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陈与义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陈与义教案

ID:922608

大小:149.5 KB

页数:129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陈与义教案登岳阳楼.教案doc  《登岳阳楼》教案  青河线中学语文组王末  [目的要求]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  型]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陈与义教案登岳阳楼.教案doc  《登岳阳楼》教案  青河线中学语文组王末  [目的要求]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  型]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陈与义教案登岳阳楼.教案doc  《登岳阳楼》教案  青河线中学语文组王末  [目的要求]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  型]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陈与义教案登岳阳楼.教案doc  《登岳阳楼》教案  青河线中学语文组王末  [目的要求]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  型]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陈与义教案登岳阳楼.教案doc  《登岳阳楼》教案  青河线中学语文组王末  [目的要求]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  型]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陈与义教案登岳阳楼.教案doc  《登岳阳楼》教案  青河线中学语文组王末  [目的要求]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  型]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陈与义教案登岳阳楼.教案doc  《登岳阳楼》教案  青河线中学语文组王末  [目的要求]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  型]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陈与义教案登岳阳楼.教案doc  《登岳阳楼》教案  青河线中学语文组王末  [目的要求]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  型]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陈与义教案登岳阳楼.教案doc  《登岳阳楼》教案  青河线中学语文组王末  [目的要求]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  型]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陈与义教案登岳阳楼.教案doc  《登岳阳楼》教案  青河线中学语文组王末  [目的要求]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  型]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陈与义教案登岳阳楼.教案doc  《登岳阳楼》教案  青河线中学语文组王末  [目的要求]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  型]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陈与义教案登岳阳楼.教案doc  《登岳阳楼》教案  青河线中学语文组王末  [目的要求]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  型]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陈与义教案登岳阳楼.教案doc  《登岳阳楼》教案  青河线中学语文组王末  [目的要求]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  型]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陈与义教案登岳阳楼.教案doc  《登岳阳楼》教案  青河线中学语文组王末  [目的要求]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  型]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陈与义教案登岳阳楼.教案doc  《登岳阳楼》教案  青河线中学语文组王末  [目的要求]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  型]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陈与义教案登岳阳楼.教案doc  《登岳阳楼》教案  青河线中学语文组王末  [目的要求]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  型]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陈与义教案登岳阳楼.教案doc  《登岳阳楼》教案  青河线中学语文组王末  [目的要求]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  型]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质疑、探究法  [教  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范仲淹登临此楼时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杜甫登临此楼时能抒发怎样的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杜甫的那首描写岳阳楼的诗歌《登岳阳楼》。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唐代宗大历三年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三、诵读,整体感知  同学们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尽量的读出节奏。  以上的诵读是为了更好的把握情感,诗言情,诗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承载这是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看书,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  大家通过两遍的诵读,相信大家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了解,要进一步赏析本诗需要大家结合诗句.“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一般的律诗都是先写景后抒情,大家看这首诗是否也是这样?我们置身诗境来赏析这首诗,我们先来看首联。  四、质疑、探究  1首联,颔联,颈联中用到了哪些意象?  洞庭湖,岳阳楼      吴楚,乾坤日月  孤舟  2这些意象分别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明确:  板书:洞庭湖,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3首联,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明确:  4颔联简要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读这两句诗脑子中浮现的话画面?这一句话中,哪两个字用的好?  明确:  5接下来我们看颈联部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一句秒在哪里?  明确:   6“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你怎么理解?  明确:  小结的归纳:通过对本首诗的赏析,通过把握字词句篇,相信同学们已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希望同学们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多读多练,提高诗歌的鉴赏的能力。  五请同学们再次齐读一遍课文。  再找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自由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  六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  杜甫  壮景          哀情  辽阔雄伟  开阔博大        念家忧国的情思  孤单漂泊登岳阳楼记教案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在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深切感情。  3、当堂背诵诗歌。  4、培养学生喜欢读诗的习惯,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读准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读,才能感受诗歌的美。那现在就让我们赶紧去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2、请一个学生朗读。【读准字音:旌,徙】  3、齐读诗歌。  4、明确诗歌节奏。【读准字音只是诵读的前提。朗读诗歌,还需注意节奏。尤其是律诗。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划分。】  5、学生根据PPT的节奏划分自由朗读。  6、学生齐读,要求读出停顿。  三、读懂诗歌  1、解释关键词:帘旌、徙倚、凭危、吊古  2、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大致了解诗歌意思。  3、PPT显示诗歌大意,学生齐读  四、读透诗歌  1、找诗眼。  【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悲  2、“悲”在何处?  【即为诗眼,必定穿透于诗歌的每一个角度,处处渗透着这“悲”,那么就请同学们找找哪些地方能体现这“悲”?】  【品析诗句,朗读相辅,明确重读字】  概括:景悲——己悲——国悲  3、圈点出品析得出的重读字,结合停顿,明确诗歌感情基调,配乐朗读诗歌。  【只要我们将诗歌的重音和节奏准确地读出来,那么诗歌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五、挑战自我  当堂背诵诗歌《登岳阳楼》  六、诗歌总结  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希望正处于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诗般年华的同学们,能通过诗歌,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情趣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板书:登岳阳楼陈与义  景悲  悲己悲 国悲登岳阳楼教学案  教学案设计  登岳阳楼  杜甫  教师:李小媛  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学习目标1.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熟读成诵,在吟诵中领悟诗歌意境;掌握本诗中的写作手法。主要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品读、鉴赏诗歌  B、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了三种人,一种是面临“霪雨霏霏,连月不开”之景,则“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一种是面临“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景,则“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一种是“异二者之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者;那么杜甫是属于其中的哪一种人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比较鉴赏《岳阳楼记》与》登岳阳楼》,体会两位作者思想情感的异同。  C、杜甫忧国忧民诗歌回顾复习国破山河在,_____。感时花溅泪,______。诗歌复习,巩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__________。2、问题二:作者有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那么在这首诗中,作者的这些情感,是什么激发的呢?A、触景生情。分析前两联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提示:从对景物;动词的理解着手。对比鉴赏: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B、探讨:《登岳阳楼》中的广阔之景,与作者所抒发的情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景:广阔浩淼,气势磅礴,汹涌澎湃,令人心胸激荡。作者身处广阔河山之中,面临壮丽之景,更觉自身渺小:“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想到昔日年轻之时,就曾仰慕洞庭湖的大好河山。可如今已到暮年,才终于登上了岳阳楼,看到了洞庭湖。而此时的作者,早已不复当年神勇,他一身伤病,怀才不遇,只有一叶孤舟相伴,遂发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感慨。上面写得极开阔雄伟,这里写得极黯淡孤寂,前后对比,愈衬托出自已的痛苦之情。可他心怀天下,不拘泥于个人得失,他的心胸就像这洞庭湖水一样,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胸怀宽广如洞庭,形单影只若孤舟”,就是杜甫的写照。  忧国忧民情怀。  【导入】孔子曰:“君子登  高必赋”。登高作赋,历来是中国文人志士,迁诗词引入。回客骚人的创作传统,并因此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比如王之涣的《登顾所学诗歌,一、引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高》等,这些诗歌或巩固记忆,加入新课抒豪情,或发幽愤,无一不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 深对本诗的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看一下作者在这一首诗中抒发是怎样的情感。理解。1、齐读,疏解以下字词二、初坼乾坤戎马读,整轩涕泗体感知2、教师范读,体会情感3、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在不断的诵读中,体会诗歌内涵。  指导学生分析景物特点。间接抒情手法。  1、问题一:通过诵读,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信息?诗人的信息集中在后两联:老、病、孤、心情沉痛……A、作者何以有这样的感慨呢?背景介绍: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后的触景感怀之作。