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六国论》同步练习3(鲁人版必修4)
加入VIP免费下载

.2《六国论》同步练习3(鲁人版必修4)

ID:936277

大小:2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1.2《六国论》同步练习13(鲁人版必修4)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答案:C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答案:B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C.③④  D.①⑤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答案:B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提示: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答案:A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 答案:B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答案:D10.翻译下列句子。(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参考答案:(1)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2)(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11.“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参考答案: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12.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参考答案: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六国论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藉之以蔽其西(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3)以阴助其急(    )(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答案:(1)遮蔽 (2)挺身而出 (3)暗中 (4)发展到……14.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提示:本句中的“委”是“受委托而与秦作战”;“休息”即休养生息;“阴”是指暗地里。答案:B15.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提示:这两个例子是对上文一个观点的论证,这个观点即前面一句“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论证“天下所重者”。答案:C16.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文意和写法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两篇文章都对六国作了分类,但并没有赞扬一类,抨击另一类。作者只是对各自的弊端作了分析,任何一类都没有正确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赞扬。答案:A17.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参考答案: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18.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参考答案:苏洵的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论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