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升作业六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作业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通史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升作业六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作业课件

ID:946329

大小:250.5 KB

页数:40页

时间:2022-03-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六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重庆模拟)宋代,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以“敕牒”方式颁布执行,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这表明当时()A.专制皇权遭到削弱B.官僚制度比较成熟C.行政效率日益低下D.权力制衡机制建立 【解析】选B。根据材料“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可知,宋代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说明官僚制度较为成熟,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并非削弱,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不涉及行政效率,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但难以实现官僚群体对皇权的制衡,且这种制约的现象不能代指整个制度,排除D。 2.(2021·太原模拟)《宋史》中有“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的记载。当君主表现出揽权的趋向时,也常常会引发群臣的抗议。由此可知,宋代()A.决策机制发生异变B.君民共治得以实现C.文官政治逐渐形成D.权力结构有所制衡 【解析】选D。根据材料“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君主表现出揽权……引发群臣的抗议”可知宋代相权对皇权制约,权力结构有所制衡,故选D;根据材料“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可知宋代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决策机制未发生异变,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君主专制,并非“君民共治”,排除B;文官政治的形成正是由于重文轻武国策的确立,与材料主旨决策过程完善无关,排除C。 3.(2021·南昌模拟)北宋初期,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旨行事。宋太祖为防大臣擅权,鼓励台谏官员弹劾大臣。这种权力结构设计()A.造成政风因循保守B.提高了行政效率C.杜绝官场黑暗腐败D.减轻了财政负担 【解析】选A。据材料“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旨行事”,可知宋代相权大大削弱,事事听命于皇帝,且受台谏掣肘,造成政风因循保守,故选A;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会降低办事效率,排除B;“杜绝”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导致了三冗问题,排除D。 4.(2021·银川模拟)如图所示,宋太祖时开始给官员的官帽上加两个超级细长坚挺的帽翅,其根本目的是()A.提倡大臣独立思考B.防止官员结党营私C.加强皇帝集权专制D.彰显开国独树一帜 【解析】选C。依据图片内容并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来看,该措施出现的初衷是防止朝臣在朝堂上私下交流,防止朝臣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威胁皇权,通过此措施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C正确;提倡大臣独立思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防止官员结党营私的目的还是加强皇帝的权力,排除B;彰显开国独树一帜与其政治制度无关,排除D。故选C。 5.“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该观点认为宋朝政制()A.造成沉重的财政困难B.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C.引发严重的边疆危机D.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 【解析】选D。根据材料“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可知此时宋代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武将之弊实行文官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故选D;根据材料“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可知此时宋代实行的文官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未涉及其对财政的影响,排除A;宋代的文官制度造成军事上积弱,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B;材料中对于“藩方守臣”的描述并未涉及边疆情况,体现不出“边疆危机”,排除C。 6.(2021·大庆模拟)元代规定行中书省为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高级长官由蒙古人、色目人担任,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任。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A.扩大了对地方监察权B.弱化了其政权的民族色彩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 【解析】选D。材料中没有体现地方监察权,排除A;从材料信息行省高级长官由蒙古人、色目人担任,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任可知强化了政权的民族色彩,排除B;行省制度是元代实行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对唐宋以来的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中央集权,而不是制约了君主专制,排除C;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行省官员每日集会,商讨公事,这样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D正确。 7.(2021·汕头模拟)宋代规定地方刑事案件须在一个月内审结,但对地方民事诉讼有“务限法”,即地方司法机构以每年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为“务限”,停止审理民间的上诉案件,至每年十月初一“开务”后,始行受理。这一举措意在()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保证农时不妨碍农务C.强化中央集权制度D.确保地方司法公平 【解析】选B。根据材料“宋代规定地方刑事案件须在一个月内审结……即地方司法机构以每年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为‘务限’,停止审理民间的上诉案件”可知,宋代地方司法机构审理案件具有时间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正是农忙时期,同时又规定“案件须在一个月内审结”,这种规定有利于避免因审理案件耽误农时,故选B。 8.(金榜原创)图一和图二反映了宋代景德镇制瓷的部分场景。据此推断,宋代瓷器生产中()A.出现原始的雇佣关系B.采取垄断性的作坊经营C.实行明确的分工协作D.运用机械化的生产方式 【解析】选C。由宋代制瓷的场景图可知,宋代瓷器生产包含了和泥、制坯、上釉、烧制等过程,分工细致且工序繁杂,据此可知宋代瓷器生产中实行明确的分工协作,故C正确;从图片中无法判断是否出现了原始的雇佣关系,故A错误;从图片中无法判断制瓷作坊是否采取了垄断性的经营方式,故B错误;宋代制瓷是通过手工劳动,没有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故D错误。 【拔高训练】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折射出()A.唐宋政治体制的变革B.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C.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D.中国制瓷工艺的进步 【解析】选C。唐代的文化兼容并蓄,与材料中“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相符,宋代积贫积弱,故“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表现了唐宋文化心态的变化,故选C;唐宋都是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不应该出现“孤芳的排外心理”,排除B;“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是风格不同,材料未涉及制瓷工艺的变化,排除D。 