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只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  整体感知诗歌,寻找关键信息。直接抒情手法。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是本诗的难点,通过教师引导,同学们置身诗境,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抱负,想象置身于洞庭湖广袤之景中,作者会有怎样的所思所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教学案设计  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与杜甫的《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四、拓展延伸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练习,从诗歌境界和诗歌风格两方面比较李白和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登岳阳楼》一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无边无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岳阳楼》一诗中,表现诗人飘泊不定的生活,抒发诗人背井离乡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岳阳楼》一诗中,写诗人在岳阳楼上远眺,想到兵  荒马乱,不禁潸然泪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这段文字中,有两句话有语病,请找出来并进行修改。①“安史之乱”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界标。②当时,诗人杜甫以积极入世精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即使在大局极端危急的情况下,也从来没有失去信心。③在我国的诗坛上,杜甫的教育作用、美感作用和认识作用都不是别人难以企及的。④这就是后人将其人尊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为诗史的理由。4、仿照下面的句子,以李白、 杜甫为描写主体,在横线处补写两句话,表现李对白、杜甫两位诗人写作风格的理解。读王维的“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可以品味到诗画一体;读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以体味到朦胧隐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杜甫的诗歌。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的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夸张和烘托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登岳阳楼》一诗是杜甫于大历三年冬,自公安到达岳阳后,登岳阳楼有感而作。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但主要还是有诗人的思想感情做基础②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湖景色交融成一体③由于杜甫爱国爱民的胸襟宽广④ 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⑤这与诗人一纵一收的笔法固然有关⑥历来为人称道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C.⑥⑤①③②④D.⑥①②③④⑤聚焦高考。结合本文的相关知识,练习高考题型。  五、课堂练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登岳阳楼教案2016  课  教学目标  题  登岳阳楼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3、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这首诗前两联以写景为主,而后两联以抒情为主。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触景感怀这一手法。  教学  重  点  教学教学  难方  点法  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诵读、质疑、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札 记  一、导入新课: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知道了这一名冠天下的岳阳楼,大家应该记得在范仲淹的文章里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样的句子,范仲淹这里所说的“前人”里就有一个杜甫,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杜甫的那首描写岳阳楼的诗歌《登岳阳楼》。  二、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三、学生齐读并背诵诗歌。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诗意理解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译文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五、质疑、探究  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渴望向往已久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今上:如愿以偿甚喜2、赏析“坼”“浮”二字。“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  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4、第五、六句写什么?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5、第七、八句写什么?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六、整体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首联以登楼能偿宿愿为喜。“昔闻”与“今上”构成流水对。“昔闻”指诗人青年时代,正值“开元盛世”,到处歌舞升平。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而诗人也到了暮年,历尽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颔联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势磅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了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10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壮阔相同而心情各异。颈联亲朋音信皆无,自己寄居一叶扁舟。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寄托着怀才不遇、漂泊天涯之感。政治生活坎坷,但他从未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曾想最终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都成泡影„„尾联凭栏遥望北方,忧国忧民。作者开阔的胸襟与颔联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上下衬托。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涕。  七、比较赏析:  将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分别与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 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  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  出仕的主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去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的不同.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八、课堂延伸  xx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第10小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九、作业布置  1.完成“探究•讨论”一。2.背诵并默写诗歌。  十、板书设计组长审批年月日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北京市奶子房中学教案  撰写教案人课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新授课  学科总课时  语文1  课题第1课时  《登岳阳楼》所教班级初二班  1.背诵默写,形成积累。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1.背诵默写,形成积累。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难点教学手段  1.背诵默写,形成积累。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多媒体。登岳阳楼陈与义由近景到远景: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对偶句: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对偶句,由空间转入时间: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语义双关: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  页  北京市奶子房中学教案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一、导入:以岳阳楼的图片导入新课。二、简介岳阳楼:岳阳楼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米。三、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 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四、写作背景:宋钦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五、本诗介绍: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  精心打造,郑重其事。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颔联尤为宏壮雄丽。六、读书,识记字音:旌jīng徙倚xǐyǐ七、解释词句: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青绿色)波无限悲。八、内容理解: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2.“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 写岳阳楼之所在。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3.“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写举目所见。“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4.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5.“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第  页  北京市奶子房中学教案  6.“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老木沧波”:是包裹诗人形象的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7.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九、根据提示填写诗句:1.由近景到远景,先介绍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后转入景物描写的句子是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2.运用对偶句,写出厚重的历史感和诗人的怅惘之情的句子是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3.运用对偶句,由空间转入时间  写出亡国之臣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4.语义双关,写出诗人顾影自怜的悲恨之情的句子是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十、留作业:背诵、默写。十一、课堂效果检测题:登岳阳楼作者是朝的。1.由近景到远景,先介绍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后转入景物描写的句子是,。2.运用对偶句,写出厚重的历史感和诗人的怅惘之情的句子是,。3.运用对偶句,由空间转入时间写出亡国之臣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4.语义双关,写出诗人顾影自怜的悲恨之情的句子是, 。  4.  第  页6.《登岳阳楼》教案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登岳阳楼》  课前预习:  1.有关岳阳楼或洞庭湖的诗词对联你知道那些呢?你最喜欢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你的理解。  2.对于杜甫你又了解多少呢?最喜欢他的哪些诗歌?收集有关杜甫及其诗歌的有关信息。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评价任务:  1.抓住重点诗句,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把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的意境,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2.你能背诵出哪些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唐代宗大历三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他又有何想、有何感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登岳阳楼》,感受诗人那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  二、 回顾作者,了解背景  1、提生展示收集到的关于杜甫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教师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湿症,右臂偏枯,左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伐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要求:注意听读,不出声。  