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 《六国论》 复习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必修四 《六国论》 复习学案

ID:935985

大小:3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必修四   《六国论》  复习学案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时间:【课文检测】一、积累文言实词1、破 六国破灭                 伐齐,大破之2、力  赂秦而力亏             可谓智力孤危       并力西向3、弱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4、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5、远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亲小人,远贤臣     举类迩而见义远6、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7、败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8、使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求人可使报秦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9、爱 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10、洎牧以谗诛                 11、思厥先祖父《六国论》复习学案  一、相关文学常识苏询,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有传世二、难读字注音思厥      暴霜露     草芥    洎      当与秦相较三、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暴霜露          4.为国者无使为为积威之所劫哉!  四、重点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4、此言得之 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9、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五、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3.可谓智力孤危    4.后秦击赵者再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8、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9、然后得一夕安寝六、词类活用⑴日削月割  ⑵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⑶义不赂秦  ⑷不能独完  ⑸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⑹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七、一词多义:1.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2.为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3.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4.犹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5.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6.终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以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       以地事秦       洎牧以馋诛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八、重点虚词⒈而⑴赂秦而力亏          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⑶而秦兵又至矣         ⑷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⑸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⑹燕虽小国而后亡      ⑺二败而三胜          ⑻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⑼战败而亡          ⒉之⑴破灭之道也       ⑵较秦之所得     ⑶诸侯之所亡     ⑷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⑸苟以天下之大         ⒊则⑴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⑵则秦之所大欲     九、文言句式⑴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⑶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⑷赵尝五战[于秦]               ⑸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⑹苟以天下之大              十、重点句子翻译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译文: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译文: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译文:  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译文: 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 十一、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辊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政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C.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狱:监狱  D.弄笔者始知自振          振:振作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政绩”的一组是(  )(3分)  ①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③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      ④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⑤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  ⑥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4分)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6分) 三、    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通“倘”,倘若3.暴霜露          “暴”通“曝”,曝露4.为国者无使为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勿”,不要四、重点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攻破)(兵器)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皆)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它实际上)4、此言得之(适宜得当)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招致)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9、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击退)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1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依附)五、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3.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慧力量今:智商 4.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今:一种文体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实际上9、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    今:表示一件事情以后又接着发生另一件事情六、词类活用⑴日削月割  日 月  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地 一月月地⑵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 名词作动词 自取下策⑶义不赂秦  义 名词作动词  坚持正义⑷不能独完  完 形容词作动词 保全⑸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 形容词作动词 坚持到最后⑹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 大 形容词作名词 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七、一词多义:1.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2.为以荆卿为计   作为,动词邯郸为郡     成为,动词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为国者无使为------      治理,动词3.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如果,连词并力西向      朝着,动词4.犹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动词,好象良将犹在     副词,还5.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始速祸焉   才,副词6.终终继五国迁灭    终于,副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7.以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相当于“而”举以予人       把以地事秦       用洎牧以馋诛     因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凭借八、重点虚词⒈而⑴赂秦而力亏          连词 表因果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连词 表修饰⑶而秦兵又至矣         连词 表转折⑷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连词 表转折⑸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连词 表转折⑹燕虽小国而后亡        连词 表转折⑺二败而三胜          连词 表并列 ⑻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连词 表转折⑼战败而亡          连词 表因果⒉之⑴破灭之道也       结构助词  的⑵较秦之所得     取独⑶诸侯之所亡     取独⑷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取独⑸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的标志⒊则⑴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连词 就⑵则秦之所大欲     连词 那么九、文言句式⑴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用"也"表判断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用“皆”表判断⑶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⑷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⑸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⑹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  大天下十、重点句子翻译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译文: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十一、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8.C     9.A    10.B11.(1)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替我竭尽全力(抗洪)。  (2)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礼数吗?文言文翻译: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水汇集在城下,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败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重大犯罪事件,您就不说一个字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曰:“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常理。皇上不按一般礼节对待您,您对待皇上,怎么也可以用一般的礼节呢?”王安石大声说:“那我必须得要进言了。”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最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人一定要明白每一个不正确的行为,处死的每一个人都不是无辜的,直到天下人都不做(错误的事),才可以。”苏轼开玩笑说:“现在的当官的,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课外补充蝶恋花  暮春  苏轼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12.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 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13.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2分)14.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4分)“点”或“破”(2分);突出了青山的高峻(2分,言之成理即可)诗歌赏析: “簌簌无风花自堕”,写暮春花谢,点送公择的时节。暮春落花是古诗词常写之景,但东坡却又翻出新意:花落声籁籁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地,好一份安闲自的情态。接着写“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点出园林寂寞,人亦寂寞。正巧今送李公择亦逢此时。芍药,樱桃,同时皆尽,而这个时候老朋友又将远行了。花木荣枯与朋侪聚散,都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时俱至,却还是让人难以接受。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两人“寂寞园林”之中话别,“相对无言”时,却见落日照坐之有情,青山横云之变态。此时彼此都是满怀心事,可是又不忍打破这份静默。上片主写暮春,微露惜别之情,“照坐”之“坐”,点出话别之题旨。  “路尽河回人转舵”:送者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舟中却见舵已转。“河回”二字居中,相关前后。船一转舵,不复望见:“路尽”岸上人亦送到河曲处为止。岸上之路至此尽头了,是送行送到这里就算送到尽头了。“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这一句是作者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 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这两句,便见作者对行人神驰心系之情。“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表达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愿望。东坡与公择因反对新法离开京城出守外郡,情怀郁闷,已历数年,每思还朝,有所作为,但局面转变,未见朕兆,他们四方流荡,似无了期,所以有”飞魂“之叹。“飞魂”与“楚些”是倒装,求其语反而意奇。“我思君处君思我”,采用回文,有恳切浓至的情思,也是对前面”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的深情想象的一个照应。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情相怜,友情深厚。(4)代词。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诸侯”)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二、掌握特殊句式⑴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斯用兵之效也。⑵被动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⑶状语后置赵尝五战于秦其势弱于秦。⑷省略句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于霜露)举以予人(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