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黛玉进贾府
加入VIP免费下载

1林黛玉进贾府

ID:877977

大小:79.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外小说)1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教学目的】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4.分析宝黛初会的情节及细节,了解这一情节在全书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教学难点】准确地把握黛玉和宝玉的性格特点【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枉凝眉》是大家熟悉的曲子。歌中唱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结果呢?一个是整天为他哭泣(林),一个是整天为她牵挂(贾)。“水中月”“镜中花”这两个形象的比喻对造成爱情悲剧的现实提出了质问。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走进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走进黛玉,走进宝玉,走进贾府中的其他人物。二、整体感知1.作家与作品相关知识《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12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外小说)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如导言所述,我们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背景和作者有关情况。这可以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上述材料就是根据《中国文学史》及《红楼梦》第一回有关文字整理的。《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2.《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1)《红楼梦》全书按贾府兴衰过程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组织,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第一回是楔子;第二至三十六回为贾府回光返照期;第三十七至七十六回为贾府急剧衰亡期;第七十七至结束为贾府家破人散期。由前五回构成序幕。第一回楔子。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暗示宝黛爱情及贾府败落的必然趋势。第二回以“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为中心,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开列出一份贾府人结构纲要。第三回忆林黛玉进贾府为线索,介绍贾府的典型环境,让作品的一些主要人物登场。第四回以“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为中心事件,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预示了贾府全面崩溃的必然趋势,展示了全书人物命运结局的纲要(2)“楔子”的主要内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12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外小说);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3)《林黛玉进贾府》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向读者展示了贾府德典型环境;第一次描写了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任务;第一次描写宝戴相会。3.小说情节与结构全文共16个自然段,按情节发展,可分为五个部分。(1)(第1段)林姑娘到了(2)(2~6段)互相厮认过(3)(7~12段)拜见两舅母(4)(13~14段)贾宝玉来了(5)(15~16段)暂安碧纱橱4.初读思考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思考并准备回答问题:“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1)贾府地处什么地方,她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2)进入贾府到贾母居处,她看到了什么?(3)她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三、精读鉴赏(一)第一次向读者站是小说中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12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贾府便是她以后长期生活的地方。听母亲说过外婆家与别家不同,怎么个不同,黛玉今来至外婆家当会细心观察、判断。作者就是以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视线来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的典型环境。1.宏伟的外观。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到特别“大”: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正门纸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几个“大”字,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显赫的社会地位。2.精巧的布局。随着林黛玉的行踪,可以了解到贾府的内部结构,无论是贾母所住的正房大院,还是贾政的住处或“荣禧堂”,其结构都非常讲究,装饰也非常豪华,充分体现了豪门气派。