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导学案批改反馈优秀小组:优秀个人: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掌握并积累文中相关文言字词、文言句式知识。3、理解把握文中孟子的仁政思想,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4、熟读并背诵课文。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翻译文中句子。探究点二: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之始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达到王道之成需要采取措施?以上措施可以概括为哪些方面?探究点三: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结构是否严谨?运用了什么修辞?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全心投入,激情高效!要求:1.展示时,书写迅速、认真,重点突出。2.点评者用红笔在展示内容上勾画或补充。表情要自然大方,面向全体同学;声音要洪亮,思路要清晰,要有激情。3.其他同学注意倾听,认真记录,积极思考。其它小组对展示点评的内容可进行质疑、补充或拓展。展示内容展示方式展示小组探究点一口头探究点二书面1组探究点三书面6组点评小组4组3组7组
探究点一:翻译文中句子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或···或···”,固定句式)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直···耳,是···也”,固定句式)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来没有过。(“未之有也”,宾语后置)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是何异于···”,固定句式)
探究点二: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之始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达到王道之成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以上措施可以概括为哪些方面?
①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②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教)③以上措施可以概括为保障民生和重视教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
顺应农时: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数罟不入按时砍伐:斧斤以时谷物: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养生丧死无憾措施效果——王道之始鼓励养蚕:树之以桑繁兴牲畜:鸡豚狗彘生产粮食:勿夺其时兴办教育:庠序之教五十:可以衣帛矣七十:可以食肉矣黎民:可以无饥矣颁白:不负戴于路不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保障民生重视教育
探究点三: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结构是否严谨?运用了什么修辞?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1、结构严谨。全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此文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排比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