9.(2021·湛江模拟)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这说明外贸()A.同化了东亚文明B.便于亚洲迈向近代文明C.密切了两地交流D.促进了东南亚文明进步 【解析】选D。据材料“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用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可知由于瓷器的传入,东南亚国家的饮食习俗得到改善,从叶子到器皿,促进了东南亚文明的进步,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瓷器的输入改变东南亚的饮食习俗,而未涉及文明的同化,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促进东南亚文明进步,而未涉及向近代文明的演进,排除B;材料侧重于促进东南亚地区的文明进步,而不是强调两地之间的交流,排除C。 10.(2021·郑州模拟)宋史专家漆侠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表现出它的盛衰。北宋灭亡,汴京也随之而萧然一空;南宋灭亡,临安也失去了往昔的光彩和繁华。这表明()A.城市发展受制于政治因素B.城市的经济职能薄弱C.两宋时期的城市发展艰难D.城市有其发展的周期 【解析】选A。从题干来看,古代城市的发展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兴衰,两宋都城也都随着政权的灭亡而衰落,故A正确;并非古代所有城市都受制于政治局势,有些城市的经济职能是第一位的,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并非仅仅局限于两宋,故C错误;题干只是强调部分城市发展受政治、军事的影响,并没有提出城市发展的周期性结论,故D错误。 11.“客户”在唐朝前期主要指流浪或客居他乡的民户;北宋时期则指“不占田,借人之牛,受人之土,佣而耕之”的农民。这反映了唐宋时期()A.土地政策发生变化B.农业生产逐渐衰败C.农村人口流动频繁D.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唐朝客户指的是失地小农,而北宋指佃户,实际上反映了唐宋时期,均田制被破坏后,土地兼并加剧,北宋政府不抑兼并政策使北宋租佃关系发达,故选A;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衰败,排除B;唐代客户更多是从人口流动的角度界定含义,北宋则从土地经营关系的角度界定,排除C;“开始”一词说法不准确,且租佃关系不等同于雇佣关系,排除D。 12.(2021·南昌模拟)宋朝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表明()A.义利观念发生根本变化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重大改变C.社会贫富差距大幅缩小D.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明显松懈 【解析】选D。材料“宋朝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说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明显松懈,故选D;据材料“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可知是经济政策不是义利观,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据材料“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可知会加剧土地兼并,使贫富差距扩大,排除C。 【拔高训练】宋时,较之于前代,典卖发展成为田土的主要交易形式,即将房屋、田地等不动产出典于人,收取一定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赎回,典卖还规定必须向官府纳税和订立书面契约,用以维护典权人的利益。反映了当时()A.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B.土地产权关系的进一步分离C.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D.政府财政主要源于土地典卖 【解析】选B。土地产权关系是指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等,典卖是指所有权的临时转让与分离,而宋代典卖成为田土的主要交易形式,说明当时土地产权关系的进一步分离,故选B;宋代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发生巨大变化,排除A;典卖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并非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排除C;封建社会政府财政主要源于各项税收,并非土地典卖,排除D。 二、非选择题(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唐朝时,进士科每榜录取人数很少,自唐高祖武德五年后近300年间,平均每榜不到26人。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尚不严密,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得到赏识,以先声夺人。同时,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唐代科举录取名额没有地区分配。殿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另外,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称之为“省试”,从此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宋代考官的亲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考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称之为“锁院”。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惟才是择”。经过争论,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制度。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两宋310年的135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的。——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与唐代相比的变化。(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的作用。(13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概括即可,可从录取名额、考试程序、考试环节等方面概括;第(2)题可从官员文化素质、巩固统治、社会阶层流动等角度考虑。 答案:(1)变化:科举录取名额扩大;确立了乡试、省试、殿试的系列考试制度;完善了考试环节和规则,防止作弊;确立了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的制度。(12分)(2)作用:相对公平、公正地选拔真才实学人才;提高了行政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宋朝统治基础,巩固宋朝统治;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13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据材料提取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解析】材料从路线、管理及货物角度呈现了汉、唐、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分别从这三个角度予以比较,理清变化趋势,联系相关知识对这些变化予以说明即可。在论证过程中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答案:信息一: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说明: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6分)信息二: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说明:汉、唐、宋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朝有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进行限制,宋朝官营贸易。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为生活用品。这些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了。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较开放的政策;南宋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易,通过征收商业税解决财政问题。(6分) 信息三:管理越来越规范。说明: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使,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6分)(以上信息任选两条即可) 您好,谢谢观看! 本课结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