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上课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方山子传上课

ID:935351

大小:323.5 KB

页数:29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方山子传北宋·苏轼 预习检测:1、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终不遇:赏识、重用B.余既耸然异之:害怕的样子C.使酒好剑:因酒乱性D.方山冠之遗像:死者的相片解析:选A。B.惊奇的样子;C.酗酒任性;D.遗留下来的样式 2.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尊奉、推崇B.稍壮,折节读书: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C.方山子傥见之与:或许D.欲以此驰骋当世:纵马奔跑解析:D.“驰骋”在文句中是“驰名、施展才能”的意思D 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C解析: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4、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⑥C.①④⑤⑥D.②③⑤⑥A 5.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传主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说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答案是否定的。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D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3.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4、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预习检查,翻译句子 1.年岁稍长,就改变志向发奋读书,想要以此来驰名当代,然而始终没有得到重用的机会。2.这难道不是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3.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4、至今才过了多少日子啊,那精明强干的神色仍隐隐出现在眉宇之间,这怎么会是一般的山中隐士呢!翻译答案 高考散文涉及的考点结构思路内容概括理解词句技巧手法主题思想 高考散文阅读过程中解决三问题1.写了什么内容?2.怎样写的?3.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一段,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第二段,写了他乡遇故知。第三段,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第四段,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写了什么内容? 方山子与常人相比,“异”在何处?一是独特的生活道路: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少——血气方刚,一身侠气壮——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三是特殊的境遇: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四是特殊的家境与作风: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皆弃不取二是独特的生活态度: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耸而高写了什么内容 结构上的特点艺术手法语言特点怎么写的? 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世系生平行事平铺、直叙结构上 本文结构﹝一﹞概述传主的人生路﹝二﹞叙述他乡巧遇故知﹝三﹞倒叙廿年前的邂逅﹝四﹞补叙传主身世家声﹝五﹞流露对传主的评价 没有像一般传记,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而是“随物赋形”极其切合隐士的身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奇妙的构思 ﹝一﹞概述传主的人生路【记叙】﹝二﹞叙述他乡巧遇故知【记叙+描写】﹝三﹞倒叙廿年前的邂逅【记叙+描写】﹝四﹞补叙传主身世家声【记叙+议论】﹝五﹞流露对传主的评价【记叙+议论】叙事、描写、议论融为一体本课表达方式 大师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含感情,细节描写、形象描写独具匠心,故而有言简意丰的艺术效果。如“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一个“适”字正刻画出作者想见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悦心情。再如:当得知作者被贬黄州的原因后,这位作为故人的隐士,竟一点也没有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在这里,作者再度向读者渲染了隐士的特征,不仅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其神态,而且也蕴涵了多少人生的沧桑与感慨!奇妙的语言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出仕,任风翔签判。嘉佑八年(1063年)陈慥之父陈希亮来任府尹。陈希亮素以威严着称,僚属和他见面多不敢仰视,而苏轼年少气盛,常与争议,甚至形于颜色。这年,苏轼和陈慥初遇,二人一见如故,抒怀言志,颇为投合。自凤翔返京后,苏轼妻死父逝,宦海升沉,身经乌台诗案的文字之狱,贬往黄州;陈慥也父死无禄,心志不得伸,以平民之身隐于异乡。元丰三年(1080年),陈慥听说苏轼被放逐而相迎于途中,以后过往频繁。据苏轼自己统计,在黄州四年,他“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详《岐亭五首》)。两人情至深,故苏轼于元丰四年(1081年)写下了这篇散文苏轼为何写这个奇异人?写作背景 苏轼为何写这个奇异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具有相似的遭遇。 问题探究:作者与方山子相似的遭遇是什么?由此看出本文的写作动机是什么?隐约的折射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的不遇,又写自己的诗文被祸,不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委婉。一个是读书没有受到赏识的陈季常,另外一个是当官不受重用的苏轼,两人可谓惺惺相惜(即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 问题探究: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含义?他的言外之意是?◆含义: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与蔑视,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所以笑过之后邀请作者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里,让作者自己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抓细节,探人物 第二段,“俯而不答,仰而笑。”他的言外之意是?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早在十九年前我就和你一样了。要对名利成败看淡一点,对生活上工作的无奈或无法改变的东西,洒脱一点,寻找内心的宁静。仰笑,体现了方山子的潇洒、豪放及与苏轼交情深厚。苏轼见到方山子如此态度和生活会有何感受?找到知己,豁然开朗,表露赞许和羡慕之情。向往方山子的隐居生活和超然心态。 课堂小结:1.本课的艺术手法:①奇妙的构思。②叙事、描写、议论融为一体③奇妙的语言。④隐约的折射2.本课主旨本文塑造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奇异之人——方山子。通过叙写方山子淡泊自守、安贫乐道的高洁品德,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拓展提升面对挫折,苏轼又是选择怎样的人生?请概括比较方山子和苏轼的人生态度。(提示:联系以下材料及对苏轼的了解来说说)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风烛残年的苏轼从被贬之地海南岛儋州北归途中,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名画家,苏轼好友)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心潮难平,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自题金山画像》诗。后卒于常州。三处贬谪之地及年龄:黄州(湖北),44岁惠州(广州),58岁儋州(海南),61岁 执事惠州,率众造桥;推广先进农事工具,建造水磨;施医散药,救死扶伤。到海南,给海南学子讲学,使得这块“蛮荒之地”开始“书声琅琅,弦声四起”,不久,海南人读书求学蔚然成风。海南岛至今还留有“东坡书院”。他一生屡被谪迁,几乎每到一任,都勤政恤民,政绩斐然,深受爱戴,有的老百姓家里挂着他画像,饮食间祝颂,有的甚至建立生祠,念其功德。苏轼之政绩 方山子苏轼对于两人的不同人生态度,请用一句话评价不屈己志,坚持到底不屈己志,归隐避世 作业:全品练习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