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作文)汇总PPT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作文)汇总PPT课件

ID:929763

大小:861 KB

页数:93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作文)汇总 有关发愤图强的成语有:奋发图强、励精图治有关团结一心的成语有:同仇敌忾、众志成墙有关勇敢顽强的成语有: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大义凛然 同仇敌忾抱着无比的仇恨和愤怒共同一致地对付敌人。遇到危险毫不畏惧。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勇敢地一直向前。 励精图治努力振奋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像坚固的城堡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就无比强大。舍生取义为维护正义事业牺牲生命。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一次又一次继续努力,坚持不懈。接,交战。再接再厉 口语交际 演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A.围绕一个主题B.抓准几个方面C.列举有力事例D.组织通顺语言E.表达有声有色 交流平台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想一想你对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有了哪些了解?2.你认为要振兴中华应从哪做起?列一个简单提纲.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习作 什么是读后感?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如何才能写好读后感?1.“读”是基础,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验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2.“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3.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 自由阅读范文父爱如山──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边读边思考:从这篇读后感中你体会到了写读后感的哪些方法? 父爱如山——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彼岸,是爱的动力,是爱的决心,是爱的毅力,是爱的自信,才使我到达彼岸,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高尚的,爱是崇高的!自从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才真正了解到父爱的无私、伟大。文章记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不顾各种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在人们认为几乎不存在希望的情况下,执著地从瓦砾堆中营救儿子的动人事迹。 没有这种无私而伟大的父爱,谁也不可能坚持这样长时间的,在希望渺茫而危机四伏的情况下进行挖掘,儿子也许便因为人们的放弃而葬身于瓦砾堆中。我读后心潮澎湃。这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儿子为了救同学,让他们先脱离危险。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如果这位父亲仅是来到这片废墟绝望的大喊“我的儿子!”那他的儿子和14个同学就只有长眠于地下了;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 样,成千上万的孩子或许就能得救。也许,我们的爸爸平常对我们的关爱不像妈妈那样无微不至,但我们仍然能时时感到父爱的温暖。记得有一次,语文老师对我们说,班里要进行古诗背诵比赛,让我们把背过的诗打印。其他人都不屑一顾,我却牢记在心,一回到家,就急忙告诉了爸爸,爸爸一听,立刻给我忙活起来。晚上,我甜蜜的进入了梦乡,可谁知爸爸努力抵抗着“睡魔”的干扰,依然给我打印着,生怕我完不成老师交给的任务。第二天,我一起床,发现爸爸的眼睛变成了“熊猫眼”,妈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我,我感动极了。 还记得我小时候,只知道让大人给我买自己心爱的玩具、零食,而不顾大人的重重困难,大人们有时也无可奈何,只好给我买。自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绝不会在像小时候那样做了。也许,爸爸的爱不是生病时的陪伴和呵护;不是考试前的千叮咛万嘱咐;不是睡觉时给我们盖被子的身影。但是,父爱,同样是伟大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父爱的深厚。 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⑴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读后感的“感”,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上来发表议论。 ⑵联系实际,情感真实:读了一篇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和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这才激发了“感”。所以,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忌说假话、空话、套话。 ⑶叙议结合,以“感”为主: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对自己教育最大、体会最深的章节、句段或人物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等,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想。