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贾政的住处,虽不像贾母正房那样,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作映衬。“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3.华丽的陈设。对贾府的陈设描写,“荣禧堂”是重点。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的确与别家不同。5.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精巧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等所显示的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板书:贾府——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封建社会的缩影)那么,环境描写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呢?(1)都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俊眼来描绘的。林黛玉出身于四大家族外的林家,成长于四大家族中的贾府。这次进贾府还是第一次,虽然对贾府的情况有些耳闻,但并未亲见。所以在描写中带有初次观察的惊奇。恰当的角度,更突出了贾府的“与众不同”。(2)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根源。宁荣二府都是奉皇帝之命“敕造”的;“荣禧堂”的匾额还是皇帝御笔书赐;室内陈设的物品(如“待漏隋朝龙墨大画”12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外小说))显示了对君王的忠诚与尊敬;来往的宾客也都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豪门贵族,可见,贾府所依赖的正是盘剥百姓的封建王朝,所交往的正是那些鱼肉百姓的贵族豪绅。(二)第一次描写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林黛玉进贾府,又是内亲,自然见到贾府一批重要人物。尽管课文对他们的介绍有详有略,有虚有实,但毕竟有些主要人物在读者面前第一次亮了相。(《红楼梦》中人物出场集中在三次:黛玉进府、秦氏夭逝、元妃省亲)现在,请同学们从课文中与黛玉接触的人的详略,从贾府内政的权力分配,从对黛玉今后命运的影响,你认为应提出哪些人物来分析更有意义,更符合作者的表现意图?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作者安排人物出场与环境描写交错进行,详略得体,虚实兼用。详写的人物有王熙凤、贾宝玉(当然也包括林黛玉),略写的人物有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赦、贾政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虚写;对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的出场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富于变化,同时也突出重点。1.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贾母、王夫人、王熙凤“黛玉进贾府”是因母亲亡故,父亲将她托付于外祖母。她是女孩子,并将长期生活在贾府,将来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外祖母史太君、二舅母王夫人、琏二嫂子王熙凤——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那么这三位是什么样的人呢?(1)贾母贾母史太君是荣国府活着的老祖宗,处于最高地位。她的话在荣国府内便是“圣旨”,她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周围上上下下的人。她见了黛玉虽是“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但所痛者主要是自己的独女贾敏过早地亡故。刚刚“大哭”以后,就先是“笑”着戏谑地介绍王熙凤,后又“笑”着责怪、阻止王熙凤说黛玉命苦,正透露了这个老祖宗因为痛失女儿怜及外孙女。她溺爱宝玉,当宝玉听说黛玉没玉,发作起痴狂病,摘下“通灵宝玉”狠命摔去,她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在贾母心中宝玉便是她的命根子,也是贾家的命根子,指望他能高中金榜,振兴祖业,光耀门庭。贾母对黛玉是怜多于爱;对宝玉是爱多于恼。由于她年事已高,早将家政交由儿媳王夫人掌管,但她的存在本身仍对荣国府内部事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2)王夫人王夫人在贾府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能谈谈她的思想吗?王夫人虽然不露锋芒,却是荣国府在位的当家主妇。从她的居处,从她查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从她交代黛玉“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都可以看出她在贾府的地位和在家务上具有决定权。她是贾政的正室,宝玉的生母,但她对宝玉的行止很不以为然,说儿子是“孽根祸胎”,“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12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外小说)。她选择了王熙凤这个年轻机巧泼辣的娘家侄女、婆家侄儿媳妇来帮她操持家务,以便支撑门户,维系这个潜伏着危机的封建大家族。她在贾府的女眷中可算正统的代表人物。(3)王熙凤王熙凤是个精明能干,惯用权术的人。贾母介绍她叫“凤辣子”。这种戏谑的称谓,既表明贾母对她的宠爱,也概括了她的性格特征。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黛玉已和贾府诸女眷都见过面、都在场的情境里,便于多方面地表现她的性格。①出场描写。“未写其形,先使闻声”。