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加入VIP免费下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ID:888598

大小:105.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09级3班学号:20090141109姓名:何苗指导老师:戴前伦1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2、理解本词用典及“典中有典”的艺术特色。能力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典故”的能力。2、通过理解词句,分析典故,提高学生赏析和鉴赏词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诵读法,提问思考;深入赏析:美读法,讨论点拨法;总结:归纳法;拓展:比较法(与《南乡子》和《念奴娇》比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词中词人深沉的爱国之情和抗敌报国的英雄情怀,以及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教学重点:诵读本词,分析典故,领会全词内容。教学难点:理解本词用典以及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犹记得十二道急如星火的班师诏,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勒死在风波亭。也记得零丁洋里的那声叹息,文天祥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誓不变节,终以不屈被害。宋词在文学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政治上也确有许多让人诟病的地方。“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10 在南宋这个特殊的朝代,有太多太多的失意文人,辛弃疾便是其中的一员。他有“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的心,却只能“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二安),号稼轩,历城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些是我们在书本上能了解到的辛弃疾,那么在书本之外的辛弃疾,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与前面提到的岳飞、文天祥一样,辛弃疾也是一个民族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第二年义军投奔南宋,而耿京被叛将张安国杀害,辛弃疾于是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万众金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张安国,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那时的辛弃疾只有22岁。22岁,在座的各位可能就是将要面临毕业,对未来很迷茫的时刻,但辛弃疾已经上过战场,抓过叛徒。似乎正是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或许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义军归降的辛弃疾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22岁初露峥嵘之后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将相之才,满腔抱负不得施展,五十多岁的时候便开始在江西隐居。 写作背景:南宋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时66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韩侘胄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辛弃疾初到镇江,积极做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贬之为镇江知府。这首词就是辛弃疾被启用又被贬官之后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三、整体感知课文研读1、放诵读资料。问:大家在听了诵读带之后,觉得这首词有什么特点吗?明确:风格豪放。那么在豪放的风格之外还有没有什么明显的特点?结合课下的注释思考。引导学生明确:大家看课下的注释,本词是不是涉及到了许多的人物与事件。这样的写作手法就是用典。(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2、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可以说是写到了五位古人,它们分别是:明确: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退曹操,建太平伟业)②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跋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10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时间线:1205120612071208词人创作北伐开始词人逝世北伐结束警告预测四、作品赏析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题目:题目是怀古,那么整首词仅仅是怀古吗?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北固亭又称北固楼。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同学们结合课下的注释③可以知道孙权是三国时东吴的太祖,字仲谋。公元200年继位,章武二年(222)称吴王,建兴七年(229)称帝。公元280年,西晋的军队攻破东吴,吴国灭亡,三国时代结束。注释④,“舞榭歌台”指演出歌舞的楼台。“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舞榭歌台”,本指东吴歌舞升平的气象,这里借指政治军事上的喧赫声。“千古江山”,起句伟岸、挺拔,“英雄无觅”却笔锋一转,调子低了下来。词人表示对孙仲谋这样的英雄人物,不能坐等,而应主动求索,然而普天之下竟无处可觅。如此英雄,可是而今风流余韵安在?所以下面补充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个“总”字表明,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抵抗强敌,护得一方安宁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所以同学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调子要低下来。典故一: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问:词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为什么首先想到了孙仲谋?明确:一、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二、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退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结合当时南宋的背景,统治者昏聩无能,朝廷苟活求安。