文为读者营造出一种闲适,悠然的氛围,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让人感悟人生,表达作者“有为而不争”,淡泊而洒脱的人生态度,可谓是经典美文!四、拓展延伸 作业:  片段创作《我心中的秋天》,不少于300字,学习罗兰抓住秋天主要景物及特征的写法。沪教版高三语文上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结构,掌握作者情感,解读人物形象 2.熟悉描写手法,分析语言特色,评价表达效果  二、教学过程 (一)朱自清先生的再认识 1.朱自清先生一生极朴实、极谨慎,在《毁灭》一诗中曾有“自描”,请试读之: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天, 不再低头看白水, 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 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 打上深深的脚印 2.再读一副挽联: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 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解析:这是后来担任九三学社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为朱自清先生撰写的挽联此联采用同字手法,对朱自清先生的光辉一生和高尚品德作了全面的评价上联采用两个“一面”和两个“向……学”,概括了朱自清先生的三十年教书生涯,热情洋溢地赞颂了朱自清先生不断地从时代和青年身上汲取力量,既当先生,又做学生的治学态度朱自清先生曾说:“要勇敢地向前走,这不是容易的简单的事我们年纪大的人也许走得没有年青人那么快,但是,就是走得慢,也得走,而且赶着走”可见朱自清先生是极强健极勇敢的一个人,挽联用“生能如斯,君诚健者”之句,寄托了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仰之情下联作者用两个“愈”字与两个“斗”字,突出点明了朱自清的节操和骨气,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予以高度赞扬在抗日战争时期,朱自清先生曾多次拒绝政府高官厚禄的收买,在贫病交迫临终前夕,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结句“我哭斯人”如泣如诉,十分沉痛,深切地表达了对朱自清先生逝世的哀伤与痛惜) (二)读《荷塘月色》全文,了解内容,梳理结构 1.快速默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堂上训练一: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明白作者行踪,梳理课文结构 (1)堂上训练二:明白作者行踪,明确对应内容,了解情感起伏 行踪变化: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内容变化:乘凉、眠歌——淡月、独处——赏荷、赏月——听蝉蛙忆江南——妻已睡熟 情感变化:颇不宁静——渐得宁静——沉醉宁静——渐失宁静——颇不宁静 (2)堂上训练三:解读课文结构,感悟结构特色 ①从离家开始,到回家结束,从妻眠开始,到妻睡结束,是一个回环照应的结构 ②依据回环结构,从颇不宁静开始,自然应以颇不宁静结束 ③从小路到小路,从渐得宁静到渐失宁静,构成了第二重回环  ④以荷塘月色为中间核心,前后内容对称分布,匠心独运,天下无匹 ⑤更深一层解读:从刻意离开家门开始,到不经意回到家门结束,形成了从刻意逃避现实到不经意间又回归现实的循环,内心里欲避而不可避的悲哀在文字上全无形迹,斧凿无痕,堪称绝妙神笔 (三)解读人物形象——堂上训练四(以讨论方式展开) 1.课后练习题以为,作者作为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现实,思想矛盾复杂,形之于文,既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应该如何理解? 观点指路:“颇不宁静”四字,一语道破朱先生本是有愁之人,离家赏月意在借景消愁,但哀愁竟不可消,“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均是明证,因而“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结论,自是正确无疑但逍遥难得,却反证了“淡淡哀愁”的错误,因月色而沉醉宁静的普遍见解,也证明了“淡淡喜悦”的不可认同论者见文中有愁有喜,相互交织,便以为愁也淡淡喜也淡淡,实在不过是肤浅的见解,自古及今,真正的性情中人是全不这样的 2.课后练习题以为,作者心地温厚,个性平和,处事谨慎,有所追求又“放不开”应该如何理解? 观点指路: ①离家之时,先想到墙外孩子们的欢笑,可见平日里是常留意的,行文时自然而然便流于笔底,这正是温厚的证明  ②个性平和之人,情感不会偏激,做事不会张扬,随意随和,能容万物朱先生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正是平和性情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朱先生心中有愁,却不刻意张扬,赏月得喜,却也并不狂欢,一如湖上清波,不见狂澜,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③悄悄地披衫出去,轻轻地推门进屋,一前一后两个动作,与徐志摩《再别康桥》完全相同,只是不要惊动家人,处事谨慎,于此见之 ④朱先生离家赏月,以消解心中的“颇不宁静”,也算是有所追求了但月光只是淡淡的,不能朗照,月光之外,偏又有许多树影,那种“朗朗明月照乾坤”的景象终是无法见得,但朱先生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这算是“放不开”的一个证明热闹的蝉声蛙声也算是美好的事物,心无挂碍的人,随它热闹去便是了,也乐得逍遥自在,但朱先生忽然便触动心底哀愁,于是变成“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了,这算是“放不开”的又一个证明与此相同的是对江南采莲的回忆,朱先生是写出了神往的,但“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情绪起落只在瞬间,其放不开的心态已显露无遗,而这正是真性情的具体流露,真实自然,毫无矫饰 (四)品读课文4、5、6三段,熟悉描写手法,分析语言特色,评价表达效果——堂上训练五(以讨论方式展开) 1.听课文4、5、6三段朗诵录音,感受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 2.讨论分析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描写方法的理解: ①叠字求形法——如:曲曲折折、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田田、缕缕、密密、脉脉、静静、薄薄等,叠字使事物之形更为逼真  ②修辞传神法——文中修辞主要有比喻(宜逐一指出并解析)、拟人(如袅娜、羞涩、风致、倩影、丰姿、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等)、通感(归在比喻当中)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事物的神韵,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宁静 ③层层叠进法——第4段由荷叶到荷花到荷香再到荷波,层层叠进,自然顺接,最后却又能以荷叶作结,构成回环,真是奇绝 ④人物相衬法——第6段通过树影以环境之静衬托蝉蛙的热闹,是物与物的相衬;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便使蝉蛙的热闹与作者的孤寂失落构成了反衬,是为人与物的相衬,最终将作者情感的起伏具体地表现了出来 3.堂上训练六——朗读并背诵课文4、5、6三段,再次感受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