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6000
加入VIP免费下载

谈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6000

ID:910419

大小:48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谈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目录摘要……………………………………………………………………………………….2一、严谨的白描彰显作品的讽刺艺术特色…………………………………………….2二、鲜明的对比突显作品的讽刺艺术特色…………………………………………….3三、生动的夸张体现作品的讽刺艺术特色…………………………………………….4四、丰富的语言表现作品的讽刺艺术特点…………………………………………….5五、精巧的情节显示作品的讽刺艺术特色…………………………………………….5【参考文献】…………………………………………………………………………….77 谈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贵州广播电视大学黔东南分校雷山工作站2013级春季汉语言文学本科班学号:1352001208035姓名:杨秀丽【摘要】:在我国文学史上,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当之无愧的成为讽刺文学的典范,作品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多种多样讽刺手法的灵活运用,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淋漓尽致的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八股取士制度对于人们思想的禁锢,生动深刻的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严肃的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本文从作品白描、对比、夸张、夹叙夹议等几种创作手法的运用,简要的分析《儒林外史》高超的讽刺艺术。【关键词】:讽刺艺术对比夸张白描在我国文学殿堂中,《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著名的文学巨著,以鲜明的讽刺艺术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盛宴,成功刻画了范进、胡屠夫等一批典型的文学形象,为世界文学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辛辣的讽刺,诙谐、朴素、幽默的语言,多种多样的写作手法的灵活运用,生动的塑造了很多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于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严苛的批判,深刻的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鞭笞了封建道德对于人们思想的毒害。在这就小说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和事件,只是通过一个人物或者几个人物为核心,设计了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但是所有故事都围绕着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与抨击的主题展开,并且串联成这部长篇小说。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先生对于《儒林外史》的艺术造诣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迨《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谪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认为《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小说的“绝响”。吴敬梓通过这部作品把文学创作的讽刺艺术提升到了很高的水平,开创了独特文学风格,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这部长篇文学以淋漓尽致的讽刺手法,彰显了独特的讽刺艺术。下面从作品中白描、对比、夸张、议论几种写作手法运用、以及故事情节的设计的角度来分析作品的讽刺艺术。一、严谨的白描彰显作品的讽刺艺术特色白描作为文学创作的常用表现手法,能够通过简洁朴素的语言描写刻画形象,在简单的描写中体会深层的丰富内容,在平实的表达中感受深刻的思想主题。很多具有颇深的文学造诣的作家都善于通过这种表现手法来揭示主题、表达思想情感。《儒林外史》这部作品中,吴敬梓也娴熟的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简单的语文却收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彰显出作品的讽刺艺术。例如,在描写范进中举的故事时,在他还没有中举之前,忍饥挨饿的去参加乡试,回来发现“家里已经饿了两三天”7 。从这句非常简单的语言中,可以引导读者思考范进家里已经穷困到这种程度,而他还是要坚持参加乡试,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思想毒害之深。回首范进参与科考的历程,20多岁就开始参加科考,54岁才中了个秀才。在家庭已经穷困潦倒到没有米下锅的情况下,他还顽固不化,坚持认为“自古无场外的举人”,仍然继续参加乡试,结果竟然出人意料的中了举人,从而才有了很多人所熟悉的54岁中举而发疯的范进。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刻画了一批深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的灵魂空虚的众生像。在对于新学道周进的描写也是极尽讽刺的本事,作者通过周进对于中过举人的王惠来的低声下气,巴结奉迎的行为的描写,只是通过简单的两句话,周进自己是“一碟老茶叶,一壶热水下饭”,却对王惠来是好吃好喝的伺候,“第二天客人离开之后,留下的是满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让昏头昏脑的周进打扫了一个早晨。”周进在没有高中之前的描写也非常的简洁,作品开头写道“周进因无数次的落第已经六十多岁了,仍是一介穷儒。他满腔哀怨,见到贡院,痛哭不已,一头撞在号板上,众人急忙抢救,才算活过一条命来。后来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再次应试,竟然高中,一举成名。”寥寥数笔就把周进未中举人之前的潦倒落魄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周进在一举成名之后,通过“学道轿子,一拥而去”八个字周进高中之后威风之势、显赫之形刻画的淋漓尽致。在描写周进审阅范进的科考试卷时,“第一遍学得很不好,第二遍觉得有些意识,第三遍则就看出‘是天地间之至文’。”最后,还描写了周进的感叹“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届煞了多少英才”。这几句简单的话把周进在判断方面的主观随意性充分的体现了出来,也反映出封建科举不科学、不规范,评判标准不明确,但是封建科举却对于人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评判标准的随意性与对于人的命运的决定性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从而反映出故事的可笑,体现其讽刺效果。作者通过这些简单的描写,把周进没中举前受到的侮辱和伤害展现了出来,也成功的刻画了一个心灵扭曲、思想庸俗的封建科举制度迫害下的读书人可怜、可悲的形象。