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设计啊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六国论教学设计啊

ID:935662

大小:73.94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六国论》教学设计耿世涛一、课题《六国论》,选自鲁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一单元,隶属话题丫历史坐标上的沉思“。课型,新授课。二、课标解读新课阅读教学中,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要求如下:1、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2、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3、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4、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5•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基于对课标要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文言文的教学,实际上是"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的四位一体。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重点实虚词、文言现象的梳理,以及《六国论》等重点篇目的背诵是文言学习的基础目标。同时「文章〃与"文学〃又分别体现文言文的功能和表现形式;故7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王荣生),也应该成为文言教学的重点。另外,文言文多层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面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如朱自清所言:"中等以上的教育科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所以课标中提出:”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文化〃在阅读教学中应照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可测性较差,但应始终贯彻。总之,基于课标的文言文教学的特征,即"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的四位一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文言教学的内容选择,目标确定,方法选择和环节设置等。三、教材分析《六国论》作为经典文言篇目,具备如下育人价值:(一)典范的结构1、起:开宗明义,一个中心论点,两个分论点。中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赂 秦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2、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第二段承分论点一,明赂秦而灭之道。第三段承分论点二,明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3、转:第四段假设推理,由古及今;’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一语双关,婉诫北宋统治者不可被强大敌人吓倒。4、合:第五段关合〃不赂"话题,进一步告诫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二)透彻的论证除结构有着严密的逻辑力之外,论证方法的多样,使得本文的论证特别透彻。本文主要论证方法有: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比喻论证等。高中议论文常用之论证方法基本囊括。(三)形象精警、富于韵味的语言本文的语言炉火纯青,堪称古代说理散文的典范。其形象化说理语言生动有张力,大量对偶式短句精警有哲理,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使文章兼具气势与韵味。最宜结合诵读,深入体验。(四)博大的情怀苏洵《六国论》情理并重,其博大的政治家的情怀,为本文注入了无限的魅力。苏洵的智慧与痛苦,源于他对江山社稷的密切关注,源于他对天下苍生的自觉责任。结合历史背景,带学生体验其胸襟,可陶铸人格,培养家国情怀。(五)重点实虚词文言现象的典范使用。U!《六国论》是各版本的必选文本,其经典性不言而喻。本单元还有《宋词二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阿房宫赋》等课文。整合教学资源,可系统整理文言现象,如《六》《阿》两篇中的典型虚词〃与〃〃则"焉〃等,强化文言知识的系统梳理。亦可在比较对比中,领会本文的历史观与天下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加强人文引领。五、学情分析《六国论》编排在鲁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一单元,属于“历史坐标上的沉思"话题。从学程上看,学生经过近一年的高中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文言积累,应继续引导他们积累与巩固。学生思维有了较高的发展,因此本文章法上的完备和高度的写作技巧,可以作为学习重点。学生之前进行过"昨日的战争文明的踪迹〃等主题单元的学习,可继续引导他们以现代的眼光审视历史,学习传统士大夫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高一下学期的孩子,对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已经熟悉和认可,因此在教学中可多用小组合作讨论法解决 教学重难点。六、学习目标及其确立的依据1•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通译文本。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积累文言字词句。能独立写出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勾画出文中〃与〃“则〃两个虚并整理其用法(2)能背诵并准确默写全文。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独立列出本文论述提纲,体会其论证的严密性。准确把握典范议论文的论证结构。(2)通过小组合作,标出本文主要论证手法,并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其论证效果。