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训练题1.下列各项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左右皆靡靡:退却B.且相如素贱人素:本来C.相如引车避匿匿:逃走D.顾吾念之顾:不过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相与:共同,一齐。B.徒慕君之高义也 高义:高尚的品德。C.其势不俱生 俱生:共同生存。D.臣等不肖 不肖:不像。3.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王鼓瑟(敲鼓)B.于是秦王不怿(愉快)C.相如引车避匿(调转)D.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愚笨、拙劣)4.下面句子中加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以相如功大徒以吾两人在也B.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C.相如闻,不肯与会不欲与廉颇争列D.且相如素贱人且庸人尚羞之5.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2分)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游视听之娱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⑤∕②④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③⑤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B.徒慕君之高义也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臣等不肖,请辞去夫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7.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5
C.吾所以为此者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8.(2分)下列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且相如素贱人B、宣言曰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D、且庸人尚羞之9.(2分)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且庸人尚羞之B、而相如廷叱之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而耻学于师10.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1.下列全是表现蔺相如宽宏大量、重友为国的一组句子是()(3分)①相如闻,不肯与会②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③相如引车避匿④蔺相如固止之⑤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②③④B.②⑤⑥C.①③⑥D.④⑤⑥12.关于舍人们与蔺相如的谈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舍人们认为蔺相如胆小怯懦,蔺相如举廷叱秦王的事,证明自己并不缺乏勇气。B.舍人们觉得蔺相如的避让有辱身份,蔺相如的回答表现了以国事为重的高风亮节。C.舍人们的劝谏是心胸狭隘的表现,蔺相如的话表现出他先处理国事再计较私仇的胸怀。D.舍人们以辞去为由劝谏蔺相如,蔺相如用有理有据的一席话来消除舍人们的误解。1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选取“廉蔺交欢”这个典型事件,肯定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B.廉颇听到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话之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了他敬畏赵王、勇于改错的优点。C.“绳池之会”上,作者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蔺相如反应机敏、蔑视强权、置生死于度外的形象。D.文中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如蔺相如对敌和对廉颇态度的对比,廉颇对蔺相如前后态度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5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3)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文言文翻译技巧 学生做文言文时候遇到选择题还能做一些,但是一遇到翻译题就很难把握,那么文言文翻译真得很难吗?其实只要掌握方法就一定能做得更好。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这三个意思分别是:要准确表达文章的意思;翻译出来的文章要明白通畅;文采要好。而这些题目对不少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如何科学、高效、到位地翻译文言文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最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命题方式还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律:1.选文标准-----浅易突出,这方面的标准因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2).从文章中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句式。(3)从文章的体裁来看主要是传记颂德类散文。(4)从文章的涉及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5)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2.今年的格式与往年基本一样。3.翻译字数还是在40个字左右。二、剖析文句设定,把握考察重点。每年高考总是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句子。1.积累性的重要实词和重要虚词为常考内容,也是得分点之一。5
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固定结构和特殊句式。三、熟悉下面六种重要的翻译方法: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译时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语作为语素之一)。例如“: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江苏卷)译文:刘宰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到祸患。(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如: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江西卷)译文: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责职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3.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如:如古语里面的‘是非’应该翻译成:“这不是”,“设备”应该翻译成“设置防备”。4.增,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和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1)。句子的省略部分一定要补出来。例如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上海)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2)词类发生活用时候,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如:郭异之,持以白王。(广东卷)译文:郭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5.删,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候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如:盖忠臣执义(全国卷1)译文:忠臣坚持道义。6.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子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例如: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麋哺饿者于其下。(湖北卷)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株槐树,枝叶繁茂,他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那些饥民吃。四、坚持四个步骤,确保答题准确。1.审,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候的得分点,必须仔细思考,确保准确地位。2.切,将文言文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上面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3.连,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4.誊,将上述的句子写到答题卡上。要注意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如果大家做到上面所说的这些,基本上可以把文言文的分数拿全了。《廉颇蔺相如列传》训练题答案1.C(匿:隐藏,躲藏)2.D(不肖:不才。)5
3.A(鼓,名词作动词,弹奏。)4.B(A、因为B、他的/这C、和,介词D、况且)5.A(···的原因。/用来做···)6.D(A.前一个“以”是“把”的意思,后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B.前一个“之”是“的”,后一个“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前一个“请”是“请赵王”的意思,后一个“请”是“请允许我”的意思;D、都是表转折,但是、却。)7.D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理解能力。A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亲兄弟,统指家里亲人.B项,宾客:古义:是指门客,食客。今义:尊贵的客人。C项,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表原因的虚词。所以选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8.D9.B(B、名词作状语其他是意动用法)10.B(A、判断句B、定语后置C、被动句D、宾语前置)11.C(⑤他的勇气。②说他不让舍人走。)12.C(心胸狭隘的表现错,只是不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13.B(“敬畏赵王”不妥)14.(1)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侍从都被吓退了。(“左右”、“刃”、“叱”、“靡”各0.5分,语句通顺1分,共3分。)(2)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关键点:之、视、孰与各一分。)(3)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顾”、“加兵”、“徒”、“以”各0.5分,判断句式1分,共3分。((4)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以国家的紧急情况为先而以个人的恩怨为后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