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 登快阁 书愤 关山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城道中 登快阁 书愤 关山月

ID:919993

大小:53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学科:语文年级:高二版本:开明版期数:2340本周教学内容:新城道中登快阁书愤关山月第十九课苏轼《新城道中》黄庭坚《登快阁》第二十课陆游《书愤》《关山月》重点、难点:一、赏析苏轼《新城道中》一诗,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新城道中》写于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是苏轼写景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当年春天诗人出巡,出新城路上经过,连日的春雨恰巧停了。春风如此帮忙,诗人自然高兴。诗人走在山路上,看到白云、旭日、桃花、溪柳,诗情画意,生机盎然,心中无比喜悦,便写下了这首为人们久久传颂的写景名作。这首描写山村风光的七律,既赞颂了雨后山村风光的自然美,又讴歌了山村人家充满生机的劳动生活。头两句写上路前的情景。诗人出巡要到山里去,连日的阴雨恰好停了。这本是诗人的意愿与大自然的巧合,而诗人却说:“东风知我欲山行”。这样写,使“东风”富有了感情色彩,使诗句显得很有情趣。中间四句写所见的景物。三、四句写雨后的白云和旭日。山顶上被日光照射着的白云,很像一顶既轻又软的白丝绵的帽子。初升的太阳,很像个光灿灿的铜钲挂在树梢上。五、六句写雨后的桃花和溪柳。野桃花高出竹篱,开得非常鲜艳,正在向人微笑。轻轻的溪水边上的杨柳,借着春风在轻轻摇曳,好像在欢迎诗人的到来。七、八句写所见人物。在这山清水秀、景色诱人的山中,人们高高兴兴,趁着雨后的大好春光都在忙个不停。家里人,煮葵烧笋,忙着做饭、送饭,田里的人忙着春耕。这首诗虽然是一首写景诗,但景中有情。可以说,每一景物都染上了诗人的欢娱之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诗中写景,之所以给人留下深深的记忆,除了生动细腻的描绘,还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二、赏析苏轼《登快阁》,了解此诗用典的作用。《登快阁》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在吉州太和县当知县时所作,时年38岁。作者常去游览赣江边上的快阁。等阁远眺,高吟抒怀。首联透露出了他对仕途的厌倦情绪。诗中自称“痴儿”,使用《晋书•傅咸传》夏侯济与傅咸书信中的话:“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关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意思是只会“了官事”的是痴子,非大器。诗人在这里借其语,颇有自我嘲笑的意味,说自己是痴儿,没有什么本领,不是办大事的材料。诗人在快阁的东西眺望,他为暮色晴空下的自然美景陶醉了,“倚晚晴”三字,写出了诗人游兴之浓和流连之久。“倚”字含有倚阁赏晚晴两重意思,其用法来自杜甫《缚鸡行》“注目寒江倚山阁”。三、四两句描写从快阁看出去的景色。气象阔大,境界高远,秋高气爽,月映澄江的意境实映照出诗人清超旷远的胸襟气度。“落木千山天远大”,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幕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而意境又不尽相同。一种秋天的萧瑟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而黄诗则着重表现秋天的高旷,有无限广阔的天地,可以任鸟儿自由飞翔,让人们自由呼吸。放眼天际,使人感到身心舒服,飘飘然有高稻天外之想。“澄江一道月分明”句使人想起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的名句,而意境也不尽相同。谢诗表现晚霞夕照的江景,而黄诗则着重表现月影澄江的夜色,表现一种高远的思致,一时表现一种宁静、澄清、温馨的境界。总之,诗人这一联写景名句表现出两种境界,一是表现一种高远的思致,一是表现一种明净的境界,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追慕闲远的清超和悠悠然屏绝尘俗的心情,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这两句诗借鉴前人诗句的意境,而有别开新的境界。五、六两句写诗人独自登临的孤寂之感,叹世无知音,只能寄杯于酒。第五句用伯牙、钟子期事。钟子期听伯牙鼓琴,最能知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诗人此处不一定有所专指,只是慨叹自己的心怀志事,世无知者,所以如伯牙之绝弦不复鼓琴,而聊且借美酒以遣怀自娱而已。第六句中的“青眼”用阮籍的故事。阮籍能为青白眼,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yì,喜悦)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一个“横”字,用的出新,目光顾盼流动,只是为了一杯美酒。本是一个极平常的字,经过诗人的运化,即能点铁成金,可见黄诗炼字之法。“聊因”二字,写出了诗人高逸兀傲而又无可奈何的孤愤之情。“朱弦”、“青眼”极富色彩,“佳人”、“美酒”意境很美。“已为”、“聊因”虚词烘托,把诗人心底波澜极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七、八两句写诗人弃官归隐的意向。诗人说,我真想驾一叶扁舟,吹着悠扬的长笛,返回遥远的家乡,去过那悠闲忘我的生活,我这个心愿啊,早跟白鸥订好盟约了。“白鸥盟”出自《列子•黄帝篇》,鸥鸟只与没有心机的人做伴,而绝不与心怀叵测的人交游。当然,只有自称“痴儿”的黄庭坚,才能成为白鸥的真正盟友了!这两句似乎隐隐暗示诗人的人生追求,他降永远告别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向往一种纯朴的没有猜忌的生活。这生活在人间社会得不到,只有驾小舟访白鸥,到江海去度余生了。三、赏析陆游《书愤》,理解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书愤》写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春。诗人陆游当时被免官在家闲居,年已62岁。