她的出场与众不同,课文有极其精彩的描写:一开始是人未到笑声先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使在场的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场,使初来的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黛玉的“纳罕”从侧面写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②肖像描写。浓墨重彩的肖像描写,写出了一个贵族少妇的形象。写服饰,先概括通体的形象,再作铺张的描写,从头饰、裙饰和服装三方面,极力铺陈集珠宝于一身的妆扮,显示她的华贵、得势,也暗示她的贪婪、俗气。写容貌,细致入微,出神入化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苗条的身量,“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使人感觉这位贵族少奶奶貌似可喜实则可畏,表现了一颗在美丽外表下隐藏着的丑恶的灵魂:对虾蛮横欺诈,对上谄媚逢迎。(脂砚斋:试问诸公,从来的小说中可有写形追象至此者?)③语言举止。在贾母面前夸黛玉,乃传神之笔。她知黛玉是老祖宗疼爱的外孙女,便格外亲昵,着意恭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八面玲珑,圆滑之至。真可谓一箭三雕:表面上恭维林黛玉,实际上讨贾母欢心,还不忘抚慰在旁的三位小姑子。她想到老祖宗见到黛玉会因女儿亡故而伤心,“便用帕拭泪”。可是听到老祖宗笑着阻止,“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她的机巧善变,虚情假意,这正显出她邀宠取幸的本领。此外,从她嘱咐黛玉“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从她应对王夫人的问话,表明了她在荣国府中的地位、权势精明能干的特点。她不仅深得贾母的欢心,也受到王夫人的赞许。(4)小结:看到荣国府掌握内政的三位实权人物,我们会有什么感想呢?黛玉和她们的关系能处好呢?今后命运如何?这当然还要看以后的发展。不过眼前似乎已让人感觉到黛玉在她们中间生活要小心谨慎,识时务,而以黛玉的性格来说则是艰难的。2.爱情悲剧的主角:林黛玉和贾宝玉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书中的两位主角。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一见如故、心灵相通?这都是读者急于知道的,也都在课文中得到了初步表现。 林黛玉(1)外貌描写  12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外小说)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只作初步勾画。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凤姐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③宝玉眼里的黛玉:“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经过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反映了黛玉的两个共同特点:眉毛多情,体弱多病。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行动心理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作者给黛玉安排的辞令,丝丝入扣,不正面否定长辈的话,而是先表感激之情,再说原因,让长辈自行取消前议。  ④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  ⑤“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  ⑥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12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外小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3)小结: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反表现出孤高自尊。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这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在众人眼里,她“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颦颦”二字,准确地勾画出她的神情,也透露出她与这个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的封建贵族家庭很不投合。贾宝玉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而贾宝玉则是贾母的心尖儿宝贝,王夫人的唯一儿子,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希望,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贾宝玉并不看重“通灵宝玉”,骂之为“劳什了”,“狠命摔去”,表明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1)出场前,用世俗观点从侧面加以勾勒。黛玉先听王夫人诉说,再想起母亲的话,造成悬念:“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这些贬斥说明宝玉的所作所为是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的,是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的,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叛逆”。 (2)宝玉的出场亮相(与凤姐的出场亮相有异曲同工之妙——出场都是“先声夺人”)①凤姐的“先声”无疑是一种宣告:各位听着,我凤姐来了;也是一种道歉:老祖宗,我迟到了。宝玉的“先声”是脚步声,丫鬟的笑声,给人的感觉是:青春的脚步声响了,喜悦的心情有了,可爱的宝玉来了。②凤姐的迟到是为了突出自己,是刻意安排的。宝玉的迟到是因事耽误的,烧香来迟了。③凤姐是被媳妇们围拥着进门,众星拱月,可见权势炙人,地位高人一等。宝玉石单身直入,仆在前面嬉笑,主宰后面紧跟,青春爽快之气扑面。