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I)
加入VIP免费下载

廉颇蔺相如列传(I)

ID:891837

大小:1.12 MB

页数:36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 一、司马迁和《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时代背景: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为了对付南面强大的楚国,虽然对相邻的赵国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文章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部分(1—2):廉、蔺简介第二部分(3-21)写三个故事。(3—13)完璧归赵(14—16)渑池之会(17—21)负荆请罪廉蔺交欢 阅读1-2节,思考问题1.廉颇蔺相如各是什么身份?2.把这部分内容放在开头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1-2)简介身份既是对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章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1、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2、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阅读3-5节,思考问题尽量用课文直译回答1.秦王用什么代价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而赵国为什么却犹豫不决?3.缪贤讲述了蔺相如怎样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蔺相如怎样的性格?4.蔺相如是如何回答赵王的询问的? 第3节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秦的贪暴的面目立见.解决这样的困难并非易事,欲扬先抑.为蔺相如的出现蓄势,情节陡然紧张起来.第4节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起烘托、铺垫作用. 第5节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赵王召见蔺相如,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对秦国的阴谋也看得明白,并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当赵王问“谁可使者”时,相如表示愿往使秦,因为他有非凡的见识,所以也有大勇.并对此表示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 小结第3-5节虽然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搏斗,相如只能凭着自身的才智勇气和赵秦国力的对比,抓住有利形势。叙事至此,情节为之又一紧,造成悬念,吉凶未卜。 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第6节,秦国不合礼数有三:1.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2.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3.左右侍从狂喜不尊重外臣。 6节相如发现秦“无意偿城”后怎么办1.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2.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3.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7-9节秦王佯予赵城,相如有何对策1.使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2.私下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第10节归璧于赵,相如如何对秦王交代?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第11-13节出使结果如何?“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概括(3-13)“完璧归赵”表现相如大智大勇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用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在对比、反衬中凸现人物性格 思考:作者在这个故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对比、反衬)廉颇蔺相如居功自傲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刎颈之交重军事轻外交见识卓尔不凡将相和心胸狭隘先国后私 一、用成语或俗语概括蔺相如的性格和他的斗争策略。(如“足智多谋”、“临危不俱”、“针锋相对”、“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二、说说应该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这个人物吗?(廉颇是赵国的著名将领。他戎马一生,不知打了多少次大仗,为赵国的安宁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一位极忠诚的军人。虽说气量很小,然而知错能改,识大体,待人很厚。) 出自本文的成语1、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将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2、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愤怒之极。3、布衣之交:布衣:平民。旧指贫寒老友。本文指百姓之间的交往。4、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诚恳认错,请求责罚。5、刎颈之交:刎颈:割头。交:交情,友谊。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是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蔺相如王世贞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一词多义:幸①而君幸于赵王②则幸得脱矣③大王亦幸赦臣④始皇帝幸梁山宫(宠幸)(幸亏、幸好)(侥幸)(皇帝到某处去) 一词多义徒徒见欺徒以吾两人在也其带剑者,聚徒属班白者多徒行仲尼之徒⑥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白白地)(只、仅仅)(徒党、同一类的人)(步行)(门徒) 一词多义:亡①窃计欲亡走燕②此亡秦之续耳③亡羊补牢④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丢失)(灭亡)(通“无”) 一词多义: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臣窃以为其人勇土④宁许以负秦曲⑤具告以事⑥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⑦徒以两人在也(凭借)(认为)(用)(而)(把)(用来)(因为) 一词多义:为①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②拜为上卿③臣窃以为其人勇士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⑤为之奈何⑥何辞为⑦吾属今为之虏(是)(认为)(做)(替,制定)(对待)(句末语气词)(被) 一词多义:于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而君幸于赵王③故燕王欲结于君④长于臣(在)(与)(被)(比) 二、一词多义负①秦贪,负其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 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欲引相如去③相如引车避匿 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词类活用1、舍相如广成传舍2、左右欲刃相如3、乃使从者衣褐4、而相如廷斥之5、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6、完璧归赵7、秦王恐其破璧8、宁许以负秦曲9、毕礼而归之10、且庸人尚羞之1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六、文言句式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而君幸于赵王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5、我为赵将6、何以知之.7、求人可使报秦者8、拜送书于廷 通假字⑴可与不⑶拜书送于庭⑷召有司案图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不=否,表疑问语气)(庭=廷,朝廷)(案=按,察看)(缪=穆)(孰=熟,仔细) 辨别文言句式1、以勇气闻于诸侯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3、求人可使报秦者4、何以知之5、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6、而君幸于赵王(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省略句)(被动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