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小篮球队-统计教案(青岛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小篮球队-统计教案(青岛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小篮球队-统计教案(青岛版)‎ 教材分析:‎ 本单元第一个信息窗是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的求法;第二个信息窗是学习学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在这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单式统计表、单式分段统计表和平均数。本单元的学习是今后继续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信息窗一知识点:较复杂的平均数是对三年级学习的平均数的巩固和拓展,所以可先放给学生,然后作必要的引导即可。信息窗2知识点:复式统计表和分段复式统计。教学时,教师可续接第1个信息窗的内容以谈话的形式导入,直接提供两个球队队员的纵跳高度数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入对复式统计和分段统计的学习。‎ 教学目标: ‎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4.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5课时 备课人:‎ 沙子口小学备课案 周次:‎ 课题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教练在动脑筋分析两队身高的情境。手边的资料提供了红、蓝两队队员的身高数据。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的问题,引入对较复杂平均数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能力目标: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 重点难点 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学法指导 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2012-2013(二)‎ ‎2013-2014(二)‎ ‎2014-2015(二)‎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问:同学们最喜欢什么球类运动呢? 同学们知道吗?篮球运动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同学们想看看我校篮球队比赛的风姿吗? 播放段红、蓝两队比赛的录像。‎ 同学们也许都知道,一个篮球队的水平除了技术、配合等因素外,还有什么也非常重要? 学生回答:身高。 ‎ 出示红、蓝两队运动员的身高测试记录(师挂图出示两队队员的身高记录单)‎ 教师提问:1、请大家观察数据,你从中能得到那些信息?‎ 根据得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1)谁的身高最高?谁最矮?(2)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较高?‎ 二、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1.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较高?‎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1)看看哪一队高的人比较多?(2)计算两队队员身高的总数进行比较。‎ ‎(3)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 ‎2.比较三种方法,感悟求平均数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第一种方法:误差较大。‎ 第二种方法:虽然能比较出哪一队的身高更高,但看不出这一队的身高整体水平。‎ 第三种方法:既能比较出哪一队的身高更高,也能看出这一队的身高整体水平。所以 求平均身高比较可行。‎ ‎3.让学生独立做,先求红队的平均身高。‎ ‎4.学生交流:‎ ‎(1)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60+156+172+……+158=3476(CM)‎ ‎ 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2)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45×2+151×3+156×4+……+172×1=3476(CM)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5.比较上述两种方法的异同,深化认识。‎ ‎-教师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三、自主练习,应用方法 ‎1.出示四年级六个班学生捐书情况的统计图。‎ 教师提问:从图中大家都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你能求下列各题的平均数吗 ? 如果能,只列式不计算,但请估计答案合理范围。如果不能,什么理由 ? ‎ ‎(1)甲乙两个小组,甲组平均每人 9 岁,乙组平均每人 11 岁,那么这两个小组的学生平均每人几岁 ?‎ ‎(2)小燕子用 8 天时间读完一本书。他前 2 天每天读 26 页,后 6 天每天读 40 页,小燕子平均每天读几页 ? ‎ 四、总结全课,整理方法 教学 反思 ‎2012-2013(二)‎ ‎2013-2014(二)‎ ‎2014-2015(二)‎ 沙子口小学备课案 周次:‎ 课题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 课时 ‎2‎ 课型 练习课 教材分析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教练在动脑筋分析两队身高的情境。手边的资料提供了红、蓝两队队员的身高数据。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的问题,引入对较复杂平均数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 能力目标: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在统计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 重点难点 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学法指导 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2012-2013(二)‎ ‎2013-2014(二)‎ ‎2014-2015(二)‎ 一、创设情境,回顾梳理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做这方面的练习。‎ ‎1.出示某自然博物馆“五一”黄金周7天参观人数统计表学生读题 从图中大家都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 全班交流 ‎(1)  400+450+400+350+350+350+150=2450(人)2450÷7=350(人)‎ ‎(2) 400×2+350×3+450+150=2450(人)2450÷7=350(人)‎ 发现第2种算法占绝大多数。