年老的诗人,想起早年的壮志和当时的抗金战绩,再看眼前自己的处境和朝中无人主战的局面,心中无比愤慨,便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既抒发了长期积压在心头的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又表达了坚持抗金、北复中原的意志。头两句追忆年轻时北复中原的意志。回想当年,没把敌人放在眼里,不懂世事的复杂艰难,满怀北复中原的豪情壮志;然而至今中原未复,放眼北望,大片国土依然被金人占领着。此时的诗人,对收复失地并未丧失信心,仍然心存像山一样坚定的豪气。三、四句列举南宋抗战史上的光辉业绩,畅述在长江彼岸造船拒敌和在西北边界打败金兵的英雄气概。诗人回忆这段历史,一再抒发对南宋小朝廷昏庸无能、苟且偷安的不满。五、六两句写诗人壮志难酬的慨叹。诗人满怀北复中原的壮志,曾已“塞上长城”而自许。但是,揽镜自照,双鬓已斑,年事已高,而世事仍艰,投降派在朝中占有上风,爱国志士北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这种悲愤沉痛之情,一起涌入心中。在诗人慨叹之中,我们依然看到了诗人北复中原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七、八句写诗人通过赞美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表现的壮志和忠贞,一方面感慨朝中缺少一个指挥北伐的将领,一方面也希望朝中能出现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其中也暗含着借以自比的成分。诸葛亮那种“北定中原……还于旧都”的装置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同陆游的爱国思想是相通的。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虽历经艰难而北复中原的志向未变;虽悲愤填膺,但并不消沉。四、赏析陆游《关山月》,理解作者对南宋统治者妥协投降的揭露和批判。陆游《关山月》一诗写于南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诗人借乐府古题,抚时感事,对南宋统治集团安于享乐、不思收复失地的所谓和戎政策作了揭露和批判。诗的第一句,概括地指出了“隆兴和议”的时间。那么,“议和”之后又如何呢?诗人从三个方面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第一个方面,写统治集团内部的情况。第二至四句作了具体描写:将军们不与敌人交战,白白地驻守在边疆;战马光吃不动,肥得要死;弓弩不用,弓弦已经烂断;那些将军们躲进深宅大院里整日听歌看舞,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诗人通过这些具体的描写,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投降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第二个方面,写前线士卒们的情况。第五至八句作了具体描写:戍楼上的刁斗声一夜也不停,一直打到月亮落下去,士卒们30岁参军戍边,而今头发已白;苦闷的士卒用笛声诉说戍边之苦,可是,又有谁能理解他们呢?有的征人死在了那里,战场上的月亮空照着他们的白骨。第三个方面,写沦陷区百姓的情况。 第九至十二句,诗人先满怀愤慨地提出了诘问:胡人侵犯中原的事情古时候也有,可是那又世世代代霸占下去传给子孙的呢?接着作者又写沦陷区的百姓盼望收复失地的情景:沦陷区的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日日夜夜盼望着朝廷来收复失地,但是投降派苟且偷安,沉迷在醉生梦死的生活中,哪有人想到此事呢?金人占领区的百姓,只能在晚上痛哭流泪。从以上三方面生动具体的描写,可以看出诗人对南宋统治集团安于享乐、不思收复失地的揭露和斥责;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爱国主义情感。本周强化练习:1.对这首词的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注]①毂(gǔ)绉:即皱纱,喻水的波纹。②棹(zhào):船浆。③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A.上片的前两句,先点明地点和景物特点,接着用比喻和拟人写水,用“棹”代船。“渐觉”是春渐深、景更好的意思。B.上片后两句,先写远景,说绿杨在晓雾弥漫之中,如烟萦绕,略呈寒意,后写近景,以杏花的盛开托出春意之浓。C.下片前两句意思是说,浮生若梦,苦多乐少,岂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的瞬间呢?“肯爱”是“宁可喜爱”的意思。D.下片后两句意思是说,为了使这次春游尽兴,我要为你举杯敬劝斜阳,请它暂且在花间留下夕阳晚景。2.阅读下面两首诗,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石头城刘禹锡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3-4题。听蜀僧浚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3.这首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弹奏技巧和琴声,而是把重点放在描写______________,从_______面表现音乐的高妙。4.颈联两处使用典故,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点明自已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传说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恤,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5.(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答:。(2)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答:。参考答案:1.C2.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3.听者(或;作者自己)的惑受上;侧4.作者具有济苍生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5.(1)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人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2)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