注意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  揣摩情感,语气,注意句中的停顿处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提示:此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情也极深沉,要读的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饱含着作者 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极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心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处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请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把此诗译成白话文。  4.学生口头翻译后,教师投影诗歌翻译,引导学生比较。  参考译文:很早听说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四.赏析诗歌,品味意境  1.自主探究:  自由朗读诗歌回答问题: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夜浮——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2.小组合作探究:  “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赏析“坼”“浮”二字  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第五六句写什么?  第七八句些什么?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堂交流,回答后,教师引导归纳:  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今夕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坼”字,诗人写的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地区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他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渺。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且有天下的百姓。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转到自己身上。杜甫从760年开始,就度着“漂泊  大西南”的艰苦岁月,在现在已整整八年了。从四川经湖北到湖南,漂泊的生活使他和亲朋的书信来往完全断绝;加上一身多病,正如随处漂泊的孤舟一样,自己一路上只有以舟为生,如今看到这样开阔的天地,就不能徒然想起自己。天地是如此广阔,可是自己的处境却狭窄到这种地步,两相对比更为难堪。这是诗人此时的实际感受,所以上面写得极开阔,这里写得极黯淡,前后映衬,越显得两者矛盾。而诗人的无穷感慨,也就不难从这里看的出来。  写诗人凭窗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正是作者忧国忧民的体现。  五.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总结全诗  1.教师提问:全诗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通过哪些艺术技巧表现出来的?  2.学生分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主旨意境:这首诗写登楼时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伟的景象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伟大胸怀。全诗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无愧于千古名篇。  艺术技巧  A.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B.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C.用词精当,含义深刻  教师小结: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达相表里,故虽悲伤却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出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  六.比较借鉴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  2. 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那一个对你的触动更大?为什么?  七.拓展想象:描述诗人“涕泗流”时内心的活动。  参考:  他凝望洞庭的眼睛湿润了。他多年浪迹天涯,怀才不遇,饱尝尽世间冷暖。他失去过亲人,失去过家园,甚至差一点失去自己的国家。自己人生坎坷,现在又多病无医,连一个朋友也没有„„湿润的眼中流下的泪,是对人生的苦楚,是对命运的怨恨,是对亲人的眷恋,是对朋友的怀念。想自己空负经天纬地之才,却落得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眼见国土沦陷却回天乏术,不由得不痛上心头。山河破碎身如风飘之絮,身世浮沉恰若雨打之萍;天下之大却无容身之地,孤寂之苦却无可诉之人!  眼望关山只见雄关漫道,远眺长安唯睹战火硝烟。自己经历过的一幕幕惨剧又在眼前萦绕。新安道上抓丁差吏的凶狠,石壕村中夜半老妇的哀求,潼关城下筑城民工的辛苦;新婚诀别,垂老离家,无家贱子;千里饿殍,白骨现道,暴尸堆叠,哀鸿遍野„„老者无法想下去。人民受难,百姓遭殃,自己却无能为力。眼见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终结,自己又无法挽救,老者陷入深深的自责„„  老人凭栏失声,这哭声中包含着苦,包含着怨,包含着恨,包含着愁„„  八、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诗,之后小组间展开朗诵比赛。  九.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助学》学习测评部分.  板书设计:  赏洞庭——雄浑壮阔——写景  衬托  叙身世——飘零孤苦  登岳阳楼            抒情  忧国事——忧国伤时登岳阳楼教学案  教案22—23课时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此诗景物描写特点与诗人情感;  2、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过程:  一:岳阳楼简介与写作背景:  岳阳楼:  雄踞岳阳市西门城头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岳阳楼是什么时候建的,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它始建于唐,北宋年间重修和扩建。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整个建筑没有用一颗铁钉,一道横梁,这在祖国古典建筑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般。传说中,这里曾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鲁肃检阅大军的地方。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冬,杜甫从公安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划分全诗结构并概括全诗意境特点。  1、全诗结构:  引题——交代背景    写景——宽阔广大  个人境况——凄凉落寞  国事艰难——广阔胸襟  2、意境:宽阔宏伟  三、课中讨论、合作探究  1、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你是否同意?  不同意。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  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  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  2、赏析“坼”“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中的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两句诗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一“无”一“有”,曰“一”曰“孤”,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亲朋音讯阻绝,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漂泊!一无一有,曰一曰孤,感情色彩特别浓厚,练字遣词十分精确,准确刻画出已五十七岁﹑年老多病、飘零无依、晚景孤独凄凉的诗人形象,读后令人肝肠欲断。  5、思考:前四句与后五、六句在意境和感情上有什么变化?  意境——宽阔广大转为狭窄具体  感情——喜悦自豪转为凄凉落寞  6、思考:为何有这么巨大的变化?请从作者的胸襟和遭遇思考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转为人生坎坷,怀才不遇,年老多病,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前后遭遇形成对比,是形成变化的原因。  7、诗的尾联写道“凭轩涕泗流”,作者为什么要“涕泗流”,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尾联写自己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园,不仅涕泪交流。诗人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哭,这样的结尾使得全片境界更高,格调更高了。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忧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经的。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视诗人胸怀的广阔,决不因身世的漂泊就一起消沉。这就是“诗圣”的可敬佩之处吧!  四、小结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五、将此诗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对比,比较两诗的诗境与风格的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情感。李白此时遇赦,遇见如此美景,心情无比欢快。杜甫则是四处漂泊,忧国又思亲,自然流露出沉郁之感  2.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如: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学案22—23课时  登岳阳楼  学习目标: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此诗景物描写特点与诗人情感;  2、背诵默写全诗。  学习过程:  一:岳阳楼简介与写作背景:  岳阳楼:  雄踞岳阳市西门城头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岳阳楼是什么时候建的,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它始建于唐,北宋年间重修和扩建。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整个建筑没有用一颗铁钉,一道横梁,这在祖国古典建筑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般。传说中,这里曾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鲁肃检阅大军的地方。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冬,杜甫从公安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划分全诗结构并概括全诗意境特点。  三、课中讨论、合作探究  1、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你是否同意?  2、赏析“坼”“浮”二字。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中的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一“无”一“有”,曰“一”曰“孤”,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5、思考:前四句与后五、六句在意境和感情上有什么变化?  6、思考:为何有这么巨大的变化?请从作者的胸襟和遭遇思考  7、诗的尾联写道“凭轩涕泗流”,作者为什么要“涕泗流”,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小结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五、将此诗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对比,比较两诗的诗境与风格的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形成积累。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形成积累。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难点1.背诵默写,形成积累。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板书  设计登岳阳楼  陈与义  由近景到远景: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对偶句: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对偶句,由空间转入时间: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语义双关: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一、 导入:  以岳阳楼的图片导入新课。  二、简介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米。  三、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四、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  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五、本诗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 。颔联尤为宏壮雄丽。  六、读书,识记字音:旌jīng徙倚xǐyǐ  七、解释词句: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青绿色)波无限悲。  