④凤姐进门,黛玉是诧异、惊奇;因诧异,所以相见时不敢怠慢;敬畏有加。宝玉进门,黛玉诗猜测、想象;因猜想,引起内心震动;灵犀相通。⑤凤姐是贾府的内务部长,她的“包装”是主动追求,刻意为之。她郑重地穿上礼服,要让贾府的荣华富贵、自己的权势地位、自己的张扬个性、自己的审美趣味都在一身“包装”12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外小说)中展现出来。宝玉对自己的“包装”不甚看重,一进门就立马卸装,并因此招来贾母德批评。实在是贾母溺爱他,母亲宠爱他,众姐妹喜欢他,几重呵护于一身,他不得不“包装”。⑥凤姐的“美”:神貌描写,笔带贬意。“丹凤眼”“柳月眉”中有俏丽和清秀,“三角眼”“吊梢眉”里透刁钻和威严。(金陵十二钗,其美异如面。林黛玉不同凡俗,史湘云清新自然,薛宝钗端庄贤淑。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宝玉的“美”:健康、清新、整洁、明艳、多情,让人想起春花、满月、旭日,吹面不寒的杨柳之风。  ——宝玉因去庙里还愿,回来已晚,急急到贾母这里复命请安,便无一仆从跟随左右。作者只用贾母的一个丫鬟慌忙通报写出他的风尘仆仆,行色匆匆,突出了他的卓然独立,潇潇洒洒。丫鬟的“笑道”和一声“宝玉来了”的禀报尤其显得不寻常。因为宝玉是贾府中最具民主思想的人,他的心目中,似乎少有主仆、尊卑的区别。对丫鬟的这些看似毫不经意的叙写交代,暗示出宝玉的平易随和而又超拔不俗。(3)《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当的概括。这两首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贾宝玉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怕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我行我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也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对于这样一个人,从封建统治阶级来看,当然是“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这正是作者塑造宝玉形象的基本构图。〖链接〗《西江月(一)》上片:写宝玉的行为,言他时常忧愁惆怅,疯癫傻狂,外貌虽美,但腹中却空空如草莽。下片:写他性格偏僻,乖张,任性放纵,不听规箴。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西江月(二)》上片:写他不会生活,只是虚度大好时光,家庭和国家都别指望他。下片:告诫王孙公子切莫向他学习。这两首词是时人不了解时对他的评价,有力地反衬了他不同时人同流合污的与众不同的叛逆性格。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4)小结:贾宝玉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处在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个家庭使他“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对贾宝玉是沉重的压力。他的“愁”和“恨”,正是欲求摆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和“狂”12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外小说),正是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却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失望和迷惘的精神状态。(三)第一次描写宝黛相会的地心灵相通,感情相投。1.宝玉见黛玉有哪些表现?这些表现与凤姐的表演有何不同?宝玉是童眼无忌,童言无忌。看罢“发笑”,笑罢“话别”,“话别”后取表字,“取字”后摔玉,完全是率性而为。凤姐的作秀是政治手腕,最大的特点是“假”;宝玉的表现是“跟着感觉走”,根本的特点是“真”。2.宝黛初会,两个人有何共同感觉?这样安排有何用意?黛玉一见宝玉就感到“好生奇怪,倒好像在哪儿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了黛玉也觉得“这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尝谋面,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旧相识”。——初次见面,就产生一种互相熟识的心灵感应。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一方面照应第一回神英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个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是要通过这次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在感情上的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3.宝黛初会,两人的表现有何不同?黛玉一见便“惊”,宝玉看罢方“笑”;黛玉惊在心里,宝玉说在口上。两人是相通相印相合又相别。黛玉更富有最初的直觉,为初次的冲突所震荡,所以是“惊”;宝玉相对来说天真得多,憨厚得多,又自恃在贾府中得宠,所以要笑要打量要立即发表感想。4.小结: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的因由。不过黛玉新到外婆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娇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在黛玉眼里的宝玉并非“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在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与其说是一见留下情根,不如说是精神上相通相应。“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见《红楼梦》第五回)然而这样一对幼男弱女要在这个森严的贵族之家争得自由,其未来的命运不卜可知。四、研讨与练习1.