‎ 谈一谈这样算有什么优势。‎ ‎2.出示海河公司去年的奖金发放情况统计表(课本100页第二题)‎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 提取有价值数学问题:去年的平均奖金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 全班交流 ‎(1)20000+15000×2+9000×6+5000×11=159000(元)‎ ‎159000÷(1+2+6+11)=7950(元)‎ ‎(2)(20000+15000+9000+5000)÷4=12250(元)‎ 重点研究第2种算法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明确:总奖金数÷总人数=平均奖金 二、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1. 现在有这样一件事情,五年级的同学要搞联欢活动,想买巧克力30元/每千克和水果糖20元/每千克这两种糖共 ‎5 千克。先问一下,我们班比较喜欢吃巧克力的举举手。 ( 较多 ) 喜欢吃水果糖的呢 ? ( 少一些 ) 现在请你们四人一组商量一下:参考在我们班刚做的初步调查,如果把这个买糖的任务交给你们小组的话,你们会怎样来买呢 ?‎ ‎2.小组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买巧克力 ‎4 千克,水果糖 ‎1 千克。(2)买巧克力 ‎3 千克,水果糖 ‎2 千克。‎ ‎3.算一算。(求第1种情况)‎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4×30+1×20) ÷ (1+4) (2)(4×30+20) ÷ 2‎ ‎4.辨一辨,哪种列式正确,为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第二种对的。因为有两种糖,所以要除以2。‎ ‎(2)第一种对的。巧克力是 ‎4 千克,水果搪是 ‎1千克,加起来是 ‎5 千克,前面的总元数是 ‎5 千克的总元数,不是每千克的总元数,所以应该除以 5 ,不能除以 2 。‎ 三、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学校各班患近视眼的情况,计算一下平均每班有多少人患近视眼。渗透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教育。‎ 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今天回去后请你做有心人,收集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板书:‎ 统计—— 求平均数 ‎ ‎ ‎ 教学 ‎2012-2013(二)‎ ‎2013-2014(二)‎ ‎2014-2015(二)‎ 反思 沙子口小学备课案 周次:‎ 课题 复式分段统计表 课时 ‎3‎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篮球队员正在测试纵跳高度的情境。小教练面度红蓝两队队员纵跳高度资料,正在分析弹跳力情况。拟通过引导学生提出解决哪个队的弹跳力好的问题,引入对复式统计表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学会复式分段方法并能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作出分析与判断。‎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探索活动中,体会复式分段统计在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时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现实统计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结合具体实例学会复式分段方法并能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作出分析与判断。‎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学法指导 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2012-2013(二)‎ ‎2013-2014(二)‎ ‎2014-2015(二)‎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连续剧《灌篮高手》吗?要想打好篮球,对人的身体素质有哪些要求?(出示情境图)教练员为了对红蓝两个篮球队队员的各项情况做进一步的分析进行了哪个项目的测试?老师把两个队队员的纵跳成绩带来了,(出示红蓝队员纵跳高度成绩)请看大屏幕。看了这个表,你知道了什么?‎ ‎2.提出问题 谈话:你觉得他们的成绩怎么样?想不想知道哪个队的弹跳力好呢?用什么办法才能比较出哪个队的成绩好呢? ‎ ‎(生各抒己见,会用两个队的总成绩或平均成绩比较出哪个队的成绩好,师予以肯定。)‎ 二.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 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总成绩和平均成绩都能比较出两个队的总体弹跳水平,如果想要知道两个队队员弹跳力的具体差异,又怎么办呢?‎ ‎2.尝试整理,小组交流 为了便于大家的整理,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表格(单式 复式 复式分段)请同学们小组商量一下,选择一种统计表将各队的成绩整理一下。‎ ‎(生整理,师巡视)‎ ‎3.班内交流,体会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每个小组交流的意见,优化方法,逐步统一到复式分段统计表上来。‎ ‎4.解决问题,解释结果 刚才同学们发现,从这个统计表中能比较容易地看出两个队的弹跳水平,那么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统计表是怎样进行统计的?从复式分段统计表中,你认为哪个队的弹跳力好?为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析结果)‎ 小结:我们通常把这种统计的方法称为复式分段统计,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 三、自主练习,应用方法 自主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1.学生两人合作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2.班内交流统计结果 ‎3.进一步体会分段统计的作用 从统计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全课,整理方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都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的?‎ 板书:‎ 复式分段统计表 教学 反思 ‎2012-2013(二)‎ ‎2013-2014(二)‎ ‎2014-2015(二)‎ 沙子口小学备课案 周次:‎ 课题 复式分段统计表 课时 ‎4‎ 课型 练习课 教材分析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篮球队员正在测试纵跳高度的情境。