八、内容理解: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2.“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  写岳阳楼之所在。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  3.“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写举目所见。“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4.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5.“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6.““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  “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老木沧波”:是包裹诗人形象的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7.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九、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1.阳迟。  运用对偶句,  4.十、留作业:背诵、默写。  十一、课堂效果检测题:  登岳阳楼  作者是    朝的    。  1.由近景到远景,先介绍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后转入景物描写的  句子是      ,         。  2.运用对偶句,写出厚重的历史感和诗人的怅惘之情的  句子是      ,        。  3.运用对偶句,由空间转入时间写出亡国之臣的愤懑之情的  句子是      ,        。  4.语义双关,写出诗人顾影自怜的悲恨之情的  句子是      ,        。  4.《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浅水流云  登岳阳楼 教案  浅水流云  学习目标:  1.背诵全诗。  2.诵读诗歌,通过分析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意境,学习古诗词炼字题的解题方法。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广阔胸襟和忧国伤时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鉴赏诗歌意境,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时数: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称杜工部,祖籍襄州襄阳。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素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在唐由盛衰的特殊时期,他却只能在漂泊困顿中度过了自己的大部分人生。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登高》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风沉郁顿挫,诗艺精湛,影响深远,被称为诗史。  我们高中学过杜甫的诗歌《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蜀相》等。  2、诗歌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冬,时年57岁的杜甫携家眷出三峡,漂泊在今天湖南湖北一带。这时距杜甫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他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完全靠饮药维持生命。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寓居。一天,杜甫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3、诵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个别字词含义,质疑:  二、教学过程  导入:关于岳阳楼的诗句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以言诗。——周元鼎题岳阳楼  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此楼。——黄道让题岳阳楼  诵读,解疑,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翻译诗句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出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的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倚窗遥望胸怀国家涕泪交流  鉴赏诗歌:  1、  既然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此楼,那我们来看看诗中诗人是如何来描写他在岳阳  楼上观到的洞庭湖景象的,齐读,找出描写景物的诗句。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问题:古人写诗,讲究练字,一字精炼,意境全出 。例如《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句,一个自字一个空字的嵌入,使武侯祠顿失满眼春色,变得凄清冷寂,那么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坼、浮的赏析: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这一坼一浮两个动词的运用,将洞庭湖水波涌连天的浩瀚与宏阔画面,一笔勾出,可谓点石成金,富于神韵。  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诗人用词精炼,刻画出了景物的特点,还在于它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襟怀,恢弘的气度。当然我们也不难想象,诗人自己栖身的小船此时也漂浮在湖边,无依无靠。宏阔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诗人的身世飘零之感,融情于景。  概括画面意境:气势磅礴,宏伟奇丽。所以宋代刘须溪评此诗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明朝王嗣奭赞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  ,而清代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链接高考炼字题型。  提问:这两句诗中最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试做简要分析。  解题步骤: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说明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以此句为例思考作答。  参考答案:坼是裂开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划分。浮是漂浮。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地,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在湖水之中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宏伟奇丽的壮阔图景。诗句寓情于景,   寄寓了诗人长期漂泊无归的情感,表现了他宽广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  2、  壮景面前容易引起人内心的万丈豪情。杜甫在登临泰山时也曾壮志凌云,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是面对烟波浩渺八百里洞庭,诗人杜甫此刻却有不同表现。他怎么了?他为什么哭?  涕泗流的原因: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面对浩瀚无边的洞庭湖,诗人触景伤情,想到了自己的漂泊人生,下面我们置身诗境,试想自己就是杜甫,此刻你正临窗远眺,来体会一下诗人的内心情感。分析三、四联。  分析: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无人问候无人照顾,惟剩一条孤舟栖身,而国家正在遭受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如此一想,便不由泪如雨下。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思考:颔联的景物描写对诗人的情感的抒发起什么作用?  反衬,融情于景,以景衬情的写法,以壮景乐景写悲情。  3、  首联在诗歌中起什么作用?  点题,今昔对比中交代事件,【补充:开启下文】  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试想你就是杜甫,此刻正一步步登上岳阳楼,你心情如何?  昔闻洞庭水的昔,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痛苦。用昔闻为  今上蓄势,同时为全诗奠定一个悲壮的感情基调,开启全篇。  小结:此诗以登楼开篇,继而写所见洞庭壮景,然后触景伤怀,感慨自己的凄苦身世,最后写凭轩悲伤与首联的今上相应,由个人悲苦推及国家命运,心忧天下,境界由狭阔,抒发了自己的伤时忧世,忧国忧民的情怀。可见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章法严谨,表情深沉蕴藉。  4齐读,领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小结  该诗写诗人晚年登临岳阳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自己悲苦晚境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家国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湖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附:  板书:  首联:昔闻—今上  起  颔联:炼字—意境 景物特点、诗人胸襟、漂泊无依  承  壮景  ︱——  ︱  颈联:  悲情:念亲哀己身世之悲  尾联:  家国之痛忧国忧民  合  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四、课堂练习  1.原文填写。  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  。  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的诗句是     ,  。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3.阅读《旅夜书怀》回答下列问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题:该诗颔联中垂涌有何好处?这一联写景为了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垂写出了在空旷的平野看星的独特感受,烘托出平野的广阔;涌写江水涌动的浩荡之势。这两句是写江岸一马平川,地阔星低,大江奔流,月影涌动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宏阔非凡而又宁静寂寞的意境。诗句寓哀情于壮景乐景,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4.读关于岳阳楼的一幅对联,完成练习。  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散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而下!  下联: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写了四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与岳阳楼有关的事,四个人物即杜甫范仲淹滕子京吕洞宾。  杜少陵五言绝句指的是杜甫所写的《登岳阳楼》,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是指忧和乐。  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而下化用 陈子昂  的诗《登幽州台歌》,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化用  陶渊明  的诗《饮酒》。《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意境:沉郁悲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三、 赏析指导  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  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明确: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明确: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各有怎样的妙处?  明确: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  明确:“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明确: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吧。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菩萨蛮》  一、导入新课:  思江南,忆江南,望江南。江南好,小桥流水;江南好,笙歌管弦;江南好,文人风流;江南好,烟雨稠稠。“人人尽说江南好”,不知身处江南的游子又有怎样的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韦庄的名篇——《菩萨蛮》,领略诗人笔下极富诗意的江南生活,品味面对江南美景时作者所抒发的情怀。  二、相关介绍:  1、作者:韦庄(836一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五代时前蜀诗人、词人。他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59岁举进士,72岁帮助王建创建“前蜀”小朝廷,并任吏部侍郎平章事。因他有反映黄巢义军攻入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却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多用白描手法。他在词坛上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著有《浣花集》。  2、流派:“花间词派”得名于后蜀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这部词集收录  了温庭筠、韦庄、欧阳炯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500首。词作内容多为花间月下的男女之情,少量的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浓艳为主。后来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去其香软浓艳之风,将词作的情思变得雅正含蓄,语言变得秀丽清新,是为“婉约派”。  