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⑷一般来说,读后感的题目是“读《××》有感”或“《××》读后感”,当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自己最深的感受拟一个醒目、新颖的正标题,下面再写上副标题。如:愤怒与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感读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心中不由一怔,顿生感慨。文章大致讲了“我”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认为精彩极了,父亲却认为糟糕透了。两人争吵起来。在这两种不断的极端断言中,“我”健康成长,最后登上了文学的殿堂。在生活中,不少人只会接受赞美和夸奖,讨厌警示、批评。不错,赞美是人人都爱的,它会令人有种自豪感、成就感。但是,接受过多赞美的人,往往听不进忠言,会骄傲自满,一意孤行,自认为不可一世。这种成就了一点就飘飘然的人,最终会失败。 而过多地接受责备,也不好。受责备过多的人,他们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事事优柔寡断,不敢尝试,生怕自己不行,会把事情做砸。离成功就算只有一步之遥,他们不会昂首向上,而是再三怀疑自己,思量着自己是要还是不要,然后在思量中坐等机会消失。若文中的作者写出的每篇文章他父母都说“糟糕透了”,那他还能继续写作吗?他还能成功吗?所以,赞美和批评都必须有,形成互补,良性循环。我们不能嫌弃批评,也不能依赖赞扬。虽然批评会让你沮丧,但忠言逆耳,你会发现有时也很有用;虽然赞美会让你开心,坚定信心,但太多的赞美会让人安于现状止步不前。很好地接受批评和赞美吧!这样,成功就离我们更近了。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趣;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前进。 病因 概说一、病因的涵义二、病因学说涵义三、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沿革四、中医病因学的特点五、病因分类 一、病因的涵义:病因是指能影响和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状态,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 二、病因学说涵义研究和阐释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一门学说。“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 三、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沿革《周礼·天官》说:“夫天之寒暑,阴阳风雨晦明,既足以伤形;而人之喜怒阴阳,运于营卫之间交通则和,有余不中则病”。 1、秦国名医医和提出了“六气致病说”。(1)最早提出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病因概念。(2)提出“淫生六疾”的病理观阴淫寒疾:阴寒太过,易致寒疾。阳淫热疾:阳热太过,易致热病。风淫末疾:风气太过,可致四肢疾病。雨淫腹疾:雨湿太过,易致肠胃病。晦淫惑疾:就寝过晚,易致心神惑乱病。明淫心疾:白天思虑过度,可致心劳疲惫疾病。 2《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分类风、雨、寒、暑—易侵袭人体外部肌表病始于表—属阳邪饮食居处—易伤人体内在脏腑阴阳喜怒病始于里——属阴邪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张仲景曰:千般疢(chèn)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问诊求因和辨证求因水湿内停停肺 痰浊阻肺脏腑功能失调     痰饮,痰饮(果)(因)阻中焦痰湿困脾血行不畅    阻滞血行气虚或气滞     瘀血,瘀血出血或血瘀(果)(因) 外感病因所谓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口鼻、肌表侵入人体而引发疾病的一类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六淫、疫疠。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又称“六邪”。淫:浸淫,侵害过度之意。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或两者同时受邪,都是从外感受,故又称“外感六淫”。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六淫致病与季节气候有关。如春季多温病,夏季多暑(热)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居处地区及环境有关。如久居潮湿地区易感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易患燥热之病。4.单一性和兼挟性:六淫之邪既可单一伤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相互兼挟侵犯人体致病。如感冒、痹证等。5.转化性:六淫之邪侵犯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如可随人体的体质不同,病证性质发生转化。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邪风为春季之主气,风邪是外感病因中致病广泛,较为重要的致病因素。(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致病特点:易袭阳位:多见上部、阳经、肺系症状。皮毛开泄:可见汗出、恶风等。 病位游移无定处;发病急,变化快,症状变化多端,病情变化迅速莫测。如《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极为广泛,为外感病的先导,其它五邪多依附风侵犯人体致病,表现为风寒、风暑、风湿、风燥、风火(热)等兼挟证的特点。 风性主动。A.性质:风邪具有动摇不定的性质B.致病特点:多见动摇不定症状,如抽搐、眩晕、口眼斜、半身不遂等。 2.寒邪寒为冬季之主气,寒邪致病可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浅深不同有伤寒与中寒之别: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出现恶寒发热,流清涕。