小教练面度红蓝两队队员纵跳高度资料,正在分析弹跳力情况。拟通过引导学生提出解决哪个队的弹跳力好的问题,引入对复式统计表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学会复式分段方法并能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作出分析与判断。‎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探索活动中,体会复式分段统计在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时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现实统计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新 课 标 第 一 网 重点难点 结合具体实例学会复式分段方法并能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作出分析与判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学法指导 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2012-2013(二)‎ ‎2013-2014(二)‎ ‎2014-2015(二)‎ 一、创设情境,回顾梳理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复式分段统计表的哪些知识?‎ ‎2.如何制作一个复式分段统计表?‎ 二、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实验小学准备为鼓号队购买服装,下面是他们的身高记录。(单位厘米)‎ ‎136  134  124  132  127  130  127  128  130  144‎ ‎126  133  126  135  141  147  141  134  138  137‎ 对上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填写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 ‎1.哪个身高段的人最多?2.鼓号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2.自主练习第3题 ‎(1)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2)班内交流统计结果 身 高(厘 米)‎ 合 计 ‎120~129‎ ‎130~139‎ ‎140~149‎ 人   数 ‎ ‎ ‎ ‎ ‎ ‎ ‎ ‎ ‎(3)从统计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3.统计 四(1)班第五单元测试成绩统计表 分   数 ‎90~100‎ ‎80~89‎ ‎70~79‎ ‎60~69‎ ‎50~59‎ ‎50以下 人   数 ‎21‎ ‎12‎ ‎3‎ ‎2‎ ‎1‎ ‎1‎ 四(2)班第五单元测试成绩统计表 分   数 ‎90~100‎ ‎80~89‎ ‎70~79‎ ‎60~69‎ ‎50~59‎ ‎50以下 人   数 ‎18‎ ‎15‎ ‎5‎ ‎1‎ ‎1‎ ‎0‎ 将上面的两个表合并成一 ‎(1) 独立完成(2) 谈话:你能分析一下这两个班的成绩吗?‎ ‎4.四年级1班同学古诗考试成绩如下:(单位 首)‎ 男同学背诵情况                         女同学背诵情况   ‎ ‎51  23  72  100  96                    35  62  78  58  71‎ ‎12  33  42  58   56                    61  59  45  68  100‎ ‎48  21  48  53   64                    90  82  75  63  84‎ 五  级:   100~119首 四  级:   80~99 首 三  级:   60~79 首 二  级:   40~59 首 一  级:   20~39 首 不达标:   20首以下 三、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认为自己有什么提高?弄清了什么问题 教学 反思 ‎2012-2013(二)‎ ‎2013-2014(二)‎ ‎2014-2015(二)‎ 沙子口小学备课案 周次:‎ 课题 我学会了吗? ‎ 课时 ‎5‎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我学会了吗栏目是利用复式分段统计表分析一个学习一、二年级教师普通话水平的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运用平均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复习与整理的方法和策略。‎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运用平均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X k B 1 . c o m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学法指导 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2012-2013(二)‎ ‎2013-2014(二)‎ ‎2014-2015(二)‎ 一、创设情境,回顾梳理 昨天晚上,大家做完作业,是谁给你整理书包的呢?老师想要知道大家为什么需要整理书包,是用什么方法整理的呢?‎ 我们所学的知识也是需要整理的,经过整理的知识会给我们以后的学习带来不少方便呢!今天,我们就对统计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板书课堂)‎ 二、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请你在书本的99至107页找一找,看有哪些知识是需要我们复习和整理的。‎ ‎1.分类整理 ‎(1)学生举例求平均数的习题和复习分段的习题 ‎(2)同桌或四人小组合作、分类思考:根据什么标准分类?‎ ‎(3)小组汇报,复习相关知识 ‎2.整理计算方法 ‎3.小结:在复习整理过程中,大家先找出了需要复习的内容,再通 过分类整理的方法进行了整理和复习,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4.在一个鱼塘里选择5个不同的地方,分别测得水深是200厘米、180厘米、250厘米、, 150厘米和220厘米,求这个鱼塘的平均水深。‎ ‎5.今天来听课的有40位同学,你能算出平均年龄吗?‎ ‎ 岁   数 ‎    9岁 ‎    10岁 ‎     11岁 人   数 ‎    3人 ‎      人 ‎ ‎     3人 ‎6.我学会了吗?‎ ‎(1).学生先求出每位教师的平均分 ‎(2)并将成绩整理填在复式分段统计表中 ‎(3)分析一、二年级教师本次测试的成绩 三、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1.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 反思 ‎2012-2013(二)‎ ‎2013-2014(二)‎ ‎2014-2015(二)‎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