3、背景:在黄巢起义之后,藩镇割据,韦庄避乱江南达十年之久,这首词就是写于其避乱江南之时。  三、内容探究:  学生齐读全词。  问1:词作的首二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怎么解释?明确:首二句的意思是:每个人都说江南这个地方好,寄居江南的人就应当在江南生活到老。  问2:江南到底好在哪里?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江南之美的? 明确: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江南美景的,即风景美、生活美、人物美。问3:这三个方面分别写了怎样的特点?  明确:“风景美”写春水,春天的江水清澈透碧,简直比天空的颜色还要碧绿;“生活美”写情趣,躺在画船中卧听潇潇的春雨声,渐渐进入梦乡,这是何等闲适惬意;“人物美”写女子,酒垆边卖酒的女子面容白皙,有如明月,光彩照人,手腕像凝聚的霜雪那样洁白如玉,突出的是肤白靓丽。  问4:作者为什么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联系作者的生活处境和时代背景,我们不难知道:当时中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  总结:这首词描写了江南的风景美、生活美、人物美,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美的依恋和有家难归的愁苦。  【板书设计】  /风景美——清澈透碧  —人人尽说江南好———生活美——闲适惬意——  菩  ∣            人物美——肤白靓丽/∣对江南美的留恋萨—∣                              ∣—  蛮  ∣          ?                  ∣有家难归的愁苦  —未老还乡须断肠  ——→  中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 ——《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  以《登岳阳楼》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解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较陈与义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四、教学流程  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诗歌朗读,把握诗意  1、朗读《登岳阳楼》  2、整体感知:找诗眼。【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明确:悲  1)从何处感受到悲情?——老木沧波无限悲  板书:方法一抓诗眼定基调  2)再次朗读全诗的结尾句,体会情感的抒发  3、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黄昏秋天  2)目见何景何物?——帘旌夕阳老木沧波  3)生发何感何思?——吴蜀横分地三年多难补充:凭危——危是高处,高楼的意思,《山市》“惟危楼一座”感:无限悲  板书:方法二理诗意悟诗情  4)这些内容和诗歌抒发的悲情有什么样的联系?  A、时间、地点——触动——悲情  B、景物——烘托——悲情C、联想——诱发——悲情  D、意象——表现——悲情  板书:方法三抓意象品意境  5)探究主旨: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论世  指导:可以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见、所思中寻找线索  知人:陈以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从万里来游三年多难  论世:北宋灭亡,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结论——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  板书:方法四思背景 探主旨《登岳阳楼》教案1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难点:  “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朗读背诵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指导  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吧。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布置作业: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  结束语:  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这一堂课,我们进一步熟悉了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时,重视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体会诗歌所再现的意境,并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进行赏析,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陶醉在中国古典诗歌所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之中。《登岳阳楼》教案新人教版  《登岳阳楼》教案  新密二高 沈艳萍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  2、品味诗句,领略诗中所写景物特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达到缘景明情  3、学习本诗从而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学习重点: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味意境,把握情感。学习难点:  2、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学习方法:  1、诵读、质疑、探究法。  2、比较阅读。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把李白的诗歌创作特色进行比较无疑是切合实际的作法,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曾经,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一座  楼名传天下。曾经,孟浩然一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让人们憧憬不已。今天,杜甫的一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将再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到那广袤无边壮阔无比的八百里洞庭。下面,让我们放飞我们的思绪,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走进诗歌《登岳阳楼》,走进诗人广阔的胸襟。  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让一名学生主动朗读诗歌后,老师范读  2、齐读诗歌,初步熟悉内容。  3、学生边自由朗读,边自主质疑字词句,前后左右互相交流、解答。  通过字词理解,我们能基本弄懂诗歌内容。其实我们欣赏诗歌还要学会抓景物、悟情感,现在我们就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三、探究学习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  1、小组合作探究:  从诗歌中,你看到了„„  你感受到了„„  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并说说诗歌画面中传达出的情感。  冬,杜甫从公安  2、背诵全诗。  、自主探究:  1、赏析名句:通过学习,你肯定对一些诗句有自己的感受,就你感受最深的写景的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  。  炼字:“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景:写出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意境壮阔,气势极大。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他的这两句诗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2、读了本诗,你对诗中所写的景和所抒的情还有什么疑问?或者说景情中有哪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说说你的看法„„  作者第二联所描绘的洞庭湖景如此雄浑壮阔,是否与第三联所抒悲凉情感不相协调呢?这怎么理解?  :协调。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洞庭湖壮阔之景让诗人杜甫感觉到个人的渺小孤独,这  是一种以壮阔之景寓悲凉之怀的抒情境界。  2)、诗的开头好像是高兴的,但后来却如此悲伤,开头是否与后来的情感不协调?简要说明理由。  协调。首联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  四、课堂小结:  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充分地表现出杜甫沉郁的风格。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  诗境:1、李诗写出山水景物宏丽美好,重点突出岳阳楼的高,人的心情轻松快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  2、杜诗写出洞庭湖之阔大,表现出壮阔博大的诗境。  风格:1、李诗用陪衬、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概括。  2、杜诗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  五、布置作业  1、默写《登岳阳楼》  2、拓展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旅夜书怀》。  六、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  自然景物岳阳楼  洞庭水    宽阔广大  壮阔  人物景况涕泗流    凄凉落寞      沉郁顿挫    无一字,有孤舟 身世之悲  悲怆  戎马关山    家国之忧  博大  附:双自主教学模式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探究新课程下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本诗为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文,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为了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选择这一首诗做为一个点,一个示范,“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探讨选修课该怎么上的问题。  2、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探究如何实现教师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结合我校教学模式结构:自学----引导------训练------总结,让学生先自由诵读,即预习的环节,然后发现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再自我展示,最后训练总结。登岳阳楼公开教学教案  登岳阳楼  杜甫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感悟雄浑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在对比阅读中进一步感知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课前预习  1、杜甫,字,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2、背景资料  大历三年冬,杜甫从公安。  当时吐蕃进攻唐王朝,京师戒严,战争频繁,处于多事之秋。杜甫抱病登上岳阳楼,凭轩远望,忧国伤时,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这首《登岳阳楼》的诗歌。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  2..结合课本,疏通文意。  3.参考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自主探究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才能实现之情。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让你联想到了曹操《观沧海》中的哪句诗?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博大壮阔,雄浑壮观。  3、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亲朋音信皆无,自己寄居一叶扁舟。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政治生活坎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未能实现,最终一事无成。  5、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有无以报国的哀伤。  小结主题1:此诗为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而作。前四句描绘了洞庭湖的雄伟壮阔之景,气势磅礴。后四句转入抒情:亲朋音讯阻绝,老病孤舟为伴,突出了自己坎坷的遭遇,身世的凄凉,又由己推及国家,由家事延伸至国事,深化了诗歌主题,诗人的忧国之心跃然纸上。  小结意境2:  前四句写景 宽阔广大  开阔  五六句叙身世          凄凉悲伤  狭窄  七八句抒感慨          广阔胸襟  开阔  意境:雄伟壮阔、博大深远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五、小组合作探究: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  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诗境:  1、李诗: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松快乐,交融成一个如真似幻的迷人境界。  2、杜诗:雄浑悲壮、博大深远。  风格:  1、李诗用拟人、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概括。  2、杜诗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  六、结语:  七、课后练习:  《登岳阳楼》  【唐】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  。  4.