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上课课件资料说课讲解
加入VIP免费下载

《谈中国诗》上课课件资料说课讲解

ID:900718

大小:3.14 MB

页数:34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谈中国诗》上课课件资料 民国第一才子被誉为清华大学“三才子”之首,其他两位是考古学家夏鼐和历史学家吴晗;清华外文系又有“龙、虎、狗”“三杰”的说法,“龙”是钱钟书,“虎”是戏剧家曹禺,“狗”是颜毓蘅。 作者简介: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为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曾有一英国女士打电话给钱钟书,说看了《围城》后非常想见作者。钱先生在电话里委婉地打了一个比方: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还觉得味道不错的话,那又何必要见这个下蛋的母鸡呢? 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思路结构,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2.品味语句蕴涵;了解作者的比喻艺术。 回肠荡气:荡:动摇;回:回转;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补充注释笼统lǒng精髓suǐ梵文fàn轻鸢yuān蹙cù颦pín撩人liáo慨kǎi叹饶恕shù叫嚣xiāo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1)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2)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2—7)4、作者的结论是什么?(8)阅读文章,思考问题: 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1)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比较文学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2) 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2—7)①中国诗是早熟的;②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③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性;④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⑤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中国诗有哪些特点?请用整齐的句式概括。 (2)篇幅简短,意味悠远(3)富于暗示,引人遥思(4)笔力轻淡,词气安和(5)多社交诗,少宗教诗(形式)(技巧)(语言)(内容)中国诗的特点:(1)成熟很早,抒情为主(发展) 4、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结论是什么?(8)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中国的”成分。 第1段:论诗的立场——比较文学第2—7段:中国诗的特点第8段:中国诗只是诗根据以上认识为文章划分层次 主题归纳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四、作者在“谈中国诗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例:对比论证,文章第二自然段,在论述中国诗是早熟的,是与外国诗对比论述的,外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戏剧诗——抒情诗,中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无)——抒情诗——戏剧诗。作者为了让听众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对比、比喻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钱氏语言欣赏钱氏文章喜用比喻而幽默睿智,试分析文中比喻句的含义。 男人肯买糖、衣料、化妆品送给女人,而对于书只肯借给她,不买了送她,女人也不要他送。这是什么道理?借了要还的,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借口,而又不着痕迹。这是男女恋爱必然的初步,一借书,问题就大了。(小说《围城》)有一堆葡萄,乐观主义者,必是从最坏的一个葡萄开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一个葡萄,把希望永远留在前头;悲观主义则相反,越吃葡萄越坏,吃到绝望为止。(小说《围城》)钱先生文章中的妙语 “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义是什么?品味语言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投机取巧,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贻害无穷。 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意思是指形式与内容应该完美结合:诗体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格律制约着内容框架的同时,内容的需要也影响着格律的界定,格律和内容是互相影响的。谈诗体、诗心互相制约的关系是“雅”事,鞋和脚却是“俗”物,“雅”事居然凭“俗”物说明白了。化抽象为具体。 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一连串的比喻和对比。道出了两种诗歌语言上的不同之处。前者高亢雄壮,后者低沉斯文。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本句用狗作比。隐讽那些对于外来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致大海普希金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地船只就会覆亡。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是一些威严的回忆;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哦,再见吧,大海!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我将长久地,长久地倾听你在黄昏时分地轰响。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致大海》与《观沧海》的异同内容上,《致大海》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专制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作者通过写大海抒发自己政治家、军事家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异:形式上,《致大海》是自由体诗。《观沧海》是古体诗。《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相比而言,《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但诗句的涵咏价值大。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看看两首诗有哪些相似之处。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爱尔兰诗人威廉·巴勒斯·叶芝《茵纳斯弗利岛》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蜜蜂巢, 独个儿住着,荫荫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我心灵的深处听见这声音。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思想。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