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时段总结三中国现代史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通史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时段总结三中国现代史课件

ID:946352

大小:647 KB

页数:39页

时间:2022-03-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时段总结(三)中国现代史 时段考情·备考导引 命题分析统计近5年的高考题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史是高考的非重点内容,但也是常考内容:1.从分值上看,选择题4分,非选择题占0—10分不等。2.从考查形式看,多属于原始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考查对史料的理解、解释。3.从考查内容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外交、科技文化等,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和“一五”计划、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外交是重点。主要特点: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外交实行一边倒,中苏结盟;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强调工业化的规模与速度;“左”倾思想造成经济建设以及科技文艺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教育、文化全面滑坡;中苏关系恶化严重影响经济发展;高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3)改革开放时期:扩大生产者(企业与个人)的经营自主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吸取西方发展经验,承认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教育拨乱反正,摆脱“左”倾思想束缚。 模块考点1.政治:新中国各时期的外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新时期拨乱反正、依法治国与村民自治;祖国统一问题。2.经济:“一五”计划与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与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包括生产经营、分配方式、政府职能等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开放区;社会生活以及习俗的革新等。 3.思想、科技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经济、政治建设、思想解放运动的成果;高科技成就;国家的科技、教育、文艺方针制定的背景、实施中的问题、成果。 阶段综述·主题引领主题一 近现代中国的现代化(一)近代中国(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1.总体特征:从经济工业化开始,19世纪末全面展开;进程缓慢、曲折;先天不足,后天畸形。2.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的冲击。 3.具体表现:(1)经济: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业,标志着近代化的起步;70年代,民族工业在通商口岸产生;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近代工业进一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2)政治:甲午战后,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得到光绪帝的支持,最终发展为戊戌变法,成为政治民主化的开始;1905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并于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但其根本目的是阻止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成立临时政府,政治民主化推进了一大步。(3)思想:19世纪7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成为主流;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4.影响:促进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过渡;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提供了物质和阶级基础;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 (二)现代中国(1949—1976年)1.总体特征: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过程曲折;取得了巨大成就。2.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左”倾思想的影响。3.具体表现:(1)经济:“一五”计划标志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重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建立起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三大改造顺利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随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巨大损失,出现三年经济困难;20世纪60年代经过调整,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又使经济陷入混乱。 (2)政治:1954年随着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基本建立;但50年代后期开始民主政治建设饱受“左”倾思想的干扰,“文化大革命”极大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留下惨痛教训。(3)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经济建设速度等问题上犯了“左”倾错误。4.影响:使中国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始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主题二 中苏两国的改革(一)中国(自1978年至今)1.总体特征: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积极融入了全球化。2.原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二)苏联(1953—1991年)1.总体特征:苏联的改革过程曲折;斯大林体制逐渐失去活力,最终失败。2.原因:缺乏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3.具体表现:(1)政治: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造成个人独裁,缺乏党内民主;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引起了社会巨变,造成苏联分崩离析,最终解体。 (2)经济:赫鲁晓夫改革从农业开始,并取得一定成效;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不能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而最终失败;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商品货币关系,但最终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框架,加上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后期改革停滞;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然突破了斯大林体制,但是缺乏总体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经济进一步失衡,国民经济继续滑坡。 (3)思想:改革中不能突破传统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思想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存在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意识。4.影响:苏联改革的失败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失败,给国际社会主义发展造成重大损失;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格局;为别国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典题示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20世纪中苏(俄)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苏(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材料全面展示了十月革命后中苏各个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学生需要抓住各阶段的特征,从相互联系或者对比的角度提出论题,如中苏关系的演变,或者中苏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对比等角度。