课后第三题:(P12)王熙凤12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外小说)(1)王熙凤说话张张扬扬,虚情假意,难怪林黛玉纳罕,觉得此人“放诞无理”。然而这“放诞无理”正说明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红楼梦》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2)王熙凤逢场作戏,做表面文章,明为称赞林黛玉,暗里投合贾母的心意。这是极富个性化的语言。(3)王熙凤接过王夫人的话,表白自己能干周到,机变欺人有术。贾宝玉(1)信口开河,痴狂之至。(2)性子乖张,怪人怪语。林黛玉:(1)规规矩矩,照实回答祖母。有教养。(2)这里降调,改口回答宝玉。可见林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处处在意”的谨慎态度,这是她寄人篱下的心态的反映。前边已经听贾母说众姐妹“不过是认得两个字”,她不能超越她们。2.自选角度,写一则鉴赏性短文,课堂交流。示例:(1)说说贾府与别家的不同(2)林黛玉的“留心”与“在意”(3)王熙凤的“哭”与“笑”(4)心有灵犀一点通——谈宝黛初会(5)初入贾府的林黛玉(寄人篱下、小心谨慎、举止文明、别具风韵)(6)“粉面含春威不露”的“凤辣子”(精明泼辣、备受宠幸,大权在握、踌躇满志,善于奉迎、惯用权术)(7)《黛玉进府》中的人物出场(8)“劳什子”与“命根子”(饱受溺爱、厌恶功名,希望所寄、反对正统,人称不肖、实则叛逆,不喜读书、追求自由)(9)宝黛初会以为深长(天作之合、一见倾心,精神默契、心心相印,初设主线、埋下祸根)〖例文〗一哭一笑总关情《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耳闻、目睹、心感,为我们展示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介绍了一大批主要人物。贾府中,上至贾母,下至丫鬟,对于林黛玉的到来,都表现出了一种共同的表情——笑。在多达25次的“笑”中,有林黛玉的笑,这是凄楚谨慎的笑;有王熙凤的笑,这是放纵泼辣的笑;有贾母的笑,这是喜悦满足的笑;有王夫人的笑,这是讨好可心的笑;有邢夫人的笑,这是仁慈随和的笑;有贾宝玉的笑,这是发自肺腑、真诚自然的笑;有探春的笑,这是对贾宝玉杜撰会意的笑;有丫鬟的笑,这是附和应酬的笑。不同身份、不同辈分的人都笑了,林林总总。作者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或先“笑”12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外小说)夺人,或反复亮笑”。笑,反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凸显了人物微妙的感情变化。文中林黛玉笑得最多,但她的笑是装出来的。母亲去世,父亲别离,自己寄人篱下,又加上初到陌生处,她怎能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怎能不陪笑?一个“笑”字,寄寓了林黛玉多少的苦楚酸痛,这是她细心多虑、小心谨慎的性格的典型体现。王熙凤的笑最令人害怕:笑无顾忌,说明她地位特殊;或笑或悲,说明她工于心计,善于见风使舵。贾母开口带笑,固然是内心喜悦满足,但笑后又悲,也不无虚假成分。王夫人、邢夫人都是以笑作为交际的手段处理好与长辈、晚辈的关系,说明她们心存仁慈,为人宽厚随和。贾宝玉的笑,反映出他无拘无束。探春的笑,说明她性格直率。一“笑”足传情……这25次笑,使我们对贾府产生了一个总的印象:礼仪之府。但结合人物的言行细细品味,又可清楚地看出,他们的笑并非都是发自内心的欢笑。透过这一次次笑,我们又看到了贾府的另一面:虚伪之府。在这些笑的背后,隐藏着许许多多让人笑不起来的内容。再联系课文中所描写的“荣禧堂”等,我们不难发现,这表面的繁荣与一团和气,正预示着贾府日后不可避免的衰落、不可捉摸的红楼一梦!课文着力写“笑”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写“哭”。文中有6次写到“哭”:林黛玉拜见贾母,贾母将她“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接着“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再后来说到伤心处,贾母“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一次会面,4次提到哭。王熙凤见了黛玉,也没忘了“用帕拭泪”——哭了一回。最后一次是宝玉因林黛玉无玉而狠命摔玉,且生气哭成“满面泪痕”。一“哭”也足传情。贾母“大哭”,表现了外祖母对外孙女的疼爱和怜惜;贾母“呜咽”,是说到女儿“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时候的伤心,表现了贾母对女儿的怀念,属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感。黛玉的“哭个不停”,是因为她见到外祖母时想到了自己幼年丧母、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的悲苦身世,表现了她的多愁善感。“地下侍立之人”的“掩面涕泣”,是附和的哭。这时候的贾母,犹如大合唱的指挥家,她一哭,其他人都跟着哭。王熙凤的“拭泪”,是假惺惺的哭。她一见到黛玉,先是“笑”着恭维黛玉的美貌,其实是在讨好贾母,同时又赞美了三春姐妹,可谓一箭三雕。接着可怜林妹妹命苦,“用帕拭泪”。当贾母说休再提前话时,她又“忙转悲为喜”。可见王熙凤表情的急剧变化,完全是做给贾母看的,表现了她善于逢迎、随机应变的性格。宝黛初会,一见倾心,然而宝玉也“哭”了一回,是因为那块“通灵宝玉”。  他摔玉,他“满面泪痕”,表现了他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所以说,文中的6次“哭”,也“哭”出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但是,仅仅分析到此还不够。作者写“哭”,还照应了黛玉口述的癞头和尚的话。这个和尚说过:“既舍不得他(出家),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林黛玉初进贾府,一下子就经历了6次哭;见到的又是外姓亲友,唯独不见亲生的父母,可见她的一生真的是不能好了——后来果真如此。由此说来,“哭”这个细节既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哭”得有意义,“哭”得令人回味。12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