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     ,  ”,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C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登岳阳楼公开教学教案  登岳阳楼  杜甫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感悟雄浑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在对比阅读中进一步感知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课前预习  1、杜甫,字,河南巩县人,自号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2、背景资料  大历三年冬,杜甫从公安。  当时吐蕃进攻唐王朝,京师戒严,战争频繁,处于多事之秋。杜甫抱病登上岳阳楼,凭轩远望,忧国伤时,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这首《登岳阳楼》的诗歌。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  2..结合课本,疏通文意。  3.参考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自主探究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才能实现之情。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让你联想到了曹操《观沧海》中的哪句诗?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博大壮阔,雄浑壮观。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亲朋音信皆无,自己寄居一叶扁舟。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政治生活坎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抱负未能实现,最终一事无成。  5、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有无以报国的哀伤。  小结主题1:此诗为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而作。前四句描绘了洞庭湖的雄伟壮阔之景,气势磅礴。后四句转入抒情:亲朋音讯阻绝,老病孤舟为伴,突出了自己坎坷的遭遇,身世的凄凉,又由己推及国家,由家事延伸至国事,深化了诗歌主题,诗人的忧国之心跃然纸上。  小结意境2:  前四句写景宽阔广大  开阔  五六句叙身世          凄凉悲伤  狭窄  七八句抒感慨          广阔胸襟  开阔  意境:雄伟壮阔、博大深远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五、小组合作探究: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  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诗境:  1、李诗: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松快乐,交融成一个如真似幻的迷人境界。  2、杜诗:雄浑悲壮、博大深远。  风格:  1、李诗用拟人、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概括。  2、杜诗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  六、结语:  七、课后练习:  《登岳阳楼》  【唐】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        。  4.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    ,        ”,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C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下乡教案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许昌市第六中学  安菊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轻松背诵。  2、把握诗歌意象,体会品味诗歌的意境美,缘景明情。3、体会作者忧国伤时之情。  教学重点:进一步熟悉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学习这首诗。今天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二、预习检测:三、走近作者:  名: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时:,唐代。  地:河南巩县人,原籍湖北襄阳。评: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作: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四、走进诗文:听课文读课文五、赏析指导 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置身诗境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  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缘景明情  1、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写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割吴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无际。 此句被赞为“雄跨今古”。  2、尾联写出什么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六、拓展延伸:儒家说:“达则兼济他是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在个人遭受悲惨的情况下,仍心系国家,关注民生。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七、总结: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十、布置作业:1、背默此诗。  2、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表现的图景用散文式语言描写下来。  蒹葭  河南省许昌市第六中学安菊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2、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的动力。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学习难点: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的动力。 一、预习导学  给下列字词注音。  蒹葭  溯洄    萋    晞    湄    坻    涘    沚  解释下列字词。  苍苍:  溯洄:  从:        阻:  溯游:    宛:    萋萋:        晞:湄:    跻:    坻:        采采:未已:  涘:    右:        沚:所谓:  白露为霜:二、教学主线  整体感知,领悟意境美  1、了解比兴的写作手法诗中(景物描写对抒情主人公有什么作用)  2、了解诗歌一咏三叹的艺术表现形式问题探究,体味情感美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从时间变化上说明了什么?  伊人所在地“方”、“湄”、“涘”三字突出地点的变化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长、跻、右”的反复运用,取得了什么效果?  当白露已唏、白露已已的时候,追寻伊人的脚步会停下吗?  这个追寻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深度探究,理解内涵美伊人具体指什么?  知识链接: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通称《诗》、《诗三百》  依据音乐和内容分:《风 》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雅》分《大雅》、《小雅》均为周代朝廷乐歌,多歌颂朝廷官吏。《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  2、艺术表现手法:赋:直铺陈叙述  比:比喻  兴: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的内容铺垫3、诗歌一咏三叹的艺术表现形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上古民歌,也是现代民歌常用的形式。它的美感价值,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是从情感方面看。十个重在以情动人。情感不是一次性概念告知所能奏效,须反复感染方能起到动人心弦的效果。二是从音乐方面看。上古民歌都是口头传唱的,是以声调和旋律来感染人的情感,唱者须反复才能尽情,听者须反复才能动情。因此,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本身,就是在层层推进感情,就是在不断强化美感效应,并非一定要在每章的内容上有了发展变化,才算是有了推进。堂清试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窈窕好逑寤寐  溯洄  坻荇菜2、填空题。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_篇,包括_  _、_  _、_  _三部分。《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望岳  许昌市六中安菊教师寄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识记文学常识  2、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3.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2、引发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学习形式:读一译一析---悟一、文学常识:  1.杜甫,字________,号________,    朝人。人称    ;其诗被喻为“      ”;伟大    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    ”。其代表作有“    ”、“      ”  2、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哪些作品      、      、      。  3、律诗:每    句为一联,第①②句称    ,第③④句称  ,⑤⑥句称    ,⑦⑧ 句称      。每联的上句叫    ,下句叫    。第②、④、⑥、⑧句韵脚    ,首句可押可不押;中间两联必须      二、读一读:预习检测:给下列词语注音  岱眦夫三、译一译预习检测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预习检测二:联系诗的意境,说出诗文大意  四、析一析:(精读课文,赏析诗句)  五、悟一悟  1、与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对比,本诗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2、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堂清检测  1、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  东岳南岳西岳北岳中岳  2、依原诗连句:  岱宗夫如何,_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________。 ________,一览众山小。  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岱宗_____齐鲁_____造化____阴阳_____会当_____夫______青______钟______入______眦_____凌______览______  4、根据句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  6、名句赏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的叔叔于勒  许昌市六中安菊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题    2、大致了解人物形象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教学步骤:一: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接着在中间画一矩形,叫学生猜着是什么?  关于金钱,古人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毛: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马克思: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由马克思的话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便是纯粹的金钱。金钱能是冰炭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行同陌路。法国优秀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以他卓有成就的小说对此做了准确犀利的阐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小说,去体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二: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  2.指名朗读字词。生读教师正音,学生齐读。拮据栈桥煞白撬开诧异牡蛎别墅皱纹褴褛阔绰女婿嘟哝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涉及到了哪些人物?  明确:于勒菲利普夫妇若瑟夫两个姐姐姐夫船长  2.于勒是怎样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纳出于勒的简历。姓名于勒性别男年龄50多岁籍贯法国哈佛尔主要经历青年时期没钱,行为不端、糟蹋钱中年时期有钱,正直、有良心老年时期没钱,自食其力、不拖累人主要社会关系哥嫂菲利普夫妇、侄子若瑟夫、两个侄女、二侄女婿  3.围绕于勒的个人遭际,文中对他个人称呼或者评价是怎样的?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学生找,教师板书。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  分文不值的于勒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小子、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4.小说前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当初花了菲利普的钱——  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而且可以给他们很多钱——破产,有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5.学生讨论,从上面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6.根据上面的这条线索,能归纳出本文的情节吗?各用一个字来概括。