与孙权的形象是鲜明的对比。三、孙权慧眼识英雄。三国著名三大战役(官渡,赤壁,夷陵),孙权参加其二(官渡之战是袁曹之战),借助两把神奇的烈火(周瑜火烧赤壁,陆逊火烧连营),竟是凯歌双奏。除开周瑜是当时著名的儒将,吕蒙、陆逊当时都是新启用的贤才。前面讲过辛弃疾22岁之后就一直不被重用,这里词人想到孙仲谋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也表明词人希望能有个贤明的君主看重自己的才能任用自己。10 问:词人为什么要用一个“觅”字?明确:“觅”有“努力寻找”的意思,在这里,用一个“觅”字,颇有深意。普天之下,竟无处可觅。表面上是追怀历史人物,暗里也讽刺南宋朝廷昏聩无能。表现了对南宋朝廷的深刻讽刺与愤慨。问:词人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词人对孙权的景仰之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一句不难理解。同学们看到注释⑤,刘裕,南朝宋的开国皇帝,他出身贫寒,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注释⑥有,“当年”是指刘裕为恢复中原而大举北伐之时。“金戈”,指拿着的武器,“铁马”,指战马,“金戈铁马”,指驰骋疆场带兵作战。“气吞万里”,形容气势磅礴,能吞纳万里之广。“斜阳”二句,就眼前具体的斜阳照射的街道和树木写去,说明刘裕的时代也在风吹雨打中过去了。“人道寄奴曾住”一句带过,语气中仍包括对风流云散的惋惜。对刘裕,词人更为钦佩,他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三句突出了刘裕的英雄气概。所以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气势要扬起来。典故二: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问:词人为什么又想到了刘裕?明确:一、刘裕长与京口,又在京口起兵北伐。二、写刘裕的时候,词人用到一个词,“寻常”。前面我们讲到,刘裕出身贫寒,再结合词人的生平,我们不难理解,词人在这里写到刘裕,也是借刘裕表明“英雄莫问出处”,是想告诉掌权者,自己虽然是起义军出身,仍有一颗鲜红的爱国之心。三、刘裕两次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秦。在这里词人也是借刘裕北伐,表明自己的立场,是赞成北伐的。问:词人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赞叹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总看上片:词人上片怀古,歌颂了孙权和刘裕。开篇即景抒情。起句“千古江山”,格调非凡,气势磅礴。“英雄无觅”一句,折锋一转,变为沉郁,欲觅当年英雄踪迹而不得,暗含自己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紧接着,词人以眼前的景象,来进一步渲染这种感慨的思绪和忧郁的心情。除了表现对人物的倾慕之外,还包含了一层意思:借古讽今,指斥屈辱求和的南宋投降集团。孙权不怕强敌,敢同曹操较量;刘裕则进一步渡江收复大江南北,他们不愧为英雄,确实是气吞万里如虎。对照南宋统治集团则不敢与金人决一雌雄,他们畏敌如虎,妥协投降苟且偷安,不要说中原故土未能收复,就是半壁河山也朝不保夕(靖康难)。10 词人通过追忆孙权、刘裕的英雄业绩,使之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是对主战派的期望,也是对朝廷苟安求和的讽刺和谴责。 上片既然是赞成北伐的,前面讲到,本词是对韩侘胄北伐的一份谏书。词人都赞成北伐了,他又要谏什么呢?这就需要仔细来分析一下下片。下片是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发表对时事和重大国策的看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同学们结合注释⑦,南朝宋(不是南宋):(420年~479年),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第一个朝代,因皇族姓“刘”,也称“刘宋”。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好大喜功,轻听大将王玄谟兴兵北伐的鼓吹,草草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只得仓皇北顾。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看到注释⑧,词人借元嘉草草的事件咏叹南宋近事,即宋孝宗元年(1163)的张浚北伐,但此时词人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词人在这里只用了十四个字,借用一个典故,就把自己对韩侂胄轻率出兵北伐的认识和意见,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词人用宋文帝“草草”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作为对当时北伐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的深切鉴戒。告诫南宋统治者,仓促上阵必然导致不可设想的后果。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问:“元嘉草草”的结果是“仓皇北顾”,词人为什么要用一个“赢”字?明确:刘义隆有封狼居胥、克敌制胜之意,上阕词人已经借孙权刘裕表明立场是赞成北伐的,可惜“元嘉草草”,徒劳无功。这里用一个“赢”字反讽刘义隆战败时“涕交流”的落魄形象,表明自己虽赞成北伐却反对轻敌冒进的思想。所以词人对这次北伐的战术是充分准备且缓进。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不仅是回首,用南朝宋影射南宋)“可堪”,不堪,哪里能够忍受。“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神鸦”,指吃庙里供品的乌鸦,“社鼓”,指古代社日里迎神祭祀的鼓声。宋文帝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北魏太武帝率军追击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修建一座行宫,南宋时老百姓常在这里迎神赛会。后成了魏太武庙,也叫佛狸祠。结合课下的注释,四十三年,在这里是实指。词人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注释⑧)10 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自己壮志依然难酬,国事却越来越不振作。在描述宋文帝元嘉草草之后,就把笔锋转向现实,先回忆自己南归时的情景,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对失败的历史和分裂的局面,渐渐的不以为然了。这三句中隐含着无比沉痛的感情。接下去感叹道:“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这三句是借刘宋的旧事来暗喻南宋的现实。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人们忘记了失败的历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祭祀,香火很盛,不迅速谋求恢复,反而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这情景真是不堪令人回首。