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西飞一中王琰课前准备:1、寒假已将必修四的文本自主学习的作业布置下去了(以古诗文为主)。具体安排如下:老师提前将必修四课木中的古诗文,按内容的难易程度划分好板块,学牛以学习小组为单位(7个小组),各领一部分作为自主学习的主要任务。老师引导各组组长合理分配每一篇课文,责任具体到个人。课堂上由学生主讲人引导大家进行学习。2、老师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例如:篇目:《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责任人:宦昭润宋喜平・组别:第四组组长:宦昭润一、走进作者:选取作者生平当中最重要的信息,尤其是与本科有关的部分为重中之重。300字左右。二、创作背景简介:此部分内容主要为赏读诗词服务。要求简洁明了。约200字。r三、读词三步走:(-)读字读意:读准字音,读懂词作的字面意思。1、生僻字的读音:e2、重点字词的意思:
3.词作的大意:4、读准诗词的节拍(二)读句读情: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把握「内容,透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三)读文悟妙:在第二步的基础上,赏鉴诗歌的艺术手法(用了什么手法,在词中是如何体现的,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什么作用X四、读词的感受:可以是文学小评论,也可以是作者的作为带来的启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2、体会景色和典故屮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了解作者及创作情况,准确理解词作表达的感情。【过程与方法】2、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疏通字义,积累字词、读懂词作的大意。2、课内学生主讲人领读,讲析,学生质疑,学生主讲人引导学生解疑,教师点拨,评析,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情感态度与价值】
感受古典诗词含蓄蕴藉之美,激发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难点:通过对关键词及意象的探究,体会词作丰富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学生主讲人讲析教师点评合作讨论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学生自习,疏通文木,积累字词,诵读感悟,整体感知2、学生主讲人领读并引导学生析句品词,教师补充、点评3^合作讨论、拓展延仲课时安排:1课时学生主讲人:宦昭润宋喜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对联: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副对联概括了有关辛弃疾的哪些信息?《诗经•黍离•王风》历來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I口吋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
二.走进作者,了解创作背景: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由学生主讲人主讲。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祖父虽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受其「祖父影响,辛弃疾21岁时聚集了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乂率众投奔南宋王朝。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赍志以殁。《水龙吟》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吋。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肓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他为了消愁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2、回忆学过的辛,弃疾的词:题材多样,其屮爱国词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三.读词三步走:(一)读字读意,整体感知1、学牛齐读全词,由学生主讲人订正错误读音(板书在黑板上)力口点学力口点学進岑选目■cen圭簪虫累■■N^njl帥链堆月会kuai佶何人■Qing撮举雄V目■wen■xie供南犬愁供牛艮■gong巻F百■xiang供求■gong■hang2、学生主讲人领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3、学生就自己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字词方面的疑问进行质疑,学生主讲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老师评点。遥岑远目:看无人会:领会、理解••登临意:登上高处,居高临下揭英雄泪:擦拭•••
倩何人唤取:请托,让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4、词作大意:(学生主讲人串讲)抒发了此人不愿弃官归隐,也不肯去追求享乐但又无用武之地的苦闷。5、齐读全词(二)读句读情,透悟情感1、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理解赏读2、学生主讲人带领同学们赏读以下重点词句:⑴〃楚天千里清秋冰随天去秋无际〃两句极力渲染'秋字有什么含义?提示:指出登临的时间,渲染凄清悲凉的氛围,为全词奠定感伤的基调。⑵〃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愁必恨〃缘何而发?提示:釆用移情于物(拟人、比喻)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中原收复无日,朝廷偏安苟和,志士不得其位。⑶〃落口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中“落口〃〃断鸿〃〃游子〃几个意彖具有怎样的含义?这三句在写景上具有怎样的特点?提示:〃落日〃木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批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词人自己,词人南渡后,漂泊孤单,抑郁不得志。特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通过H暮景色渲染岀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表现词人的孤寂和悲苦。(4)〃休,说鲂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提示: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⑸”可惜流年,忧愁风晰树犹如此"三句的含义是什么?在全词中有何地位?提示:含义我所忧愁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屮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地位: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是点旨句。⑹词的结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閱英雄泪〃与上片哪句话照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提示: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表达了词人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愁苦心情。3、全词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上下阕内容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三)读文悟妙,领略古典诗词的妙处。
这首千古绝唱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主讲人主持讨论。)1、用典抒情用典:又称用事,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就是指将古代人物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融会在文句或诗句中,以曲折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用典是辛弃疾词的一大艺术特色。这些典故可以丰富诗歌内容,扩大诗歌意境,使诗句辞约而意丰,含蓄蕴藉的表情达意。辛词中用典很多,内容大多跟词人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例如:“餉鱼堪脍……季鹰归未”的典故Z作用: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冋1口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乂谈何容易!此典故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1、借景抒情词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运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等意象,勾勒了一幅凄清悲凉的秋景图,表现词人内心的痛苦与愤懑。四、课堂小结(老师带领大家进行小结)1、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人略,襟怀磊落,忧国伤I]寸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遗憾的是辛弃疾至死也没有收复这祖国的大好河山。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心中的郁结在他的慷慨悲歌中最终成为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我们仰慕他的诗词,更应该学习他立志报国的豪情,也许悲剧式的英雄才能给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吧。2、重读感受:最后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重新读一遍课文:希望能够读岀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岀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读岀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读出词人壮志难酬的痛苦。3、回顾重申:赏词三步走读字读意、读句读情、读文悟妙五.作业设计:
1、熟读背诵木首词。2、课后练习,这首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不少与200字)。3、预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自主学习作业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