盼——赞——见——躲  小结情节:其实一副对联可以来概括: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这家人盼于勒,盼了10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作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制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缝,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副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  学生试拟横批,明确文章主题。  参考:金钱至上/人不如钱/世态炎凉:这篇文章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7金钱也不是万能的。请同学们来完成这个填空。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不一定能买到温馨;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不一定能买到气质;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不一定能买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不一定能买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不一定能买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礼物,但不一定能买到友谊;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不一定能买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不一定能买到和平;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不一定能买到亲情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金钱观三,探究人物在金钱面前,我们来看一下文中的人物。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对人物进行的描写、烘托的句子,在课文中做批注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然后我们来概括:我认识了一———的————,你瞧,——————,运用了——————示例:我认识了一个自私的菲利普,你瞧,他在船上认出弟弟时“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  学生自主指明回答:对菲利普夫妇的认识:精明、刻薄、泼辣、虚伪、有主意、富有心计、自私势利、虚荣、惟利是图、冷酷、为女儿着想„„  于勒:糟蹋钱、自作自受、不知悔改、怀念亲人、令人同情„„重点研读25-38四:拓展延伸  我们已经认识了文中的菲利普夫妇,那么我们不访来想一下  假如事过境迁,于勒又发达了,他给菲利普夫妇又来信了,他们会怎么样? 请同学们拿出笔,以“于勒叔叔又来信了”为题目,写一篇小短文。  专题复习:古诗文背诵默写  许昌市六中安菊  一、复习要点  1、7至9年级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内容;重点课文中的古诗文。  2、《课程标准》附录中推荐背诵的50篇。二、考点梳理常见考查内容  以判断选择的形式考查背诵默写的准确性。以直接默写的形式检查背诵默写的准确性。  根据提供的情境或提示,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性默写。依据要求,在不限课内的情况下进行开放式默写。三、巩固练习、直接型默写  1、,思而不学则殆。  2、,风正一帆悬。  3、夜阑卧听风吹雨,4、稻花香里说丰年,5、不畏浮云遮望眼,6、问渠哪得清如许,7、,明月何时照我还。  8、忽如一夜春风来,9、乱花渐欲迷人眼,10、11、  12、江山代有才人出,13、大漠孤烟直,14、。  15、八百里分麾下炙,16、  17、马作的卢飞快,18、烽火连三月,。19、少壮不努力,20、  21、  22、山气日夕佳,。23、征蓬出汉塞,。24、晴川历历汉阳树,。25、无丝竹之乱耳,。26、无可奈何花落去,。 27、窈窕淑女,。28、阴阳割昏晓。  29、清明时节雨纷纷,。30、  31、会当凌绝顶,。  32、烟笼寒水月笼沙,。  3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34、举杯邀明月,  3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6、?  判断选择式默写  1、找出与原诗词一样的  A、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B、海上升明日,天涯共此时。  C、山重水复疑路无,柳暗花明又一村。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与原文完全一致的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星汉灿烂,洪波涌起。  C、无可奈何花落去,不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三、理解、运用类默写  1、同样是咏秋,刘禹锡《秋词.》通过“  而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以一句“,  2、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关雎》中描写青年男子对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  “        ,        ”表现男子对美妙少女思念之深,  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的句子是:“,”  3、范仲淹在的《渔家傲秋思》对边塞奇异风光进行描写的句子是  “”表现其为国戍边却未能建功立业壮志  难酬的诗句是:“,”  4、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  《十则》中孔子的话:  5、《水调歌头》中集中表现苏东坡领悟人生哲理的豁达襟怀的句子  是:  6、李商隐《无题》中,原比喻对爱情忠贞,现常用来形容对事业执着奉献的诗句  是,。  7、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  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  8、现在有些人退休了,但还在为社会默默的奉献余力,我们可用 ,  9、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将来在建设祖国时,应有范仲淹的,精神。  10、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困难、挫折,但只要我们奋勇向前,相信就一定会成功。  1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12、你的朋友即将远行,依依不舍,这时你会说:  13、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他们为了祖国发展、繁荣、稳定,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这正如李商名句,  14、对于生、死,文天祥说:,。  孟子说:。  15、因“赤壁之战”人们都盛赞周瑜的才智,但杜牧却有不同的看法,请说出两  句            ,              。  16、杜甫《春望》中“”化无情之物为有情,  抒发了感时之情;李煜《相见欢》中“          ,          ,  是离愁”则化无形之情为有形之情,写出了亡国的哀思。  17、“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个人担当大任之前,如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说:“必先苦其心志,        ,         ,空乏其身。”目的是让其经受磨练,增长才干。  18、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燕景象给人们带来的勃勃感觉的诗句是:“              ,                ”  19、炎炎夏日,当你看到你农民头顶烈日,在田地里辛勤劳作时,你不禁心生感慨,这时,你可能会吟出“          ,          ”这两句诗来表达此情此景。  20、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友人欢聚的情景,表达渴望与友人早日相见的真挚深厚的感情的诗句是“              ,            。”  21、古典文学一如陈年佳酿,芬芳了四季,诗意了人生.春水满泗泽,王湾在北固山下,见证“          ,          。的壮阔;夏意醉原野,辛弃疾留连于乡间,品味“稻花香里说丰年,          ”的欣喜;秋风送闲雅,陶渊明结庐在人境,享受”          ,悠然见南山“的恬静;冬岭秀松柏,孔子伫立于天地间感“                    。  四、依据要求,开放式默写  1、四季景色的诗句  2、含“月”的诗句  3、含“酒”的句子  4、关于思乡的句子  5、关于送别的句子   6、含“花”的句子登岳阳楼导学案教师版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第  周  【教学目标】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三 赏析指导  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  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 、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吧。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四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 .“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五 布置作业: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登岳阳楼》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复习导入:背诵学习过的杜甫《登高》一诗,说说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三、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2、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集体齐读,再学生个人朗读,试背。  四、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意象:洞庭水、岳阳楼——感受:辽阔雄伟  意象:吴楚、乾坤、日月——感受:开阔博大  意象:孤舟——感受:孤单漂泊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诗的第一、二句是对偶句,雄厚有力,开门见山地直说过去只是听说,今天终于登楼见到了。提问: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实为沉郁之感。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第三、四句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就像昼夜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气象:宏奇伟丽;意境:宽阔广大。 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第五、六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意境:狭窄。  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戎马关山北”这五个字写出了杜甫爱国爱民的广阔胸襟。诗的结尾,是说诗人凭阑干北望,不禁声泪俱下。这与诗的开头“今”“昔”二字是照应的。诗人昔日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有老泪纵横了。  5、小结:  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面对雄伟壮阔的洞庭湖,诗人想到衰老多病、孤苦无依的自己,又由家事延伸至国事,抒发了伤时忧世的感情。风格:沉郁顿挫。  《登岳阳楼》的意境开阔宏丽,历来为人称道。这与诗人一纵一收的笔法固然有关,但主要还是有诗人的思想感情做基础。由于杜甫爱国爱民的胸襟宽广,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景色交融成一体,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  六、练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  参考答案:是这样的自然景象: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昼夜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颔联10个字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置身在这样的诗境,心灵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2、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  参考答案:诗眼:坼、浮。“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4、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杜甫为什么“亲朋无一字”,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因为“戎马关山北”。于是杜甫只能“凭轩涕泗流”了。诗人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伤时忧世的感情。  5、请同学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刘芳七上《登岳阳楼》教案  七上《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  杜甫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唐诗重情的特点,促使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进而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目的。  教学背景:  1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4人,平时上课学生都能认真听讲,课堂气氛活跃,还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不过  相对来说,女生的基础总体上比男生要好些。不过男生的思维要比女生活跃些。  2、教材分析:  这堂课要学的内容选自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本单元所选的都是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而唐诗都有重情的特点,因而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围绕着“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来进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促使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  2、领悟诗歌意境,理解“坼”与“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在吟诵中领悟诗歌意境;  2、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悟诗歌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品位;  2、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坼”与“浮”的含义。  