典故四:佛狸祠(拓跋焘)“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问:词人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 明确: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问:对“神鸦社鼓”词人有什么感想? 明确:由于南宋朝廷长期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致使人民斗志松懈,在异族皇帝庙前,鸦飞鼓响,祭神活动进行得正热闹,看不到一点抗战的气氛。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词人对这样的现实表示深深的忧虑。(商女不知亡国恨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凭谁问——凭借谁,靠谁来问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廉颇是战国时赵国的名将,善于用兵,晚年被排挤到魏国,当时赵国屡受秦国的进攻,赵王想再用廉颇,就派人去探问。“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一斤,披甲上阵,以示尚可用。”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赵使者接受了廉颇之仇郭开的贿赂,回报赵王:“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词人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典故五:“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问:词人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明确:比廉颇还不如。辛弃疾在这里以廉颇自比,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年龄虽然已六十六岁,但还有廉颇那样老当益壮的决心,仍然热切地期待着有杀敌报国的机会。二是空怀壮志,长期被弃置不用,晚年的境遇还不如廉颇。因为廉颇虽老,赵王还派使者去探问,而自己就连探望的人也没了。10 问:词人写廉颇,有何用意?明确:词人用意: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朝廷一味屈膝媚和,奸臣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总看下片:此作下片讽今。词人通过几个历史典故,谕示现实,意义深远。下片的十二句词,含有三层意思;其词义峰回路转,愈转愈深,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词人首先通过南朝宋文帝北伐惨败这一历史典故,委婉地告诫朝廷:要慎重行事呀!看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用兵,不但未能“封狼居胥”,反而落得“仓惶北顾”的悲哀。之后词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登楼北望,记忆犹深;“烽火扬州路”,过去如火如荼的抗金岁月仍历历在目。而眼前,“佛狸祠下”却是“一片神鸦社鼓”的安宁景象,全无战斗的气氛。此三句,词人从缅怀往事回到现实,表示自己的隐忧。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对时代的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怀,使词人发出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感慨。最后三句,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出自己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朝廷不能尽用人才的愤慨。词的下片内容比较复杂,还运用了借古讽今和怀古抒愤的手法,围绕着忧虑国事和感叹自己遭遇这个中心,与上片内容互相照应,脉络分明,层次清楚。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麻木不仁的批判,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回答讲解题目时的问题,不仅是怀古。)提问: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明确: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条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特色:这首词在思想、艺术上有什么特点,他代表了辛怀古词那些特点呢?  这首词抒怀写志,内容丰富,义蕴极深。词中表现了词人对国家深沉的爱,对英雄业绩的热烈向往,充满战斗激情,而对统治者的妥协投降,轻率出兵,又表现了深切的忧虑和愤慨。10 题为怀古旨在伤今,怀古伤今以词论政。词人登临怀古或借古讽今,或征引历史教训,或借古事进行类比,怀古之中都寄寓着对国事的忧虑和对自己遭遇的感慨。从山川风光说到古代历史,从古代历史又说到眼前事实,怀古、伤今有机地结合,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在艺术表现上,用典使事,贴切自然,既切合北固亭之地,又切合渴望北伐的思想内容,更切合作者主张北伐而又反对轻率北伐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史事。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虽然多用典故,但却用的恰到好处,这也是辛弃疾怀古词的突出特点。典故形象、生动。如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在艺术风格上,显得豪放悲壮,沉郁苍凉。全词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典妙而雅,情深而切,用典与抒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五、拓展训练: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六、作业布置试将本词与《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比较,两词是在同一个地方写的,试着比较它们思想感情的异同。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七、总结: 当代学者叶嘉莹曾言:“如果说要想在唐宋词人中,也寻找出一位可以与诗人中之屈、陶、杜相拟比,既具有真诚深挚之感情,更具有坚强明确之志意,而且能以全部心力投注于其作品,更且以全部生活来实践其作品的,则我们自当推崇南宋之词人辛弃疾为惟一可以入选之人物。”的确,稼轩词乃是辛弃疾生命最真实的体现。现实中他心系家国的情怀、抗敌救国的壮志、报国无门的悲愤,成为其词作中多次重复的主题,这首词也不例外。全词风格沉雄豪放而又悲慨苍凉。10 在此词中,词人面对锦绣河山,怀古喻今,抒发己意,倾泻爱国情怀。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高超的艺术手法,充分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展现了作品的意境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八、板书设计孙仲谋----景仰之情战略:北伐怀古寄奴----赞叹之情谏元嘉----警告当局书战术:缓进讽佛狸----怒斥偏安今抒怀:廉颇----报国无门10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