然后根据相应史实进行阐述。 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关系的历史演变论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首先予以承认;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我国奉行“一边倒”方针,于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获得苏联巨大援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一五计划超额完成。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实行霸权政策,中苏关系逐渐破裂,处于对抗状态。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苏关系得到调整改善,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中国与俄罗斯积极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等中亚五国协商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了双方的政治和经济合作。 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及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导致中苏关系波折。示例二:论题: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论证:(略)结论:照搬别人模式或墨守自己僵化的模式都不可取;必须从国情出发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主题三 近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一)近代中国(19世纪40年代——20世纪初)1.总体特征:被迫开放,由被动到主动;具有半殖民地特征。2.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列强的侵略;向西方学习思潮的推动。 3.具体表现:(1)政治: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造成主权大量丧失,中国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逐渐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洋务派、维新派以及立宪派相继产生,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推行一系列变革运动。(2)经济:大量洋货输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清政府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近代工业兴起;国人主动学习、了解西方,民间商人兴办近代企业,主张与外国商战;19世纪末清政府主动对外开放商埠。 (3)思想: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兴起;19世纪60年代“中体西用”思想成为进步思想的主流;19世纪末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先后成为主流。4.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的落后;有利于先进科技、经济、思想文化的传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二)现代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1.总体特征:由一边倒到不结盟;主张与各国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2.原因:两极格局的形成;全球化、多极化趋势的影响;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3.具体表现:(1)政治: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与苏联结盟;积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60年代后中苏关系恶化;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后,奉行不结盟政策。(2)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借鉴苏联经验,积极发展与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我国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建立经济特区等,积极引进外资与技术;21世纪加入WTO,全面融入世界市场。 (3)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思想领域强调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西方思想持否定态度;“左”倾思想在60年代泛滥;改革开放后推行开放、包容、多元的政策,有利于西方思想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发展。4.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与初期的工业化发展;新时期的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典题示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对外商战”和“对内振商”的内外夹击下,商人主导了1904-1911年间的“收回利权运动”和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1910年,日本和美国的实业团主动向中国商会提出访华要求,并经中国商会的邀请来华访问。1915年,中国实业团开始了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实业界人士为主、有组织的走出国门的民间经济外交活动。北洋政府认为中国实业团访美“虽系国家交际上应有之酬作,亦国民外交上难得之遭逢。”在抵制“二十一 条”活动中,商人团体上书北京政府,宣布“举国商民誓不承认”。巴黎和会期间,民间经济外交迫使中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基于主动参与外交的价值认同,上海成立了“中华民国全国各界联合会”。——摘编自于文浩《近代中国民间经济外交观念的发展演变及特征研究》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封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简称贸促会)于1952年5月应运而生。1956年4月,国际商会亚洲与远东事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会议委员会邀请了台湾商会代表、贸促会副秘书长舒自清向会议提出抗议,并且决定不参加会议。至60年代中期,中国贸促会已同日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以及亚非等国建立和发展了民间贸易联系,同意大利、智利、奥地利的有关组织相互在对方首都设立了商务代表处。与此同时,中国贸促会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商会或工商会,同已与中国建交各国的贸易团体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商会“继续为国家的外交、对外经贸战略服务”。——摘编自成亚曼《新中国商会外交的特点与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至民国初年民间经济外交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民国初年的民间经济外交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会外交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10分) 【解析】第(1)题特点需要学生根据材料提取材料信息,从组织者、形式、结果等方面进行归纳;形成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国际形势等方面分析;第(2)题,变化需要对比材料一、二信息的不同分角度概括;意义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外交等方面的成就回答。 答案:(1)特点:由被动逐渐走向主动;组织性增强,活动方式多样,规模日益扩大;民间经济外交与国家政府外交相结合;民间经济外交与救亡图存相结合。(6分,任意3点即可)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意识的增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的推动;美日民间经济外交的影响。(9分,任意3点即可)(2)变化:外交地位由屈辱抗争到相互尊重,争取共同发展;外交对象由西方国家到整个世界,走向开放包容。(4分) 意义:国家外交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推动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6分,任意3点即可) 您好,谢谢观看! 本课结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