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教具准备:  朗读材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登高作赋,历来是中国文人志士,迁客骚人的创作传统,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高》等等,这些诗歌或抒豪情,或发幽愤,无一不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  首杜甫的《登岳阳楼》,看一下作者在这一首诗中抒发是怎样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  三、读诗  1、听读:字音和节奏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坼chè     涕泗tìsì  2、学生单读  3、学生齐读  4、自由朗读: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  5、背诵:抽查背诵——齐背  四、置身诗境  1、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及其特点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  3、学生展示成果  4、多媒体展示参考画面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五、缘景明情  1、自主吟诗  2、置身诗境  3、体悟情感  4、成果展示  六、品诗  1、自主品析  你觉得诗歌的哪一联写得最好?试作简要赏析。  2、深入透析  ①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  炼字——景象——古人评价——情感  A、“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B、景色特点: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C、古人评价: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刘须溪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明王嗣奭  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D、欣喜、孤单、漂泊、渺小  ②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A、背景介绍: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B、情感分析:  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  3、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景情  洞庭湖的广阔无垠,        孤独凄苦漂泊  烟波浩淼与气势磅礴         忧国忧民  4、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五、迁移拓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使岳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引”和“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途中的喜悦之情。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夸张地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特点,想象奇特,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登岳阳楼  一、教学目标  1、品评名句,感受诗境;  2、体悟诗人伤时忧世的博大情怀;  3、对比阅读,体味不同诗人在诗歌诗境及风格方面的独特性。  二、知识回顾:知人论世  1.杜甫,字,河南巩县人,自号。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2.杜甫的诗被称为,他被后人冠以的美称。  3.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 诗人。  4.代表诗歌、。  三、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冬,杜甫从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坼  涕泗  读准节奏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五、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吴楚两地由洞庭湖东南分割,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漂浮在湖面上。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品评名句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关键字是?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景色特点: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像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实则此评未免拘泥。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  颔联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刘须溪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  ——明王嗣奭  被誉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  颈联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境况和心境?  “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两年,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这样的境况和颔联有什么关系?  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伟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已的痛苦之情。 “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  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  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  景  洞庭湖的广阔无垠,烟波浩淼与气势磅礴  衬托  情  孤独凄苦漂泊,忧国忧民。)登岳阳楼赛课教案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翼新教学,助你成功!1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翼新教学,助你成功!2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翼新教学,助你成功! 3  备课札记:  一堂赛课,不容易。这是在试教之后作全新修改的教案,应该说,试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教学设计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较为满意的解决。  回想自己参赛的历程和历次赛课所做的努力,我很高兴自己一直有这么一种执著的精神:要做就要做得最好。以前的第一是拿了不少,这次呢,我相信,第一同样非我莫属。不是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吗?呵呵。自信来源于充足的准备,望着这个教案,我可以自信地走进赛场了。  具体到教学设计,我想记下以下一些内容。  一是选修课教材的处理。我觉得,选修课的学习一定与必修课的学习有区别,而且,这区别应该就在选修课更要重视方法的传授与规律的把握。这一堂课是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但我一开始就是把它当作一个例子,一个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的例子。在第一次备课过程中,我也是努力这样去做的,但试教以后,发觉这一重点并未能突出。于是,再作这一次大的修改。原教案的几个环节为“导入——朗读背诵——背景介绍——探究学习——自主赏析——比较赏析——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从这几个环节中感受不到“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方法的传授。修改后的环节为“复习导入——朗读背诵——赏析指导——自主赏析——布置作业——结束语”,这样,如何“把握意象”,如何“置身诗境”,如何“缘景明情”,相对就更明晰了。虽然,这种教法不一定就是最佳的教法,但作为选修课教学的探索,我觉得我的这一变革是值得同仁借鉴的。  二是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设计和过渡性语言的设计。我觉得,一堂精彩的课,应该是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做到课堂教学中无废话。而这一功夫,是需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练就的,那就是尽量能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既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生,备学法,这样,作为教师就得事先考虑好每一个环节如何过渡,每一个问题如何设计才会具有启发性,才会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愤悱”状态。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翼新教学,助你成功!4登岳阳楼导学案教师版  《登岳阳楼》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2、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全文,体味作者情感。  难点:体会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课前自学】  【我来介绍】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我也会】二、对应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坼  戎马  乾坤 涕(  )泗  2、反复诵读,领会诗境  【我来说】【独立思考:内容与情感】  1、读全诗思考,前两联和后两联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  2.赏析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②“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小结: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3、赏析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③小结: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4.赏析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5.赏析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 翻译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 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的高尚情操。  【合作探究:艺术手法】  1、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把景与情联系在一起的?  情景交融。开头的景物雄伟壮阔,后文抒发的是身世的伤感和对国事的担忧,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文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2、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特色,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色的?  沉郁顿挫,即浓郁深厚的忧郁苍凉之情通过雄浑而凝重的笔调表现出来,本文主要是抒发身世的伤感和对国事的担忧,感情是深沉的,但所选景物是博大的、雄浑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课后作业】  背诵全诗。  完成课后思考题二。  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登岳阳楼》选修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  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你能背诵出多少句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①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③许棠:“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④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⑤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⑥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⑦诗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  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②“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② “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 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  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全诗  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③ 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后练习  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