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本文形象精警、富于韵味的语言,以此体会史论文的浩然之气和文辞之美。体察作者的拳拳爱国之情和强烈的使命感,培养忧国忧民、报国济民的意识与胸怀,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七、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教学重点:(1)能独立列出本文论述提纲,体会其论证的严密性。准确把握典范议论文的论证结构。(2)通过小组合作,标出本文主要论证手法,并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其论证效果。教学难点:反复诵读课文,揣摩本文形象精警、富于韵味的语言,以此体会史论文的浩然之气和文辞之美。体察作者的拳拳爱国之情和强烈的使命感,培养忧国忧民、报国济民的意识与胸怀,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确立依据:本文的文言知识比较简单,因将其定为基本学习目标,更是教学条件。在此基础上,将把握〃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作为重点,这取决与本文的艺术特色,也符合学生现阶段思维特点,同时这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保证。在此基础上,把反复诵读文本,在〃炼字炼句处〃体会语言特色,领会作者所言之志与所载之道作为教学难点。这是语文核心能力语感力的所在,也是人文目标之所在,是文言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难点所在。八、教法、学法分析及其依据(一)、自读点拨法一一疏通文义1、排除文字障碍 2、整体把握结构(二)、小组讨论法一一掌握重点1、自我发现2、交流互动(三)、诵读品味法一一突破难点1、熟读成诵,准确默写2、品味语言,感悟情怀!1!)比较阅读法一一拓展能力与苏辙的《六国论》对比阅读,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体会本文的思想境界和艺术特色。依据:基于学情和文本分析九、课前准备(1)学生学习资料准备:课本、《古汉语字典》、整理本、和相关学案。(教师另需准备课件)(2)学生学习状态准备:完成预习要求,做好必要知识储备。教师收集问题征集表,了解预习中的疑问。十、教学流程设计第一课时一、预习要求1、结合注释并查阅《古代汉语词典》,疏通全文。标注疑难点。2、反复诵读课本,力求读出感情,学完背会。3、写出学案中的重点实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以备课上交流。二、教学进程(一)预习交流1、美读课文,小组间互动评价•立求有气势,有情味。说明: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范读、个别学生读、齐读结合,营造书声琅琅的课堂氛围。正基本字音,读好断句,读准语气。2、文言知识重点点拨说明:以学生自主讨论订正、自主总结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二)发现质疑根据预习问题征集表上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补充相关背景,解答学生质疑。预设问题:1、为什么韩、魏、楚要贿赂秦国?2、为什么齐国不贿赂秦国? 3、凭什么说燕国〃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李牧是如何被"谗诛〃的?由上述问题可以顺势导入重难点问题的思考。(三)熟读成诵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背诵1、2自然段。(四)作业设计1、默写1、2自然段2、进一步整理重要知识点3、完成第二课时预习要求第二课时一、预习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5自然段。2、小组合作列出本文的论证提纲。3、标出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并就论证效果进行评注。4、品读本文形象精警、富于韵味的语言,并在课本上进行点评,体会本文娴熟的语言技巧,以及背后蕴含的人文情怀。(此要求较高,提示:如品读后两段呜呼〃〃悲夫哉〃〃矣〃四处所倾注的情感,评析本文的写作目的。)二、教学进程(-)温故知新1、复习检查重点知识点。厶背诵检查。(分组交流,互相检查)(二y文章"研习1、整体把握形式:组内交流个人所列“结构提纲“,互相补充完善,每组推荐一人上讲台投影展示,申明缘由,评选最佳提纲。2、方法借鉴交流预习任务3。可采用抢答形式,小组间互评互补,教师板书整理本文所用论证手法: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比喻论证。注意,不仅要指出,还要结合诵读体会每种论证方法的作用。(三)品读语言魅力,感受博大情怀交流预习任务4。小组内先交流,指派代表班内交流。交流时结合诵读,透过语言技巧.感受人文情怀。 此环节为难点,教师要适时点拨,予以示范,结合学案上的背景补充,予以引导。并板书整理要点。预设鉴赏角度:1、语言形象化:思厥先祖父……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语言精炼r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语言警策r为国者勿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整散句的结合:体会整散句各自的妙处多用修辞:引用、比喻、夸张精妙炼字r割呜呼〃'‘矣〃等。2、3S4、5、6、此环节生成内容较多要适时引导归纳补充并始终将语言品读与人文情怀的领悟相结合,从而感受本文情理兼备的艺术特色。(四)作业设计:1、背默全文,小组内相互检查,纠正反思默写中的错误。2、古人的阅读教材《古文观止》中也又一篇《六国论》,不过是苏洵的儿子苏辙的,课后自主阅读,与本文比较。思考:(1)两人的论证角度有何不同?他的结论和建议各是什么?(2)两篇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何异同?语言特色呢?(3)在生存与发展的当下,两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d■—、板书设计六国论苏洵清通准确(说理之美)优美(表情之美)(学生板书因果论证形象结构提纲)对比精炼事例警策引用整散假设修辞比喻炼字借古讽今,情理交融,博大胸怀十二、相关拓展资源 苏辙《六国论》十三、教学后记 设计亮点:能突出〃文章"文学〃与〃文化〃的维度,而不仅仅是〃文言"的教学。尊重学生主题地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我的疑问:学校目标设计要求中指出,要"三维目标统一化。不要将三维目标分开写,而要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的一个句子中〃。教学实施过程中三维目标很难分离,但表述中,分开写更清楚还是统一起来更合理?本次教学设计目标表述仍然分开,不知该如何改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