二、鲜明的对比突显作品的讽刺艺术特色对比也是文学作品创作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能够使读者通过比较加深对于作品主题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特征,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儒林外史》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对比手法的运用比较多,也有力的突显了作品的讽刺效果,显示出作品的艺术魅力。例如,在范进中举的描写中,胡屠户对于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举前他把范进叫作“现世宝”、“癞蛤蟆”,他说范进长得“尖嘴猴腮”,还是“不三不四”的人,而中举后他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范进也成了他嘴里的“天上的文曲星”、“贤婿老爷”,长相也变得“品貌好,才学高”。中举前他给范进的贺礼是“一副大肠、一瓶酒”,“横披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他的贺礼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离开范进家里时“千恩万谢,低着头”。作者通过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天壤之别,灵活的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了一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卑躬屈膝的市侩,让读者通过对比深刻的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世态炎凉,有力的揭示出作品主题的同时,也突显出作品的讽刺效果。作品除了通过范进这种主要角色在中举前后周围人对待其态度的对比来显示主题之外,还通过一些次要人物的对比描写来烘托作品的主题。例7 如对于周进的刻画,从没有中举前的“因无数次的落第已经六十多岁了,仍是一介穷儒。”到中举之后“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学道轿子,一拥而去”的高高在上,无一不体现出作者对于封建科举制度弊端的揭露。作者还善于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来突显作品的讽刺主题。例如,没有中举的范进与中举之后身为学道的周进也是一种明显的对比。小说中描写范进时,是借周进的眼睛的,“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当范进交卷时周进看到“范进的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而此时周进身上穿得是“绯袍金带,何等辉煌。”通过范进未中举前的穿着形态与周进的穿着形态进行对比,来反映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巨大不平等,从而深刻的揭示出作品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主题。另外,这部长篇小说中,还通过群体正面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与反而人物的对比,以前者的积极正义特征与后者的卑微可怜的性格特点做对比,不仅可以使美显得更美,丑显得更丑,而且通过美丑对比,把作品对于丑陋庸俗的灵魂鞭笞主旨彰显了出来。三、生动的夸张体现作品的讽刺艺术特色夸张原本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被很多文学大师运用于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主题的渲染与揭示。这种创作手法通过对于事实的夸大或者缩小的描写,来达到“言过其实”的突出效果,更好的烘托气氛,抒发情感,从而引起读者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在《儒林外史》当中,作者也非常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作品的讽刺主题。该作品夸张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最为突出的特征细节的描写当中,从而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明显,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对于现实中人物、环境等真实的描写,借助夸张的手法进行适度的放大,成为这部作品勾勒人物性格特征一种十分出色的手法,通过对于否定、批判的内容的放大,来突显这种讽刺效果。例如,对于范进中举的描写,为了把范进中举后由于过度的惊喜而疯掉的情形更加清晰的呈现给读者,对于读者形成强烈的刺激,引导读者的思考,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描写范进中举后疯掉的情形时,运用了“言过其实”的夸张手法。当范进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之后,面对这种喜从开降的情形,范进的行为变得异常,“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跑。”作者通过对于范进中举后语言、动作的夸张描写,虽然按照正常的逻辑推理,范进中举后疯掉是不现实的,但是在那种封建科举制度下,对于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在经过大大小小的二十多次科考,从青年考到白头后,意外的中举之后产生“欣喜若狂”的举动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就是在这种看似合理的夸张描述中,作者深刻的刻画出封建文人那种扭曲的心理状态,从而7 达到了严厉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效果。另外,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五回中刻画了严监生的形象,为了突显其性格中吝啬、贪婪、守财奴的特点,只通过对于严监生在临死之前的一个细节的夸张描写,就收到了极具讽刺性的效果。文中描写到,在严监生临死之前,因为看到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担心浪费了灯油,而“伸着两个指头”迟迟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一直等到其妻赵氏猜透他的心意,挑掉了一根灯草,严监生的“手才垂下了,顿时就没了气”。很明显作者在处于严监生临死之前的情节时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很好的放大了严监生因担心两根灯草费油而不肯咽气的细节,使一个吝啬、贪婪的守财奴的形象呼之欲出。作者通过对于一些看似荒唐的细节的合理夸大,对于读者的形成了强烈的思想冲击,激发读者思考和理解作品的主题,体会作品讽刺艺术的魅力。四、丰富的语言表现作品的讽刺艺术特色语言是作品的表达形式,也是作者思想的载体,还是传情达意的手段。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需要通过语言的精准运用,形成自身的特色。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也通过这种凝练简洁的语言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封建社会的群丑图,众生百相,各具特色,为更好的体现作品的主题,形成鲜明的讽刺艺术风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写范进因为突然中举大喜过望后疯掉的情节时,对于疯掉后的范进语言的描写就是简单的“噫!