中寒——寒邪直中脏腑,伤及脏腑阳气。出现形寒,肢冷。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阴胜则寒”。A、性质易伤阳气:“阴胜则阳病”。B、致病特点:局部或全身的寒象:恶寒、肢冷其分泌物,排泄物澄沏清冷:清涕稀便 C、临床常见:伤卫阳寒邪袭表恶寒、流清涕、头身疼痛。伤脾阳寒邪直中肠胃脘腹冷痛、呕吐清水。伤心肾之阳寒邪直中少阴形寒踡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 (2)寒性凝滞主痛A.性质:寒为阴邪,具有凝结阻滞不通的特性。B.致病特点: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产生疼痛的症状。如寒邪客于经络关节——关节疼痛剧烈,又称“痛痹”。 (3)寒性收引临床常见:寒客血脉:脉紧。寒邪袭表:腠理闭塞——恶寒、发热、无汗寒客经络关节:四肢拘急,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3.暑邪暑为夏季之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独见于夏季。暑邪致病,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A.暑乃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故具有炎热的性质B.致病特点:多为实热证。常见高热、面红、目赤、烦渴、脉洪大等症状。(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A.性质:暑为阳邪,有上升,发散的性质。B.致病特点:易上犯头目,扰乱心神。腠理开泄而汗出,伤津耗气。 (3)暑多挟湿:夏季气候炎热,天暑下迫,地湿上蒸,又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暑热湿气弥漫,故暑多挟湿邪侵犯人体,形成暑湿夹杂证——身热不扬,四肢困倦,胸闷呕恶,不思饮食,大便溏泄不爽,舌苔黄腻。“凡治暑者,不兼治其湿,乃医之过也” 4.湿邪湿为长夏主气,夏秋之交,雨水较多,湿热熏蒸,气候潮湿,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之时。(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A.性质:湿性类水,乃水气所化,故湿为阴邪。B.致病特点:湿为有形之邪,易于留滞,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尤易损伤脾阳。 (2)湿性重浊A.性质:重:沉重、重着之意;浊:秽浊、垢腻B.致病特点:多有头身困重、肢节酸楚、沉重难举;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湿邪在上——面垢,眵(chī)多。湿浊下注——小便浑浊不清,大便下痢粘,液脓血,妇女带下。湿邪浸淫肌肤——湿疹,疮疡脓水秽浊。 (3)湿性粘滞A.性质:湿邪具有粘腻,滞着不畅之性B.致病特点:症状粘滞不爽——小便滞涩不利,大便粘腻滞涩不畅。病程的缠绵性——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A.性质:趋下,因湿性类水,水性就下,故湿邪具有趋下的特性。B.致病特点: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见人体下部症状。如浮肿多以下肢为甚,淋浊带下。 5.燥邪燥为秋季之主气,秋天气候干燥、收敛、肃杀。燥邪致病有二种:温燥: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热相合侵犯人体,热象明显。凉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与寒凉相合侵犯人体,寒象明显。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A.性质:燥邪具有干燥、滞涩、不滑润的性质。B.致病特点:最易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症状:口干唇燥、鼻咽干燥、两目干涩皮肤干燥皲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干少津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燥邪伤人,常自口鼻肌肤而入;燥为秋金主气,肺与金相应,故燥易伤肺。致病特点:燥邪犯肺,肺阴受损,肺失清肃,出现干咳少痰,胶痰难咯,甚则痰中带血,喘息胸痛。 6.火(热)邪四季均可见火热之病。皆因阳胜所致故常火热混称。故常统称为温热之邪,火热之邪。致病表现:热邪致病多表现全身热象,如:心火上炎,口舌生疮。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1)性质:火热之邪由阳胜所致,具有灼、炎热、升腾之性。临床常见一派阳胜则热的临床症状:高热、烦躁、面赤、脉洪数、舌红苔黄等。 (2)致病特点:A.症状多见于人体上部:头痛、面红目赤、咽喉红肿疼痛,口舌糜烂。B.易扰乱心神:心烦、甚至神昏、谵语、狂躁。 2、火(热)易伤津耗气:(1)伤津:常见汗出口渴喜饮咽干唇焦,尿短赤,舌红绛少苔等。(2)耗气:体倦乏力,少气(轻)热盛耗气,全身机能衰退等。 3、火(热)易生风动血(1)热极生风:火热之邪耗灼阴津,使筋脉失养,阳升无制,亢而动风(肢体异常运动)——高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角弓反张,颈项强直。(2)动血:火热之邪侵入血分,可见面红目赤,脉数;甚则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而吐血、咯血、便血、尿血,发斑。 4、易致肿疡火热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肿疡: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痈肿疮疡的总称。具有红、肿、热、痛的特点。《医宗金鉴》曰:“痈疽原是火毒生。” 疫疠(瘟疫)涵义:疫疠是指具有强烈致病性、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感病邪。在中医文献中还有“疫气”、“疠气”、“戾气”、“乖戾之气”“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致病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dǔ)。