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原创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一剪梅 原创课件

ID:920499

大小:5.01 MB

页数:37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剪梅李清照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天真烂漫的少女生活或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节。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变,多悲叹身世,哀婉动人,情调感伤。李清照简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这首词是作者早期还是晚期的作品? 这是一首闺怨词。易安结婚不久,赵明诚就到远处去上学,李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引自元人伊世珍《嫏环记》) 通过朗读,你能读出词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独居生活的寂寞之情想念丈夫的相思之苦闲愁 勾勒环境(点明时令):叙写情事:神驰遐想: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写女诗人的()生活。独居 红藕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红藕:粉红色的荷花。用一个“残”字写出荷花已经凋谢,季节已经是深秋,一片萧条冷落。玉箪(dàn):席子的美称。再加上一个“秋”字,更加透出了凉意。天气变凉了,丈夫远去了,我独守空房,更加冷落寂寞。 为了排遣心中的冷漠孤寂,我换上秋装,独自荡舟水上。一个“独”字用的好,一个人的世界,牵挂的是远方。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云中: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鸿雁从空中飞来,故称“云中”。 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他的丈夫,后来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指在外的丈夫给妻子的信。云中的鸿雁什么时候能把书信寄来呢? 鸿雁飞行时成“一”字型。人坐在船上想着鸿雁飞来,会带来丈夫的书信,此时,仿佛人处西楼上,望着月亮几时圆呢?什么时候丈夫能鸿雁传书,什么时候丈夫能回家跟自己团聚呢?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我坐在船上,花飘水流,极为伤感;但花不懂人意,花仍在飘,水仍在流。“花自飘零水自流”境界凄美。同一种相思,我思念丈夫,丈夫也思念我,天各一方,独自愁闷。一个“愁”字,用得巧妙。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词的主题句。心中的情,无计排遣.,因为夫妻之间的感情真是太深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 由此可以体会出女词人的万千种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表现女词人特有的深婉细腻的思想感情。因此,这一句被誉为千古名句。 【说教材】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编选的古典诗词,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可谓集各家流派之大成,同时作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可见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闺怨”作为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作者多半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味道,但终归隔了一层复杂的心理。而李清照在词作《一剪梅》中选取自己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述说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倾诉着自己相思别愁之苦。全词情景交融,视角和笔触比之男性词人更敏感,也更细腻。 【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可塑性极强且在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渴望。有一定诗词作品的积累和鉴赏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说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本文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通过反复诵读,体验韵律和音乐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阅读,发散联想,感受全词意境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解析词人“别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说难点、重点】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李清照词语言清新含蓄,多典故、意象的特点,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感受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意境美2.教学难点:挖掘词中意境,培养学生发散联想能力 【说教法】1.首先是诵读法。诗词教学,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要进行有效地的诵读指导,把握女词人的相思别愁。2.“情境法”教学。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3.比较法。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说学法】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体现学习的乐趣。2.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 【说教学过程】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建构作业探究朗读感知品味语言感受意境比较阅读课堂总结诗画导入 【说教学过程】一、诗画导入1.展示一幅画面:引导学生齐背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学生直观感受到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的生活和愉快的心情。2.比较这首词与《如梦令》,词人情绪上的差别,这就是愁。设计意图:这里用诗画导入意在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为下面的诗词欣赏做情感的铺垫;而两首词的对比阅读,使学生有一种情绪体验上的反差,让学生带着对“闲愁”的疑问去鉴赏课文。 【说教学过程】二、朗读指导,初步感知1.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帮助记忆阅读。2.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设计意图:通过指导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进一步理解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说教学过程】三、品味语言,鉴赏意象。首先设置两个疑问:“孤寂中词人该如何排遣离愁呢?这份离愁是否排遣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找出词人排遣离愁的不同尝试。思考这些离愁又将何去何从?这是本课教学重点所在。 其次设置一个随堂练笔: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联系大雁、锦书、明月、西楼等意象,将词句改写成情景连贯的抒情散文”,这也是本课难点所在。诗歌教学重要的是鉴赏方法指导,或是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或是从意象入手,感受意境。 【说教学过程】重点把握三组文字: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想借泛舟来消愁。却独自击楫,只能勾引起往事,愁更愁。 (引导学生揣摩“轻”“独”关键字)②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臆想鸿雁传书,不过暂得安慰,不可能消除却是相思之情(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联系意象,进而感受意境之美)③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引导学生揣摩“才下,“却上”包含的无奈与绵绵的相思愁苦”)设计意图:通过语言的品味、使学生体会了婉约词的清丽、含蓄,情感的婉转、缠绵;同时通过发散联想,借助意象的特定内涵,感受意境之美,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欣赏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古诗词中写“相思”的不在少数,比较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与其他“相思”诗在构思上的独到之处,同时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是本课设计的亮点所在。“原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复返”——《行行重行行》“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词人以有形写无形,将相思愁绪物理化,空间化。同时延伸了学生的阅读,有利于进一步体验词人的复杂的情感。 【说教学过程】五、课堂小结:在这些文字背后,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被“愁”所困的女词人,《一剪梅》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期词作风格的特点,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 【说教学过程】六、探究性作业: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李清照晚年作品《声声慢》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设计了探究性的作业,使学生对李清照词的兴趣进行到底。 【说板书设计】一剪梅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离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设计意图:板书的设计应从简从精,提纲挈领,全文围绕“离愁”,使学生对诗词的内容和主旨一目了然。 【说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对诗歌诵读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它其实并非新创,而是重归传统。课堂中让学生放手去读,在读中感受、体悟,让学生懂得朗诵的方法、意义,而不是一味的盲从,当然诗歌的诵读是以深入的鉴赏为基础,少不了交流讨论,这也是对诗歌的深层理解。如何找到品与读的平衡点,让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中为诗词所感动,是我今后要思考且努力的方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