好了!我中了!”对于范进中举疯掉后的动作描写主要体现一个“笑”字上,开始刚听到自己中举之后,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当老太太用水把他激醒时,他爬起来又拍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当他中举后往外跑掉在水塘里时,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不住他,拍着笑者,一直走到集市上去了。非常简单的几个字把范进那种极度的惊喜的心理展示了出来,同时通过“笑”这个字的反复运用,把范进中举后那种痴癫举动生动形象的刻画了出来,通过范进中举疯掉的故事情节和简洁的语言,在让读者们开怀一笑的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思考。另外,《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性的文学巨制,其语言也有幽默诙谐的特点。例如,当人们看到范进中举后疯狂的行为,人们都是“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作者对于人们语言、行为的简洁描写,揭示出人们从众心理,麻木的神经、病态的心理,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儒林外史》中的语言丰富多彩,特色不拘一格,既有对于现实的客观描写,又实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五、精巧的情节显示作品的讽刺艺术特色小说类的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作品主题的主要手段,作者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的设计编排描写,使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逐渐形成,人物形象也趋于饱满真实,作品的主题思想也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的深化。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这部长篇小说时,一改原来长篇小说那种围绕着一个人物或者几个人物、一件事或者几件有关联的事情串联起来的情节设计方式,而是通过一根主线,即作品的主题,把一些看似零散,实则都围绕着作品的主题展开。这种故事情节的设计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灵活,虽然缺乏明线,但是暗线还是比较清晰的,从而确保作品的故事情节设计编排都为作品的主题服务。这部长篇小说中,各种情节的设计体现出作者高深的艺术造诣,彰显了作品独特的讽刺艺术特色。7 例如,作品第三回中对于范进中举后的疯掉这一故事情节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作品的讽刺艺术。在这个故事情节中,先描写了范进多次科考不中,在其极度的穷困潦倒中喜从天降,意外中举,多年来范进因为没有中举而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挤压侮辱的严重摧残打击之后,心灵已经十分脆弱、扭曲,而且对于范进来说中举人是天大的喜事,在这种强烈的刺激下,范进那颗原本就是饱受折磨的脆弱心灵突然间崩溃,导致了范进因为中举而疯掉,这种看似荒唐的故事情节,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另外,周进撞号板的故事情节设计也与范进中举后发疯具有同样的效果。周进也如范进一样,从年轻就考科举,一直到了六十多岁还未中,饱尝他人的侮辱与鄙视,仍然坚持走科举之路,当参观贡院里,看到了号板,“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直器到口里吐出鲜血来。”通过这个情节的设计,也深刻的反映出封建文人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挤压下人格已经扭曲了,变成了一种病态,从而说明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马二先生游西湖的情节也是异曲同工,通过马二先生对于西湖美景毫无兴趣,既不喝茶也不吃东西,在那种美不胜收的西湖上,只知道读墨卷,拜御书。这种看似非常荒唐的事情,让人在捧腹一笑的同时,也会产生思考。关于封建礼教对于人的精神迫害,导致人们心灵出现不正常的情况,作者通过王玉辉鼓励自己的亲生女儿殉夫的情节,更是把这一主题展现的极期到位。王玉辉不但积极的鼓励女儿殉夫,而且当女儿真的绝食死去的时候,他没有感到亲人离世的悲哀,反而却“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王玉辉始终坚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思想教条,所以不但不阻止女儿寻死,而且还极力的鼓励女儿去死。这种极端的行为已经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了,通过这种行为也深刻的反映出封建礼教对于人的思想上的摧残,体现出其吃人的本质。当读者对于这些情节捧腹一笔时,同样会受到心灵的震撼,这种喜剧情节的背后却真实的展现出一种社会悲剧,让读者再也笑不出来。所以说《儒林外史》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沉重的笑,一种充满了悲痛的笑。总而言之,《儒林外史》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以独特的讽刺特色著称的长篇文学巨制,从生动、精炼的语言特色、性格饱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设计、形式多样的讽刺手法、深刻的作品主题思想等方面都体现出作品高超的讽刺艺术,成为我国古代文坛上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经典。多年来,这部长篇小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仅使读者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其创作手法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借鉴,像晚清时期著名的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鲁迅的杂文、小说等都受到了作品讽刺手法的深远影响。仔细研读这部长篇小说,学习借鉴作品独具特色的讽刺手法,赏析作品的讽刺艺术,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7 【参考文献】:[1]徐锦仁.简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05)[2]梁润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色浅析[J].群文天地.2011(02)[3]王清溪.论儒林外史中的商贾形象[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02)[4]王先平.简论儒林外史中讽刺艺术的体现[J].文学界(理论版).2012(04)[5]张海轮.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作家.2011[6]冯运红.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J].黑河学刊.2009(09)[7]陈延虎.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03)7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