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及句式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言词语及句式

ID:905022

大小:61.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和省略句四种句式.1、判断句现代汉浯中,主要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这种判断形式在文言文中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等少数例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常见的形式有两大类。一是“……者,……也”式及其变体。所谓“变体”,即单用“者”或“也”。逗号可以省略不用。一是用“乃”“为”“则”“即”“诚”“非”“素”等表示判断。《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2.被动句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表示,还有不含“被”字的“被动句”。这两种形式在古代汉语中同样存在。如“忠而被滂”,“兵挫地削”(均见《屈原列传》)。但大量的被动句是以下几种形式。①“……于……”    《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君幸于赵王。②“……见……”    《荆轲刺秦王》: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③“……受……于”  《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④“……为……”    《促织》: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⑤“为……所……”,“为所”  《六国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积威所劫《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种“为所”式可看作是“为”后宾语的省略。3.倒装句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1)主谓倒置《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论语•雍也》:贤哉回也!       (2)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张衡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赤壁之战》: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鸿门宴》:沛公安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③用“之”或“是”帮助宾语前置《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陋室铭》:何陋之有?《冯婉贞》:唯余马首是瞻。唯利是图/唯命是从④介词“以”的宾语常常前置。如:一以当十,夜以继日(3)定语后置《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劝学》;蚓无爪之利 ,筋骨之强 。后两例是借助“之”字使定语后置,这种句式要和“句读之不知”这种宾语前置句区别开来。(4)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于……”常放在动词后作补语,介词结构“以……”有时也如此。《荆轲刺秦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赤壁之战》: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出师表》:咨臣以当世之事。       《张衡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在现代汉语中,以上句子中的介词结构是在动词前面充当状语的。应该指出,上面的几种所谓倒装形式,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并为了易于比较说的;古人一贯这样说话行文,是无所谓倒顺的。4.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略:《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②蒙后省略:《鸿门宴》: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③对话省略:《孟子二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2)谓语省略《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荆轲刺秦王》: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往)。《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3)省略宾语《曹刿论战》: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4)省略介词宾语《鸿门宴》:竖子不足与(之)谋。 《赤壁之战》:权以(之)示群下。(5)省略介词《过秦论》: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二、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宾语]例如: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副词作状语+名词]  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3.[能愿动词+名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4.[名词+补语]     今王鼓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下》)5.[所+名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4 例如:卒中往来,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谓语的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9.[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己,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候张良。 (《鸿门宴》)2.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如: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盖其又深,则具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例如:1.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3.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四)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第一,表示比喻。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第三,表示处所。例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变,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五)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A、形容词意动。   成以其小,劣之。(《促织》)B.名词意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三、特殊结构: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1.表示疑问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冯婉贞》:三保瞿然曰:“何以为计?”②何所……?(所……是什么?)《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④如……何,奈……何?(拿……怎样呢?)《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⑤孰与……?(与……比哪个……?)《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⑥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⑦独……耶?(难道……吗?)《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2.表示反问①何……哉(也)?(怎么能……呢?)《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  《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何……为?(……干什么呢?)《鸿门宴》:何辞为?            /      《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③何……之有?(有什么……呢?)4 《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       /   《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 ……哪里呢?)《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时哉?《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⑥安……哉(乎)?(哪里……呢?)《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 /《赤壁之战》:将军迎操将安所归乎?⑦不亦……乎?(不是……吗?)《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⑧……非……欤?(……不是……吗?)  《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⑨宁……耶?(哪里……呢?)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⑩顾……哉?(难道……吗?)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⑩独……哉?(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3.表示感叹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虽有君命,何其速也!②直……耳!(只不过……罢了!)《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③惟……耳!(只……罢了!)     《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④一何……(多么……啊!)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⑤亦……哉!(也真是……啊!)《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4.表揣度①无乃……乎(欤) (恐怕……吧?)(兼表反问)《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殽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王忠肃公翱事》:若辈得无苦贫乎? / 《韩非子•内储说下》: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师说》:其可怪也欤?④……庶几……欤?(……或许……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5.表示选择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梅花岭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③其……耶?其……也?(还是……呢?还是……呢?)《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四、翻译: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有利于更加深入、更加细致、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原文。因此,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译今”属于必考内容。要做好翻译,必须明确以下三点:(一)译文的标准是“信”“达”“雅”。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是“信”“达”二字。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不漏掉,不增译。“达”就是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从词语到结构直接对译。“意译”就是着眼于表述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需要意译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将对词语的“解释”简单地“搬进”译文不够恰当的地方。如“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当解释为“天地四方”,但直接写进译句,很费解,就应根据这个词在句中的意思,译为“整个天下”。又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践”字,原意是“登上”,但在这个句子中,就不能这样“直译”,而应该灵活地译作“凭着”、“依靠”。2.运用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用典等修辞格的语句。这些句子,若拘泥于直译,本来的意思很可能表达不清甚至错误。比如“振长策而御宇内”,只能意译为“用武力来统治各国”,而不能直译为“扬起长鞭子来控制天下”。像类似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互文”语句,若简单地按字面对译,就与原意大相径庭。3.省略句、倒装句及一些需要浓缩或扩展的句子。这些句子在翻译时,在不失原意的前提下,必须作必要的补充和改变,使其合乎现代的语法与文理。比如:“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这句话在翻译时,如果不把省去的两个介词“于”补充翻译出来,就不是通顺的句子;“求人可使报秦者”若不把置后的定语“可使报秦”调到“人”的前面,译出的句子就非常别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如依次逐一直译,不加以浓缩,就显得十分罗嗦重复;“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必须将句中的“先后生于吾”予以扩展,译为“比我大还是比我小”。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对”“换”“留”“删”“补”“调”。“对”就是对译,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现代“双音节”(或多音节)词。“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那些没有共同构词成分的词(如“师”替换为“军队”)。“留”是保留不译,文言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典章制度等)以及和现代汉语中意思完全相同的词语,就可这样处理。“删”是删略,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以及某些连词),今天无对等的词进行翻泽,而且删后又不影响表达的准确通顺,便可删略。前面提到的对铺排的句子进行浓缩,也是“删”的一个方面。“补”就是补充译出文言中省略了的而语体文不能省略的成分。“调”是调换语序,即把文言文的倒装句“顺”过来,以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对”“换”“留”“删”主要是就词汇而言的,“补”“调”主要是就句法而言的。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汉字虽历经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②拔剑切而啖之   (《鸿门宴》(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2、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对这类句子中的实词,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3、学会联想: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关联想,通过联想可推断词义。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其他例句略  A项“竟”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即完毕的意思。D项中的“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4、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①收天下之兵。  (《过秦论》)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例①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5、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①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例①“过”搭配对象为“山”,可释为“游览”。例②“鲜”应和“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故为“少”。)4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