《瘟疫论》:“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诸病源候论》:“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王叔和:“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一家”。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主要指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包括七情、饮食、劳逸。 一、七情内伤基本概念:指人的喜、恕、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致病的特点:1.接伤及内脏:以心、肝、脾三脏多见(1)喜伤心:心神不宁、神不守舍——精神涣散、心跳神荡、心悸、失眠、健忘、甚则精神失常(2)怒伤肝:肝失疏泄——胁肋胀痛、急躁易怒、头痛头胀、善太息、月经不调、痛经、癥积、甚则吐血、晕厥。(3)忧伤脾: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脘腹胀痛、纳呆便溏。(4)悲伤肺:(5)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1)怒则气上(2)喜则气缓(3)悲则气消(4)恐则气下(5)惊则气乱(6)思则气结 二、饮食失宜饮食失宜,是内伤病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又称饮食内伤。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 (一)饮食不节:1.过饥:不能按时进食、或长期饥饿、摄食不足。伤胃:胃脘嘈杂,疼痛、泛吐酸水。伤精、气血津液:化生不足:营养不良伤正气:抗病力弱、易感邪气而发病 2.过饱:暴饮暴食,摄食过量。(1)饮食停滞——脾胃损伤——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厌食、呕吐、腹泻。(2)食滞日久,郁而化热,聚湿生痰——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脘腹胀满、手足心热、心烦易怒、发结如穗)。(3)经常饮食过量——气血流通受阻、筋脉郁滞——痔疮、痢疾。 2.饮食不洁:(1)引起胃肠道疾病:脘腹疼痛、呕吐、腹泻、下痢脓血。(2)肠道寄生虫病:腹痛、面黄饥疲、嗜食异物。(3)食物中毒——剧烈腹痛、呕吐、腹泻、甚则昏迷死亡。 3.饮食偏嗜(1)偏嗜:A.偏寒: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常见腹痛、腹泻、呕吐清水、手足不温。B.偏热:胃肠积热、化燥伤,常见口渴、口臭、便秘、嘈杂易饥、消瘦、下血。C.过食肥甘厚味:生痰化热,常见眩晕、胸痹、痈疡、昏厥。 三、劳逸失当(一)过劳:过度劳累。《素问》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二)过逸:1.形体过逸:气血运行不畅,使心脾功能减弱,日久体虚衰弱,精神不振、食少乏力,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汗出,或继发他病。2.思维过逸:长期懒于动脑思考,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精神萎靡,脏腑功能失调百病丛生。 病理性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病因。又称继发性病因。主要包括痰饮、瘀血、结石三大类。 一、痰饮:1.痰饮的含义: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其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合称“痰饮”。痰——稠浊。饮——清稀 2.性质痰得阳气煎熬灼液而成——痰(热)饮得阴气凝聚而成——饮(寒) 3.所致病位:(1)痰:广泛,可随气升降流行,游溢全身,内而脏腑,外达筋骨皮肉。(2)饮:局部,常局限机体某一部位,多停留于胸胁、胃肠、肌肤。 痰饮的分类:1.有形之痰饮: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的实质性的痰浊和水饮。2无形之痰饮:指一类特殊的病理变化,不见其形只见其症,如头晕目眩、心悸、呕吐、神昏癫狂、肿块、苔腻、脉滑等,用治痰饮的方法治疗有效,因其无实质性的痰饮可见。 痰饮的致病特点:1.痰阻经脉,影响气血运行:肢体麻木、半身不遂。2.停滞脏腑影响脏腑气机:阻于肺:胸闷、咳嗽、喘促。困于脾:腹胀满、恶心呕吐、便溏。扰于心:心悸、胸闷、神昏、癫狂。 常见的痰饮病证1、常见痰证:(1)痰浊阻肺: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粘稠,苔腻,脉滑。(2)痰浊阻心,痰迷心窍:神识痴呆,表情淡漠,语言错乱,若痰火扰心则精神失常,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则发狂。(3)痰浊阻胃:恶心,呕吐,呃逆,胃脘胀满等。 2、常见饮证:(1)痰饮:饮停肠胃——脘胀痛、肠鸣漉漉有声、呕吐清水痰涎。(2)悬饮:饮停胸胁——胸胁胀满、咳嗽引胁作痛。(3)溢饮:饮溢肌肤——水肿,身重疼痛、无汗、尿少。(4)支饮:饮停胸膈——胸闷、咳喘不得平卧、其形如肿。 二、瘀血血液运行不畅,阻滞脏腑经脉之中;或血液停滞,离经之血积于体内,未能消散。均称“瘀血”。 瘀血形成:1.病因:外邪入侵、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导致气血功能失调。此外,各种内外伤,使血离经脉,积于体内,末能及时消散而成瘀血。2、病机:气虚、气滞、血热、血寒。此外:“久病从瘀”、“老年多瘀”《医林改错》:“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血行无力——阻滞于内致瘀气虚统摄无权,血溢脉外,未能消散气滞血行受阻——血瘀---瘀血外感寒邪血寒血行不利、凝聚成瘀阳虚内寒灼伤阴津,血热:热入营血,血热搏结血液粘滞;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瘀血的致病特点瘀阻在心:心悸、胸前憋闷疼痛、唇舌青紫,神志不清、发狂。瘀阻在肺:胸痛、咳血暗红或夹血块。瘀阻肝脾:两胁肿块、疼痛拒按瘀阻肠胃:脘腹疼痛、呕血、柏油样大便。瘀阻胞宫:小腹疼痛、月经不调、红色紫暗有块、或闭经、或崩漏。瘀阻四肢:局部冰冷、皮色暗红或青紫、坏死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